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个人的山水
8987200000037

第37章 郭巨逸事

我写作文不求细节,但求大观,因此常有疏漏。

不过疏漏也好,至少百年后能为后人提供怀疑考证的素材,考证的结果假使他是对的,我是错的,这就可以让他们得到快感,能为他们的人生增加很多趣味。这样的好又在是非之上了。

我爷爷就有这样的考证癖。他戴上老花镜,坐在方凳上,一字一句看完我写的《沧海行》。似乎这文章极美,他弯着腰从头又看了一遍。

看完,他指着这句话:蒋介石避到奉化溪口老家,拜别祖坟,而后经育王岭进入北仑,来到郭巨。说:“蒋介石不是经育王岭来的,而是经方门、大涂塘来郭巨的。蒋介石来郭巨的经历,《蒋经国日记》里有记载。”

最后他得出结论:《沧海行》是篇失败的作文。因为一颗老鼠屎,他就否定了一锅汤的美味。

这是位严肃正直,一丝不苟的老人。我敬佩他,但我不会表扬他。

蒋经国日记里会写到郭巨这个鸟不拉屎的小地方么?我本以为这只是他的野老村话,偶然翻阅《蒋经国自述》,真的翻阅到了蒋经国在日记里详细描写蒋介石来郭巨的整个过程。

这是段珍贵的史料,因此全文摘录,以供兴趣之士参考:

五月十四日,天气晴明,十时,由定海启碇,约一小时半至郭衢前海面停泊。午餐后,换小炮艇至梅山岛对岸之狮子亭道头登陆。岸有防水闸曰“方门”,由此寻堤防北行,经官山之观海亭、大度塘而至郭衢。入吉安门,登城垣瞭望形势。城已圮废,仅留城基而已。三面环山,惟东面临海,周围约三四华里,实为海防要地。旋入城隍庙,见自卫队官兵正在赌博争吵,地方基层组织腐败至此,国家焉得而不败覆!出南门至云海堂略息,经旧堤岸回方门,渡海至梅山镇,入梅子庙参观。内有神室,陈设一如新房。回舰后,巡游梅山镇西南角上下道头。此为第二渡海地点,两岸相距六百至一千公尺而已。以水浅,不能再进,即回舰,仍经郭衢返定海。

日记背景:1949年5月,是时,决定未来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结束,国民党军队在中国大陆全线溃败,解放军已攻下浙江大部,逼近宁波。蒋介石携家人逃难。蒋经国写完此篇日记十天后,蒋介石到台湾,开始在台湾的政权。

日记里所提到的几个地点,定海,即今舟山市的定海;郭衢,今写作郭巨;道头,即梅山岛对岸的道头,名称至今沿用;方门,旧属郭巨,名称至今沿用;官山,即郭巨的官山岭;大度塘,现为“大涂塘”;吉安门,应为“安吉门”之误,即郭巨的西门,古称安吉门;城隍庙,新址在郭巨蔡家山头,旧址在郭巨十字街头附近,蒋介石去的当是旧址;云海堂,应为“海云堂”之误,现升级为“海云寺”,在郭巨南门外。

蒋家父子给郭巨的定位是:海防要地。郭巨留给蒋家父子的印象是:腐败不堪。

自卫队官兵不去城防,为何要赌博争吵?也许是我党的地下工作做得好,从内部分化对手,以消解他们的战斗力。也许是自卫队官兵觉悟高,认定蒋氏王朝气数已尽,所以放弃城防,安心等着解放军来。

民间有连理枝,又有双飞燕,就连说书的都喜欢“花开两朵”。除了蒋介石从郭巨流亡海外,据说宋高宗赵构也是从郭巨起帆,躲于海上以避金兵。

宁波民间喜欢把赵构叫作“小康王”,正如习惯把蒋介石叫作“芋艿头”,以显得亲切。蒋介石的老家奉化,以“芋艿头”出名,有句话说:吃过奉化芋艿头,走过三关六码头。表明他走南闯北,领略过凡间所有市面。蒋介石经常以光头示众,一只芋艿剥了皮,不就像一个光头吗?

我小时听大人说起蒋介石芋艿头,以及小康王逃难的故事,像是在听自家长辈的故事,莫名的亲切。正史里的帝王威严无比,而民间里的帝王,则同我们一样,也有落魄江湖三餐不继的时候,但是他们有贵气,纵然逃难亦风光无限,又让人觉得仰慕。

这两位国家元首同样的不争气,到郭巨的目的同样是为了避难。小小郭巨,竟然是两朝元首的避难所,若果真如此,那郭巨倒也算是人间福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