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隐藏杀机
8907900000008

第8章 精诚合作(2)

“碰头会”结束以后,赵炳学给萧烈打了一个电话,说有问题想请教他。萧烈说,我马上过来。赵炳学说,还是我到你那里去吧,哪有学生让老师跑路的。萧烈便不再客气,在办公室泡好了茶等他。

他们二人的办公室不在一个楼层。“TS”工作站成立以后,南津市国家安全局腾出大楼的顶层临时给工作站使用,赵炳学虽然是工作站的副站长,但他还兼任南津市国家安全局的局长,所以他继续使用原来的办公室,要见萧烈,必须乘专用电梯上到顶层。

赵炳学向萧烈简单介绍了601泄密案的侦查经过,现在又遇到了一坎儿,需要萧烈帮他迈过去。萧烈沉思片刻说:“根据你说的这种情况,还有一种可能。”

“哦,哪种可能?”

“虽然有人泄露秘密,但当事人并不知情。”萧烈说。

“你是说,有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携带窃密设备进入保密工作区?”赵炳学问。

萧烈点点头:“从理论上说,根据‘模拟倒推演示’,只需要一部照相机就可以把电脑终端显示的内容全部拍下来。”

“照相机?”

“对。但这需要三个条件:第一,要有一部隐藏式高性能相机;第二,照相机要能出入601研究所保密工作区;第三,照相机必须对准电脑终端显示屏。”

赵炳学思考着点点头。萧烈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在这三个条件中,人不是必要条件,也就是说,被利用携带隐藏式相机进入保密工作区的人不需要知道内情,只要他浏览隐形飞机数据库,他就成了窃密活动的帮凶。他越来越相信,601研究所泄密的根源十有八九就出在电脑终端显示屏上。

“我马上派人去查!不,我要亲自去,并希望萧副站长现场指导。”赵炳学诚恳地说。

“赵局长太客气了,说不上指导,我们一起商量着办吧。”

601研究所接受调查的人员依然是那些接受测谎检验、浏览过隐形飞机数据库资料的人。检查重点是他们的随身物品和办公用品。检测工作在一个房间里进行,研究所相关人员被集中在会议室,二十多人,个个神情焦躁,牢骚抱怨不断,场面显得有些忙乱。

萧烈对站在他旁边的赵炳学说:“赵局长,这样不行,检查要分出主次,要有重点。针对特种间谍器材的检测是一项精细工作。工作越忙乱,越容易出现疏漏。”

赵炳学叹气道:“我也意识到这种工作方式不妥,可是在没有确定重点检测方向之前,这是唯一的方法。”

萧烈环视一下耐心等候接受检测的人员,目光最后落在他们的眼镜上。几乎每个等待接受检测的人都戴着眼镜。浏览电脑终端资料,眼睛必须盯着显示器,还有什么比把照相机藏在眼镜里更适合的?

“眼镜!”萧烈对赵炳学说,“首先重点检查他们的眼镜,其次检查他们的手表、上衣纽扣、胸针、领带夹,然后是水杯、办公用品。”

“好的。”

按照萧烈的部署,检测工作在细致、有序地进行。当技术人员对一名博士研究员的眼镜进行射线检查时,技术人员揉了揉眼睛,然后发出一声惊呼:“找到了!”

在射线图像中,这名博士研究员眼镜中复杂的电子装置暴露无遗。

这位博士研究员立刻被控制起来,有关他的材料也迅速送到了赵炳学的案头。

陈开迪,三十五岁,毕业于清华大学,共产党员,是研究所的业务骨干,妻子也是研究所工作人员,社会关系简单,家庭存款清楚,未发现来路不明的巨额资金。

对陈开迪的审讯,在国家安全局专用审讯室进行,赵炳学和萧烈一同观看了审讯。审讯结果不出所料,陈开迪对他的眼镜里藏有高性能的录像设备,果然一无所知!

赵炳学问萧烈:“你认为他的口供可信吗?”

萧烈说:“应该可信。不然他也无法顺利通过测谎检验。问问他的眼镜是哪来的。”

据陈开迪交代,他的这副眼镜是在北京西单的朗天眼镜店配的。

“妈的,配副眼镜还跑那么远!”赵炳学骂道,通过话筒对主持审讯的韩冰说,“问他为什么要跑到那么远的地方去配眼镜!”

韩冰问过之后,陈开迪回答说:“去年我到北京出差,在西单图书大厦买书,下楼梯的时候,后面有一个女的抱了很多书,一下没站稳,把我给撞倒了,眼镜摔到地上,又被她踩了一下,镜片碎了,眼镜腿也断了,不能用了。她当即表示要照同样的眼镜赔我一副。于是我就跟她到西单的朗天眼镜店,照原样配了一副。我也不知道他们在眼镜上做了手脚。”

韩冰问:“你为什么要戴宽边眼镜?”

陈开迪回答:“我和我爱人谈恋爱的时候,她说我戴宽边眼镜好看,我就一直没再换别的样式。”

监听室里,萧烈对赵炳学说:“不管他的话是真是假,要先把那家眼镜店控制起来再说。”

“我马上派人进京!”

“为了争取时间,应该先请北京局帮忙控制眼镜店,等我们的人到了,再进行处理。”

“好!”

赵炳学立即布置手下分头行动,一路人马奔机场飞北京,一路人马联络北京市国家安全局查封西单朗天眼镜店。

一个小时之后,北京方面传来消息:朗天眼镜店已经查封,眼镜店经理下落不明,其他人员全部被控制。赵炳学把陈开迪被控制的时间与眼镜店经理失踪的时间进行比对,发现前后只相差一个多小时。

赵炳学心情沉重地对萧烈说:“看来我们这里真的有‘内奸’。”

萧烈安慰他说:“现在还不能确定就是‘内奸’走漏的消息,第一,601研究所的很多人知道陈开迪被带走了;第二,那个眼镜本身就具有特殊功能,说不定在我们检测到它的特殊功能时,对方就已经察觉了。另外,眼镜店经理的失踪,也许是一种巧合,等我们的人到了以后接手调查再说。”

赵炳学觉得萧烈的分析有道理,心里稍稍有些宽慰。对萧烈先前提醒他的南津市国家安全系统有“内奸”的说法,已经不那么抵触了。他想问问萧烈关于“内奸”的情报来源,一想这不符合规矩,就没再问。

不久,北京方面不断传来消息:赵炳学派出的人员到达北京,并接管了朗天眼镜店,通过初步调查,基本弄清了失踪经理的大概情况。石云声,男,四十岁,浙江温州人,来京开店已经十余年,为人圆滑,办事精明,没有犯罪前科,也未发现有不良嗜好。对他的办公室和居所进行搜查,也未发现可疑线索。据一名店员反映,当时石云声接了一个电话,对店员说,家里有点事,就离开了,从此不知去向。手机关机,汽车不在,也没回家。经对他的手机和座机进行调查,在他离开眼镜店前后,他的手机接过两个电话,这两个电话都是用小灵通打进来的。而购买小灵通不需要登记身份证件,所以无法查找机主。

当晚,北京一座正在建造中的立交桥发生一起车祸,一辆汽车冲上立交桥,从未竣工的豁口处坠入桥下,当即车毁人亡,死者浑身酒气,显然是酒后驾驶导致的恶性交通事故,而死者正是石云声,使得这起交通事故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石云声一死,对眼镜的调查线索就中断了,这让赵炳学非常恼火。他想再从那个故意撞倒陈开迪的年轻女人身上寻找突破口,可是时过一年,陈开迪已经无法回忆起她的长相,只记得她的嘴角有颗美人痣,是在左面还是右面也记不清了。根据他的描述,办案人员画出一幅画像,他看了,一会儿说有点像,一会儿又说不像,搞得画像人员无所适从。陈开迪坦言,那个女人长得非常漂亮,因为他很爱他的妻子,从来不敢细看别的漂亮的女人,一瞥之中,很多细节难以描述。至此,关于此案的调查失去方向。赵炳学只好将此案挂了起来。虽然没能抓到泄密案的幕后黑手,好在把601所泄密的源头给堵住了。赵炳学从心里感谢萧烈,如果没有萧烈的帮助,他还不知道要在601所的泄密案上徘徊多久。

赵炳学给萧烈打电话,想和他讨论一下“内奸”的事,萧烈办公室的电话没人接,他又打电话问韩冰,韩冰说,他正在公开资料研究中心。

萧烈组建公开资料研究中心的计划赵炳学是知道的,但他不相信萧烈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公开情报搜集和研究方面。他决定亲自去探一探萧烈的口风。

“公开资料研究中心”是利用一个旧仓库改建的。萧烈热情地接待“专程表达谢意”的赵炳学。他陪同赵炳学四处巡视了一番,详细地为赵炳学介绍了“公开资料研究中心”的组建情况。

萧烈介绍说,“公开资料研究中心”的工作主要分三部分:一是资料搜集;二是筛选、翻译、专题研究;三是客户服务。其中,第一环节“资料搜集”,主要以搜集国外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为主,同时也会资助一些大学教授和学者参加一些国际学术会议或讲学活动,广交朋友,从而获得一些半公开的学术资料。第二环节“筛选、翻译、专题研究”工作,工作量最大,也是花钱最多的环节。公开资料研究工作的翻译人员大多是兼职的大学教授或专业技术人员,这些人在了解公开资料翻译研究对中国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后,大部分人提出的薪金水平都很低,还有部分是无偿帮忙。作为回报,萧烈赋予了参与人员免费浏览他人翻译资料的权利。第三环节“客户服务”,就是把资料变成钱的环节,主要客户群体是研究机构、企业和技术人员,划分为低端、中端、高端三个客户群,低端客户主要是以交纳年费和支付虚拟货币的形式,通过网络服务器浏览翻译资料和原件。中端客户会看到一些经过筛选的综合性资料。高端客户就是根据客户的需要进行专题研究,形成综合性报告。

赵炳学还是第一次听萧烈讲解他在公开情报研究方面的规划。很显然,萧烈是在走情报产业化的道路。

赵炳学说:“如果我没猜错,萧站长想模仿日本搞一个可以让技术人员和企业充分利用的公开资料翻译和研究中心吧?”

“是。”萧烈说,“这个世界上98%的信息都是以公开形式存在,只要用心,公开资料里可以找到很多有用的东西。”

“可这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在日本这也是国家行为。再就是大企业才有实力搞。”赵炳学说。

萧烈微笑,并不急于作答。

韩冰插嘴说:“萧站长说了,如果资金充足,傻瓜都可以搞起来一个国家图书馆,还要我们做什么?”韩冰说话时自然流露出的那份自信和傲气令赵炳学心中很不舒服。

萧烈说:“咱们中国人多,况且大多数人翻译资料是帮忙,不收钱,所以这部分资金压力不是很大。”

“需要很多人手吧?”赵炳学随口问。

“现在南津雇用了六十名大学生。”萧烈说,“当然,这些大学生对公司的运作模式知之甚少。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把公司从国外订购的各种外文书刊杂志分类,然后把这些书刊杂志寄给公司指定的某大学教授或学者。这些教授或学者稍后会把书刊再寄回公司,并注明其中哪些文章需要处理,大学生们会用电脑设备对这些文章进行数字化处理。再往后的事情这些大学生就不知道具体细节了,他们只知道这些资料最后都变成了钱。”

“情报工作社会化。”赵炳学若有所思。

“视察”结束,赵炳学对萧烈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如果不了解萧烈的过去,他一定相信萧烈会默默无闻地为公开情报研究干一辈子。但是现在无论萧烈如何示弱,赵炳学都感到萧烈是一个强劲的竞争者。

赵炳学说他要和萧副站长谈工作,把韩冰支开了。他向萧烈简单介绍了601所泄密案的进展情况,以及暂时结案的想法,萧烈表示尊重他的意见。最后他提出了“内奸”嫌疑上报一事。他这样做,是想表明自己光明磊落,不掩盖本单位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想摸摸萧烈的虚实。

“我不同意上报。”萧烈说,“这种事情,一定要搞扎实了再报,否则是给自己添乱。”

“如果萧副站长的情报可靠,还是早一些上报比较好,免得被动。”

“要是敌人故意给我们制造混乱,干扰我们的侦查视线,那岂不是上了他们的当?”

赵炳学点点头说:“也有道理。这件事我先表个态,如果发现可疑目标,我一定大力支持,协助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