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把栏杆拍遍
8983400000019

第19章 怎样区分低俗、通俗和高雅

如果凭感觉来回答,当然谁都知道,再往深说,有什么理论根据呢?我就赶快回来查书和旧日的读书笔记,于是有了一点新的梳理。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在最初的动物中发展出脊椎动物“而在这些脊椎动物中,最后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获得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一是欲望关系,占有的欲望,如见美食就想吃,见好衣就要穿,一个猎人见了老虎就必定要捕杀它。欲望关系是以占有、牺牲对象为前提。二是研究关系,只想弄清对象的真相、规律,并不占有或牺牲它,这是科学的任务。如动物学家跟踪老虎,只是为了研究,绝不干涉老虎的行为。三是审美关系,只是欣赏,并不占有,也不想对它做更深研究。黑格尔称这为心灵的美感。它的特点是不把对象看做实用的个体,心中不起欲望,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只生起一种愉悦的美感。如观众看演出,旅游者看山水。我们从欣赏角度看老虎,也只欣赏它的花纹、雄姿,而绝不会有捕杀的欲望或研究的耐心。

就是说人面对一物会有三念:占有的欲望、冷静的思考和愉悦的欣赏,就看你选择哪一种。从低到高分别是:刺激、休闲、信息、知识、思想和审美的需求。大致说来,。但最低、最高的两项,即刺激与审美的需求却是很典型的。刺激就是勾起人的欲望,满足人的动物性,是最低的一档。这是一切黄色、凶杀、打斗、赌毒类低俗作品的心理基础和市场基础。过去我在新闻出版署工作,人们常问:扫黄、扫黄,为什么总是扫不完呢?它不可能扫完。只要人动物性的一面还存在,人与外界的欲望关系还在,它就要寻求刺激、发泄与满足。我们只能把它控制在最低限度:不公开传播,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危害青少年。相反,这六种需求的最高一档,即审美需求则是来满足精神的心灵的需要,常表现为纯艺术。其代表如已被历史洗练、陶冶过的唐诗、宋词、古典音乐、名画及一切经典作品,它没有任何物欲的刺激,全在净化心灵,这无疑是最高雅的。但是人们食人间烟火,正常的欲望还是要的,还得有作品去满足他的休闲需求、信息需求、知识需求等,这里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这就是“通俗”。通俗的标准是不刺激人的欲望心理但又不脱离人的物质的现实。所以纯艺术、纯思辨性的作品不在通俗之列,它归于高雅;另一方面,纯刺激性的作品也不在通俗之列,它归于低俗,或名粗俗、庸俗。

上面我们从接受角度,即人接受作品时的”,谈了低俗、通俗和高雅的存在基础,这样我们就知道社会上为什么会有三类截然不同的作品,古今中外,概不如此。低俗的作品是从人的物质欲望出发,刺激并满足人的贪占、享用要求;高雅的作品是从愉悦人的精神出发,满足人的审美要求。低俗作品让人回归动物的、物质的一面;高雅作品让人升华精神的、道德的一面。

通俗则是低俗与高雅间的过渡地带。但我们一般说的通俗是有方向性的,它是指从高到低的过渡。就是说作品内在的思想、艺术(审美)水准已经很高,但是照顾到接受者的接受能力,兼顾到他的需求(通常叫大众需求),而采用了他能接受的方式。如果反过来从低俗的标准出发,就会滑落得更低,而永远不可能达到通俗的效果。就像委派一个大学文化程度的教师去教小学,可以把小学生培养成人才;而委派一个小学文化程度的教师去教中学,则只能把人才教成废才。真正的好作品都是“高起低落”,深入浅出,专家学者看了不觉为浅,工人、农民读来不觉为深,这就是通俗。这方面著名的例子。

《人民日报》2010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