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司马迁的故事
8953700000016

第16章 西北战火

汉朝自建立以来,西北边境一直不安定,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人不时南下骚扰;他们骑着马,从北边广阔的大草原奔袭而来,行动迅速,来去飘忽,让汉朝统治者很伤脑筋。

文帝和景帝时期,为了发展生产、壮大国力,需要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因此对西北边境的少数民族采取忍让政策。武帝时期,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具有雄才大略的年轻皇帝,岂能容忍西北边关屡遭侵袭!

那些骑马的匈奴人,气势汹汹而来,掠夺财富和人口,耀武扬威而去。汉武帝觉得这是奇耻大辱,决心扭转局面。

司马迁还在江南一带游历的时候,即公元前125年,匈奴骑兵再次袭击代郡、定襄、上郡,杀死当地几千民众,抢走他们的财产;汉武帝为此十分愤怒。经过一番准备,第二年,派卫青率领十万大军赴朔方、高阙,攻打匈奴。汉军有备而来,匈奴抵挡不住,被打得败退逃窜,卫青的将士奋力追击,杀死和俘虏了一万五千名匈奴人。

汉武帝对这一仗感到非常满意,信心大增。过了一年,他再次命令卫青统率十万将士组成浩浩大军,从定襄北上攻打匈奴,大军一直追到大漠深处,打败了匈奴人。

这场战争中,有两个将军的表现令人失望,一名叫赵信的将军被匈奴人击败,向匈奴投降了;另一名叫苏建的将军,他的军队被匈奴人打散了,只身逃了回来。武帝非常生气,把他贬为普通老百姓。

总结两次与匈奴人较量的经验,武帝觉得鼓舞士气是至关重要的事。因此,他采取了一项强有力的措施:出身平民的军人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凭立下的战功可以封爵。这可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改革措施,有人感到高兴,有人表示不满。

那些深感不满的人,都是些有爵位的上流社会人物。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森严,爵位是世代相袭的。他们觉得那些粗鲁的军人立了战功,也能升官封爵,与自己平起平坐,真是一大耻辱。他们敢怒不敢言,因为武帝是个强权铁腕的人物,对他的改革说三道四,会招来大麻烦。

另一方面,军队里的将士对武帝的措施十分欢迎。他们觉得凭借战功可以封爵,打起仗来更有劲头了,因此士气高昂。武帝用这一措施,达到了笼络将士、鼓舞士气的目的。

西北的匈奴人不甘心前两次的失败,仍然在西北边境纵马横刀,跃跃欲试。汉朝与匈奴更大规模的决战,还在后头呢!

武帝这时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对付北方的匈奴上,每天想的都是怎样增加国家的收入,用来铸造兵器盔甲,训练强大的军队。

司马迁25岁那年(公元前121年),发生了著名的河西会战。青年将军霍去病(卫青的外甥)在春、夏两次出塞,深入大漠两千里,在祁连山大破匈奴。汉军斩杀、俘虏匈奴共计四万多人。

这次大捷,迫使匈奴单于(chan yu)带着四万多匈奴人投降汉朝。武帝别提多高兴了,令他们迁移到天水、北地、上郡、西河、安定五郡,分别成立五个属国。而在匈奴原来居住的河西地,开辟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第二次大捷,是在司马迁27岁时(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总决战。由卫青、霍去病各率领五万骑兵,编组成五个兵团,展开一次有史以来规模最庞大、战线最绵长的大远征。卫青从定襄出塞,在西战场大败伊稚邪单于,还一直追赶到阗(tian)颜山(今外蒙古境内),斩杀匈奴一万九千多人。霍去病则兵分两路,分别从代郡和右北平郡出塞两千里,贯穿大漠,在东战场和匈奴大军激战,杀死匈奴七万多人,一直到了狼居胥山才大胜而返。

这两次辉煌的大胜利,使武帝踌躇满志。

司马迁十分关注这些战争的进展。他认为,虽然汉军把匈奴赶得远远的,但是双方损失却不相上下。汉军以十四万匹马出征,回来只剩下三万匹,损失惨重;当时与匈奴作战,没有马匹就无法获胜。汉朝在短期内,丧失了发动大战争的能力。战争时期,兵马需要大量粮食,都要长途运送,所有财力、物力、人力等不必要的浪费,都要向百姓身上榨取,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

这场战争中,不少关东军将士得到封赏,关西军的将士得不到应有的待遇,秦国子民被朝廷歧视的事实,充分暴露出来。这对司马迁的心灵造成很大打击。他想起父亲以前和他提过这个问题,面对现实,他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