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司马迁的故事
8953700000002

第2章 人小志大

司马迁长到5岁时,发生了一件大事情。大汉天子去世了,当时年仅16岁的皇子刘彻登基做了皇帝,他就是汉武帝。

农家的孩子懂事早。司马迁和镇上的同龄男孩一样,赶着家里的耕牛,到野外放牧。芝川的田野,可以北眺龙门,东望黄河,联系到一些美好的传说,少年的司马迁,引起多少幻想啊!他喜欢在赶牛出去时,往牛背上搭一册刻了字的竹简。当牛安静自在地吃草时,其他的牧童在玩游戏,司马迁却在草地上摊开竹简,取一根树枝,照着竹简上的字,在地面上描画。

◎竹简:削制而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术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现在一般说竹简。古代没有纸,字就写在竹简上,竹简是战国至魏晋时代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放牛的伙伴感到很奇怪,围拢来看他在地上画什么古怪的图画。

司马迁对他们说,他是在练习写字,等竹简上的汉字都会念会写,就可以读整篇文章了。说着,他便点着地上的字教伙伴们读,像日、月、山、川、牛、羊、虫、鱼等。伙伴们见他在识字写字,觉得他很了不起,因为那时候,一般的庄稼汉。很少有识文断字的。

大家玩累了。便坐下来听司马迁讲一些从他父亲那儿听来的故事,那些故事经过司马迁的加工,伙伴们听得津津有味。司马迁懂得很多,这群孩子都很佩服他,也很羡慕他。当然,司马迁和伙伴们的关系也很好。有时候他练字太入神了,牛吃着草走远了也没有发觉。一些伙伴就悄悄地帮他把牛赶回来,不让他家的牛走失。

一天,快吃晚饭了,父亲把司马迁叫到眼前,指着一本书说:“孩子,近几个月你一直在外放羊,没工夫学习,我也公务缠身,抽不出空来教你,现在趁饭还没熟,我教你读书吧!”司马迁看了看那本书,又感激地望着父亲,说:“爸爸,这本书我读过了,请你检查一下,看我读得对不对。”说完,把书从头至尾背诵了一遍。

听完司马迁的背诵,父亲感到非常奇怪。他不相信世界上真有神童,不相信无师自通,也不相信传说中的神人点化。可是,司马迁是怎么会朗读、会背诵的呢?他反复思量着:莫非司马迁不好好放羊,把放羊的时间都拿来读书啦!

第二天,司马迁赶着羊群在前面走着,父亲在后边偷偷地跟着。羊群翻过村东的小山,过了山下的溪水,来到一片洼地。洼地上水草丰美,绿油油的惹人喜爱。司马迁把羊群赶到草地中央,等羊群吃稳后,他就从怀中掏出一本书来读,那朗朗的读书声不时地在草地上空萦绕回荡,看着这一切,父亲全明白了。他高兴地点点头,说:“孺子可教,孺子可教也!”

过了一年,年轻的汉武帝任用贤人,有人就推荐了司马谈,武帝了解到司马谈很有学问,又是史官家族的后人,因此下令召见,让司马谈入朝当了太史令,尽管职位不高,但毕竟是入朝做官,在当地也是一件大事。这件事立即传遍了夏阳县和芝川镇。司马谈也认为多年来自己一直研习学问,现在施展才华的机遇终于来临了。整个家庭也为他感到高兴和骄傲。

父亲入京为官,司马迁自然感到高兴。同时他也对京城充满了好奇:皇宫的房子是什么样子的?皇城的城墙高不高?年轻的皇帝凶不凶?皇城的街上好玩不好玩?

父亲进京做官了,在家放牛的司马迁,却没有放松学习。对父亲布置的那些要熟读、背诵的文章,总是认真诵读,烂熟于心。每次父亲休假回家,检查他的功课,都露出满意的微笑。为了让父亲高兴,他更加发愤努力,何况他也从读书中得到了乐趣。

司马迁9岁时,通读了《诗》、《书》,许多篇章能背诵自如。他的好奇心更大了,常常找出父亲放在家里的古籍竹简,似懂非懂地看起来。不懂的地方,他就记下来,等父亲回家时请父亲讲解。他越来越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所吸引。神秘的力量来自那些陈旧的竹简,里面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藏着无数有趣的故事和深奥的道理。他渴望自由自在地进入到那个神秘的世界里去。

司马迁10岁的时候,就能诵读《左传》、《春秋》、《国语》等古代史籍了。汉朝的时候,一个学童想步入仕途,不仅要能背诵一些制度条文,能理解、发挥这些条文的意思,而且还要会写9000个字,会八体的书写,这样才有被一级一级推举做官的可能。文字的书写在当时要求非常严格,一个字写错,就有可能丢性命。在如此严厉的文字制度下,小司马迁要有多大的恒心和毅力才能学会八体的书写,才能会写9000个字,才能会诵读诸如《国语》之类的古文啊!这不是一朝一日的功夫所能练成的。达到上述要求应是对高级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有家学渊源和师承,非一般农家孩童所能诵习。司马迁聪明绝伦,在10岁时他不仅已经过了“书古文”的学习,而且能够诵习古文,阅读古文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