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司马迁的故事
8953700000012

第12章 寻访舜帝遗迹

离开汨罗县,司马迁来到长沙一带逗留数日,接着便沿湘江逆水而上。

一路停停走走,他饱览了楚国故地的风光景色,感受着这里的乡俗民情,花费了些时日。船逆潇水而上,抵达泉陵(今湖南零陵),然后从这里登岸至营道(今湖南宁远一带)。

远远地,他就看到云雾缭绕的九嶷(yi)山;云雾之上,果然是九座山峰,每座山峰都很相似,青黑的群峰矗立在茫茫的烟波之上。

司马迁以前听说过一个故事,传说聪明美丽的娥皇和女英,是上古时部落酋长尧帝的两个女儿。也称“皇英”。尧帝晚年,想物色一个满意的继承人。他看到舜是个德才超群的大贤人,于是,就把帝位传给了舜,并让娥皇和女英做了舜的妻子。

娥皇封为后,女英封为妃。舜不负尧的信任,让禹治洪水,使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娥皇、女英也全力协助舜为百姓做好事。舜帝晚年时,九嶷山一带发生战乱,舜想到那里视察一下实情。舜把这想法告诉了娥皇、女英,两位夫人想到舜年老体衰,很不放心,争着要和舜一块去。舜考虑到山高林密,道路曲折,很不安全。于是,只带了几个随从,悄悄地离去。

娥皇、女英知道舜已走的消息,立即起程。追到扬子江边遇到了大风,一位渔夫把她们送上洞庭山。后来,她俩得知舜帝已死,埋在九嶷山下,便天天扶竹向九嶷山方向泣望,把这里的竹子染得泪迹斑斑。

没过几天,她俩投湘水而亡,因为她们姐妹死在湘江,便把娥皇封为湘君,女英封为湘妃,把当地特有的紫斑竹,称为湘妃竹,以纪念她们姐妹二人的深情。

司马迁被这一美丽的神话传说深深地打动了,他登上九嶷山,在满山的竹林中慢慢走着,穿行于棵棵斑竹之间,舜真的葬在这里,娥皇和女英真的到过这里吗?

司马迁站在山脚下,向上仰望着山峰,他的心像是插上了双翅,越过起伏的山峦,驰向了那悠远的上古时代……

那是一个怎样神奇的世界呀!郁郁葱葱的处女地上,如画的山山水水:人们温良淳朴,纯洁得近于幼稚。没有欺诈,没有酷吏,没有饥饿与不幸,也没有腐化与堕落。有壮丽的日出,有月明星稀的宁静夜晚,有勤劳和睦的人家,还有低沉悠扬的歌咏……

司马迁考察了九嶷山,踏寻舜的遗迹后,便往湘西。顺沅江而下,经辰州到长江,再顺流过两湖盆地,来到江西的九江,上庐山,这一带河流密布,小时候龙门的传说又涌上心头,司马迁想到了大禹治水的故事。这里河流众多,并且都向东方流去,最后汇集成大江,会不会与当年大禹治水有关呢?司马迁对自己的这一想法兴奋不已。他一时间思绪联翩,想起了许许多多有关大禹治水的美丽传说。

小时候和伙伴们放牧时对龙门山的好奇与向往又重新涌上心头,然而龙门山是暂时去不了了,司马迁想了想,决定到会稽(kuai ji)山去考察一下。

会稽山,位于现在浙江绍兴县的东南,原名涂山,改为“会稽”,就是“会计”之意。大禹曾在这里大会诸侯,总结治水工程,表彰有功人员,同时计算他们应该缴多少赋税。来到会稽,司马迁听到人们对大禹治水的传说,使他对这一传奇人物的认识更加完整和丰富起来。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中原大地上接连几十天的大雨,河水暴涨,最后冲出河床,漫上河岸,一场空前的水灾发生了。漫天的洪水,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泻千里,不可阻挡。房屋被冲垮,庄稼被淹没,成群的牛羊被卷走,人类也没能逃脱这场天灾,葬身洪水之中的不知有多少。

当时的最高首领是大名鼎鼎的尧,人们叫他尧帝。仁慈的尧帝见到人民受难,十分难过,尧帝命令夏后氏部落的首领鲧去负责治水,鲧采用挖沟筑堤的办法想堵住洪水,可是这边堵住了,那边又冲垮了。这样干了9年,洪水丝毫没有减退,死的人更多了。

◎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历来与尧并称,为传说中的圣王。

这时候,尧帝因为年老。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舜,舜因为鲧劳民伤财,一气之下把他流放到了九嶷山;后来,鲧就死在了那里。鲧有一个儿子叫禹,是个很有志气的青年,他继承父位,成了夏后氏部落的首领,人们都叫他夏禹。

这一天,舜帝把各个部落的首领聚在一起,商量治水的办法。夏禹首先说出了自己的意见:“我父亲过去只知道去堵、去挡,可这么大的洪水,怎么挡得住呢?结果水越堵越大,没被淹的地方也给淹了。我看咱们应该改改办法。”

“你有什么好主意,说说看。”舜耐心地问道。

“我想可以用疏导的办法,把原来的河道挖宽,再多挖些小沟渠,把大片的水引到沟里,让它一直流到大海里去。”

“嗯,这个办法不错。可以试试,可过去就没人想到这个办法。”

“要是没有我父亲的失败,我也想不到啊!”

“尧帝在位的时候,最大的心愿就是根治洪水灾害,解救受苦受难的百姓。可是这样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大家看谁能担当这个重任?”

“这个人还用再找吗?不就是站在您身边的夏禹吗?”有首领提醒道。

“老子没完成,儿子接着干。”别的首领跟着附和。

“好,这正跟我想的一样。夏禹啊,我知道你是个有胆量有心胸的男子汉,大家都说你一向敏捷、勤俭,仁爱可亲,行为端正,说话也算数。从现在起,你就把治水的事管起来吧。”舜当即拍板了。

“好吧,我向舜帝和各位首领发誓,不制服洪水,我就不回来见你们。我也向父亲在天之灵发誓,我要把他没完成的事业接替下去,完成好,让他那颗负疚的心得到安宁。”

年轻的夏禹告别了舜帝和众首领,踏上了治水的征途。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四川)。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

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禹的脚因为长年泡在水里脚跟都烂了,只能拄着棍子走。

治水的时候,禹新婚仅仅4天,还来不及照顾妻子,便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

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没进家去看望;第二次,妻子怀孕了,没进家去看望;第三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没进去探望。

经过10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了,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舜帝对禹非常欣赏,选他作为帝位的接班人。禹接位治理国家10年后,在巡察东海时,老死于会稽山而安葬在这里。

在会稽山,司马迁探察了禹穴。那是一处幽深的山洞。据说大禹曾在里面探险。这儿的山上留有禹王庙,山下还有他的陵墓。

司马迁除了实地考察大禹的各种传说之外,还在这儿听到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he lü)率兵讨伐越国,双方激战不止,死伤惨重,局势僵持不下。后来阖闾不小心负了伤,病情严重,不久就死了。吴军群龙无首,顿时乱成一团,被越军打得落花流水,惨败而归。

吴国太子夫差听了父王死去的消息,号啕大哭,对越王恨得咬牙切齿,发誓一定要报仇雪恨。即位为王以后,他加强练兵,励精图治,国力越来越强大,他攻打越国的信心也越来越足。而越王呢,得胜之后沉溺于胜利之中,对将士论功行赏,昼夜宴欢,逐渐放松了对吴国的戒备。

公元前494年,吴王率兵再次攻打越国,越王没有防备,仓促中派兵迎战,但已经不再是吴国的对手,兵强马壮的吴军一鼓作气,攻到了越国的都城,越王勾践节节败退,最后在会稽山向吴王求和。吴王夫差想杀了他给父亲报仇,后来在臣子们的建议下,将勾践带回吴国,专门伺候他。

勾践只得忍气吞声、小心翼翼地侍奉着夫差,就像仆人一样。他心里对这一切耿耿于怀,日夜思考着要东山再起,洗刷这些耻辱,但表面不敢有丝毫流露,怕万一被吴王夫差看出来,脑袋就保不住了。

就这样,他表面毕恭毕敬地服侍着吴王,不敢有半点疏忽,有些连最低贱的仆人都不会做的事,他也会去做,为的是迷惑吴王,让他以为自己已经完完全全服从他的统治,已经没有丝毫的异心了。吴王夫差果然上了当,渐渐消除了对勾践的戒备,特别是一件事,让他对勾践连一丁点的防备都没有了。那是他病后初愈,勾践竟然亲口尝了他的大便,然后跪在地上向他祝贺:“恭喜吾王龙体康愈!臣刚才试过陛下的粪便。病人的粪便是甜的,而臣刚才却尝到了苦味,说明陛下龙体健康、龙威重振了!”

吴王见他如此忠心耿耿,竟然也有点感动了,不顾臣子的再三劝阻,将勾践放了回去。这真是放虎归山。

勾践回到会稽之后,念念不忘所受的耻辱,他雪耻的决心并不亚于当年夫差听到父王死讯时的心情。为了激励自己发愤图强,他在屋里悬了一个苦胆,每次吃饭时都要尝尝,而且睡觉时都是睡在柴草上。

经过10年的苦心经营,越国又强大起来。公元前482年,越王趁吴王率精锐大军赴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与晋国争做霸主、国内空虚的机会,领兵攻打吴国,吴国的精壮兵力都被吴王带走了,那些老弱兵卒哪里打得过蓄养了10年的强敌?越王勾践没费什么功夫就大败吴军,并且杀死了吴国的太子。几年之后,又出兵灭掉了吴国,吴王夫差只得含恨自杀了。

司马迁来到当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地方,深深地为勾践复国的坚强意志所感动,但同时也感叹历代各政权互相倾轧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司马迁在当地搜集了许多春秋战国时期的史料,这对以后《史记》的著述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