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个人的山水
8987200000048

第48章 古诗里的郭巨

有几个朋友对我说,你写大碶,写柴桥,写北仑,怎么不写写郭巨?

作为郭巨人,我也很想给它贴金,然而翻开史书,在描写北仑的数百首古诗词里面,大碶、小港、柴桥三地,合起来占据了半壁江山,关于郭巨的却只有一首半。相形之下,颇有点寒酸。看起来,郭巨这地方似乎有点不登大雅之堂,历代的文人墨客对它都不甚感兴趣。

虽说文学是添油加醋、捕风捉影的事,至少也要有点调料才能下锅。何况当下的中国是讲证据、讲数据的时代,证据越充分,数据越庞大,才能引起围观。一首半,从句子上来说不过短短几句话,要如何渲染呢?

可是据说陈子昂入选《唐诗三百首》的作品也只有一首,或者说只有两句话“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是这两句话,却让他力压全唐。尽管那个时代有李白、杜甫、王勃等等巨星,然而后人提起唐诗,无论如何避不开陈子昂。如此说来,郭巨还算是幸运的,因为它比陈子昂还多了半首。

这一首半的诗歌=曹昌燮的一首 徐文彬的半首。

先从简单的来,说一下徐文彬的那半首吧。徐文彬,男,清朝嘉庆年间郭巨人,在赴省考举人期间,其父不幸身亡,丁忧三年,第三年时他也因病去世。当时省里一位考官知其才,闻其为父丁忧而亡,叹息不已,特赐石鼓一对,立其所住弄口,后来那地方就被称为石鼓弄。徐文彬的大部分诗文都已逸失,留存于世的仅有两句,即:“分司镇邑东南地,永作衢城雨露天。”如今这两句诗被镌刻于郭巨总台山的两根柱子上。这两句诗稍显平淡,信息含量极少,从诗句里我们难以窥见当时郭巨的真正面貌。

曹昌燮的那首就很详尽。曹昌燮,清朝光绪年间人,性别男,籍贯北仑柴桥,职业做官,官至翰林院编修。这是方志对他的介绍,古代方志历来惜字如金,奉行简约主义,至于此人兴趣爱好什么,身材外表如何,方志略过不谈。

曹昌燮这首诗的用字极为简约,是我喜欢的风格。诗题《登郭巨城外山》,全文如下:

携杖碧云巅,苍茫落日悬。江吞孤屿小,山里一城圆。世乱兵逃戍,民贫海作田。西郊吾怕过,宿草满新阡。

所谓“碧云巅”,应该就是今日郭巨的总台山顶,总台山上有一寺,即名“云隐寺”,总台山以云雾出名。诗人在总台山上眺望,但见远处落日悬浮在东海上,景象苍茫,梅山岛如一叶孤舟,在海中央飘摇。再望山下,却是小小的一座城郭,这座城由明朝大将汤和建成,在古代属于千户所编制,历有重兵屯守。可惜由于世道混乱,原该戍守边疆的士兵纷纷逃离,致使边城荒凉。百姓生活贫苦,只能靠从海里捕捞点鱼虾过活。西郊是我不忍目睹的所在,因为那里都是穷人的坟墓,墓上长长的长满了荒草。

古代的诗歌真是低碳环保,今人用数百字才能说明白的事物,它只用了四十个字。向古诗学习。曹昌燮的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很细致的历史画面,既有自然景物,也有世道民情。自然的壮美,更衬托出世道的悲凉。这首诗用强烈的对比,引起后人极大共鸣。

诗人生活于清朝光绪年间。光绪那个时代,正是中国最动乱,也最懦弱的时代,先后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起义等大事件,正是这些事件,造成数千年封建统治的最后瓦解。身处这样的时代,要想歌舞升平不可能,要想安贫乐道也不可能,诗人笔下所能反映的只有民不聊生。诗人以郭巨这样一个极微小的点,折射出了当时中国的全貌。

站在曹昌燮当年发出浩叹的地方,我极目远眺,山下阡陌井然,花木葱茏,山岙里不时传来人们的欢声笑语,处处都是安逸祥和的风景。假使曹昌燮能再上总台山,他必会抚须微笑说:但使东家能留客,不辞长做郭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