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通史(第七卷)
8926600000028

第28章 甲午战争

朝鲜东学党起义的烈火越燃越旺时,朝鲜国王被逼得走投无路,一面假心假意地接受起义军提出的条款,一面请求中国清朝政府派兵帮助镇压。

当时日本在朝鲜的势力很强大,清政府唯恐一出兵,日本人会干涉,所以急于想探听日本的主张。不料,日本方面主动表态了。1894年6月3日,日本驻朝鲜公使馆的代办,亲自来见清政府驻朝鲜的通商大臣袁世凯,请求中国从速出兵朝鲜政府。

袁世凯给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打了个电报:“日本方面不会干涉我方出兵。”李鸿章接到电报后,深信不疑,决定派提督(一省的高级武官)叶志超带兵1500人开赴朝鲜。

在叶志超的军队出发的第二天,日本就将一支七八千人的军队火速运往朝鲜。叶志超的队伍还未到达,日军的先头部队已在朝鲜的仁川登陆。两天后,从仁川到汉城一带的战略要地,全部被日军控制。这时候,清军在牙山尚未登陆完毕呢。到6月底,侵入朝鲜的日军已增加到1万人,兵力远远超过清军。

面对日方的背信弃义,李鸿章急忙要求日本不要出兵太多,又提出中日两国同时撤兵。日本早就准备扩大事态,发动一场侵略战争,没答应他的要求!李鸿章只能再去请示西太后,她一味说要从速和解。那时,清政府的实权全掌握在西太后手里。这一年她正好60岁,准备歌舞升平地庆祝自己生日。从正月开始就筹备“万寿盛典”,所以主张妥协退让,避战求和。

李鸿章只好遵照西太后的旨意,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俄、英等国的“调停”上,但结果全成泡影。

到7月中旬,汉城一带的日军已近3万人,形势愈来愈紧张。李鸿章在国内舆论压力下,只得派左宝贵等四支军队共14000人,渡过鸭绿江开赴平壤;同时租用英国商船“高升”号加上中国兵船“操江”号等,载运陆军2000人,驶往牙山增援叶志超军,并派“济远”号等3艘舰护航。

潜伏在天津的日本特务,一直在探听清军的出动情况。他们用重金贿买李鸿章的外甥,获得了援军开船日期这一重要军事情报。

7月25日早上七点多钟,护航“高升”号等的两艘中国军舰,在牙山口外的海面上,遭到早就集结在那里的日本舰队的突然袭击。中国军舰立即进行还击。中日甲午之战揭开序幕。

两艘中国军舰面对大批日本军舰,作战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约一小时后,一艘吨位较小的中国军舰被击成重伤,退出战斗。于是日舰集中火力对付吨位大、火力强的铁甲舰“济远”号。“济远”号的官兵奋勇还击,日舰并未占多少便宜。抵御了一阵后,管带方伯谦不顾护航任务,下令逃跑。日本巡洋舰“吉野”号衔尾穷追,方伯谦竟下令挂白旗投降。

舰上官兵对方伯谦的可耻行为极为愤怒。大副沈寿昌毅然下令用尾炮还击。炮手连发四炮,把“吉野”号击成重伤,使它无力继续追击。士兵们心情振奋,要求方伯谦趁机击沉敌舰,可是方伯谦蛮横制止,并下令急速驶回天津。

方伯谦下令“济远”号逃跑后,载运陆军的“高升”号和“操江”号等失去了保护。“操江”号兵船很快被日舰俘获。接着日舰又逼迫“高升”号投降。“高升”号的英国船长准备服从日舰命令,但中国官兵坚决不答应。官兵们当然知道,商船是无力抵抗军舰的,可是大家纷纷表示:“宁愿死在这里,不愿当俘虏!”

日舰见中国官兵拒绝投降,便丧尽天良,向“高升”号发射鱼雷,并用大炮轰击。官兵们用步枪英勇还击,直至船沉。七百余官兵壮烈牺牲。

同一天,4000日军偷偷出动,去袭击牙山的叶志超军。由于朝鲜人民采取种种办法牵制,三天后才逼近牙山。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担任后援的叶志超畏敌如虎,不仅不支援前锋,反而放弃阵地,向平壤逃跑。

不久,左宝贵等四军14000人开到平壤。到9月间,侵入朝鲜的日军已有5万人,在平壤的清军约有2万人。

从牙山逃到平壤的叶志超,一再谎报军情,把失败吹为胜利。腐朽的清政府不仅褒奖他,还把他提升为平壤各军的总指挥。他就任后克扣军饷,饮酒作乐,不作战斗准备。这就使军队士气受到严重损害,各军将领不服调度,也使朝鲜人民大失所望。

9月14日,日军先锋部队到达平壤郊外,叶志超主张弃城逃跑。左宝贵极力制止,并派了亲兵监视叶志超。

第二天清晨,日军分四路进攻平壤。左宝贵登上玄武门城头指挥作战,炮手阵亡后他就亲自放炮轰击敌人;身上多处受伤,还带伤迎敌。最后不幸中弹英勇牺牲。

日军攻下玄武门后,还不敢马上进城。这时如果继续抗击,仍有击退敌人的可能。但叶志超贪生怕死,卑怯地下令全军撤退。当天晚上,他丢弃大量军火物资,趁暴风雨率军仓皇逃出平壤城,向北狂奔500多里,渡鸭绿江退入中国境内。平壤落入日军手里。

在叶志超率军退入中国境内的时候,清政府派出的一支援军,从海道来到鸭绿边的大东沟。护送这支援军的,是清政府的海军王牌——北洋舰队。它是李鸿章花了无数钱财,经过了16年才建成的。海军提督丁汝昌是北洋舰队的最高指挥官。

9月17日上午,黄海海面上一片平静。突然,望员报告说:“西南方发现大批舰船!”

丁汝昌走上舰桥,见那里一片黑烟,便下令注意监视。舰船驶近了一些,远远望去,可以隐约看到桅杆上挂的都是美国旗。大家都没有在意。中午时分,舰船就越驶越近了。忽然,这些舰船降下了美国旗,升起了日本旗。形势顿时紧张起来。丁汝昌下令迎战,由他所在的旗舰“定远”号和“镇远”号居中领先,前去迎击单纵队的敌舰。接着,海面上硝烟蔽天,炮声隆降。

海战一开始,丁汝昌就不幸身受重伤,只得由管带刘步蟾代替督战。刘步蟾指挥“定远”号猛冲,击毁一艘敌舰,又击中日本海军军令部长坐的军舰。

“致远”号管带邓世昌见“定远”号上的帅旗被日舰炮火打掉,便在自己舰上挂起帅旗,担当起指挥舰队作战的任务。他下令集中炮火,轰击敌先锋舰“吉野”号。“致远”号的炮火屡屡准确击中“吉野”号,吓得它拼命逃退。邓世昌下令紧追,将它击沉。可是由于舰上配备的炮弹很少,很快打尽;船身也因多次中弹而严重倾斜。

在这危急时刻,邓世昌气壮山河地向全舰官兵说道:“撞沉‘吉野’号,可以打击敌军士气!我命令:开足马力,向敌舰冲去!”

邓世昌亲自紧握舵轮,冒着敌舰密集的炮火,用最高速向“吉野”号冲去。“吉野”号上的日本官兵惊恐万分,纷纷跳水逃命。眼看快要驶近“吉野”号的时候,“致远”号不幸被鱼雷击中,发生猛烈爆炸,船体缓缓下沉。邓世昌和全舰250多名官兵没有一个人跳水离舰,全部英勇牺牲。

黄海一战,北洋舰队损失军舰四艘,但是主力尚存。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海军官兵巡海迎敌。

1895年1月,日本出动25艘舰艇,护送军队2万人,在山东荣成登陆,抄袭威海卫后路。由于守将逃走,威海卫军港的炮台失守。日军把炮台的大炮转向躲在港里的北洋舰队,集中火力轰击,有几艘军舰被击沉。一些怕死的将领,在英美顾问的怂恿下,威胁丁汝昌投降。

丁汝昌严词拒绝,并下令港内余存的几艘军舰猛冲突围。但那些卖国的将令违抗命令,竟派人持刀威胁丁汝昌。报国无门的丁汝昌在内外敌人交逼下自杀殉国。那些民族败类盗用了丁汝昌的名义,同外国顾问起草投降书,向日军乞降。北洋舰队终于覆灭了。

1895年3月,日军侵占了牛庄、营口和田庄台。清政府见大势已去,急忙向日本侵略者求和。4月17日,清政府的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在日本马关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空前屈辱的卖国条约——《马关条约》。

甲午之战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从此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同时,中国人民也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