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假如以工资单位计算的总收入不变,又假如上述客观因素不变,那么还有第二类因素,也能影响特定收入中的消费量,这就是若干决定消费多少的主观和社会的因素。分析这些因素并无任何新奇之处,所以要列举其中比较重要的,无须重申。
一般来说,有八种主要的动机或目标。每一种都带有主观的色彩,可以使人不把他的收入包含于消费之中。这八种动机是:
[一]建立一项预备金,来防止意外之变故。
[二]预防未来不如现在的收入宽裕,但个人和家庭在未来的费用支出却大于现在,比如因为年迈、子女教育、亲属抚养等问题相继出现,收入和需求的关系,在现在和未来是不一样的。
[三]享受利息和增值,就是说有人愿意牺牲一个较小的现在消费,而享受一个较大的未来消费,两者都用实物来计算。
[四]为了得到日后逐渐增加的生活开支,希望生活程度逐渐提高,而不希望逐渐下降是人类的本能,尽管享受能力也许正逐渐减低。
[五]享受独立感和有自我行动的力量,尽管心目中不一定有明确的想法和意图。
[六]获得从事投机或发展事业的本钱。
[七]遗留财产给后人。
[八]满足纯粹的悭吝欲,即:一贯克制消费,节俭到不合理的程度。
以上八种动机,可以称为谨慎、先见、计算、改善、独立、进取、自豪和贪婪。而与之相应的消费动机,则为享受、短视、慷慨、失算、炫耀和奢侈。
除了个人积累储蓄之外,还有大量收入,约占现代工业国家如英美总储蓄量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却由各级政府机构、各种社团和公司等储蓄起来,其动机和个人的储蓄动机相似,但不完全相同,主要有:
[一]企业动机——可以不用在市场招集资本或举债,而有能力从事更多的资本投资。
[二]流动动机——取得流动资源(liquid resources),以应付难以预料的变化和不景气。
[三]改善动机——使得收入逐年增加;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经理可以免于遭受批评,因为普通人很少能够分辨收入的增加,究竟是来自过去积蓄还是因为当前效率提高。
[四]谨慎动机——财政上持谨慎稳重的态度,所以储备基金(finacial provision),大于使用者成本和补充成本,以便债务的清偿速度或原成本的花销速度,超过资产的实际损耗率与折旧率。这个动机的强度,主要取决于资本设备的数量和性质,以及生产技术的改变速率。
以上这些动机,都使得一部分收入不用于消费;和这相应的,也有许多动机,使消费超过收入。上面举出的私人储蓄动机中,有些在以后有负储蓄和它相应,为防老或家庭需要的储蓄动机,就是这一类。用借债来办理失业救济,看成是负储蓄最好例证。
这些动机的强度,当然随我们所假定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组织,随种族、教育、成规、宗教和流行道德观念等因素所形成的习惯,随现在所希望的和过去的经验,随资本设备的多少与技术,又随目前财富的分配办法,以及社会各阶层已经确立的生活态度的不同,而有很大不同。但除了几处偶尔的题外话,本书不涉及重大社会改革所产生的后果,或者长期进步中渐渐产生的影响。这就是说,我们将主观储蓄动机和主观消费动机的主要背景看成是已知数。财富的分配办法,既然取决于社会结构,而后者又有相当永久性,所以前者也只能在长期中逐渐改变,所以本书也把它看成是已知的。
以主观的和社会的动机为主要背景的消费倾向,既然改变得很慢,而利率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变动,在短期内影响又不大,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短期内消费量的变动,主要是因为以工资单位计算的收入的改变,而不是因为某一特定收入量下消费倾向的改变。
有一个误解,我们应当澄清。上面所讲的是:相当温和的利率变动,对于消费倾向的影响不大,但并不是说利率变动对实际储蓄量和实际消费量的影响很小。正相反,利率变动对于储蓄量的影响非常重要,但和一般人所设想的方向相反。即使提高利率的确有减低消费倾向的作用,但我们仍可以断言,利率增高的结果,是实际储蓄量的减少。因为总储蓄取决于总投资,提高利率恰恰是减少投资,除非投资需求表的变动能够抵消利率上涨的影响。所以利率增加的结果,必定是将收入压低到一个水平,使得储蓄减少到和投资相等的程度。又因为收入的减少程度,从绝对数量来说,一定比投资的减少程度大,所以提高利率可以减少消费,这句话也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提高利率以后,可以储蓄的数量会扩大,而刚好相反,储蓄和消费两者都会减少。
就整个社会来说,提高利率,确实可以增加一个特定收入量中的储蓄量,这样我们就完全可以肯定:如果投资需求表不变,提高利率一定会减少实际总储蓄量。不仅如此,假设其他情形不变,我们还可以知道,利率提高时收入将会降低多少。如果利率提高,而资本的边际效率不变,那么投资就会减少,收入也必将减少,从而减少了现有消费倾向下的储蓄数量,使它和减少后的投资数量相等。收入所应减少的数量,便可以从这里算出来。这个问题我们将下一章详细讨论。
假如我们的收入可以不变,那么提高利率,或许可以诱使我们多储蓄一些。但如果提高利率会妨碍投资,那么我们的收入就只能改变。收入一定要下降,才能减低储蓄能力,抵消高利率对于储蓄意愿的刺激。所以德行越美,节俭的决心越强,个人和国家的财政越坚持正统办法,那么,当利率作出相对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增加时,收入下降的越大。这引起的结果是无法避免的,因此,顽固不化的人只会得到惩罚,不会得到奖赏。
这样看来,是不是实际总储蓄量和总消费量,和谨慎、先见、计算、改善、独立、进取心、以及贪婪等动机没有任何关系呢?难道美德与邪恶都无关系,一切只看利率和资本以及资本的边际效率对于投资有怎样的有利程度来定吗?这倒不免说得太过。假设利率与充分就业不悖,那么美德就会恢复它的地位;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资本的积累速率,取决于消费倾向的减低速率。我们又可看出,古典理论称赞节俭是美德,是因为他们暗中假设了利率确实和充分就业不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