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给孩子读的心理学:爸爸妈妈送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
8976200000013

第13章 让身边的人都喜欢我——交际心理学(1)

(一)交往剥夺:培养社会交往的能力

社会就像大海一样,而具有良好的交往能力就等于拥有了游泳的技能,如果一个人没有社会交往的能力,即使他有渊博的文化知识,也很难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生存。

交往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人是社会化动物,每个人都有交往的需要。如果一个人长期与社会隔离,即所谓“关系剥夺”或“社会交往剥夺”,可以使人丧失很多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曾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以每小时15美元的酬金先后聘请了5位志愿者进入一个与外界完全隔绝的小屋,屋里除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外,没有任何社会信息进入,以观察人在与世隔绝时的反应。结果,其中1个人在屋里只待了2小时就出来了,3个人待了2天,最长一个人待了8天。这位待了8天的人出来后说:“如果让我再在里面待1分钟,我就要疯了。”

动物学家哈罗也做过一个恒河猴的“社交剥夺”试验:将猴子的喂养工作全部自动化,隔绝猴子与其他猴子或人的沟通。结果,与有正常沟通机会的猴子相比,缺乏沟通的猴子明显缺乏安全感,不能与同类进行正常的交往,甚至本能的行为表现也受到严重影响。

种种实验均证明,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害怕孤独,都不愿意与社会隔绝。交往对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离开了良好的人际交往,人的心理也不可能健康地发展。

据权威的1995年英文版《工商管理硕士就业指南》所载,经过对全球近千家企业的调查分析,在10项MBA才能指标中,最为重要的三种能力是分析判断能力、商业经营思想、良好的沟通能力。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对1万份人事档案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智慧、专业技术和经验只占成功的25%,其余75%决定于良好的人际沟通。

有些孩子在家中备受父母的宠爱与呵护,当他们与伙伴交往时,不能用合适的语言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他人,也不能理解他人的需要和想法,这就很容易造成与人交往上的困难。例如,有的孩子虽然很想加入同伴的活动,却只强调突出自我而不顾他人的需要,在交往中尽量占据上风,行为往往很乖张,喜欢说“我比你好,让我来玩”、“你不行”等,结果常常遭到同伴的拒绝。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人们总是在社会上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你在家是父母的宝贝,在学校是学生,在商店是顾客,在电影院是观众,在公交车上是乘客。对于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角色规范。如果我们在与同学或伙伴相处时,仍用家庭的角色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把在家中的所作所为搬过来,就混淆了自己的角色,也就必然会遭遇社交的困境。

在生活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社交的能力,应该多参加体育、文艺等集体活动,尝试主动与同伴和陌生人交往,在交往的实际过程中,逐渐去掉羞怯和恐惧感。同时,在集体交往场合要对自己有信心,不要总是以为别人都在盯着自己,以至老是担心自己一举一动是否得体,结果反而弄得自己紧张拘束。要摆脱那种过多考虑别人评价的交往心理定势,不要苛求自己,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反倒会显得自然大方。

成长加油站46:如何克服孤独感孤独感的产生主要源于个人的感觉和评价。如果,要克服孤独带来的危害,我们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开放自我。

多与外界交流,独自生活并不意味着与世隔绝,虽然客观上与外界交流存在困难,但依然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达到交流的目的。要主动亲近他人,关心别人,真诚相待,因为交往是个互动的过程。

(2)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一个人活着则有所爱,有追求,就不怕寂寞,也不会感到孤独。我们可以为自己安排好丰富多彩有意义的业余文化生活,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

(3)大胆交往,不怕挫折。

善于在交往中、挫折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方法,增强交往能力。

封闭心态的危害一些孩子因为幼年受过情感方面的创伤,或者在社会交往中曾受到过伤害,或者因为自身的某些缺陷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心中就会留下阴影,会将对某些人的厌恶扩展到所有的人,从而将自己封闭起来,时时刻刻都以一种警惕和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于是就发展成了一种封闭的心态,不愿参与社会交往,并因此影响到学习和生活。例如,有些从农村来城市的孩子因为一口浓厚的乡音曾经遭到过别人的嘲笑,从此就很少说话,一张口就紧张,生怕被人嘲笑,最终导致自我封闭,不愿与其他人交往。

这些有封闭心态的孩子不愿与他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厌烦、鄙视或戒备心理。他们疑心重,易神经过敏;办事喜欢独来独往;或是总以为别人瞧不起自己,就摆出一副了不起的样子。其实他的内心很脆弱,很怕被别人刺伤,于是把自己禁锢起来,不与人交往。如果别人真的不理睬他,他又认为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由于人际关系不良,他们内心很苦闷,情绪长期压抑,陷入寂寞、抑郁之中,精神消沉、颓废,易出现恐惧心理。

要摆脱这种“自我封闭”的心态,就要认识到“人无完人”的道理,乐于接受自己,在努力弥补自己弱点的同时,相信自身存在的优势,增强自己的信心。例如,有一个孩子因为长相有缺陷,害怕别人讥笑而不敢见人,后来他努力发现自己的优点,如聪明、学习成绩好等。优点发掘得越多,他就越自信,最后完全走出了自我封闭的圈子。

也有一些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总觉得自己什么地方“与别人不一样”,但自己又说不清楚,这种念头常常使得他们疑神疑鬼。当进入社交场合或公共场合时,就总以为别人都在看着自己、议论自己,非常担心自己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出什么差错,让人瞧不起。于是神经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他们虽然心里想给人留下大方得体的印象,结果却常常是面红耳赤、手足无措、语无伦次。如果这种状况长时期得不到改善,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甚至发展为社交恐惧症。

很多时候,这种恐惧往往只是他们自己未经证实的猜测,其实别人并不这样认为,也没觉得你有什么地方“与别人不一样”。你可以问问周围关系比较密切的人,检验一下自己原来的感觉是否真实,你会发现,原来的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我们要学着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面对他人,既要了解他人,又要让他人了解自己。消除对人的戒备心理,接受别人与自己交往。一个人的发展高度,决定于自我开放、自我表现的程度。如果沉浸在“自我封闭”的消极体验中,就会闭目塞听、思维狭窄、阻碍自己去积极行动。只有放开自我、表现自我,才能使自己成为集体中的一员,享受到人间的快乐和温暖,而不再感到孤独与寂寞。

成长加油站47:系统脱敏法治疗社交恐惧症把自己感到恐惧的社交场景由低到高依次排列出来,然后从最低等级开始,先做一会儿放松训练,然后想象自己正在看着他人或与他人目光对视,并体验此时此刻的紧张心情,再做放松练习,再想象,再体会,直到不感觉紧张。依次逐渐脱敏,直到最高等级。

完成了想象脱敏之后,还应在现实的生活、学习、工作场景中去逐渐脱敏,如先到街上对着不熟悉的人抬起头来,看一看别人对你的目光有什么反映,如果心情紧张就做做松弛练习,反复深呼吸和屏气,直到紧张心情松弛下来,再抬起头来,直到不紧张为止。如此逐步实践,就能完全消除社交恐怖的紧张心理。

学会和不同类型的人交往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有人抱怨自己缺乏朋友,或者责怪他人不好相处。事实上,只要我们领悟了与人交往的艺术,所有人都可能成为我们的朋友,至少不至于无法相处。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理发师,技术不错,服务态度也很好,尤其擅长交际,和各种各样的人都能谈得来,所以他的店里常常顾客盈门。

他带了一个徒弟,这徒弟性格憨厚,也很勤劳,但就是不擅和人交往。徒弟学艺结束后,就开始接待顾客了。一次,一位顾客理完发后,仔细照了照镜子。看了看自己的头发,还是不太满意,便说道:“这头发留得太长了吧!”

徒弟一听,脸就红了,不知说什么好。

这时,师傅赶忙走了过来,笑着对顾客说:“先生,您留长点好,显得您很含蓄,这叫藏而不露,很符合您的身份与气质。短了,倒难看哩!”

顾客听了,也笑了,连连说:“对,讲得有道理。”

另一位客人在理完发后,也照了镜子,他撅着嘴问徒弟道:“你怎么把我的头发剪得这么短呢?”

徒弟很委屈,长了有意见,短了也有意见,叫我怎么好呢?他一下就愣在了那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师傅又赶忙过来,满脸堆笑地解释说:“先生,短一点更显得您精神。您这短发很有特点,让人一看就觉得特别干练、精明。”顾客一听,连连点头,满意而去。

又一位顾客理完发后,一边交钱,一边说:“小伙子,你这理发的时间也太长了啊!”徒弟听完,也没有说话。

师傅在一旁听得很清楚,他忙解释说:“先生,在头顶上花点工夫是值得的。您没听说过吗?‘进门苍头秀士,出门白面书生’呀!”顾客一听,哈哈大笑,高高兴兴地走了。

又有一次,一位顾客理发之后,很严肃地对那徒弟说:“你动作倒很利索,可十几分钟就理完了,为什么不做得细致一点呢?”

听着人家的责难,徒弟只好涨红着脸,无言以对。

师傅都看在了眼里,他微笑着解释说:“时间就是金钱呀,这顶上工夫速战速决,不正为您节省了些时间么!他是看您太忙了啊!”顾客一听,也没再说什么了。

事后,徒弟向师傅请教。师傅笑着说:“年轻人,这服务行业不仅要练技术,还要练说话啊!要学会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这方面你要多注意啊!”

交往是一门艺术,这个“艺术”,实际上就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我们应学会与各种人交往。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同心胸狭窄的人交往心胸狭窄的人往往会嫉妒比自己强的人,同时又瞧不起不如自己的人。同这种人相处,最重要的是“大度”,做到能谅解的谅解,能忘怀的忘怀。对他的斤斤计较,要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样子,从而慢慢建立相互信任的感情基础。即使有了矛盾,也要坦诚相见,不要憋闷在心,如此就会拥有明朗的天空。

(2)学会同生性多疑的人交往多疑的人对什么事情都过于敏感,看见人家一闪眉,就认为人家瞧不起自己;看见人家一撇嘴,就认为人家讨厌自己;看见他人说悄悄话,就考虑是不是说自己的坏话。和这种人交往,不要躲躲闪闪,要主动出击,你越躲闪,他就越不敢和你接近,你就越无法和他交往。当一时不能消除对方的猜疑时,可暂不理论,仍坦然相处。

(3)学会同自私的人交往私心重的人,他会在众目睽睽之下把利益毫不掩饰的放进自己的腰包或者亲友的腰包。很多人对此就戴上了有色眼镜,使人际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这种做法不适合交友的法则。对私心重的人,要用宽阔的胸襟去容纳他的缺点。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在他们面前,你以博大的胸怀泰然处之,他们也会重新审视自己缺点的。

(4)学会同“直肠人”交往“直肠人”性情爽快,是那种知恩图报的人。“直肠人”大多在交友中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就是在交往中他得到的基本上要等于他所付出的,如果得到的小于付出的或得到的大于付出的,他就会心里失去平衡。因此,和“直肠人”交往,就必须控制热度,做到恰到好处,平平淡淡才是真。和“直肠人”交往过于密切,往往会适得其反,彼此之间必须留有一定的空间,这样,彼此才能自由的呼吸。

(5)学会同犯过错误的和后进的人交往犯过错误的人与后进的人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自卑和悲观,他们最为强烈的需要是人们的理解和信任。同他们相处,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关怀、帮助他们,使他们认识之所以后进或犯错误的原因,奋起直追,改正错误;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克服一些生活上、学习上和工作上的困难。二是在以朋友的真诚去取得他们信任的基础上,帮助其点燃自尊心的火种。

(二)费斯诺定理:会听比会说更重要

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会说话的人。一个聪明的人,懂得在适当的时候保持沉默。

人有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曾经有个小国的使者来到中国,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碧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的使者提出了一个问题,要求皇帝回答: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

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鉴定,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

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善于倾听才是最有价值的。倾听也是一个成熟的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英国联合航空公司总裁L.费斯诺归纳类似的现象说:“人有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这意味着人应多听少讲。”这就是“费斯诺定理”。其寓意是:只有很好的听取别人的见解,才能更好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得过多,自己的话反而会成为做事的障碍。

有这样一个寓言:

一只小猫长大了。有一天,猫妈妈把小猫叫来,说:“你已经长大了,三天之后妈妈就不再喂你吃奶了,你要自己去找东西吃。”

小猫惶惑地问妈妈:“妈妈,那我该吃什么东西呢?”

猫妈妈说:“你要吃什么食物,妈妈一时也说不清楚,就用我们祖先留下的方法吧!这几天夜里,你躲在人们的屋顶上、梁柱间、陶罐边,仔细地倾听人们的谈话,他们自然会教你的!”

第一天晚上,小猫躲在梁柱间,听到一个大人对孩子说:“小宝,把鱼和牛奶放在冰箱里,小猫最爱吃鱼和牛奶了。”

第二天晚上,小猫躲在陶罐边,听见一个女人对男人说:“老公,帮我的忙,把香肠和腊肉挂在梁上,小鸡关好,别让小猫偷吃了。”

第三天晚上,小猫躲在屋顶上,从窗户看到一个妇人叨念着自己的孩子:“奶酪、肉松,鱼干吃剩了,也不会收好,小猫的鼻子很灵,明天你就没得吃了。”

就这样,小猫每天都很开心,它回家告诉猫妈妈:“妈妈,果然像您说的一样,只要我仔细倾听,人们每天都会教我该吃些什么。”

靠着倾听别人谈话,学习生活的技能,小猫终于成为一只身手敏捷、肌肉强健的大猫,它后来有了孩子,也是这样教导孩子的:“仔细地倾听人们的谈话,他们自然会教你的。”

高声吆喝只会丧失学习机会,唯有保持聆听才能获得更多,看得更深。只有高效率的去聆听别人,才会让自己很快的丰满起来,超越原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