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弗格特是一家私人电脑公司的经理,他每天要应付成百份的文件,这还不包括临时得到的诸如海外传真送来的最新商业信息。他经常抱怨说自己要再多一双手,再有一个脑袋就好了。他已明显地感到疲于应付,他曾考虑增添助手来帮助自己。可他终于及时刹住了自己的一时妄想,这样做的结果只会让自己的办公桌上多一份报告而已。公司人人都知道权利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们每一个人都在等着自己下达正式指令。陶弗格特每天走进办公大楼的时候,他就开始被等在电梯口的职员团团围住,等他走进自己的办公室,已是满头大汗。
实际上,陶弗格特自己给自己制造了这许多的麻烦,自己既然是公司的最高负责人,那自己的职责只应限于有关公司全局的工作之上,下属各部门本来就是各司其职,协助负责人,以便给他留下足够的时间去考虑公司的发展、年度财政规划、在董事会上的报告、人员的聘任和调动……举重若轻才是管理者正确的工作方式,举轻若重只会让自己越陷越深,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浪费于许多毫无价值的决定上面。这样的领导方式,根本无法带动并且推动公司的发展,争取年度计划的实现。
陶弗格特有一天终于忍受不住了,他终于醒悟过来。他把所有的人关在电梯外面、自己的办公室外面,把所有无意义的文件抛出窗外。他让他的属下自己拿主意,不要来烦自己。
他给自己的秘书做了硬性规定,所有递交上来的报告必须筛选后再送交,不能超过十份。刚开始,秘书和所有的属下都不习惯,他们已养成了奉命行事的习惯,而今却要自己对许多事拿主意,他们真的有点不知所措,但这种情况没有持续多久,公司开始有条不紊地运转起来,属下的决定是那样的及时和准确无误,公司没有出现差错。相反的,往常经常性的加班现在却取消了,只因为工作效率在真正各司其职而大幅度提高了。陶弗格特有了读小说的时间、看报的时间、喝咖啡的时间、进健身房的时间,他感到惬意极了。他现在才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公司的经理,而不是凡事包揽的老妈子。
高度的集权管理只会使公司运行缓慢,速度将如蜗虫爬行一般,陶弗格特前期的领导方式,就是受到了传统集权式管理的负面影响。公司大小权利都集中到自己一个人身上,难怪职员们凡事都要先行而后动,主动出击在原则上就是越权,搞不好会弄丢自己的饭碗,谁愿冒这个险?陶弗格特终究是开窍了,他开始下放自己手中的大部分权利给各主管以及每一个员工,让他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优势,有权利决定自己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不必千篇一律。放权的结果就是要让下属全都行动起来,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完成自己的工作,使之更趋完美。作为管理者,你不必为放权会动摇自己的位置而担心,放权只会使你的位置更牢固——可是,还是让它不停地动摇的好,你不想高升吗?
松下指出:“最高领导者是应该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好呢?还是应该居中策划,指挥众人?我想,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主帅身临阵前,确实有其必要。然而,一般而言,派遣部将在外担当军事行动,似乎比较合理。如此可使主将不必亲受生死的压力,而能冷静下判断、做决策,以指挥众人,使事情更顺利地进行。尤其现代科学昌明、技术发达的社会,一个大公司的社长往往只要一通电话,就可以向全国或全世界的人员联络,或指示,或搜集情报,无所不能。如果凡事都要亲自去处理,所得不过一些零星的经营心得,并不划算。”
美国山大铁路公司总经理斯陶雷先生,当时他只是个的青年,初做三个下属的领导者时,上过一次“劳而无功”的当。
一次,领导派他测量某处洼地的水深,并探察基地的石层所在。那时他正当年轻有为,工作勤奋异常。他有三个助手,但生性狡猾懒惰,斯陶雷先生虽然对于测量工作已有相当学识经验,但是领导下属工作,这还是头一遭。他以为欲使那三人工作起劲,自己要先做个榜样,于是每天从早到晚,亲自料理大小事务,精疲力竭,气喘汗流。那三个助手受了感动吗?没有!他们看见这位年轻领导者把百事都处理得十分妥贴,便闲在一旁,斯陶雷先生如果将他工作成绩呈报上去,领导决不会明了他曾经操劳得腰酸背痛,也许反会因为“四个人只做出这一点成绩”而大感不满。那么他的操劳,岂不是徒劳无功吗?
这当然使斯陶雷大失所望,他晚上带了一身的疲劳,及靠他一人之力所完成的成绩爬上床,悔愤交集,辗转反侧。
他说:“左思右想终于觉悟了我的劳而无功,那三个狡猾的助手,把我看作傻子。他们认为我所做的工作,已经抵过三个人的工作量,所以他们便乐得到处玩玩。我发现这一个错误后第二天起立刻改变了方针。我站在旁边分派工作,并随时加以指导和监督。结果每天工作的成绩,果然远远超过第一天!”
斯陶雷做了一天的“傻子”后,换来一个可贵的教训——领导人运用脑子比运用力气重要得多。
许多领导者,常常以“我是工作最多、最劳苦的人”,而自以为了不起,这实在是大错特错的想法。在有识者看来,领导者无异在说自己是一个最不善于指挥他人工作的人,他没有驾驭下属的学识和能力,所以是失职。
所以我们要使自己的工作获得较大的效果,必须懂得让自己只做非自己不可做的一部分,而其余的可以交付给别人的部分,就分配给下属去做。
避免管理错位
许多管理者每天用于有效工作的时间很少,大部分时间用于琐碎的事务,或用于根本不该干的事。管理者干了自己不该干的事,管理者干了下属该干的事,管理者干了无效的事,这种现象称为管理错位。管理错位浪费了管理者最宝贵的资源——时间和精力。那么怎样避免管理错位呢?要避免管理错位,管理者每天上班前都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是谁?
我今天应该干什么?
我今天不应该干什么?
上班开始工作时,管理者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这件事如果不做,有何后果?
哪些事请别人做可能干得更好?
哪些事是在浪费别人的时间?
然后,要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认认真真地回答一遍。
(1)我是谁?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质上正确理解的并不多。回答这个问题,主要的目的是让经理们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强化角色定位,在心理学上称为自我暗示。经理们确实需要不断的自我暗示。因为经理只要进入工作岗位,就会被各种各样的事务和人包围,往往身不由己,特别容易出现管理错位。
(2)我今天应该干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在做一天的工作规划。有效工作的经理,必定干自己想干的事,干自己应该干的事。经理应该主动工作,干计划内干的事;而不是被动工作,干不属于自己干的事,干计划外的事。经理们工作时,很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来什么事,就干什么事”
。
(3)我今天不应该干什么事?
这句话是要不断暗示自己:自己容易犯哪些错误,不能忘记了。有些经理早上上班时本来是有计划的,但一进入工作状态便身不由己。本来正在集中精力考虑开拓市场的事,来了一位下属要求签字,于是把精力转向签字事宜。过了一会,一位下属来请示一个问题,又开始帮下属出主意想办法。结果一天下来,开拓市场的事一点结果也没有。下班时回想起来,大多数是自己不该干的。这样的事每天都在重复发生,非刻意强化而不能自己。
(4)这件事如果不做,有何后果?
这句话是要问自己:哪些事根本不必做,做了也是白白浪费时间,无助于达成企业的既定目标。然而,很多大忙人,天天都在做一些不肯丢下不做的事,如频繁参加宴请、礼仪式出席本可以不出席的会议、发表一些不痛不痒的讲话。这些事不知占用了多少宝贵的时间。
然而,一年又一年,天天也躲不了。其实,对付这类事情,只要问一下对公司有无帮助,对本人有无帮助,或对对方有无帮助。如果都没有,或者贡献甚微,完全可以不去做。
(5)哪些事请别人做,可能干得更好?
这句话是要问自己:我是否在犯经理们通常容易犯
的一个毛病:事必躬亲。事必躬亲的原因很多,有的是为了对上级显示自己的忠诚,有的是不信任下属,遇到问题,总怕下属做不好,于是亲自动手干起来,做了下属该干的事。其实,即使经理比下属干得好,仅从经理有更重要的事要做这点考虑,也应该让下属去做。
(6)哪些事是在浪费别人的时间?
这句话是要问自己:是否由于自己的工作安排失当,而让下属干了很多不该干的事,而下属碍于经理的脸面,又不好拒绝。如某公司经理开会,总要通知财务主管参加,其实大多数会议与财务无关。财务主管如果不参加,似乎很为难;如果参加,不是在白白浪费时间吗?
正确回答了上述六个问题,并能很好地去做,就不会出现管理错位现象,就会发现经理的工作实际上很轻松,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领导者必须深谋运虑
在普法战争前,普鲁士的著名将领毛奇将军深谋远虑,已经作了多年的准备。由于准备充足,所以战争一爆发,毛奇率领的普鲁士军队很快就击败了拿破仑三世。这段历史可以给每个管理者以很大的启示。
在普法战争爆发前的13年,毛奇已经筹划好了精密的作战计划;普鲁士全国的军官都知道毛奇的训令,都被告之在作战过程中应该采取的行动与策略。一旦战争爆发,这些军官可以立刻依照着去做。
普鲁士全国的每一个司令都有一个密封着的信封,信封里放着关于战争的秘密训令,比如怎样调遣军队,怎样进攻退守等等作战方略。一旦接到战争的动员令,便可以拆开这许多密封着的信,立刻依照去做。此外,作战的地点也预先有规划,设置在地理最恰当、交通最有利的地方,以便作战时的调度。
对于订下的作战计划,毛奇将军还常常加以变更和修正。修正好了,再密封着交给每个将领,以备随时应付战事。据说在1870年应用的最后战略,1868年就已经确定,而最初的战略竟然在1857年就已经确定了。因此,普法战争爆发后,普鲁士的军队在毛奇将军的领导下,进退自如,攻守有序,秩序井然,好似钟表里的发条机制一般准确。
看了毛奇将军在战事上的深谋远虑,再来看法国军
事当局的做法,就会发现有天壤之别。普鲁士军事当局事事都有准备,而法国当局竟然事事没有准备。
战争开始后,法国的将领常从前线打加急电报给总司令部,不是说缺乏给养,便是说缺少扎营材料,还常报告军队不能迅速集中。法军在调度上的混乱,由此可见一斑。因此,法国的军队在战场上便不堪一击。结果,因为没有准备,招致普法战争的失败,给法国带来了一个无法忍受的耻辱。
合理任务分工,明确权力职责
任何一个管理系统,都有自己的管理任务,管理者应当把管理系统的总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分任务,把总任务区分开来,使各个分任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互相协调,又有机地构成总任务,这就是任务结构。划分任务的方法,有三种基本类型:
(1)按职能划分。
例如划分为生产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技术管理等,由各职能部门共同实施管理。这是传统的方法,优点是职能管理专业化,管理较严密。但是,实践证明,职能部门在解决问题时,往往习惯于从本部门立场出发,而较少考虑整个组织的效能。生产部门单纯追求产量。而对市场销售、技术开发考虑较少。销售部门较少考虑生产设备、生产成本等问题。财务部门强调财务制度,较少考虑实际困难。这些情况并非某些人的原因,更换人员也解决不了问题,人们都很难摆脱这种职能偏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发挥组织的整体功能,职能部门之间协调困难,增加内耗,管理程序上形成割据,整体组织缺乏与外界联系,容易把自己封闭起来。
(2)按任务划分。
例如研究开发机构,按开发型号划分,生产企业按产品划分。如某化工厂按产品将管理任务划分为肥皂产品管理,洗涤产品管理,人造黄油产品管理,精炼产品管理,油类包装产品管理等,每类产品管理中都包括生产、销售、财务等职能管理。有的公司可按顾客对象划分,如一家公司将销售任务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为一般公众服务,一类是为工厂雇主服务,另一类专门为国外顾客服务。有的公司还按地理位置划分管理任务,如划为南部地区、中部地区、北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等。如果是跨国公司,可按世界区域划分,如东南亚地区、欧美地区、非洲地区、东欧地区等。这种方法有利于推动大型创新计划,如发展大型尖端产品,一般实行型号管理。决策、管理比较集中,内耗少、效率高。但是,各种职能管理往往缺乏专业人员,不容易管好。
(3)综合法。
比较好的划分方法,是综合上述两种基本方法的优点,采用“双轨制”或叫混合型、矩阵式。它是一种多元结构,一般是以任务划分为主线,以任务划分的型号、产品、地区、顾客群的主管者为主要负责人。他既负责管理任务,又负责组织协调生产、销售、财务等有关职能工作,或有关职能部门将人员配属给他,由他指挥,任务完成后,再归回各自的职能部门。这种结构方法,要求任务的主管者有较高的管理才能,否则,可能运用不好。
无论采取上述哪种方式,都必须使任务结构严密,任务区分明确,尤其要注意处于二者分界线上的任务,必须区分清楚。各项任务之间,各职能部门之间,必须密切协作,对协作的内容、条件应具体确定。不然,协作就难以实现。
管理工作是具有权力特性的工作。任何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如果没有一定的权力,管理工作就无法进行。一定的领导权威、管理权威是任何管理系统所必须的,没有权威,一个组织,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学校、科研机构,都不可能生存。
任何管理系统所拥有的权力,不可能都集中在一个机构、一个部门或一个人身上,就像它的管理任务不可能由一个机构、一个部门、一个人员去完成一样。管理系统的权力在各个管理层次以及各个管理机构、管理部门、管理人员之间的分配情况,就构成了管理系统的权力结构。集权制与分权制,是两种最基本的管理系统权力结构形式。“大权独揽,小权分散”是对一种权力结构的概括性说法。
管理科学的分工原则,既包括任务分工,也包括权力分工。只有任务分工明确,权力分工也明确,才能提高管理功效。要切忌权授多人,一个权力只能授予担负相应任务的人员或部门、单位,而不能同时授予其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