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个人的山水
8987200000021

第21章 初游

女儿一直养在乡下,接受自然的熏陶,喝优质的山泉,吃优质的蔬菜,呼吸优质的空气,远离繁华,我们终于成功地培育了一个村姑。

村姑唯一能领略市面的所在,就是家门口的小店,那里经常聚集着一帮老头老太,各自抱着与我女儿一般大小的“村姑”、“村夫”,在此闲话家常,交流养育经验。

为了与城里接轨,孩她娘给女儿买了不少玩具,据孩她娘介绍,这些玩具可以开智益脑、锻炼手足,久用能使智力超过同龄的其他村姑,而赶上同龄的城里小朋友。但女儿对于成为光荣的城里人似乎没多少兴趣,玩一段时间,便放弃了折磨那些玩具。

她折磨玩具的方式有三,一是摔,二是砸,三是啃。这三种方式,无论哪一种,我都看不出有提高智力的可能。

每过一日,孩她娘便觉得女儿落后了城里小朋友一日,为此忧心如焚。其实我想告诉孩她娘:只要女儿像她老子,智力不成问题。但我怕她会逆向思维:难道女儿像妈妈,智力就成问题了吗?所以不说。

孩她娘听说音乐能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于是买了几盘古典音乐、儿童歌曲,让我老娘没事就多放音乐,营造一个美妙的氛围。

米的妈妈是谁?是花生米。小村姑的奶奶是谁?自然是老村姑。老村姑对于现代化设施不大在行,学了几次,始终没掌握音响的开关技巧。于是音乐开发计划就此搁浅。

又有人说,小孩子该常去外面走动走动,待在家里会变得木头木脑。孩她娘甚是忧虑,于是决定带村姑上柴桥领市面开眼界。

我说,西施也是在乡下长大的,城里不去也罢。孩她娘一意孤行,于是决定星期天去柴桥。出门前准备了一大袋东西:奶瓶、食物、水、纸巾、毛毯。这是迄今为止女儿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走出乡村。

坐在公交车上,她好奇地观看窗外风景,或者打量车内乘客,以一种“你怎么长成这样”的惊讶眼神。偶尔咿咿呀呀发些言论,发表她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开到一半路程,她安静下来。上车伊始,单调的风景在她眼里并不单调,重复多了,单调的风景依旧单调。她已从“见山不是山”的境界,升华到“见山还是山”的境界。要修到第二种境界,一般人要修个几十年。

古时称柴桥为“小宁波”,历来为北仑东部的市贸集散地,过去柴桥有一六大市、三八小市的传统,市面很是繁华。女儿走在熙熙攘攘的柴桥街上,眼睛转来转去,头扭来扭去,习惯了安静朴素的乡下,乍逢人世的繁华,就像白娘子初次走在人声鼎沸的杭州市面上,难免有对红尘繁华的惊动。

女儿眼中的人世会是怎样的形状,我们不得而知。

逛了一下午,她居然连午睡都忘了,或者并非遗忘,而是因为吵扰的城里不适合村姑睡觉。

回去的车上村姑还是神采飞扬,要么做手势与周围乘客打招呼,要么睁着眼睛与窗外风景进行心灵交流。

这是一次美好的出游,因以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