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个人的山水
8987200000032

第32章 生命之泉

——记北仑籍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祖泽

曾经有人问吴祖泽院士:世界上最清澈的泉水是什么?吴院士思索了一会,深情地说:是血液。

在这条世界上最细小、最清澈、分布最复杂的泉流里面,吴院士埋头研究了整整一生。他认为,既然人体里的血液生生不息,那必定存在一种可以复制血液细胞的母细胞,即造血干细胞。1973年,吴院士对造血干细胞的研究获得了重大突破,著成30万字的著作《造血细胞动力学概论》。这是中国第一本系统介绍实验血液学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的专著,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在血液学术领域的发展,成为国内许多青年实验血液专家成长道路上的启蒙之作。吴院士也因此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学术领域——实验血液学,成为该学术主要创始人之一。

当他公布这项科研成果时,外国科学界惊呼:“倘若时光能够倒流,让居里夫人碰到中国的吴祖泽,居里夫人就不会死。”

举世闻名的居里夫人,一生致力于铀的研究,经她亲手提炼的沥青矿,就达好几吨。长期与放射性物质为伴,导致她体力衰弱,终于在1934年,居里夫人携带着一生两获诺贝尔奖的殊荣,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死因是体内的放射性物质过多,造成贫血而衰竭。

吴院士的科研成果正好可以攻克这方面的难题,治疗居里夫人可谓对症下药。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祖泽,1935年10月生于宁波北仑小港。吴祖泽的父亲吴茂瑾先生,因家境清寒,在年轻时就独自去上海谋生,二十岁回到故乡小港娶妻生子。1937年,日寇侵入浙江一带,为安全虑,吴茂瑾先生将全家迁至上海。

吴祖泽时年二岁,尚牙牙学语,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朦朦胧胧离开了故乡。那时,他甚至还不知道故乡的概念,不认识故乡的模样。但这丝毫不影响日后吴祖泽对于故土的热爱眷恋之情,每逢填写生平简历,他都会恭恭敬敬地写上:1935年,本人生于镇海小港……(有一段岁月,北仑隶属于镇海县)

吴祖泽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强烈信念,这与他的父亲有关。吴茂瑾先生早年在上海谋生时,为一个皂药厂工作,药厂老板项松茂先生是爱国志士,当日寇侵华,项先生率先组织抵制日货运动,随后组织药厂职工成立抗日义勇军。吴茂瑾先生受东家熏陶,自然就成长为了一名爱国的抗日志士,他从小便教育儿子一定要爱国、报国。

这种爱国情怀像血液一样,渗透了吴祖泽院士的一生。1957年,当他从山东大学毕业后,正值新中国大力发展国防事业,当时没有自主择业,国家分配你到哪里就到哪里,吴祖泽听从国家召唤,奔赴军事医学科学院,从事核武器医学防护的国防科技研究。

毛泽东主席曾意味深长地说:“有矛就有盾,矛与盾是应该同时存在的。”在中国开始制造原子弹这个“矛”的同时,铸造防御原子武器的“盾”的计划也在付诸实施中。吴祖泽参与的便是盾计划。为了国防事业,他没日没夜奋战。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那升腾形状如铁拳的蘑菇云整整鼓舞了一代中国人,让中国人的脊梁挺得更直。正当举国欢庆,目睹蘑菇云盛放的时候,吴祖泽和他的同事们,也正紧张地给担负穿云采样任务的飞行机组人员进行辐射检测等监护工作。在此基础上,吴祖泽领衔研制了光辐射防护眼镜,这种护眼镜可以10毫秒的反应速度将镜片的深度增加上百倍,从而免遭光辐射造成的眼底烧伤,同时又不影响作战指挥和行动,在我国防原医学史上写下了闪光的一页。

后来,与中国著名生理学家朱壬葆在学院图书馆的一次偶然对话,改变了吴祖泽今后的科研道路。朱壬葆先生第一次对他提及了造血干细胞,并鼓励他往这方面攻关。

血液是人类的生命之泉,动力之源。当时,国际上很多国家都把造血干细胞看作未来医学的希望,并且也取得了很大成功。我国在这方面仍属空白。了解到这些,具有高尚爱国情怀的吴祖泽激动了:一个民族没有第一流的科技成果,就没有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他毅然下定决心,将自己未来的科研之路,就定位在造血干细胞上。

命运之神也垂青赤诚无私、矢志不渝的人。1972年,中国与来访的英国首相希思达成互派科技人员学习的协议。吴祖泽作为第一批赴英人员,登上了去欧洲取经的遥远路途。

到英国后,他在国际著名血液学家莱脱教授的研究所进修细胞动力学。这期间,吴祖泽真的像西天取经的唐三藏,足不出户,每日埋头在图书馆查阅大量国内没有的资料,做笔记,撰写书稿。英国城市的繁荣景象,他根本没时间去领略一回。他秉着唐三藏的艰苦圣洁之心,一意耕耘,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终于完成了本文开头所提到的那部学术巨著《造血细胞动力学概论》,一举奠定他在中国实验血液学领域的开创者地位。

科学的海洋浩瀚无垠,一旦深入其中,便会流连忘返,像进入宝库的人,再也舍不得回头。吴祖泽不满足于已取得的辉煌成就,率领团队继续攀越血液学领域的另一座高峰——胎肝移植。经过不懈努力,吴祖泽亲自临床手术,神奇地使宣告不治病人的造血功能得到有效恢复,这次手术,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例胎肝移植治疗急性重度骨髓型放射病的成功病例,而被载入史册。

1993年,吴祖泽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年2月,吴院士以他虚怀若谷、淡泊名利的学者风度,当选为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成为全军最高医学研究机构的掌舵人。在这期间,他一边继续从事科研攻关,一边培养国家顶尖学科的业务骨干。

阅读吴祖泽院士的生平,你会为他的无私奉献、热爱祖国的情怀所深深感动。和那个时代的其他杰出人物一样,吴院士不求回报,只是执着地为国家做贡献。在一篇描写吴院士的文章里作者写道:“他孜孜不倦地探索,从实践到成果,从成果到实践,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懊恼。然而,他宽阔的胸怀,始终装着祖国、装着人民,他把成功和失败都化作无穷的动力,在永无止境的科研探索之路上,无怨无悔地奋斗着。”

这段话恰当地归纳了吴祖泽院士的追求,并以此作为本文结尾。

吴祖泽,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细胞生物学家,我国实验血液学主要创始人之一。1935年10月生于宁波北仑小港。195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1973年赴英国帕脱森肿瘤研究所进修实验血液学。历任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军队实验血液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院长,中国实验血液学会主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

1988年在国际大剂量辐射生物效应会议上作了题为“长期低剂量率Y线连续照射对造血干细胞与造血微环境的辐射损伤与恢复”的学术报告,受到日、英、美、德等国专家的高度评价。当年被选为国际辐射研究协会首任中国理事。在国内外杂志上先后发表论文220余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及军队科技进步奖等共16项。1995年获光华科学基金奖一等奖。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