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但它是什么时候来到人间的呢?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把爱情作为一种文明人才有的情感来看待。
他把社会自有人类以来分为野蛮、蒙昧和文明三个时代。在文明时代(即奴隶社会)开始以前:“男人寻找妻子,并不像文明社会那样出于爱情,他们对爱情一无所知,他们还没有发展到足以理解爱情的地步。”
因此,婚姻不是以感情,而是以方便和需要为基础。就是说人在原始社会还没有脱离动物的原始性,尽管生物学家们很早就喋喋不休地对动物有否感情进行了争论,在摩尔根那里,对原始社会的人下了断论:“野蛮人不懂得爱情。感情是文明社会和高度修养的产物,野蛮人尚未达到理解感情的地步。”
摩尔根的结论为马克思、恩格斯所吸收。马克思的《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及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对原始社会有否爱情,基本上抱否认态度。恩格斯说得很明确:“在中世纪以前,是谈不到个人的性爱的”。
究其原因,中世纪骑士及其浪漫史出现之前,男女双方婚姻都是由父母包办的,根本没有恋爱可言。爱情是文明时代的产物,中世纪的骑士的爱情是它萌发的第一个形式。
摩尔根的结论来自对美洲印第安人原始部落的调查。这个结论虽有一定的典型性,但世界之大,焉知别处就没有与此相反的例证?我国云南的基诺、纳西族,四川的彝族,以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如哈尼族、傣族等,这些古老民族婚姻中所保留的材料,恰恰和摩尔根的观点相反。
而且“他们的爱情曾一度达到了文明人难以想像的高度”。
基诺族位于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县的基诺山区,约有12000人。杜玉亭同志经过长期调查发现基诺族的爱情过程有三个阶段。
爱情刚产生时期称做“巴漂”,这个时期往往女方主动,采用暗赠礼物,频送秋波等秘密方式进行,以试探对方。
如果对方有意,两厢情愿,那么爱情便由秘密转入公开,这就进入到爱情的中级阶段——“巴宝”。和“巴漂”相比,男方由被动转为主动,姑娘也常在公开社交场合考验小伙子。然后由“巴宝”进入到爱情的最高阶段——“巴勒”、“巴里”,也就是同居。
在此之前,小伙子经不住考验,或见异思迁的,都可解除恋爱关系,爱情也随之中止。而到了巴里阶段,初恋的同居充分体现了性爱的特性。
因此,这种结合并不是“以方便和需要为基础”的,而且比起中世纪骑士偷偷摸摸的爱情,还要崇高、完善得多。况且在整个恋爱过程中,两方父母根本不干涉,更不用说包办了,因而整个过程完全是自由的。
杜玉亭对基诺族爱情过程的调查研究,初步断定认为原始社会不存在爱情的说法是不全面的。那么涉及到爱情产生的上限,即是说在原始社会漫长的过程中,爱情是在那一时期萌发的?杜玉亭认为,产生于普那路亚家庭时代。
普那路亚家庭是摩尔根提出的一种家庭形态。前苏联人谢苗诺夫在《婚姻和家庭的起源》中写道:“(美洲)传教士们描述了许多关于当地(夏威夷)居民的空前淫荡的生活,特别是存在实际上是整群男子与整群女子结婚的普那路亚式习俗……按照摩尔根的意见,这种家庭(他把它叫做普那路亚家庭)是以群婚为基础的。”
所谓的普那路亚家庭时代,也即是血缘族内婚时代。杜玉亭是根据基诺族人过年时唱的一支情歌——《巴什》而得出这样结论的。
《巴什》反映的是对古代血缘族内婚姻的依恋,因为不久前基诺族还存在普那路亚式的血缘婚的残余,而且有不少人亲自经历过。这种婚姻的三个爱情阶段和前述的完全一样。同样具有爱情的特征。
因此,在普那路亚家庭时代出现爱情的说法,并不为怪。
不管理论上如何,实际的推测是合情合理的。
同时作者还列举了氏族村寨——巴朵寨,在二十世纪50年代仍处于族内婚阶段,但爱情的三阶段和上述基诺族人一样。这也是普那路亚家庭时代存在爱情的又一佐证。
当然,有人不同意原始社会存在爱情。
“爱情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较高的感情,它不是和人类的产生同时发生的东西,而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
正如人在童年时期不懂性爱一样,人类在原始时代也还未萌发爱情。竹李还认为“爱情的产生需要一个前提,这就是一夫一妻制度”,原因是在群婚和对偶婚的情况下,两性结合是动荡的、不稳定的,不具有排他性,这和爱情的本质格格不入。
而一夫一妻制又是和耕地完全私有化同时进行的、也就说同奴隶社会阶级的产生有密切关系的,既然如此,原始社会当然不存在爱情。但如果以此为标准,作为一夫一妻制的补充,诸如恩格斯所说的性爱的萌发一骑士的爱,又该如何解释呢?所谓骑士的爱,也只不过以拆散别人的家庭为快事而已。
总而言之,原始社会有没有爱情,既是个理论问题,又是民族学上的一个具体问题。研究一下我们的祖先什么时候开始谈恋爱的谜,无疑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