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个人的山水
8987200000052

第52章 论为官的文学之道

科举产生于隋朝,完善于唐代。唐太宗李世民于宫殿楼上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潇洒一笑说:“天下英雄,入朕毂中矣。”从此开始了一千多年的科举传统。科举以文章选拔人才,因而不可避免的,中国历代政治无不浸染有文学的色彩。

政治,讲究经时济世;文学,讲究文以载道。两者都是宏大的,都以引导社会风尚、决定价值取向为己任。这两者天生就有相结合的必然性。

浙江自古便有廉政与文学相结合的优秀传统。

廉政与文学,是浙江历史上两条经脉分明的主线。著名的廉政人物有:海瑞,于谦,刘宠,岳飞。

一说到廉政,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海瑞,海瑞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知名度的清官符号。海瑞和浙江极有渊源,曾在浙江的淳安、嘉兴、诸暨等地长年为官,给浙江吏治留下了宝贵的海瑞精神。在淳安时,史载海瑞“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时任浙江总督胡宗宪曾告诉别人说:昨天听说海县令为老母祝寿,才买了两斤肉啊。可见海瑞的清正廉洁。

于谦是浙江杭州人,明朝著名廉吏,史书说他每次进京,从不送礼,只带随身行装及“两袖清风”,他的《咏石灰》诗,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他的廉洁情怀:“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刘宠是东汉著名廉吏,长期任会稽太守(会稽,今浙江绍兴),因刚正清廉,被提拔到京城任职,临行前,有五六个老丈每人拿百钱送给刘宠,刘宠坚辞不过,只得从每人手里挑了一枚收下,等出了山阴县界,他就把钱郑重投到了江里,表明他“只吃地方一碗水,不拿地方一文钱”的廉洁。因此,后人称刘宠为“一钱太守”,把刘宠投钱的河改名叫钱清江,那地方也改名叫钱清镇了。

著名的南宋忠臣岳飞,驱逐外虏,倡导“武官不怕死,文官不爱钱”的廉吏精神,他虽不是浙江人,但他被秦桧害后葬于杭州风波亭,与浙江大地永远做伴,他那浩然正气、廉洁爱国的精神已成为了浙江精神的一部分,而被浙江人民永远继承和怀念。

至于浙江的文学人物,那就更多了,不展开至余姚的王阳明、金华的吕祖谦,单以两湖而论,杭州西湖与宁波月湖,就荟萃了无数文人。

白居易恩泽西湖,有白堤为证;苏东坡结缘西湖,有诗文为证。在清朝一代,西湖就出过著名诗人龚自珍、袁枚,著名戏曲作家陈端生(《再生缘》作者)、洪升(《长生殿》作者)。

宁波的月湖与文人墨客也颇有缘分,南宋时号称“明州四先生”的杨简、袁燮、舒璘、沈焕就集中在月湖讲学论道,从而开创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学术流派“四明学派”,人称月湖“里为冠盖,门成邹鲁”,来说明它的书香之盛。

综上所述,廉政与文学相互促进,相互鼎盛,已成为了浙江的历史传统。

廉政与文学的结合也反映在个人身上。浙江历史上有许多廉吏,如上述的海瑞、于谦、刘宠、岳飞,不仅官声卓著,且满腹才华。刘宠和海瑞是文官,文学素养高不稀奇,但岳飞和于谦是武官,可他们也具备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如岳飞那首流传千古的《满江红》,常常为后人称道:“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浙江历史上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绍兴师爷,他们也是集官身和文学于一体,并且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吏治专著与文学著作,如绍兴师爷之一汪龙庄写了《佐治药言》,来解析为官之道。另有绍兴师爷龚萼写了《雪鸿轩尺牍》、许思湄写了《秋水轩尺牍》,这两本都是文学价值很高的师爷著作。绍兴师爷文化素养高,且善治案牍,从而在浙江历史上形成了一个“绍兴师爷”的现象。

文学,是推进廉政发展的动力。综观浙江历史,有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也有正直清明的廉政传统,所以,新时代的廉政建设,有必要立足于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将廉政与文学结合得更好。

一个城市的繁荣,必定是政治清明、文化兴盛的社会。怀一颗文学之心,做一个仁爱的父母官,其执政水平也许会更富有人文气息,也会更富有艺术精神。这时,你便会从心上开出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