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战争探秘
8900600000004

第4章 古代的牛战发生在哪里

在人们意识中,牛是一种慢性子的动物,它可以负重,可以耕田,甚至可以为人提供肉食,但没有人会认为它可用于作战。但人的创造力是无限的。

古代战争,步兵、骑兵、水兵,应有尽有;车战、巷战、陆战、海战,五花八门。这里所说的牛战,在古代也发生过。

所谓“牛战”,就是以牛作为战争手段的战争。牛力大无比,两角犀利,横冲直撞,令人生畏。所以,在火炮发明之前,古人偶尔用牛作为武器,便不足为怪了。

在西方,早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迦太基大将汉尼拔曾以牛战打败对手而闻名遐迩。根据古代作家的记载,公元前218年,汉尼拔率军翻越人烟罕见、坡陡路滑的阿尔卑斯山,出其不意地攻入意大利北部的渡河流域。接着,汉尼拨在特列比亚和特拉西美诺湖等战役中,连连获胜,使罗马元老院的元老们大为惊恐。于是,罗马人不得不实施古老的独裁官制,指定足智多谋的费边为独裁官。费边根据汉尼拔孤军深入,缺乏后援的特点,采取小心谨慎和拖延周旋的战法,用以消耗汉尼拔的兵力。可是费边的过分谨慎和不想轻易决战的心理,却被汉尼拔所利用,因而创造了西方军事史上火牛战的战例。

公元前217年,汉尼拔向南意进军,打算到那里度过冬天。当他从中部意大利的坎帕尼亚转战阿普利亚时,被罗马独裁官费边堵截在法列尔努斯地区。罗马官兵控制了所有大小通道隘口,尽管汉尼拔多次冲杀,都无法突破罗马人的阵线。就在这地势险恶,危如累卵的情况下,汉尼拨能够急中生智,化险为夷。他暗令士卒四处收集干柴和葡萄藤,然后将其系在牛角上。那时,汉尼拔军中有近2000头牛,多是掳掠的战利品。当夜幕降临时,汉尼拔命令迦太基士兵把牛偷偷地赶到山脚下,然后点燃牛角上的干柴和葡萄藤,驱牛上山。刹那间,火光骤起,群牛狂奔。把守通道的罗马士兵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景象,惊恐万状,生怕被围,在慌乱中,抛弃把守的阵地。安营在通道附近山岗上的费边,虽然听到了喧闹声,望见了火光,但他不愿夜战,恐遭伏击,便命令按兵不动。于是汉尼拔未伤一兵一卒,将全军连同战利品带过了通道,从而智胜了费边大将军,顺利抵达自己的目的地——阿普利亚。

比汉尼拔的牛战更早和更高超的牛战,在我国的史书上亦有记载。那是战国时代齐将田单的火牛战。襄王在莒五年(公元前279年),田单守即墨城抗击燕军。在大兵压境的紧急关头,田单先使反间计,激发军民誓死战斗的决心,燕军中计后,不仅把齐国的俘虏一一割鼻,而且在城外掘墓焚尸,致使即墨人怒不可遏。全城上下,皆欲出战。然后田单收集城中干余牛,衣以红色织物,上画五彩龙纹,并将尖刀系于牛角,芦苇束于牛尾,再灌上油脂。入夜,田单命令士卒将芦苇末端点燃,凿开城墙,放牛出城;他还让五千壮士手执武器,随后冲杀。牛尾火起,惊牛直奔燕军。只见火光闪熠,龙纹起舞。燕军以为天兵下凡,惊慌失措,遭牛撞杀,死伤无数。齐兵乘胜追击,而城中老弱鼓噪助威,惊天动地,燕军闻风丧胆,仓皇败走。

比较一下,汉尼拔和田单的牛战有某些相似之处。首先,这两场牛战,都是在受到敌军进攻时,采取的以攻为守的战法;其次,汉尼拔和田单都采用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作战原则,从而赢得了战术上的胜利。

然而,这两场牛战仍有明显不同。汉尼拔兵临异国,孤军搏击。他的胜利靠的是军事家的胆略和对敌人的正确判断;而齐将田单拒燕,卫国保民,倾城上下同仇敌忾。田单以城为据点,条件比汉尼拔优越,所以在牛战的设计上前者比后者更加周详细密。汉尼拨的牛战,目的在迷惑敌人,调虎离山,故将干柴、葡萄藤系于牛角,点燃后,牛角热,纵牛满山乱跑。田单则不然,他柬苇灌脂于牛尾,系兵刃于牛角,燃苇于后,有使牛前冲的制导作用;缚刃于角,则可充分杀伤敌人。此外,田单更重视精神战。他给牛披上五彩龙衣,似天降神师,迷惑对方。在利用宗教迷信的同时,田单还动员男女老少,击铜为声,鼓噪助威,从而进一步造成敌人精神上的错乱。田单的这种心理战法,实为中国古代战争的一大创举。

鉴于田单的牛战比汉尼拔的牛战早62年,我们可以认为,世界上最早的牛战当是中国的田单牛战。

可是,有一种传说认为,克里特米诺斯王同雅典进行战争,双方停战后,由于米诺斯国王的儿子安德罗·杰奥斯在阿提卡被谋杀,所以议和条件中规定,雅典每年需向米诺斯王官进献童男和少女作为贡品,这些人贡均被米诺斯牛残害致死。最后,雅典王子提秀斯自愿做人贡(另一说法是米诺斯王要求的),来到克里特杀死米诺斯牛,从而使雅典摆脱了可怕的人贡。考古发掘表明,在克里特岛克诺索斯王宫的壁画上有引人入胜的斗牛场面,体格匀称的、灵巧的男女卖艺人在愤怒的牛头上翻筋斗。这种流行于公元前2000年的克里特岛的斗牛场面,不正是米诺斯牛故事的佐证吗?人们不仅要问,古代最早的牛战会不会发生在克里特岛呢?会不会在世界其他地区有比中国田单的牛战更早的牛战呢?要解开这个谜,当然需要新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