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个人的山水
8987200000036

第36章 柴桥三味

沿329国道一路往东,越过同盟山岭,便到了柴桥地界。没见到城郭人家,先见到了杜鹃花。

大面积的杜鹃花,用大兵团的阵容,扑翅登陆,占据着这里的山山水水。它们以护城墙的形式,在柴桥周围,团团打造起一道华丽的防御工事。

柴桥就掩映在花木之后。

古时重镇的护城墙,均以冰冷坚硬的砖石铸就,柴桥却以摇曳扶疏的花木做其屏障。对于天下来客的不设防,任其自由出入、自由买卖,才形成了数百年来柴桥商贾重镇的地位。

据说柴桥的杜鹃种植起步于上世纪的80年代。但凡一种牌子能够打响,其间必会经历种种艰难曲折,柴桥的花农想必也有相当动人的创业故事,然而他们终于还是凭着杜鹃这个品种,以一枝独秀的姿态,闯出了“中国杜鹃花之乡”的名号。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下岭右拐,越过花香扑鼻的杜鹃园区后,便进入了柴桥老街。

一进入,即感觉岁月变缓了,生命变悠闲了。满大街人头涌动,从北仑东部城镇过来的人,把这条街挤成了闹哄哄的河流,他们身处其中,自在地逛街购物。你只能随着他们,慢吞吞地、不急不慢地前行。

在这里,你会看到人间的富足丰裕,也会看到乡下人的优游自得。

你会觉得,原来生活可以过得慢一点,因为慢一点,生命就长了。

东部人家但凡有做大事的,比如婚宴、治丧、寿庆等,所需物品都会去柴桥购买,因此说,柴桥有种商贾味。它有方圆百里内最兴旺的集贸市场,有最热闹的服装摊,有多达一万余家的各色店铺。

它就像大肚菩萨,每逢集市日,北仑东部的乡民都会来此朝拜。

为何柴桥会热闹繁华如此?

这是由柴桥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在北仑东西走向的狭长地段上,柴桥位于中部,咽东西之要喉,扼来往之门户,顾盼四方,因而成为商贸通衢。

东部城镇(包括梅山、上阳、三山、白峰、郭巨)的人要出去闯荡,必须经过柴桥。从东部送来的土特产,经由柴桥转售各处,各处的时新物品,又经由柴桥转售东部各处。

这形象,正是一座连接东西、互通有无的桥。倒也凑巧符合了柴桥这名字的含义。

柴桥的得名,也正起源于一根叫作“柴桥”的桥。所谓柴桥,我本以为,那必是条用木柴铺就的小桥,古朴而厚实,几百年来,引渡无数世上人。

但历史告诉我们,那其实是宋朝一户柴姓人家捐助的石桥,即柴姓之桥,而非柴木之桥。后来推而广之,成了这方城镇的名字。

柴桥另有一座古桥叫“五马桥”,桥栏上刻有对联曰:曾经水陆几千里,特建东南第一桥。口气里有雄视一方的豪迈。

柴桥也真是个“桥乡”,除了柴桥及五马桥,还有穿山碶桥,据传为北宋名臣王安石所造,另外还有“薪桥”、“资圣桥”、“石栏桥”、“风打塘桥”等等。众多的桥,串联起了柴桥,使它恍若一串珍珠;而柴桥,又串联起了北仑的东西部。

除了商贾味,柴桥还有浓厚的书卷味。且不说以经史起家的黄式三、黄以周,也不说以科学扬名的李志坚、王阳元,单单一所柴桥中学,就出过两届亚运会冠军叶佩素、现任财政部长谢旭人等名人。

柴桥中学的历史比较悠久,它始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由小至大,从弱到强,历经种种风雨,终于沉淀下深厚的文化教学氛围。一段时间,柴中的师资力量为全区之最,引得其他学校纷纷到柴中挖掘教学人才,这也成为柴中的骄傲。东部城镇的子弟,均以能考上柴桥中学为荣。

我读书时,比较爱好历史与政治,听说柴中的老师对于讲解历史、政治有独到之处,在课堂上经常旁征博引,听得堂下学子如痴如醉,我遂倾慕无比。于是假扮柴中子弟,尾随在此就读的老同学,一起去教室听课。果然,柴中老师的治学功力高人一等,讲的是书本之事,但意思往往在书本以外。

那时,柴中老师的讲课摘记,在其他学校相当流行。我回去后,那两堂课的摘记也迅速成为了其他同学的宝贝,一时供不应求。

花木的清香味,商贾的铜钿味,学校的书卷味,这三种完全不同的味道,就奇妙地融合在柴桥这片仅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彼此交互辉映,相得益彰,今后,它们也将如此地和谐共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