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第四十章 箴言四十爱人如爱己
谁是最强大的人?化敌为友的人。
——《塔木德》
为什么神在开始的时候,不一下子就造出许多人,却只造出一个人来,让全人类自一个人而繁衍成许多人呢?
拉比们的答案是:“这是神为了告诉我们,谁夺取了一个人的生命,就等于杀害全人类。”
相对的,如果谁能救一个人的生命,那么他就等于拯救了全世界人的生命;同样地,爱上一个人时,也就等于爱上整个世界的人。
因为人类都是一个祖先繁衍下来的,所以同源同根。因此犹太人认为人要去爱整个人类。
《塔木德》的解释是:
“神在开始时,为什么仅仅创造一个人呢?这是为了防止任何人说他自己的血统优于别人的血统。因为如果当初只造出一个人,那么溯源而上,每个人都会发觉大家都是来自同一个祖先,所以,也就不会有这一个民族比那一个民族更优越的说法了,因为实际上,大家都是从同一个亚当繁衍下来的。”其中,亚当的头,是出自乐园的泥土;他的身体,是来自巴比伦的泥土;至于他的双腿,则是网罗了全世界的泥土所造成的。
“亚当”这两个字,在犹太人心中,就是人的存在是世界性的,即四海之内皆兄弟。
因为有这样一个大人类的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尽管犹太人受尽迫害,历尽坎坷,但是,一旦犹太人有能力主宰异族命运的时候,他们却并不会迫害侮辱其他民族。相反,他们能够以平常的心对待其他人,甚至用爱心去帮助他们。
为此,犹太人有句名言说:“谁是最强大的人?化敌为友的人。”
犹太人认为,谅解和接受曾经伤害过你的人,才是最好的待人之道,这样就能得到希望中的回报。为此犹太拉比高度赞美那些“受到侮辱却不侮辱别人,听到诽谤却不反击”的人。
在犹太人看来,对他人的爱源于家庭之内的爱,即对兄弟姐妹的爱。
有两个农民兄弟,一个和妻儿一起住在山的一边,另一个还没结婚,住在山的另一边的一个小草屋里。
有一年兄弟俩收成都特别好。已经结婚的哥哥想到:
“上帝对我真好。我有妻子和孩子,庄稼多得超出我的需要。我比我的兄弟好多了,他一个人孤零零地过。今天晚上,趁我兄弟睡着的时候,我要把我的庄稼背几捆放到他地里。当他明天早上发现的时候,怎么也想不到是我放的。”
在山的另一边,没有结婚的弟弟看着自己的收获,想到:
“上帝对我很仁慈。但是我哥哥的需要比我大多了。他必须养活妻子和孩子,可是我的果实和谷物与他一样多。今天晚上,当哥哥一家睡着的时候,我要背一些粮食放到我哥哥的地里。明天,他怎么也不会知道我的少了,他的多了。”
所以兄弟俩都耐心地等到了半夜。然后各自肩上背着粮食,向山顶走去。正好在午夜的时候,兄弟俩在山顶相遇了,意识到他们都想到了帮助对方,兄弟俩拥抱在一起,高兴地哭了。
犹太人历来主张把罪恶本身与犯罪之人加以区分。
从前,有几个拉比碰上了一伙十恶不赦的坏人。其中有一个拉比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诅咒他们都死了算了。
可是,在他们中有一个伟大的拉比却说:
“不,身为犹太人不应该这么想。虽然有人认为这些人还是死了比较好,但不能祈祷这样的事发生。与其祈求坏人灭亡,不如祈求坏人改邪归正。”
《塔木德》的结论是:处罚坏人对谁都没有什么益处。不能使他们改悔,那才是人类的一种损失。
因此,犹太人对罪人没有那种深恶痛绝、必欲置之死地而快的过激情绪。相反,他们认为,犹太人犯了罪,一旦改悔,就不许再把他们看作罪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两万左右的犹太人避难于上海。在此期间,有不少人曾受到占领上海的日本当局的虐待。有些人直到战后很久,还念念不忘日本人的暴行。但拉比却给他们讲了一个《塔木德》上的故事:
有一只狮子的喉咙被骨头鲠住了。狮子便向百兽百鸟宣布,谁能把他喉咙里的骨头拿出来,就给他优厚的奖品。
于是,来了一只白鹤,他让狮子张开嘴,把自己的头伸进去,用长长的尖喙,把骨头衔了出来。
白鹤干完后,便向狮子说:“狮子先生,你要赏我什么礼物啊?”
狮子一听,恼怒地说:
“把头伸到我的嘴里而能够活着出来,这还不算奖品吗?你经历了这样的危险都活着回来了,没有比这更好的奖赏了。”
拉比的结论是:既然现在还能诉苦,就说明至今还活着,而至今还活着,就没有必要诉苦。不要为曾经历过的不幸而抱怨。当然,更没有必要憎恨了。
这个故事在犹太人中广为流传,这充分说明,犹太民族一直在尽力避免“憎恨”。
无论人们对犹太人的这种作法是怎么看的,犹太人自己的历史则确凿无疑地证明了,这种反躬自责而不是一味憎恨的心态对民族生存具有重大的价值。
今天的犹太人是十分团结的,东欧一些国家的犹太社团成员为了消除相互之间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隔阂,在赎罪日前夕做礼拜时,往往真诚地向相遇者打招呼,说声“请宽恕我”。这个时候,那个人肯定会全神贯注地听完他的话,然后立即回答:“我宽恕你。”他也要向对方寻求宽恕。这种方式成为犹太人中一条不成文的法律,就是社团的首领和德高望重的长者也不例外。
如果两个犹太人误会太深,见了面都视而不见,那么,与他们都很熟的老人就会主动上前,使其中一方首先开口,这样做,至少会使他们平息怒气,甚至握手言和。
在塔木德中有一则约瑟夫接纳他哥哥的故事:
约瑟夫是雅各的儿子,在年少时被他的兄长卖往埃及为奴,后来做了宰相。
有一年因为饥荒,他的哥哥们到埃及来寻求食物,约瑟夫见到了兄长。
当约瑟夫发现自己的哥哥们时,他大声叫起来:“所有的人都走吧!”
众仆人都离开了,这时约瑟夫对哥哥们说:“我是约瑟夫,我的父亲还好吗?”
可是,他的哥哥们一个个都目瞪口呆了。
接着,约瑟夫又对哥哥们说:“走近些。”
当他们走近时,他说:“我是你们的兄弟约瑟夫,你们曾经把我卖到埃及。”
当他的兄长们明白一切都是真的时,他们更是吓得说不出话来了。
但是,这时他们听到约瑟夫说:
“现在,你们不要因为把我卖到这里而感到难过,那是上帝为了救我的命才把我送到这里来的。老家发生饥荒已经两年了,接下来还有五年时间,所有的土地将颗粒无收。上帝把我早些送来,是为了让你们继续存活,所以是上帝而不是你们把我送到这儿来的;他使我成为了法老的父亲,所有财产的主人,整个埃及的统治者。”
在约瑟夫的话语中,他把自己少年的苦难看成是上帝拯救自己的行为,其实是一种宽以待人、化敌为友的为人处世之道。
对整个人类充满爱心而去真诚爱护每一个人,这就是千百年来犹太人杰出的处世智慧。
千百年来,犹太人备受迫害和欺辱,但是他们能够从硬币的另一面看待福祸的关系,一切的错是明天的好,一切的好是因为曾经的错,所以犹太人对待敌人能用爱心去宽恕,对待朋友能用真诚去回报。
这是犹太民族的伟大和高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