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现代健康生活书——现代人生活宜忌全书
8946200000013

第13章 饮食营养(10)

据国外报道,热饮可导致消化道溃疡。研究人员通过对比研究发现,食管、十二指肠等消化道溃疡病人,饮用咖啡和茶等热饮明显高于健康人。他们饮料的平均温度为62℃,有的高达73℃,比健康对照组高6℃,这是造成消化道损伤的原因之一。

饮用温度过高的饮料,可造成广泛的皮肤黏膜损伤,蛋白质在43℃开始变性,胃肠道黏液在达60℃时会发生不可逆的降解,在47℃以上时,血细胞、培养细胞和移植器官全部死亡。

所以,不要经常饮用过热的饮料。

酸性饮料不宜多饮

酸性饮料尽管有多种配方,但多以柠檬为主要原料,再加入食糖、糖精及食用色素配制而成。这种饮料如饮用过多,大量的有机酸骤然加入人体,会产生酸血症。特别是大量或多次饮入,会使体液PH值下降。而肌肉等组织酸性环境下,活动能力下降,疲劳不易恢复,进而产生疲乏感。尤其在盛夏,外界气温较高,人在大量出汗的同时,也损失了许多钾、钠、氯等电解质,而高气温又降低了人的食欲,使上述电解质摄入也减少,致使在肌体中处于较低水平。这些物质缺乏,可使人感觉疲劳无力,肌肉酸痛。此时,如果又饮用过多的酸性饮料,则会加重上述症状。所以,盛夏既不能只饮淡水,又不宜过多摄入酸性饮料,如柠檬汁、杨梅露等,可以适当饮些含盐饮料和汽水。

不宜喝久存的橘子汁

橘子汁橙黄透亮、酸甜可口,很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少年儿童更爱饮用。新鲜的橘子汁含有丰富的营养,除含糖外,还含有较多的果酸和维生素C。果酸能够刺激食欲,帮助消化,还有提神、降温、利尿、润肺、滋补等作用。维生素C具有刺激造血功能、防治牙龈出血、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抗癌能力等功用。因此,经常适量喝些橘子汁对人体健康是大为有益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橘子汁不宜久存,否则,其营养物质会大大减少。据专家测定,存放半年的橘子汁,其维生素C会消失殆尽。因此,食用橘子汁要选择新鲜的,久存的橘子汁不宜食用。

不宜用滚开水冲服营养补品

麦乳精、蜂乳精、猕猴桃精、多种维生素、葡萄糖等滋补营养佳品,都是以炼乳、奶粉、蜜糖、蔗糖等为主要原料加工制作的,其中所含的糖化酵素和各种营养素在高温下极易分解变质。近年来经有关部门研究证明,这类滋补饮料当加温至60~80℃时,其中大部分营养成分均分解变化。如果用刚刚烧开的水冲饮这类滋补佳品,因温度较高,会大大降低其营养价值。因此,饮用这类滋补品时不宜用温度很高的滚开水,而以用60℃左右的温开水冲服为最好。

喝牛奶忌加红糖

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蛋白质遇到酸、碱后,会发生凝固或沉淀。红糖质地较粗,含非糖物质较多,其中含有一定量的草酸和果酸等。当牛奶中的有机酸达到一定量时,就会使牛奶变性沉淀。因此,喝牛奶时,忌放红糖。

牛奶中禁加钙

牛奶中的蛋白主要是由酪蛋白、乳蛋白和乳球蛋白组成,而酪蛋白的含量最多,占牛奶蛋白中的83%,而酪蛋白又是由OCK-、K-、B-和r-酪蛋白组成。

如果喝牛奶时加入钙粉,过多的钙离子就会与OCK-和r-酪蛋白结合,使牛奶出现凝固现象。另外,钙还会和牛奶中的其他蛋白结合产生沉淀,特别是加热时,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因此,要切记牛奶中禁加钙。

饮用牛奶五不宜

喝牛奶并非对任何人都有益。体内缺少乳糖酶者、流食性食管炎患者、胃大部分切除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胆囊炎和胰腺炎患者以及喝牛奶过敏者均不宜饮牛奶。因为牛奶虽为营养佳品,但又存在着一些缺点,如牛奶蛋白质易过敏;牛奶中绝大部分是酪蛋白,不易消化;所含挥发性脂肪酸较多,刺激肠道;牛奶易受细菌污染;其所含乳糖需要乳糖酶进行消化等等。

饮用牛奶五不宜

(1)牛奶不宜久煮:牛奶富含蛋白质,蛋白质在加热时会变性。在温度80℃时,蛋白质微粒由溶液变为凝胶状,达到100℃时,乳糖开始分解成乳酸,使牛奶变酸,营养价值下降。因此,牛奶煮开即可,不宜久煮。

(2)煮牛奶不宜早放糖:牛奶含赖氨酸,易与糖在高温下产生有毒成分——果糖基赖氨酸,故牛奶烧开后不应立即放糖,而应等到不烫手时再放。

(3)牛奶不宜让阳光照射:牛奶经阳光照射后,营养价值及香味会明显下降。据分析,在阳光下照射30分钟,奶中的维生素A和B族维生素及香味成分损失几近大半。

(4)牛奶不宜冰冻:牛奶冰冻后,其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发生变化;解冻后,出现凝固沉淀及上浮脂肪团,使牛奶营养价值下降。

(5)牛奶不宜放在保温瓶中:保温瓶中的温度,犹如细菌培养箱中的温度。牛奶若放在其中,细菌在牛奶中约20分钟就会繁殖一次,1小时以后,整个保温瓶中的牛奶就会变质。

喝牛奶不宜多放糖

有的人以为,喝牛奶时多在奶里加些糖,既会压住牛奶特有的“奶味”,使之更甜美好喝,又增加了营养,对人更有益。其实,这种认识和做法是错误的。

这是因为,牛奶中加糖过多,会造成高渗奶液,人饮用了这种奶液后,会引起不良反应。特别是婴幼儿,若长时间喝这种多糖的高渗奶液,会使其体重增长缓慢,抵抗力下降,易诱发呼吸道感染和出血性肠炎。因此,喝牛奶时加糖不宜过量,一般加糖以不超过奶量的5%为宜,否则就会引起不良反应。

煮牛奶忌用文火

用文火煮奶,奶中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会遭到破坏,从而降低了营养价值。

因为用文火煮奶,煮热的时间长,奶中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易受空气氧化而破坏,因此,煮奶不宜用文火。科学的方法是用旺火煮奶,奶开后离火,至不滚后再加热,如此反复3~4次,既能保持牛奶的养分,又能有效地杀死奶中的细菌。

夏季忌饮冷牛奶

炎热的夏天,不少人贪图方便和凉快,喜欢喝冷牛奶,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当的。

牛奶中营养成分丰富,所含蛋白质以酪蛋白为主,其次是乳蛋白和乳球蛋白。由于夏季气温高,牛奶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煮沸后的牛奶降温数小时,就会被细菌污染并繁殖,饮用后引起肠道疾病。因此,夏季不宜饮冷牛奶,还是饮热牛奶为好。热牛奶不仅细菌被杀死了,而且使牛奶中的蛋白质发生变性,更有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放。

忌用牛奶煮奶糕喂养婴儿

牛奶和奶糕都是较好的婴儿食品,但是将两者混合煮成糊状食物喂养婴儿,则是不利于婴儿健康的。实验证明,如将两者同时煮,因牛奶的煮沸温度是90℃,为保证奶糕也能煮热,势必要延长牛奶的煮沸时间,这样会破坏牛奶中的营养成分。长期用它来喂养婴儿,会造成婴儿的营养不良。同时,婴儿的消化机能还不完善,又缺乏消化淀粉酶,对奶糕中的淀粉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所以,不宜用牛奶煮奶糕来喂养婴儿。

忌用牛奶送服药品

牛奶及奶制品中均含有许多钙、铁等离子,一般每升鲜奶含钙1300毫克,铁04毫克。这些离子和某些药物(如四环素类等)能生成稳定的络合物或难溶性的盐,使药物难以被胃肠吸收,有些药物甚至被这些离子所破坏。如果用牛奶送服药物,就会大大降低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影响治疗效果。所以,药品不宜用牛奶送服,食用牛奶及其制品,应与服药时间相隔15小时为宜。

老年人不宜多喝牛奶

老年人如吃了过多的牛奶或奶粉,会引起小肠胀气、腹痛、肠鸣及腹泻等一系列症状,医学上称为“成人原发性乳糖吸收不良症”。此外,过量摄入牛奶及长期服用过量钙盐或碱性药物(如小苏打)的人,还可能引起高血钙、碱中毒的综合征,医学上称为“乳-碱综合征”,患者有头痛、眩晕、恶心、呕吐、乏力、畏食、口渴、多尿和肾绞痛等症状,严重的还可有精神抑郁或错乱的表现。

老年人喝多少牛奶适量呢?这与每个人体内的乳糖酶活性高低有关。但一般来说,每人每天不应超过200毫升(奶粉约200克),对老年人来说,最好吃酸奶和奶酪,它们的营养价值并不比牛奶低,而乳糖的含量减少了许多,不仅可口,而且易消化吸收,尤其适宜于病后的老人。

喝豆浆4不宜

(1)不宜喝才煮“开花”的豆浆:生豆浆中含有皂角素和抗胰蛋白酶,皂角素遇热膨胀,产生泡沫浮在上面,形成一种“开花”的假开现象,这时豆浆只有80℃左右,是半生半熟的,吃后对人体有害。因此,才煮“开花”的豆浆不宜喝,一定要继续加热,只有把豆浆真正煮沸,使有毒物质分解,喝了才有益于健康。

(2)豆浆中不宜加红糖:红糖含有多种有机酸,能与豆浆中的蛋白质结合,使蛋白质变性沉淀,不易被人体吸收。加白糖则无此现象。

(3)喝豆浆不宜过多:喝豆浆过多,会发生腹胀,胃部不适,严重者还可出现腹泻。因此,喝豆浆应适量,老人、婴幼儿更要注意。

(4)不宜用保温瓶保存豆浆:保温瓶保温有利于细菌繁殖,豆浆中的皂角素也可溶解保温瓶内的水垢,食后对身体有害。

喝酸奶对人体更有益

酸奶是用鲜牛奶加入乳酸菌经过发酵制成的,除具有鲜牛奶的全部营养成分,还具有以下特点:

(1)促进消化。乳酸菌能把鲜牛奶中的乳糖转变为乳酸。乳酸能刺激人的消化腺,使它分泌更多的消化液,加强消化能力,促进食欲。缺少胃酸的人,吃酸奶能增加胃酸,促进消化。

(2)抑制肠道内细菌繁殖。酸奶中的乳酸能产生抗菌物质,抑制肠道中腐败细菌的繁殖和生长,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对人体有一定保健作用。

(3)不会发生腹胀腹泻。有的人体内缺乏乳糖酶,而不能分解乳糖,喝鲜牛奶容易腹胀腹泻。而酸奶在发酵过程中,乳糖已被乳酸菌分解而形成乳酸,不再需要乳糖酶的分解。所以酸奶对缺乏乳糖酶的人来说,是理想食品。

(4)酸奶中的蛋白质和钙易消化吸收。乳酸能使蛋白质结成细微的凝乳,能增加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乳酸往往和钙结合,生成乳酸钙,而乳酸钙比鲜牛奶中的钙更易消化吸收。

(5)能增加维生素C。某些乳酸菌能合成维生素C,因此酸奶中维生素C的含量增加。

(6)能降低胆固醇。酸奶中的胆碱含量较高,有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作用。

从酸奶的特点看,它更有益于人体健康。

酸奶忌加热后食用

酸奶是用新鲜牛奶加入活性乳酸菌经过发酶制成。它保存着鲜牛奶中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钙等营养素。酸奶中的蛋白质由于受到乳酸菌的作用,成为微细的凝乳,变得容易被消化吸收。

酸奶中的钙在乳酸的作用下,形成乳酸钙,也更易为人体吸收。酸奶中的维生素含量比鲜奶高。有人担心酸奶太凉,冷天吃了怕闹肚子,想煮后再吃,这是很不科学的。酸奶经过煮或蒸后,它的物理性状就会发生变化,使其特有的风味消失,营养价值相应下降,起特殊作用的乳酸菌也会全部被杀死。

蜂蜜水宜经常饮用

蜂蜜水,又称蜂糖水、蜜水或蜜汁,即用蜂蜜加温开水冲调而成的饮料。

蜂蜜主要成分为葡萄糖和果糖,二者占65%~80%,蔗糖占8%,还含有蛋白质、淀粉、脂肪、苹果酸、酶等物质和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K等及各种矿物质,如健脑的磷质、强骨的钙质、补血的铁质,以及镁、硅、锰、铜、钾等,是一种营养全面而丰富的食品。中医认为,蜂蜜味甘性平,有清热、补气、润燥、解毒和止痛的功效。常饮蜜水,有利于贫血、肝炎、心血管疾病、胃酸过多、神经衰弱、气管炎、高血压、失眠、便秘等症的预防和辅助治疗。

不宜用热开水冲服蜂蜜

蜂蜜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素,其中葡萄糖占30%~50%,果糖占40%左右,并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1、B2、C和胡萝卜素;蜂蜜中还含有多量的脂酶、淀粉酶、氧化酶等。这些维生素和酶参与人体的许多重要代谢过程,也与维持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

食用蜂蜜的正确方法有两种:一是用冷开水冲服,这样做蜂蜜中的维生素C和氧化酶不会被破坏,夏天冲服还具有消暑解毒作用;二是用温开水冲服,这样做能起补中益气作用,也不会破坏各种营养素。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有不少人习惯于用温度较高或滚开水冲服蜂蜜,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因为这样做,会使蜂蜜中的酶类物质和部分维生素遭到破坏,从而产生过量的羟甲基糖醛,便蜂蜜的营养成分大受破坏。另外,用热开水冲服蜂蜜,还会使蜂蜜的甜美味道被改变,产生出酸味。

因此,蜂蜜是不宜用热开水冲服的。

冒泡的蜂蜜忌久存

蜂蜜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葡萄糖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如存放不当,蜂蜜的含水量便会逐渐增多,当含水量超过20%时,酵母菌将会大量繁殖,从而分解蜂蜜中的营养成分,引起蜂蜜变质。因此,蜂蜜冒泡忌久存。

日常宜多喝茶水

喝茶有益身体健康,应养成平时喝茶的习惯。现代医学发现,茶叶具有抗衰老、抗幅射、抗癌症、降血压和强心杀菌、利尿明目等一系列无与伦比的优点。

(1)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以绿茶为例,每100克含蛋白质337克,含维生素A原(胡萝卜素)38毫克,维生素B1002毫克,维生素B2038毫克,尼克酸71毫克,维生素E18毫克,还含有维生素P、维生素C。所以饮茶可以降低血脂和脂固醇,因而可降低高血压、血管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病率。

(2)茶叶中含有茶多酚,具有收敛、杀菌作用,多喝茶对霍乱、痢疾、慢性肾炎和肺炎有一定的疗效。

(3)茶叶中含有咖啡碱,能起提神活经络的作用。

(4)喝茶能使胃黏膜上皮收得更紧,并能镇静肠胃蠕动,起保护胃肠黏膜和助消化的作用。

(5)喝茶能防止血液和肝脏中的烯醇和中性脂肪的积累,增强血管壁的弹性,对预防动脉硬化与脑溢血有一定作用。

(6)喝茶能促进心脏活动和微血管扩张,有降低血压和利尿的作用。

(7)茶中含有比较丰富的氟素,每人每日饮用6~9杯茶,就能防止牙龋病。

不宜饮用长时间泡的茶

茶叶中含有100多种化合物。一般说,这些化合物对人体无害,茶水泡后4~6分钟饮用较为合适。而沏好的茶放置几小时后,特别是放在暖水瓶式保温杯内的茶,不仅味道会变差,失去原有的香味,而且茶水呈褐色,并变得浑浊,此时,茶叶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B族都遭到破坏。

据研究,新沏的茶水对神经和心血管系统可产生兴奋作用;而茶水泡得时间过长且浓,茶叶中的咖啡因积聚过多,则会对人体产生刺激作用。人们喝了这种茶就会感到不舒服。至于茶水冷后再泡的茶,由于鞣酸大量增加,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而新泡的茶水内鞣质较少(因为鞣质较难溶于水)。所以,长时间或冷后再泡的茶,不宜饮用。

忌用茶水送服药物

茶叶中含有咖啡因、茶碱、鞣酸等成分,能与药的化学成分发生作用,影响药物疗效。

在服用鲁迷那、安定、眠尔通等镇静安眠药物时,不宜饮茶。因茶叶中含有具有兴奋作用的咖啡碱,能减弱药效。

服用碳酸氢钠时,不能用茶水送药。因茶水中含有鞣酸,能与碳酸氢钠互相作用,使其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