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八大家名篇著译-苏询散文
8895900000028

第28章 送石昌言使北引

【题解】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石昌言以刑部侍郎知制诰的身份,出使契丹。契丹为宋廷北边的宿敌,长期侵犯宋地,宋廷毫无办法,只好以妥协退让的政策以求暂时的安稳。当石昌言将出使契丹的时候,作者写了这篇序文送他,勉励他不要被敌人的气势所吓倒,要保持民族气节,在外交上挫败敌人。此文以情理兼胜取胜。叙儿时及后来与石昌言的情谊,写得委婉动情;写对石昌言出使敌国的期待与勉励,则又是大义凛然,慷慨激昂,文中的叙事,则又简洁生动。清人刘大櫆称其为:“波澜跌宕,极为老成,句调声响,中律合节。”引,古代序文之一种,如序而稍短。苏洵之父名“序”,讳之而称“引”。“使北”,别本作“北使”。

【原文】

昌言举进士时[1],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2]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3]。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4]。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5],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6],守官四方[7],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8]复学。又数年,游京师[9],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10],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11]。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12],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边廷[13],建大旆[14],从骑[15]百数,送车千乘[16],出都门,意气慨然[17]。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18]口舌之间,足矣!往年彭任[19]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20]数万骑驰过,剑槊[21]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22]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23]不自禁。”凡彼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24],以为远方[25]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26]。今之匈奴[27],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28]”,况于夷狄[29]?请以为赠。

【注释】

[1]昌言:即石扬休,字昌言,其先江都人,后依眉州亲戚,又为眉州人,与苏洵有亲,又为同里。昌言举进士时间,《宋史》本传及其它文籍所载不详。[2]先府君:此指苏洵的父亲苏序。府君原用为太守之称,后士大夫用以尊称自己的父祖。[3]啖(dàn)我:给我吃。啖,给人畜东西吃。[4]又以亲戚故:苏序之幼女,嫁与石扬休之兄石扬言,故苏洵与石扬休有亲戚之谊。狎(xiá):亲近。[5]句读(dòu):文章的停顿、断句。读,同“逗”。属(zhǔ)对:在诗文中写成对偶句。属,撰著之意。声律:诗词中须遵守的声韵、平仄等格律。[6]及第第四人:以第四名的身份考中进士高第。据《宋史·选举志》,进士有考第之制,分为五等:学识优长,词理精绝为第一;才思该通、文理周率为第二;文理俱通为第三;文理中平为第四;文理疏浅为第五。上二等称之为及第。[7]守官四方:谓其在多处为官。《宋史·石扬休传》载石扬休曾“为同州观察推官,迁著作佐郎,知中牟县,改秘书丞,为秘阁校理、开封府推官,累迁尚书祠部员外郎,历三司度支盐铁判官,出知宿州”。守官,做官。[8]摧折:即折节,谓改变平时的志向与行为。[9]游京师:苏洵第一次游京师是在仁宗庆历五、六年,即1045、1046年。[10]劳问:慰劳、问候。[11]中甚自惭:心中甚感惭愧。“中甚”别本作“中心”。[12]两制:指其时的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宋初以翰林学士掌皇帝的赦书、德音、册文、制书、制诏等,称为内制。中书舍人掌百官封拜的诏令,称为外制。洪迈《容斋随笔》卷十二曰:“国初谓翰林学士、中书舍人为两制,言其掌行内外制也,舍人官未至者,则云知制诰。”其时,石昌青以刑部员外郎知制诰,故称其官两制。[13]强悍不屈之边廷:即指当时的契丹国。“边廷”,别本作“虏廷。”[14]大旆(pèi):大旗。[15]从骑(jì):骑马的随从。[16]送车千乘(射ng):送行的车千辆。乘,古时一车四马称为一乘。[17]慨然:慷慨激昂貌。[18]折冲:原指使敌人的战车后撤,后用以指在外交上以言辞挫败敌人。《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孔子曰:‘夫不出尊俎之间,而知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谓也,可谓折冲矣。’”[19]彭任:字有道,蜀人。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曾跟从富弼出使契丹。[20]介马:带甲的马。《左传·成公二年》:“不介马而驰之。”杜预注:“介,甲也。”[21]槊(s惑):长矛。[22]怛(dá)然:恐惧貌。[23]心掉:内心震恐。掉,动。[24]失辞:失言。[25]远方:指边远之地。别本作“夷狄”。[26]“奉春君”三句:奉春君,即汉人刘敬,本姓娄,刘邦赐姓刘,号奉春君。冒顿(mòdú):汉初匈奴君主。匿:隐藏。平城之役:指汉七年,韩王信反叛,刘邦亲自率兵讨伐。至晋阳,听说韩王信与匈奴相约共击汉。刘邦大怒,派人出使匈奴,观其虚实。使者至匈奴,匈奴将其壮士健马隐藏起来,但见老弱兵卒及瘦弱牲畜,使者便回报刘邦说:“匈奴可击。”刘邦再令刘敬到匈奴,刘敬观此状况后,认为匈奴匿其强壮,其中有诈,建议刘邦不要攻击匈奴。刘邦不听,反而将刘敬拘押,认为他涣散军心。刘邦率军改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将刘邦围困于白登七日七夜,后赖陈平奇计,方得脱围。平城,即后之定襄县。县东北有白登山,刘邦即被围于此。[27]今之匈奴:即指契丹。《旧五代史》:“契丹者,匈奴之种也。”[28]说(shuì):劝说别人听从自己的建议。语出《孟子·尽心下》:“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29]夷狄:古时对南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此指契丹。

【译文】

昌言中进士时,我才几岁,还没有读书。记得与众兄弟姊妹嬉戏于父亲身旁的时候,昌言从父亲身旁拿出枣栗让我吃。我们同昌言家相近,又因是亲戚的缘故,所以关系甚为亲近。昌言考中进士后,便日有名声;我日后也渐渐长大,也稍稍知晓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但学未有成便半途而废。昌言听说我废弃了学习,虽然没有说话,但看他的意思,对此很是不满。之后十余年,昌言又以第四人考中进士高第,为官四方,我们相互间竟不相闻。我长大之后,对以前之事有所感悟、悔恨,折节复学。过了数年,游历京师时,在长安与昌言相见,相互慰劳、问候,有如平生最快乐的时期。我取出所写十多篇文章给昌言观看,昌言非常高兴而加以称赞。我读书晚,又无名师指点,虽是天天作文,心中却是非常地惭愧。及听昌言的评说,才颇以自喜。现今又过了十多年,我又到京师,而昌言已为两制之官,将为夭子出使那万里之外强悍不屈的契丹国。想他拥立大旗,身后跟随数百骑兵,来送行的车辆,有千辆之多,当他走出都门时,其意气是多么地慷慨激昂啊!自己想起儿时的情景,见昌言在父亲身旁,哪里会知道日后他达到了如此地境地。人生富贵不足为怪,我只是对于昌言特有感触罢了。大丈夫生而不能为将,能得为朝廷的使节,在言词之间挫败敌人,也可让人满足了!

往年彭任跟从富公出使契丹归来,曾对我说:“既已出国境,停宿于驿亭之中,能听见数万带甲的战马奔驰而过,剑矛相摩荡,整夜都有声音,随从之人都惊恐失色。等到天明,观看道上的马迹,心里还震恐惊惧不能禁止。”大凡那匈奴用来向中原夸耀的,大多是这一类东西。中原之人不去推想,故而,有人竟会至于因受其震恐惊惧而失言,以此为远方之人耻笑。唉,他们不思量竟是如此地过分啊!从前,奉春君刘敬出使冒顿的时候,壮士健马都藏匿不见,因此才有平城之役发生。今之匈奴如此,我知他没有多大的作为了。《孟子》说:“游说大人,心里要藐视他们”,更何况对于夷狄呢?谨以此文为昌言赠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