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八大家名篇著译-苏询散文
8895900000005

第5章 心术

【题解】

本文是作者《权书》十篇论文的第一篇。“《权书》,兵书也,而所以用仁济义之术也。”在《心术》这篇论文中,论述了主将的修养与用兵之道,尤其是文中指出主将应当“知理”、“知势”,应当注意研究战争全过程的策略思想,注意调动士兵的进取精神等等方面给人以不少启迪。但是,“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的论述,观点是极其错误的,应予摒弃。

全文八节,都紧紧围绕着“为将之道”发论,而每个小节又自成段落,使文章若断若续,而又中心明确。同时,文中大量使用排偶句,使文章有抑扬顿挫的气势,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论说力度。

【原文】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1]。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2]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3]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尚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4]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5],严斥堠[6],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7],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8]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9]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10]缒兵于蜀中,非刘禅[11]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后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12],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13]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14]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15],知节[16]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可以支[17]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18];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19],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20]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21]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22]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23],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24]而按剑,则乌获[25]不敢逼;冠胄衣甲,据[26]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27]。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注释】

[1]治心:此指培养有关精神、意志。[2]麋(迷):鹿的一种。[3]制:控制,掌握。[4]怒:激发,激励。[5]烽燧(suì):烽火与烽烟,古代告警的两种信号。[6]斥堠(hòu):放哨。[7]丰犒:丰厚的犒赏。优游之:使他们得到休息。[8]并:兼并,吞并。[9]黄帝:传说中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号轩辕氏,曾大战蚩尤,又同炎帝发生冲突,曾身经七十余战而士气高昂。殆:疲惫,一作“危险”。[10]邓艾:字士载,三国时魏国大将,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率军从险路偷袭蜀国,用绳子拴住士兵从山崖上送下去,突然袭击并灭了蜀国。[11]刘禅:字公嗣,小字阿斗,刘备之子,刘备死后继位为蜀后主,在位四十年,昏庸无能,当魏军追近成都时,仓皇出降,被封为安乐公。[12]尝敌:试敌探情。[13]去就:此就战争而言,去离开故人,即不打仗。就,靠近故人,即打仗。[14]举:发动。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兴举义兵。”[15]加:施加。加兵:即出兵、用兵。[16]节:节制。[17]支:经受得起。[18]校(jiào):对抗,较量。[19]角:角逐,角斗。[20]抗:举。此有将所短之处举出示人之意。与“阴而养之”相对。[21]狎(xiá):轻侮。《左传·昭公二十年》:“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22]尺箠:尺来长的马鞭。当:碰上。[23]蜥蜴(xīyì):爬行动物,俗称四脚蛇。[24]袒裼(xī):脱去上衣,露出手臂。[25]乌获:古代传说中的大力士。[26]据:凭靠。[27]以形固:利用形势巩固、加强自己。

【译文】

做将领的原则,应当是首先培养锻炼有关意志、精神。做到泰山崩塌在前而面不改色,麋鹿突然出现在身旁而不眨眼,然后才可以掌握利害得失,才可以对付敌军。

凡进行战争要崇尚正义;不义之战,即使有利也不要行动。并非不义之战一行动就会看出有害,而是从长远看,日后将会弄到手脚无措的地步。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气,士气因战争的正义而激发起来,才能与敌人百战而不殆。

凡作战的方针应该是未战之时要储备物资,临战之时应积蓄战斗力,战争进行时要保持旺盛的士气,胜利后应激发继续进取的精神。平时谨慎地搞好报警之事,严格地做好放哨瞭望工作,使耕田的人没有顾虑地安心生产,这可用以增加物资储备;对士卒给以丰厚的犒赏,并使他们得到充分的休息,这可用以增强战斗力;取得小胜利时,要加紧督促;遇到小的挫折,更要多加激励,这可用以保持旺盛的锐气;用人不可全满足他们所有的欲望,这可以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精神。所以,要使士卒经常保持对敌人的愤慨,经常怀着强烈的欲望而不满足。对敌人的愤慨不消失,则会勇气有余;欲望不满足,则会贪心不尽。因此,即使带领他们取天下,士卒也不会厌战。这就是黄帝身经七十余战而士卒也不会疲乏懈怠的缘故。不激励士卒的进取精神,打一次胜仗就不会再有用了。

凡将领应当明智而威严,凡士卒则应使其愚昧。明智则不可测度其谋略,威严则不可轻易冒犯。所以士卒都愿意委曲自己而听从命令,这怎能不让他们愚昧呢?只有使士卒愚昧,然后才可以与他们一道去拼命。

凡军事行动,应当先了解敌方的君主,了解敌军的将领,然后才可以冒险行事。当年邓艾用绳子拴挂士卒的办法暗送军队入蜀地,要不是刘禅昏庸的话,就是开来百万大军也可以把他们捆起来。那邓艾原来早知道刘禅君臣是可以欺侮的,才采取这一行动。所以,古代贤能的将领,能先用一部分军队去试探敌人,而又能用敌军的行动来检验自己,所以对何去何从能作出决断。

凡做主帅应遵循的原则,是要懂得打仗的道理,然后才可以参战;要了解敌我双方的形势,然后才可以出兵;要知道有所节制,然后才可以用兵。懂得道理就不会屈服,了解形势就不会失败,知道节制就不会走入穷途。见小利而不轻动,见小害而不逃避,小利小害,不值得屈侮我的技能,然后才可以经受得起大利大害。只有保持技能而又自知爱护的人,才能够无敌于天下。因此,一忍可以对付百勇,一静可以制约百动。

一支军队有长处也有短处,无论敌我都一样。试问:“我的长处,我将它显示出来,充分利用它,敌将却不和我较量;我的短处,我将它掩盖起来,放着它不用,敌将却硬要与我斗怎么办?”我说:“我的短处,我显明地将它暴露出来,使敌将迷惑而退却;我的长处,我暗中将它隐藏庇护起来,使敌将轻视它而落入我的计谋之中,这就是利用长处、短处的谋略。”

善于用兵的人,应该使士兵无所顾虑,而又有所依靠。无所顾虑,就会懂得战死是不足惜的;有所依靠,就会深信我军是不会失败的。一个拿起尺来长的马鞭碰上猛虎,就会奋力呼喊而扬鞭击打;若空手时遇着四脚蛇,则会被吓得脸色大变而后退,这是人之常情。懂得这个道理,就可以带兵了。脱去上衣光着臂膀而手握利剑,就是大力士乌获也不敢靠近;戴上头盔穿上战甲,靠在武器上睡大觉,就是儿童也能弯弓射杀他。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会利用形势来巩固自己。能利用形势来巩固自己,力量就会绰绰有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