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要知道金属、矿物或其他固体材料的结构和成分,就得将它们破碎,进行化学分析或物理测试。如果想测定一台仪器某个部件材料,则不得不拆掉并毁坏这个部件,至少是造成损伤。
1942年,科学家希勒首先提出,用聚焦极细的电子束轰击固体试样的表面,并根据其中所发射出X射线的波长(或能量)和强度,进行组成和结构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由于电子束细得像一根针一样,就形象地叫电子探针。1949年,卡斯塔因在X射线专家吉尼尔指导下,把电子显微镜、X射线分光计和金相显微镜加以改造和组合,制成第一台实验型电子探针X射线微区分析仪。
1956年,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制成扫描型电子探针X射线分析仪。1960年已有商品销售。
仪器工作时,电子流由电子枪射出并经电磁透镜聚焦成直径为0.1微米的细电子束,即形成电子探针;电子束轰击被测样品表面,穿透深度约2微米,电子束击中微区内元素的原子激发产生X射线;测量这些X射线的波长和强度,可以分析确定该微小区域所含化学元素的种类和含量。
电子探针X射线微区分析,可直接在磨光的固体试样表面随意进行、不损伤试样;分析精度高,最小的体积约1立方微米(即10-12毫升),检出含量1015克的元素,比常规分析高出近万倍;可分析元素周期表中从第4号铍到第92号铀的所有元素;还可以进行晶体化学研究。
电子探针X射线分析广泛应用在金属学、岩石和矿物学以及材料科学的各个方面。例如,测定合金、固体中夹杂和金属间化合物的组成;考察金属在气相或液相介质中腐蚀和氧化的过程机理;鉴定微粒矿物和细小包体,现在每年用电子探针分析发现的矿物占新矿物的一半以上;分析月岩、陨石和宇宙尘;分析研究微电子元件、器件中的杂质和缺陷,进行产品质量检测;分析催化剂、颜料和腐蚀物;在医学和生物学方面,用电子探针分析人类和生物的骨骼、牙齿、矽肺、肾结石和毛发等,还可用来跟踪有害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和迁移等;在大气科学方面,用于测定飘尘的成分,研究大气环流和污染源。
与电子探针相似的还有离子探针,以质谱技术和离子光学系统为基础,进行微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