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烟、一杯酒、一粒糖……能使人致幻入魔,不能自己。这是犯罪分子在其中加入致幻剂、麻醉剂之类物质的缘故。
16世纪西班牙一个叫萨古拉的修道士,漂洋过海来到墨西哥南部。一天夜里,他在一个偏僻的祭祀场所,偶然发现昏睡着许多村民,供桌上放着几个淡紫色牛角状的东西,他便好奇地咬了一口。不久便出现了奇怪的幻影在眼前游动,使人不能支配自己。他把这次偶然的奇遇连同自己的疑问写在日记本上。后经美国海姆博士验证,那牛角状的东西里含有一种使人产生幻觉的真菌——麦角菌。随后,瑞士化学家霍夫曼提取了麦角菌的致幻成分——麦角酸,进一步论证这种物质能使人精神失常,产生幻觉。
自然界中有许多植物中都含有生物碱。生物碱在人的头脑中“以假乱真”,参与影响神经的传递代谢活动,妨碍大脑正常功能的发挥。不同种类的生物碱作用于人体有不同的症状,有的精神失常,有的兴奋不已,有的神志恍惚,有的则昏然沉睡。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能致幻的植物被研制为医用麻醉药。一些具有失能作用的化学物质被研制为军用失能剂。
在中国,有与致幻剂类似的药物——“蒙汗药”或“迷魂汤”。南宋时期,一些致幻植物就被蒙汗贼制成蒙汗药。古典小说中的“鸡鸣三更断魂香”就是一种蒙汗药。《水浒传》中孙二娘开的店,也靠蒙汗药蒙翻有钱的客商。吴用等智取生辰纲,也是在酒中投入蒙汗药,将押送金银等物的杨志一行麻倒而作案的。
当今社会,用致幻药类作案的例子并不鲜见。但只要人们能提高警惕,不听“甜言蜜语”,不贪不占,是不难对罪犯进行防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