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货币论(全两册)
8915600000066

第66章 资本的边际效率 (2)

爱尔文·费设(Irving Fisher)教授在他的《利息论》(1930年出版)一书中,虽没有出现“资本的边际效率”一词,但他所谓的“报酬超过成本率”(rate of return over cost)和我所谓的“资本的边际效率”完全相同。费设教授说:“所谓报酬超过成本率,是这样一种利率,可以用它来计算所有成本的现值以及所有报酬的现值,刚好使两者相等”。他进一步说明:任何一方面投资的多少,由报酬超过成本率与利率的比较所决定,要吸引新投资,就要报酬超过成本率大于利率。“这个新因素在利息论的投资机会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所以费设教授所用“报酬超过成本率”一词,和我所用“资本的边际效率”一词,不仅意义相同,目的也完全一致。

资本的边际效率,取决于资本的现在收益也取决于资本的预期收益,不明白这一点,很容易对资本的边际效率的意义和重要性产生误解。要明了这一点,最好是说明在人们预期当中未来生产成本发生改变对资本的边际效率影响。不管这种预期的改变是由于劳动力成本即工资单位的改变还是因为新发明新生产技术的引进。今天所产机器的产物在其使用寿命之内,必将和以后所产机器的产物相竞争;而以后所产的机器,可能由于劳力成本减低或生产技术改良,而致使它的产物的价格比今天要低,即使那样也是值得生产的。不但这样,它的数量也一定增大,其产物的价格也肯定下降。以后产物价格既然将会减低,那么到时雇主由新旧机器设备所能获得的按货币计算的利润也将减低。只要人们预测这种发展是必然的,甚至只要人们预测这种发展是可能的,那么今天所产资本的边际效率就会因此而减低。

通过上面的阐述可知,若人们预测将来与今天货币的购买力不同,也会影响当前的产量。如果预测货币价值将下降,就可以刺激投资从而增加一般就业。因为这种预测也能提高资本的边际效率表那也就提高了投资需求表。反过来,如果预测货币价值上涨,那么就会对目前的投资和就业产生不利影响,因为这种预期降低资本的边际效率表。

费设教授原先所谓的“增值和利息”论(theory of appreciation and interest),其真义也正在这里。费设把货币利率(money rate)和真实利率(real rate)加以区分,后者等于前者矫正币值的变动。但费设学说不容易了解,因为他没有说清楚,究竟币值的改变是否在人们的意料之中,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难于解决的两难问题。不在意料中,对于目前行为毫无影响;在意料中,则现有物品的价格将马上调整,所以持有货币与持有物品的好处相等;利率也没有变动的必要,货币持有者也不会因借款期间币值的变动受损或得益。彼谷教授假设币值的改变,是在一部分人的意料中,但超出了另一部分人的意料,他想以此方法来逃避这个两难的问题,但也未获得成功。

错误的起源,是他们误认为未来货币价值的改变直接影响利率,实际却影响特定量资本的边际效率。现有资产的价格,常伴随人们对未来货币价值的预期改变而作调整;这种预期改变的重要性,伴随着它能够影响资本的边际效率进而影响新资产的生产。现在如果人们预期的物价将上涨,这种预期刺激新资产生产并不在于它可以提高利率,如果提高利率就可以刺激产量那倒是件奇怪的事。实际上,提高某一特定量的资本的边际效率就会导致利率上升,刺激作用削弱的现象出现。假设利率的上涨和资本的边际效率的提高程度相同,那么物价的上涨预期对产量不产生刺激作用。要想产生刺激作用,利率的上涨程度必须较小且资本的边际效率的提高程度必须较大。的确,费设教授的学说,最好用“真实利率”这个概念重写一遍;“真实利率”即在这个利率下,人们对未来货币价值的预期虽然改变,但不影响目前产量。

有一点值得注意:假设人们预期未来利率将会下降,那么也会降低资本的边际效率表。原因是:今天所产机器的产物,在该机器未来一部分寿命中,应当同今后所产机器的产物竞争,而今后所产的机器,可以安于较低的收益。但是这一点对导致萧条并没有起多少作用,因为今天对未来利率体系的预期,一部分会反映在今天的利率体系中。虽然这样说,大概多少总会有些不良影响,原因是:今天所产机器,是在它寿命快要结束时所产的产物,或许会和那时刚产生的机器的产物竞争,而那时所产机器可以只要求一个较低收益,因为在今天所产机器寿命终结以后的利率也比今日低。

某一特定量资本的边际效率和预期的改变有关,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有了这种联系,资本的边际效率才会急剧变动,商业循环才会发生。在下文第二十二章中,我们将指出,繁荣过后之所以有萧条,萧条之后之所以又会繁荣,就可以用资本的边际效率和利率的相对变动来分析和说明。

有两类风险可以影响投资数量。这两类风险,应当区分,但通常并没有加以区分。第一类是雇主或借者的风险(entrepreneur’s or borrower’s risk),起因于借者心中的些许怀疑,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能得到他所希望得到的预期收益,及得到的必然性有多大。假设一个人用他自己拥有资金投资,那就只要考虑这类风险就够了。

假设存在借贷制度,那么又有第二类风险,也与投资数量有关,这可称为贷者的风险。所谓借贷制度,就是借者提供若干动产或不动产的担保,而贷者则根据这个担保来决定借款的情况。贷者风险的起因有二个:①道义上的意外,例如借者故意不履行债务,或者以其他可能是合法的方法来逃避;②担保品不足。后者是由事实和预期不相符合而引起的,并不是有意不履行债务。另外还有第三类风险,就是货币价值可能变动从而对于贷者不利,所以贷款不如真正持有资产那样安全。但这第三种风险的全部或大部分,应当已反映在而且包含在持久性资产的价格中。

第一类风险,虽然也有减低的办法,比如平均分摊,或提高预期的正确性等,但的确是真正的社会成本(real social cost)。第二类风险却不这样,假设贷者和借者是同一人,那么这类成本就不存在,所以第二类风险是投资成本以外的额外增加。不但这样,有一部分贷者的风险,和一部分雇主的风险,互相重复,所以在计算最低限度的预期收益及决定是不是值得投资时,这一部分贷者风险会把纯利率(pure rate)重复计算两次。理由是:假如有一项事业,它的风险性很大,那么从借款者的立场来看,必须在预期收益和利率之间有一个较大差额,才值得借款;根据同一理由,从贷者立场来看,必须在实际利率和纯利率之间有一个较大的差额,才值得贷款,除非借款者十分富有且地位巩固,可以提供许多担保。如果借者希望结果十分良好,自然可以抵消借者心目中的风险,但却无法消除贷者心目中的不安。

有一部分风险会被重复计算两次,这一件事实,据我所知虽然一直未被人重视,但在某种情况下可能十分重要。在繁荣时期,一般人情绪乐观却难免轻率,常常低估贷者和借者两者风险的大小。

资本的边际效率表十分重要,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能影响现在,主要是通过这个因素。它对现在和将来的影响,比利率大很多。静态社会一成不变,也就没有未来的改变来影响现在。只有在静态状态下,才能把资本的边际率看成是资本设备的目前收益,但是这种观点却割断了今天和明天之间理论上的联系。即使以利率而论,不过也是一个现时现象(current phenomenon);如果我们把资本的边际效率也变成现时现象,那么在分析目前平衡状态时,就没法直接考虑未来对于现在的影响。

现有的经济理论常用静态假设为前提,因而经济理论和现实很脱节。引入使用者成本和资本的边际效率这两个概念(定义见上)之后,经济理论又有了现实性,同时又将经济理论需要修改适应的地方减少到最低限度。

因为有持久性设备的存在,所以未来和目前在经济上产生了联系。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也是先影响持久性的设备的需求价格从而影响现在。这种说法,和我们的一贯思路不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