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皇权的战争
8889100000008

第8章 汉朝(5)

王莽篡汉,刘氏自然不服,先后有安众侯刘崇、东平王刘信以及三辅豪杰赵明等人起兵讨莽,但很快都被王莽镇压下去。等到王莽命人向姑母王政君要皇帝玉玺时,王政君这才大发雷霆:“我是汉家老寡妇一个,死在旦夕,他想要玉玺?妄想!”可惜大势已去,王政君醒悟太晚,自己作的孽又怨得何人?众人逼取,王老太太也只好狠命摔出玉玺。结果,玉玺正好碰在案子上,从此缺了一个角。王莽命人用金修补。王莽篡位,西汉告终。

2.无情皇帝,逼死妻儿

元始三年(公元3年),王莽为大司马期间,府中出了一桩怪事。一天半夜,有个门吏外出回府,走近朱漆大门,突然看见一个人影站在那里。那人与门吏打了一个照面,慌里慌张地逃窜而去。门吏一看,认得是大司马长子王宇的妻舅吕宽,心想:大司马父子平日与吕宽常有往来,为何他半夜在这里行动鬼鬼祟祟?正怀疑间,忽又闻到一股血腥,门吏急忙进府到耳房取了灯笼来看,只见门上地上,到处都是鲜血。门吏又惊又怕,飞速禀报王莽。王莽疑吕宽杀人,立即派人去抓。天亮时,吕宽被抓,经王莽细审,才知道是这么一回事:

原来3年前,王莽迎立中山王刘衎为帝,因怕平帝母亲中山卫姬进长安会被尊为皇太后,到时又会生出一个卫氏外戚与自己争权,故只封卫姬为中山王王太后,不许她入京同儿子住在一起。卫姬想念年幼的儿子,几次上书请求王莽准许她进京,王莽执意不准。

王宇见此情景很不满意父亲的所为,他担心若干年后平帝长大,一旦亲政,必然会降罪于王莽并祸及全家。王宇便找吕宽及自己的老师吴章一起商量。吴章想了许多,对王宇说:“大司马性执拗,若进谏,恐不愿听。但他迷信鬼神,可乘夜间无人,在你家大门洒上鲜血,令其生疑,以为是上苍示警,这时,我才好向他进言,劝他迎入卫太后。”王宇和吕宽听了,都称赞此计甚妙,当下决定让吕宽去做这件事。吕宽立即找到了满满一钵猪羊血,乘半夜三更无人之际洒在朱漆大门上,恰被门吏撞见,事情便败露了。

王莽听罢,勃然大怒,立刻将王宇传入查问,王宇只得低头承认。王莽喝令左右武士,将儿子结结实实捆绑起来,送入大狱治罪。王宇的妻子吕焉跪下苦苦哀求,王莽非但不准,反将吕氏也牵连进去,斥责她纵容丈夫同老父作对,不贤不孝,又命把吕氏也送交大狱。此时,吕焉已身怀六甲。王莽夫人闻报,吓得魂飞魄散,也向王莽哀声恳求。王莽置之不理。第二天,就有大司马府长吏奉王莽之命,来到狱中逼王宇立时自尽;吕焉因腹中尚有王家骨肉,得以缓刑。

王宇夫妇被杀后,王莽夫人悲痛欲绝,日夜啼哭不止。幸亏王宇留下6个子女,王莽夫人尽心抚养遗孤,才渐渐止住悲痛。

过了几年,王莽的次子王获,因蛮横成性,无故杀死家奴,王莽怕传扬出去,损害自己的名声,又逼着王获自杀。

这事发生后不久,王莽篡汉登上帝位,王莽夫人也被立为新皇后。可是,两个儿子接连被杀的新皇后,丝毫感觉不到登上宝座的荣誉和喜悦。她痛惜两个儿子,成天哭泣,竟把眼睛哭瞎了。

对于双目失明、年老色衰的皇后,王莽还算有些情义,何况他是以“贤孝”之名得天下,后宫不置妃嫔、姬妾。为了侍候好皇后,王莽特地蓄养了一名侍女,名叫原碧。这原碧生得楚楚动人,乖巧聪明,很得皇后喜爱,倚之为心腹。但原碧不安本分,常以眉目传情,挑逗王莽,结果,两人终于勾搭在一起了。

地皇元年(公元20年),王宇的儿子王宗长大成人,封功崇公。新皇孙大概见祖父做了皇帝好生威风,也想尝尝做皇帝的滋味,便偷偷穿上皇帝的衣冠,又私自让人刻了皇帝的玺章,结果被人告发。王莽下令逼王宗自杀。不久,又有王宗的姐姐王妨,嫁给卫将军王兴,因虐杀婢女,也被王莽逼令,夫妇双双自杀。

王莽货币皇后悲上加悲,既哭两个儿子,又哭孙儿孙女,日久便卧床不起。王莽命四子王临入宫侍奉母亲。王莽的两个儿子死后,尚留下三子王安、四子王临。王安生性荒唐,不成器,王莽便立四子王临为新皇太子。

王临进宫后,朝夕侍候在母亲的病榻边,同侍女原碧时常相见。日久,禁不起原碧卖弄风骚,王临与她也勾搭成奸了。原碧既爱王临少年风流,又怕被王莽觉察后性命难保,两个难舍难分。王临一不做,二不休,打算下手毒死父亲,同原碧做个长久夫妻。

过了几天,王莽忽然下诏贬王临为义阳王,命他迁出宫外居住,意在废立太子。王临又惊又怕,恐父亲发觉他和原碧之间的奸情,写了一封信给病中的母亲,大意是说:父皇待儿孙过于严酷,兄长侄儿大多壮年而死,现儿臣年届三十,惶惶不可终日,只怕有朝一日也会得罪父皇,死于非命。

皇后非常伤心,又痛骂不止,恰巧王莽进中宫探视皇后的病体,见了王临的信,大为恼怒。待想降罪,又恐病入膏肓的妻子经受不起,只得暂且忍下。皇后见王莽气冲冲拂袖而去,越发担惊受怕,没几天,便一命呜呼。

皇后一死,王莽便下手收拾儿子王临。原来,早已有人把王临同原碧私通的事告诉了王莽。王莽先拿下原碧,严刑拷打,逼原碧招供,并将原碧当堂乱棍打死,又派人持鸩毒逼令王临自杀。王临不肯饮毒,拔出身上佩剑自刎而死。过了几天,王莽的三子王安以及两个孙子相继病死。一个月内,连丧二子二孙,这是地皇二年(公元21年)发生的事。

到地皇四年,68岁的王莽已是满头白发,老态龙钟了。此时,全国各地义兵蜂起,除绿林赤眉等农民部队外,还有不少刘姓宗室也纷纷起事。但王莽还强作镇定,命方士入宫炼不死之丹,图长生不死;还用墨汁染黑头发和胡须,广选天下美女。这一年,他册立杜陵人史谌的女儿为皇后。但到十月,王莽政权便归覆灭。

五、汉桓帝:铁血清洗外戚宦官

汉桓帝刘志是汉章帝的曾孙,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生于蠡吾(今河北博野西南)侯国,祖父是河间孝王刘开,父亲蠡吾侯刘翼,母亲系刘翼妾郾明。因父亲去世,刘志年龄不大即袭爵为侯。15岁即皇帝位,是为桓帝。

按规制,在外为王侯者不能继承大统。但东汉屡有破此规制者,原因是当权的外戚或宦官希望找一个年幼无知的小皇帝,以便继续控制朝政。桓帝的帝位就是因此侥幸得来。

刘志之所以被外戚梁氏家族立为帝,是因为他年幼容易操纵。不曾想他在屈辱中做了13年的傀儡皇帝,羽翼丰满之后,采取了一系列铁腕措施,将梁氏家族一网打尽。

1.利用宦官,诛灭梁冀

由于东汉皇帝都很年幼就登基,因此朝中大权总是受宦官、太后和外戚的操纵。

汉桓帝刘志汉质帝本初元年(公元146年),顺烈皇后梁以皇太后身份召刘志到洛阳城北的夏门亭,准备把她的妹妹嫁给刘志。但婚礼尚未举行,太后的哥哥,身为大将军的梁冀,因新立才8岁的质帝指责他是“跋扈将军”,竟将质帝毒死了。因此,朝中又要议立新帝。

梁冀是开国功臣梁统之后,他家里已有三皇后、六贵人、七侯和二大将军,好几个立幼帝的游戏,都是他的“杰作”。此人之为“跋扈将军”已20多年了。

当时梁冀考虑到刘志年方15,容易操纵,提出要策立刘志,而太尉李固、司徒胡广、司空赵戒为了削弱梁氏,则主张迎立比较年长的清河王刘蒜。

特别是李固,为人刚直不阿,早在冲帝死后,就主张迎立刘蒜。他当时对梁冀说:“我们策立皇帝,应选择年龄大、聪明仁厚、能够亲理政务的人。希望将军能以国家大计为重,借鉴周勃、霍光策立文帝、宣帝的长处,吸取邓氏、阎氏立殇帝、北乡侯的教训。”

但梁冀不听,还是坚持立了质帝。现在李固等人又重议立清河王,于是梁冀召集三公、中二千石、列侯一起来讨论此事。结果李固、胡广、赵戒及大鸿胪杜乔都认为清河王“明德著称”,且血缘与质帝最近(为质帝兄),应立为嗣;梁冀苦于找不到别的理由反对,只好宣布暂停讨论。

到了晚上,梁冀还在恨恨不平。这时,宦官曹腾等人闻讯前来为梁冀献策。他们对梁冀说:“大将军几代和皇帝有婚姻之亲,虽掌握朝政,但宾客纵横,也多有过错。如果真要策立清河王,此人很严明,大将军不久就要大祸临头。”梁冀非常赞成他们的意见。

第二天重新召集公卿讨论,梁冀严厉逼迫群臣策立刘志。那些公卿在梁冀的淫威下只好顺从,只有李固坚持己见。为了消除阻力,梁冀就让梁太后下诏罢免了李固。这样,在公元146年,梁冀终于持节,以诸侯王青盖车,迎刘志入南宫即皇帝位。

刘志就这样在外戚梁氏的一手操纵下做了皇帝。桓帝在位21年,前13年基本是一个傀儡皇帝。当时梁太后临朝听制,梁冀把持朝政,他几乎难以置喙。尽管梁太后在和平元年(公元150年)曾下诏归政,但梁冀专横跋扈,桓帝还不得不仰其鼻息。

梁冀在策立桓帝后,权力达到顶点。他先是以“灾异”让梁太后罢免太尉杜乔,继而又罗织罪名杀了李固和杜乔。加之桓帝对他极尽尊崇,委以朝中大权,甚至规定他可“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礼仪比萧何”,又赏赐金钱、奴婢、彩帛、车马、衣服、甲第,还封其弟梁不疑为颍阳侯,梁蒙为西平侯,其子梁胤为襄邑侯,其妻孙寿为襄城君。

这样一来,梁冀更加专横暴虐,朝中大小政事,无不由他决定;百官的升迁任免,都要先到他家里谢恩,才能到尚书台办理手续;地方郡县每年进献贡品,要先把上等的送给梁冀,然后把次等的给桓帝。结果他“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天子恭已而不得有所新与”。此外,梁冀和妻子孙寿都穷奢极欲,搜刮财富,修建豪宅,残忍贪暴,民愤极大。

桓帝对于梁冀的横暴也早有怨恨,只是由于他的两个妹妹都在自己的身边,不敢发作。

桓帝真正亲政,是他在位的后8年,而在这8年中,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即“三断大狱,一除内嬖,再诛外臣”。所谓“三断大狱”,一是诛灭梁冀,二是废免邓氏,三是禁锢党人;“一除内嬖”,是抑制宦官;“再诛外臣”,则是诛杀南阳太守成瑨和太原太守刘。

延熹二年,即公元159年,梁冀二妹梁皇后死,做了13年傀儡皇帝的桓帝开始策划发动政变,诛灭梁氏。他去上厕所的时候,单独叫宦官唐衡,问他宦官中有谁和梁冀不和。唐衡回答有单超、左、徐璜和具瑗。桓帝于是与他们5人密谋,决定诛降梁冀,并用牙齿咬单超手臂出血为盟。

八月丁丑,桓帝来到前殿,即召尚书入殿,宣告要惩办梁冀。他命尚书令尹勋持节率丞郎以下守宫廷,收符节送省中;命黄门令具瑗将御林军1000余人,和司隶校尉张彪共同包围梁冀住宅;命光禄勋盱持节收梁冀大将军印绶,徙封为比景都乡侯。梁冀、孙寿即日自杀,梁、孙家族全部弃市。其他公卿大臣因牵连而死的数十人,被罢免的官员有300多人,一时“朝廷为空”,百姓莫不称快。

2.剪除宦官,禁锢党人

桓帝诛灭梁冀以后,宦官单超、左、徐璜、具瑗、唐衡5人因谋诛梁冀有功,被同时封侯,史称“五侯”。单超任车骑将军,位同三公。汉室大权从此又落入宦官手中。他们挟持桓帝,滥行淫威,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宦官五侯及其亲属的专横,不仅朝中正直官员反对,也引起了桓帝的担忧,他们势力的强大威胁到了皇权,所以桓帝对他们又慢慢开始限制。桓帝先用宦官侯览等人分夺他们的权力;继而借口他们残害人民,对他们进行打击。

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司隶校尉韩演奏言左罪恶,及其兄太仆南乡侯左称“请托州郡,聚敛为奸,宾客放纵,侵犯吏民”,桓帝立刻准奏。结果左氏兄弟都被迫自杀。

韩演又奏具瑗兄具恭贪污罪,桓帝也下令征诣廷尉。具瑗只好上还东武侯印绶,自己来到监狱向桓帝谢罪。恒帝下诏贬他为都乡侯,后来死在家中。接着,桓帝又下诏单超、徐璜和唐衡的袭封者,都降为乡侯;其子弟分封者,一律免爵。

桓帝对于宦官五侯的抑制,只是为了强化皇权,并不想清除,故而对他们略为抑制后,大权还是交给了他们。而新被重用的宦官在上台后,也同样残暴专横,鱼肉人民。中常侍侯览贪侈奢纵,前后竟强夺民田118顷,住宅318所,并模仿皇宫修建大规模住宅16处,都有楼阁、池塘、苑园。另一方面,由于宦官专权,他们的爪牙被安插到中央和地方的各级机构。

桓帝时还有卖官鬻爵,是从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开始实行的。这一年,零吾羌和先零羌等少数民族起义,活动到了三辅(今陕西省中部)地区,桓帝为了减轻国库的财政支出,就下诏减发公卿百官的俸禄,借贷王、侯的一半租税,同时下令以不同价钱卖关内侯、虎贲郎、羽林郎、缇骑营士和五大夫等官爵。

由于宦官当政、卖官鬻爵等种种弊政,桓帝朝政糟糕至极。为了维护东汉王朝,也为了自己的政治出路,一部分正直的官吏和一些太学生及郡国生徒,就联合起来发起“清议”。他们议论政治,品评人物,在舆论上对宦官集团猛烈抨击。同时,一些比较开明的宦官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也极力打击宦官势力。

延熹九年,成瑨在南阳逮捕了富商张汜。成瑨倚仗宦官权势横行乡里,正遇上桓帝宣布大赦,而他为打击宦官,竟置大赦不顾,杀了张汜,并收捕其宗族宾客200多人,也都杀了,然后才向桓帝上奏。同样,刘在汝南逮捕了与宦官相勾结的小黄门赵津,也不顾大赦令,将赵津拷杀。

这样一来,引起了宦官集团的强烈愤怒。侯览指使张汜之妻上书讼冤,其他宦官也接着纷纷谮告,于是,为了保障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同时也是给家奴出气,桓帝就将成瑨、刘一齐逮捕,命有关部门审理,最后两人都被弃市。这就是所谓的“再诛外臣”。

接着,桓帝刘志采取了更大的举动,发动“党锢”事件,镇压打击反宦官的直臣。

当时,襄城(今河南方城)人李膺是反对宦官集团斗争的领袖。他任河南尹时,因打击阉党而被下狱。不久,司隶校尉应奏上书为他求情,又被赦免,后来即任司隶校尉。宦官张让的弟弟任野王令,贪残无道,杀了一个孕妇,畏罪躲在张让家中。李膺知道后,当即率吏卒到张让家搜出处死。因此,很多宦官都害怕李膺,休假时不敢走出宫门。

李膺敢于打击当权的宦官,名声越来越高,士大夫如能得到他的接待,被认为是极大的荣誉,称之为“登龙门”,他与太尉陈藩、南阳太守王畅都受到士大夫阶层的敬重。

以李膺为首的反宦官斗争激怒了当权的宦官集团,延熹九年,宦官派人诬告李膺等网罗太学生、郡国生徒,“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桓帝大怒,于是诏令全国,逮捕“党人”,收执李膺、陈实等200多人。有的党人逃走,桓帝就悬金购赏。一时间,使者四出,相望于路,反宦官的斗争遭到严重的挫折。

第二年,在窦武等的奏请下,桓帝对“党人”略为宽大,下诏将“党人”赦归故里。但规定他们终身禁锢,不得做官。这就是桓帝时著名的“党锢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