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把品牌做大:20家著名企业的品牌成长谋略
8944600000069

第69章 品牌国际化——“名气”风靡世界

很多人都会认为皮尔·卡丹是靠卖服装赚到钱的,这一点其实有失偏颇。他每年个人的纯收入是1.25亿美元,仅就这些数字,他和他的工厂要生产多少服装,才能完成那个大得难以想象的数字呢?

的确,在早年起步的时候,皮尔·卡丹不过是一个整天操着剪刀的裁缝,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兴趣早已远远地超出了服装的范围。如今,这位时装帝国的“国王”,拥有600多种产品,为他工作的人达17万之众,分布在近百个国家和地区。他的品牌遍及五大洲,每天约有600家企业生产“皮尔·卡丹”和“MAXIMS”品牌的各种服装、香水、家具、食品和器皿,就连卫生纸中也有“皮尔·卡丹”的赫赫名头。

说起来,皮尔·卡丹推进品牌国际化的策略并不复杂。他知道,凭个人的能量是不能称霸服装市场的,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于是他通过出卖名气和权利这种方法,在全世界建立起一个生产皮尔·卡丹服装的“卡丹王国”,借助大家的力量共创皮尔·卡丹的事业。他本人只扮演一个开拓者的形象。当然,皮尔·卡丹对自己产品的形象是十分维护的,每位转包商根据他的设计生产出来的服装,在行销之前一定要将最后的成品交给他过目认可。

卡丹出卖的是权利而不是服装,或者更进一步说,出卖的是眼光和艺术思想。卡丹公司每年卖出数以千计的时装设计草图,而大部分的细部设计,则交由得到商标使用权的各地商人,用他们的思想,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加以完成。这就使得他的设计更容易地走向市场。

卡丹在商标授权上似乎从来也不计较是什么类型的产品,日本人骑的自行车,就有一种卡丹牌,在德国的商店里,出售卡丹牌的窗帘杆,而在瑞士,也有卡丹牌香烟,在韩国,盛行卡丹牌化妆品,中国有大量的卡丹牌玩具和床上用品,在越南,则满大街是红色的卡丹牌高跟鞋。不管是香水、时装、手表,甚至普通的内衣、炊具,只要一贴上皮尔·卡丹的牌子,立刻身价倍增,格外畅销。

卡丹说,我赚了很多钱,真的是很多钱,这些钱不是来自服装,而是来自那些旅行包。这是因为他允许台湾以他的名字生产旅行包,甚至还包括钥匙链。

他用自己的名字以专利权的方式,转让给一些大规模制造的成衣商,这意味着,厂商只付给卡丹一笔专利费,就能以皮尔·卡丹作为自己成衣的品牌,借此来招徕顾客,扩大生意。此举在20世纪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商业革命。他不但领导了这场革命,也成为这场革命最大的受益者。目前世界上凡是印上皮尔·卡丹牌子的服装,他都要从中抽取7%至于10%的“名气费”,其它产品的“名气费”为3%至于7%,远远低于他的要价。

制造商付出如此巨额的“名气费”当然是有利可图的。美国有一个很有实力的商人叫图林,他有一个真实的感受。当他把卡丹的名字打在自己的商品上以后,销售额增加了2000万美元。如果他的工厂生产的皮带不打上卡丹的名字,就卖不出去,可见,卡丹的服装远没有他的名字值钱。

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皮尔·卡丹永远是捷足先登,领先其它竞争对手进入市场。为了开拓国际市场,他的足迹踏遍了世界各大洲,所到之处除了游览名胜古迹、自然风光外,还随时留心各国的市场状况,为开拓新市场作准备。就这样,皮尔·卡丹成功地打入了日本、俄罗斯和中国。

1957年,日本还未完全从太平洋战争的废墟中站起来,皮尔·卡丹就不顾法国同行的嘲笑,在日本率先开设了皮尔·卡丹公司。到了1991年,他在日本的营业收入高达2.5亿美元。

1976年,中国社会政治风起云涌的年代,皮尔·卡丹又一次不顾同业的窃笑,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初几年,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形势并不完全了解,作为外国商人,要在中国市场开辟出一番天地,在当时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决心。然而,卡丹凭借其艺术大师的素质和商人的敏锐眼光,发现了中国这一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并立即行动起来,成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西方品牌。

早在1974年,他就在天津开设工厂生产“卡丹”牌头巾和地毯。1978年,他首次到中国访问。次年,又在北京、上海展示了他的时装,是第一个在中国举办时装展示会的外国人。

1981年,卡丹又在北京举办了第二次时装展示会,并在北京天坛公园开设卡丹时装陈列室。在这次时装展示会上,上场的都是中国模特儿,他们是皮尔·卡丹召集和训练出来的。随后,卡丹又在中国开设了模特儿学校,使中国人对世界服装业有了一个直接认识的平台。他把中国模特石凯带到巴黎培养,后来,石凯在世界模特儿大赛中获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皮尔·卡丹以其特有的艺术敏感捕捉住了中国这个东方神秘大国的文化韵味。他从中国建筑物的飞檐上得到启示,将各种男女时装设计成肩部耸起的样式,颇受中国人的喜爱。皮尔·卡丹非常欣赏中国的丝绸、呢绒等衣料,并选用了一批中国衣料设计成时装,带回巴黎展览,受到人们的赞誉。正是由于皮尔·卡丹的努力,世界服装界开始把目光瞄准中国市场,卡丹时装在中国拥有的市场越来越广阔。为了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卡丹抓住有利时机,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前夕,又在北京地坛举行了一次大型时装表演会,并全部采用中国模特儿表演,引起了巨大轰动。如今,皮尔·卡丹时装公司已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开设了服装分销点,深受各界人士喜爱,生意十分兴隆。

1977年,皮尔·卡丹与俄罗斯攀上关系,1983年对印度大感兴趣,1991年,又派属下往越南洽谈合同。

1983年,卡丹在北京崇文门投资了上百万美元开了一家马克西姆餐厅,西方朋友都认为这个人疯了。当时在中国,每个工人平均一个月工资才四五十元钱,一个教授也才一百多元,谁会花两百块钱吃一顿西餐?

然而,很快皮尔·卡丹就成了中国知名度最高的法国人之一,除了足球明星普拉蒂尼,就是皮尔·卡丹,他的名气甚至超过了法国总统。

经过20年的品牌塑造,如今皮尔·卡丹已经成为中国市场上赫赫有名的世界名牌,在中国的知名度远远高于其它国家。一个数据表明,在山西太原皮尔卡·丹一个专营店每年能卖240万美元,而当年山西太原人均GDP不过是1650美元。

皮尔·卡丹在世界各地获得了巨大成功。今天,法国有4个名字在世界上最响亮,他们是:埃菲尔铁塔、夏尔·戴高乐、皮尔·卡丹和玛克西姆餐厅,其中就有两个与卡丹有关。卡丹不仅是法国时装的象征,而且也使玛克西姆餐厅因卡丹而继续成为法国的专利,并和皮尔·卡丹其它的商业品牌一同名扬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