书城成功励志人生哲理枕边书4
9018900000026

第26章 拥有一颗抓住机遇的心(2)

这时有个坐在末位的门客站起来,向平原君自荐说:“我听说你将要到楚国去订合纵之约,打算在门客中挑选二十人陪同前往,不求外人。现在还少一人,不知道我毛遂能不能充个数?”平原君问:“先生到我门下有几年了?”毛遂说:“三年了。”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在世上,好比锥子装在口袋里,它的尖端马上就会显露出来。先生来到我门下三年,左右的人没有称颂你的,我也从未听到过称颂你的话,这说明先生你并没有什么长处。先生没有才能,还是留下来吧。”毛遂说:“请你将我装在口袋里。如果我毛遂早点被装在口袋里,那么锥柄都会露出来,而不仅仅是它的尖端露出来而已。”平原君最终同意毛遂同行了。另外十九人都偷偷地嘲笑他。

后面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说服楚王的还是毛遂,其他十九人只是陪衬罢了。

平原君订立了合纵盟约,返回到赵国,说:“我不敢再品评士人了。我品评的士人多说有上千,少说也有几百,自以为没有埋没天下的贤能之人,这次却将毛先生漏掉了。毛先生一到楚国,便使得赵国的地位比九鼎大钟还重要。毛先生的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众的军队。我不敢再品评士人了。”于是待毛遂为上宾。

如果毛遂不向平原君自荐,也许一生只能做一个默默无闻的门客,一身的才学都将毫无用武之地。正是他的大胆争取,为自己创造出了机会,才得以辅佐平原君出使其他国家,做出了名留青史的事情。

南宋时的虞允文本来是一个文官,是个从没带过兵打过仗的书生。但他临危受命,义不容辞,居然指挥宋军挫败强大的金军,取得采石大捷。

公元1161年,海陵王调集了40万兵马,分为4路,大举南侵,妄图一举消灭南宋。十月,海陵王已率领大军进抵长江北岸的和州(今安徽和县)。这时,宋将王权已经被罢官,新将领还没有到任,叶义问也逃到了建康(今江苏南京)。没有统帅的将士们零零散散地坐在路旁,士气十分低沉。

中书舍人虞允文正好到采石犒军,看到将士们垂头丧气,马鞍、盔甲扔在一边,就着急地问:“现在大敌当前,你们还坐在这儿等什么?”

将士们抬头一看,见他斯斯文文,是个文官,就爱理不理地说:“将官们都溜之大吉,不知去向,我们还打什么仗?”

虞允文虽是个文官,但骨头还是很硬的,属朝中坚定的抗战派。他召集众人说:“我是奉朝廷之命到这里来慰劳大家的。你们只要为国杀敌,我一定上报朝廷,论功行赏。我虽然是一介书生,也要拿着马鞭跟随在你们的身后,看诸位杀敌立功!”

将土们见他慷慨激昂,顿时振作起来,他们纷纷表态说:“我们也吃透了金兵的苦,谁愿意当亡国奴呢?现在有您出来作主,我们一定拼命杀敌,为国立功!”

这时候,虞允文手下的幕僚却在一旁向他使眼色:悄悄地对他说:“别人把局势弄得一团糟,你何苦做替罪羊,来指挥这场战争呢?”虞允文听了,气愤地说:“不要说了!国家已经危急到了这种地步,我怎能坐视不管呢?”

虞允文立即视察了江边的形势,对防务作了周密的部署。他下令步兵、骑兵都整好队伍,排开阵势:又把兵船分为五队,两队停泊在东西两侧岸边,另外两队隐蔽在港汊里作后备,最精锐的一支驻在长江中流,内设奇兵,准备冲撞敌舰。

这边刚部署完毕,北岸的金兵就擂响战鼓,呐喊着冲了过来。眨眼间,70多艘战船已经冲到了南岸。宋兵为了避开金兵凌厉的势头,稍稍后退了一些。虞允文见此情形,便亲切地拍着统制将领时俊的后背,和颜悦色地对他说:“久闻将军胆识过人,远近闻名。今天怎么像小儿女一样站在船后,这样只怕你一世的威名都要扫地了。”

时俊受到主将的激励,热血沸腾,立即跳上船头,手拿双刀,与敌人拼命厮杀起来。士兵们一看主帅和将领都如此英勇,也争先恐后地上前与金兵搏斗。

最终,这场采石矶大战以宋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海陵王也在退兵途中被杀。

虞允文一介书生却立了赫赫战功,正是因为危难时刻,他勇担重任,才会激发自己如此大的潜能啊。所以说,做人不要消极等待机会,要让自己站在前排,时刻处于起跑的姿态。

枕边哲理

机会不会上门来找人,只有人去找机会。

机会属于有心人

人人都知道应该珍惜机会,但有很多人只有等到机会从身边溜走之后,才恍然大悟,如梦初醒。机遇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关键要看你是否是一个有心人。

美国金融大亨J.P.摩根就是一个有心人。他诞生于美国康乃狄格州哈特福的一个富商家庭。摩根家族160年前从英格兰迁往美洲大陆。最初,摩根的祖父约瑟夫·摩根开了一家小小的咖啡馆,积累了一定资金后,又开了一家大旅馆,既炒股票,又参与保险业。约瑟夫·摩根是善于把握机会的人。一次,纽约发生大火,损失惨重。保险投资者惊慌失措,纷纷要求放弃自己的股份以求不再负担火灾保险费。约瑟夫没有像大家一样选择逃跑,而是横下心买下了全部股份,然后,他把投保手续费大大提高。由于他还清了纽约大火赔偿金,使他信誉倍增。尽管他增加了投保手续费,投保者还是纷至沓来。这次火灾,反使约瑟夫赚一笔钱。就是这些钱,奠定了摩根家族的基业。摩根的父亲吉诺斯·S·摩根则以开菜店起家,后来他与银行家皮鲍狄合伙,专门经营债券和股票生意。

生活在传统的商人家庭,经受着特殊的家庭氛围与商业熏陶,摩根年轻时便敢想敢做,颇富商业投机精神。1857年,摩根从哥廷根大学毕业,进入邓肯商行工作。一次,他去古巴哈瓦那为商行采购海鲜归来,途经新奥尔良码头时,他下船在码头一带兜风,突然有一位陌生白人从后面拍了拍他的肩膀:“先生,想买咖啡吗?我可以半价卖给你。”

“半价?什么咖啡?”摩根疑惑地盯着陌生人。

这位陌生人马上自我介绍说:“我是一艘巴西货船船长,为一位美国商人运来一船咖啡,可是货到了,那位美国商人却已破产了。这船咖啡只好在此抛锚……先生!您如果买下,等于帮我一个大忙,我情愿半价出售。但是必须用现金进行交易。先生,我是看您像个生意人,才找您谈的。”

摩根跟着巴西船长一道看了看咖啡,成色还不错。想到价钱如此便宜,摩根便毫不犹豫地决定以邓肯商行的名义买下这船咖啡。然后,他兴致勃勃地给邓肯商行发电报,可回电是:“不准擅用公司名义!立即撤销交易!”

摩根勃然大怒,不过他又觉得自己太武断了,邓肯商行毕竟不是他摩根家的。自此摩根便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开自己的公司,只有这样,才能做自己想做的生意。

摩根无奈之下,只好求助于在伦敦的父亲。吉诺斯回电同意他用自己伦敦公司的户头偿还挪用邓肯商行的欠款。摩根大为振奋,索性放手大干一番,在巴西船长的引荐之下,他又买下了其他船上的咖啡。

摩根初出茅庐,做下如此一桩大买卖,他这样做在很多人看来是轻率。但上帝偏偏对他情有独钟,就在他买下这批咖啡不久,巴西便出现了严寒天气,一下子使咖啡大为减产。这样,咖啡价格暴涨,摩根便顺风迎时地大赚了一笔。

从咖啡交易中,吉诺斯认识到自己的儿子是个经商之才,便出了大部分资金为儿子办起摩根商行,供他施展经商的才能。摩根商行设在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对面的一幢建筑里,这个位置对摩根后来叱咤华尔街乃至左右世界风云起了不小的作用。

1862年,美国的南北战争正打得不可开交。林肯总统颁布了“第一号命令”,实行了全军总动员,并下令陆海军对南方展开全面进攻。

一天,一位华尔街投资经纪人的儿子,摩根新结识的朋友——克查姆在华盛顿打听到,北军伤亡十分惨重!克查姆神秘地告诉他的新朋友,“如果有人大量买进黄金,汇到伦敦去,肯定能大赚一笔。”

对经商极其敏感的摩根怦然心动,提出与克查姆合伙做这笔生意。克查姆求之不得,他把自己的计划告诉摩根:“我们先同皮鲍狄先生打个招呼,通过他的公司和你的商行共同付款的方式,秘密购买五百万美元的黄金:然后,将买到的黄金一半汇到伦敦,交给皮鲍狄,剩下一半我们留着。一旦皮鲍狄黄金汇款之事泄露出去,而政府军又战败时,黄金价格肯定会暴涨;到那时,我们就堂而皇之地抛售手中的黄金,肯定会大赚一笔!”

一切按计划行事,正如他们所料,秘密收购黄金的事因汇兑大宗款项走漏了风声,社会上流传着大亨皮鲍狄购置大笔黄金的消息,“黄金非涨价不可”的舆论四处流行。于是,很快形成了争购黄金的风潮。由于这么一抢购,金价飞涨,摩根一瞅火候已到,迅速抛售了手中所有的黄金,趁混乱之机又狠赚了一笔。摩根正是留心身边的每个机会,不让机会从身边轻易溜走,建立了自己的摩根帝国。

当时的摩根虽然年仅26岁,但他那闪烁着蓝色光芒的大眼睛,看上去令人觉得深不可测:再搭上短粗的浓眉、胡须,会让人感觉到他是一个深思熟虑、老谋深算的人。

枕边哲理

弱者坐待良机,强者制造时机。

即使没能上场,也要争当第一候补

那天是星期一,第二天报纸就要出版,社里忙得很。所以当主编接到那个女孩的电话时,心里是有些不耐烦的,要知道,手边还有一大堆的事情等着他去做。

女孩的声音非常轻柔,她说:“请问贵报正在招聘记者吗?”

两周前报上的确刊登了招聘启事,社里急需人手,不过现在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新招的一批人这周三就会前来面试。这几天,这样逾期的咨询电话他已接了不下数十个,每次他都客气地回答道:“不好意思,已经过了招聘期限,人已经招满了。”对方听后,怅然地“哦”一声,便挂掉了电话。

这次,他像以前一样委婉地说道:“不好意思,人已经招满。”

就在他准备放下电话的时候,他听到女孩在电话那头轻叹了一声,夹杂着几许惋惜。紧接着,那个轻柔的声音又传了过来,多了一份爽朗与从容:“没关系,如果面试有人缺席或者以后有人辞职,或者……”尽管有些不耐烦,出于礼貌,他还是耐着性子继续往下听,同时眼睛盯着手里急需处理的稿子。“总而言之,若是你们报社再次招聘记者的话,我第一个报名,请首先审核我。”他实在是太忙了,只好轻轻地应了声,便匆匆挂了电话。

没想到两天后,他便收到女孩寄来的简历。他并没有在意,随手把它放在一边。

一个月后,刚进报社的一个年轻记者因为业绩欠佳,主动向他递交了辞呈。这时,他想到一个月前那个女孩提出的请求,顿了顿,然后从一摞厚厚的文件底层找出了那份简历……

过了几天,女孩顺利地成为那家报社的一员,同时,她也成为我的同事。

一年后,她已坐在责任编辑的位置上。在一次与主编的交谈中,她忍不住问道:“当初,为什么选中我呢?”主编爽朗地笑了:“其实机遇是不平等的,它只眷顾一部分人。那些听到人已经招满就挂掉电话的应聘者也许比你更优秀,但他们放弃了候补资格,仅凭这一点,你已经胜人一筹。”

当我们无法顺利达到目标的时候,不妨去争取“第一候补”的资格——这是离上场最近的方法。听着他的话,她也笑了。

枕边哲理

能把在面前行走的机会抓住的人,十有八九会成功。

先抓住机会再说,车到山前必有路

有一个青年一直视上哈佛大学为自己的梦想,可由于那高额的学费他一直不敢报考哈佛。他在申请攻读博士时,把另外几所大学作为报考学校,后来,由于不甘心,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同时申请了哈佛大学,希望有一个意外惊喜出现。

5月份时,他接到一所大学的通知书,校方答应给他很好的待遇——不仅免除了4年的学费,还提供4年的助学金。在他为如此待遇兴奋之时,又接到了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校方只给6500美元的奖学金,这意味着他每年还要补交4000美元的学费(哈佛每年的学费是10500美元)。

到底上哪所学校?放弃哈佛吧,可心里一直放不下;去上吧,剩下的高额学费从哪儿来?他陷入了痛苦的抉择,后来,他去征求一位老师的意见。

老师听了他的话之后,说:“是啊,6500美元是少了点,但这可是哈佛呀!”

“如果每年都缴4000美元的学费,我不就惨了吗?”

“你有没有找哈佛大学学生资助中心的人员了解一下情况?”

青年摇了摇头。

“那你就去了解一下吧,”老师语气坚定地说,“我敢打赌,你一定会得到进一步资助的。”

“你为什么这样说呢?”

“如果你不对学校表现出充分的诚意,她怎么会愿意进一步资助你呢?”老师两手一摊说道。

第二天一大早,这位青年来到哈佛大学学生资助中心办公室,向主任了解情况。主任耐心地听完他的陈述后,问道:“你到底有没有决定上哈佛?”

青年迟疑了一下说:“是的,我已经决定上哈佛。”

“那就好,”主任说,“等我收到你的回信后,会进一步替你想办法的。”

青年回到住处后,立即给哈佛大学写了回信,表示愿意上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后来的结果是,校方学生资助中心决定补加2500美元的奖学金。这令青年喜出望外。

他的老师听后认真地对他说:“凡事先进去,再想办法。我敢打赌,你将来缴的学费一定比你现在想象的还要少得多。”

老师的话没错。这位青年入学后,校方又通过不同途径对他进行了资助。他在哈佛的6年时间内,不仅一分学费没缴,还挣到了40000多美元的奖学金。

“先进去再说”,成为这位青年日后重要的办事原则。这位青年就是汇丰银行中国总裁王世。

无论做什么事,先要为自己争来机会。机会抢到手,成功的可能已有一半了。

枕边哲理

机遇只是给你一条通路,走不走还得看你自己。

树挪死,人挪活

20世纪40年代末,20岁出头的金庸在上海《大公报》任兼职编辑,由于《大公报》在香港设立了一套班子,金庸被调往香港。但在当时,金庸并没有把这次调派看成机会,只不过服从领导安排罢了。相反,他对远赴香港倒是犹豫不决的。他把去留的利弊作了一个对比:

去香港工作必然要放弃学业,并有可能断送自己想成为一名职业外交官的梦想:在香港自己人生地不熟,完全是孤家寡人,前途未卜。

当然,去香港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局势动荡,自己向来不关心政治,远赴香港正好可以置身局外;年轻人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大公报》刚刚在香港创刊,正为自己提供了一个大展身手的舞台,“树挪死,人挪活”,换个环境也许能成就一番事业呢。

在经过内心的激烈斗争之后,金庸决定服从调派,带着复杂的心情启程去了香港。

在飞机上发生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飞机起飞后,金庸忽然发现自己身边没有港币,这样又怎能去大公报报到呢?他急出一身汗,好在同行——香港《国民日报》社长潘公弼借给金庸10元港币,金庸才摆脱了困境。

俗语说“白手打天下”,对比今天金庸的成就,初到香港的金庸真的是“身无分文”。就这样,金庸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的转折,“例行公事”般地利用了这次机遇,从而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