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元代名曲
8985800000054

第54章 [双调·清江引]长门柳(二首)

“作者简介”

曹德,字明善,生卒年不详。《录鬼簿》将其入编“方今才人相知者”之列,是张可久的同时期散曲作者。曾任衢州路(今属浙江者)吏(一说任山东宪吏)。太师伯颜擅权枉杀剡王彻彻都、高昌王帖不儿不花,曹德时在大都,作《长门柳》二首讽之,大书于五门之上。伯颜怒,下令缉捕,避于吴中僧舍得脱。事见《辍耕录》。《续录鬼簿》挽词也称他“神京独赋《长门柳》,士林中逞俊流,万人内占了鳌头”。今存散曲小令18首。

“原文”

长门柳丝千万结,风起花如雪。离别复离别,攀折更攀折。苦无多旧时枝叶也。

长门柳丝千万缕,总是伤心树。行人折嫩条,燕子衔轻絮。都不由凤城春做主。

“译文”

长门宫外的柳丝有千万个蕾,春风吹来柳花飞如雪。送别的人一伙接着一伙,枝条被折了又折,担心不用多久,旧枝叶再没有了。

长门宫外的柳丝有千万缕,每棵柳树,都是伤心树。送别的行人,折断它的柔枝;燕子筑巢,衔走它的轻絮。啊,皇城的春天做不了主。

“赏析”

这是二首有明确讽刺目标的歌曲,谴责权相伯颜擅杀无辜,惋叹遇害者的不幸,实际上是对元朝政治黑暗的揭露。但曲子纯用比兴手法,极为含蓄婉转,谴责与哀伤之情均寄托于长门柳遭攀折这一意象。这既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正义感,又体现了他的斗争技巧。曲子本身虽含而不露,然而作者竟将其大书于五门之上,让老百姓从中读出底细和滋味,在伯颜气焰熏天之日,这样做却是冒着杀头危险的。曲子格调婉曲,但柔中有刚,如绵里藏针。如“长门”事,凡有点文化素养的人,都能知道其中所包含的冤屈和不幸;如“攀折更攀折”,影折伯颜残害宗室,当时大都读者大概可以心照不宣;至如“都不由凤城春作主”,将伯颜权势掩主独断专行的劣迹,寄寓其中,表面不露痕迹,但在那种特殊的政治气氛里,明眼人也不难读出它的真意。总而言之,此曲如此直接而巧妙地干预当朝政治,在元散曲作品中是极罕见的。

[仙吕·后庭花]怀古·孤身万里游

“原文”

孤身万里游,寸心千古愁。霜落吴江冷,云高楚甸秋。认归舟,风帆无数,斜阳独倚楼。

“译文”

我独自漫游万里,我心怀千古忧愁。严霜降落吴国的江河,大地充满寒气;白云飘浮楚国的天空,原野弥漫秋意。此刻,在遥远的故园,当有人独倚楼头,在夕阳中,数过点点风帆,辨认归舟。

“注释”

[吴江]与下句“楚甸”相对成文,当泛指吴地(春秋时吴国,今江浙地区)的江河。[楚甸]楚地的原野。在战国后期,楚国势力已扩大到长江中下游。吴江、楚甸当指作者同一游历地区,为行文方便,译文将二者分列。[认归舟]南朝谢脁有“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的佳句。温庭筠有词云:“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柳永有词云:“想佳人、妆楼禺页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赏析”

此曲抒发游子行踪无定、人生无所归属的千古忧思,以及浓浓的思乡之情。小曲前四句,展示作者独立寒秋,在楚天空阔的背景下的自我形象。“孤身”与“万里”,“寸心”与“千古”,构成短促渺小的个体生命与无限时空的鲜明对照,人生失意者的悲怆油然而生,不可遏止。后三句,作者由于孤独而思乡,推想远隔千山万水的闺中人此刻正站在楼头,望断千帆,希望夫君归来,可是她又落空了。以对方思己的场景,深化作者的思乡情绪,是词曲中的常例。吕止庵圆熟地融会前人词境,为我所有,与前四句形成统一的艺术整体,将游子思归与人生失意这两种意绪融合无痕,具有艺术感染力。

[仙吕·后庭花]怀古·芙蓉凝晓霜

“原文”

芙蓉凝晓霜,木犀飘晚香。野水双鸥靓,西风一雁翔。立残阳。江山如画,倦游非故乡。

“译文”

拂晓之际,荷花上的露珠凝成轻霜,傍晚时分,金桂枝头散发浓郁的花香。山溪里鸥鸟嬉水,分外靓丽,成对成双;晴空中顶着西风的大雁,向南方飞翔。孤独的游子啊,站在残阳余晖里。江山美如画,可惜不是故乡;疲惫的游子啊,惆怅复惆怅。

“注释”

[木犀]桂花的别称。[靓(liàng)]亮丽。

“赏析”

这是一支游子思乡曲。前四句为二组对偶句,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秋光图;芙蓉凝霜、木犀飘香、鸥鸟嬉水、大雁南翔,极为和谐。正是大自然的和谐景象更勾起作者的归思,鸥鸟成双成对地游玩,可是自己却孤身漂泊,即便身在如画的地方,又怎能不感叹欷歔呢?江山的美丽与作者的惆怅意绪之间形成强烈反差,“江山如画,倦游非故乡”,恰是这两者反差的概括,这与“江山信美非吾土”的王粲情结颇相似,在归思的后面,都包藏着人生的失意。

“作者简介”

真氏 名字不详,歌妓。建宁(今福建省建瓯市)人。南宋诗人真德秀的后人。其父是小仓官,因挪用公款无力偿还,被迫将女儿卖为官妓。在一次宴会上,著名文人姚燧得知她的身世,设法让其脱离乐籍,从良后嫁给一个小官吏。事见《辍耕录·玉堂嫁妓》。今存小令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