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村科学种植常识——枇杷种植新技术
8877500000005

第5章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2)

(2)花芽分化:枇杷的花芽分化,因地区不同而时期有所差异。根据李乃燕等(1978~1981)、胡军(1981)、林铮等(1980~1981)分别在浙江黄岩的洛阳青及浙江杭州、福建三明的大红袍等品种上研究,开始分化时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下旬,其分化进程如下:枇杷以春梢顶芽短枝最先分化,其次是春梢侧芽长枝,再次为夏梢顶芽短枝,最后为夏梢侧芽长枝。枇杷的花芽分化有两个特点:①分化时间短,开始分化于夏秋,从分化至开花,3个月左右;②边生长边分化,从总轴出现到支轴分化,是在芽内进行,而支轴的延伸,小花的分化,是在芽外进行的。

(3)开花习性:枇杷自花穗能识别后,约经一个月开始开花,花期日平均气温若在11~14℃,开花最多,10℃以下,则花期延长。开花期多在9月份至翌年2月份,主要在10月下旬至翌年1月中旬。但在福建、云南等温暖地区,亦有开二次、三次花的现象,如福建3月底开二次花,5月底开三次花,云南有5月底开花,9月底果实黄熟的所谓“四季枇杷”等,皆为特例。在福建,一花穗开完经12~24天,全树开花期46~72天;在江浙一穗花开完经15~60天,全树开花70~120天。一朵花从露白到谢花约经19天。江浙产区果农,把枇杷开花分成三批:在10至11月份所开的花称为头花,其所结果实由于生长期长,发育充实,果大品质好,但因早成幼果,在有冻害的地区,受冻机会较多;二花在11月底至12月份,受冻少于头花,果实质量次之;三花在1至2月份,受冻机会少,但果实发育期短,果小品质差。

五、果实生长发育

(1)果实的发育时期:据陈文训(1957)在福州观察,果实体积的增长,自开花受精成幼果后,初期纵径增长较快,而至中期纵横径增长大体近于平衡,后期直至成熟,以横径增长较快,据丁长奎(1986)在武汉观察,枇杷果实的发育可分为幼果滞长期、细胞迅速分裂期、果实迅速生长期和果实成熟期4个时期。

(2)种子的生长发育:据叶瑟琴等(1987)在武汉的观察,种子增重在果实发育前期相当缓慢,主要增重高峰在果实发育中后期的4月中旬至5月中旬,此期内种子增重为最终重量的90%,此后重量不再增加。

(3)果肉成分的变化:枇杷果实在成熟期以前,营养成分含量很低,而到近果实成熟15天左右时间内,果肉成分发生显著变化,最显著的变化是糖和酸,成熟果所含的糖90%左右是在成熟期内迅速积累起来的,在糖的成分中,以蔗糖的含量最多,其次是果糖和葡萄糖,另外还有部分山梨(醇)糖。在果实成熟过程中,酸的含量迅速降低,酸的主要成分是苹果酸,也有少量柠檬酸。

六、主要物候期

枇杷一年中的抽梢、开花、果熟等变化,和其他果树有很多不同之外,而且因各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品种的不同,物候期亦有差异。

七、生态环境条件要求

枇杷和生态环境是一个相互紧密联系的辩证统一体,所有的生态因子综合一起对枇杷发生作用。枇杷园就是一个动态平衡的人工生态系统。研究和掌握环境条件对枇杷生长发育的影响,是进行适地、适栽的重要依据。影响枇杷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温度、光照、雨量、风、土壤、地势及坡面等,以下分别叙述。

(1)温度:温度是植物生存因子之一。国内外在进行作物区划时,首先考虑的就是温度条件,其中主要又是年平均温度、生长期积温和冬季最低温,影响枇杷分布最主要的则为冬季最低温。

枇杷原产北亚热带,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求较高的温度,一般年平均温度在12℃以上即能生长,15℃以上最为适宜。

如我国目前主产区的江苏洞庭山、浙江余杭塘栖、安徽歙县三潭、湖北长阳、宜昌、阳新等地年平均温度都在15℃以上。

但枇杷发育不同阶段和植株不同部位对温度要求又不一样。

由于它在秋冬开花,春季形成果实,冬季和早春低温对当年产量有很大影响,成为能否进行经济栽培的主要限制因素。虽然枇杷树(成年树)在-1810℃(1977年1月30日,武汉)尚无冻害,然而刚移栽的幼苗即使在-7℃时也会冻死,枇杷幼梢、花穗密被茸毛,故较柑橘耐寒,但在一般情况下,花和幼果能忍受的低温远比枝叶为弱,在-6℃花器官严重受冻,幼果在-3℃也要受冻。温度太低,还影响到授粉受精,因而北缘地区宜选择有调节气温作用的江河湖泊地域或有高山屏障阻挡寒流的地区栽培枇杷。如江苏洞庭山利用太湖调温、安徽三潭利用黄山挡风、新安江水库调温。同时,选择开花较晚的品种,以避过幼果受冻期;还有的利用某些品种花穗形态上的特性与抗寒力的关系,选出抗寒的类型。值得一提的是,枇杷花量大,陆续开花,花期长,在一般无大冻的年份,即使一部分花果受冻,也不会影响正常的结果。总的说来,适宜枇杷栽培的分布范围大致上与柑橘相似,往往分布在同一地区。枇杷发生冻害的温度(指明显减产的冻害)与柑橘相似,只不过前者冻花冻果,后者冻梢冻树。因此,宜选择种柑橘的地方发展枇杷。在区划上柑橘和枇杷两者兼顾而不要截然分开,因柑橘遭大冻后(-15℃以下)则树死身毁,而枇杷只失当年之果,第二年反倒因不结果树体生长健壮,又可结果。故枇杷的分布区较柑橘北缘稍广。枇杷不仅怕冷,也怕热,不耐高温,夏季气温35℃以上时,根系生长停止,幼苗生长不良,果实易日灼。

(2)光照:枇杷要求阳光充足,利于果实生长,且能提早成熟,品质和着色良好,并有利于花芽分化,但在果实由绿转黄时,烈日直射,则易引起日灼,尤以雨后骤晴时影响最大。枇杷幼苗期喜欢散射光,适当密植,相互遮阴,有利于生长;而成年树过于荫蔽则生长不良,内膛枝易枯死,并增发病虫害。

(3)雨量:枇杷需要较多的雨量和湿润的空气,才能生长旺盛,结果良好,除部分地区引水灌溉外,一般要求雨量在1 000毫米以上。但春季气温变化剧烈,雨水过多,容易促使枝条徒长,影响结果。果实增大期阴雨连绵,阳光不足,则果味变淡,着色不佳,成熟延迟,并增加裂果,且雨水过多会使排水不良的果园渍水烂根,早期落叶,影响花芽分化。枇杷在夏末秋初要求较为干燥的条件,使生长减缓,促进花芽分化。但这时往往过于干旱,而且温度较高,蒸发量大,影响枝叶生长,花芽分化不良,根系浅的植株更易受旱,故在山地栽培应注意加深土层,引根向下,并覆盖树盘以减少旱害。

(4)风:枇杷树冠高大,根系较浅,叶大而密集,适风性差,故遇大风易被吹倒。1956年,洞庭山因大风吹倒枇杷树达60%。因此,在沿湖海地区,尤要注意防风,应选择避风处建园或设置防护林带加以保护。在福建莆田地区,采取主枝上的分枝互相靠接的方法,把骨干枝连接起来,以防止大风摇动;洞庭山则用大石块压在树盘下根系分布区内,防止连根拔起。再者,冬季低温时,风越大越受冻,故有冻害威胁地区,也以设置防风林为宜。

(5)土壤:枇杷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广,一般砾质和沙质土壤,沙质或砾质黏土都能栽培,以土层深厚,土层疏松,富含有机质,保水、保肥能力强而又不易渍水的为佳。这种土壤栽培枇杷,生长健壮,果实大,产量高、寿命长,对枇杷来说,肥沃而排水差的土壤,不如瘠薄而排水好的土壤。黏性重的土壤和地下水位高的平地不宜栽培,由于枇杷忌渍水,一般水位高的土壤,根部不能向下伸展,甚至引起根腐,如湖南沅江1935年及1954年两次洪水,淹死大量枇杷树。又如浙江塘栖地处平原水网地区,地下水位高,或因地势平坦排水不良,遇多雨极易积水成涝,引起枇杷烂根落叶,甚至死亡。如1980年8月长期阴雨,使土壤长时间渍水,造成大量死根;而1954年5至7月份连续降雨65天,降雨量13148毫米,致使当年一个主产村损失枇杷树70%,全县面积减少172%,对整个塘栖的树势影响很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一些低洼地区,枇杷的涝害问题比冻害更突出,这是由于涝害不仅影响当年产量,而且造成烂根落叶,树势大衰,影响数年,甚至一蹶不振,而冻害仅使花果受冻减产,而不影响树体健康,故山地栽培常较平地结果好,寿命长,而在平地栽植则要开沟排水和抬高土层,才能获得丰严,沙土地栽培由于土壤干燥,果形小而果汁少,但果实味甜,品质较好,成熟早,适宜栽培早熟品种;在肥沃而深厚的土壤上栽培,树势易徒长,进入结果晚,果实成熟亦晚,适宜栽培中晚熟品种,就土壤酸碱度而言,要求不高,不论在洞庭山石灰岩母质土壤上(pH75~85)还是莆田地区红壤(pH5.0左右)上,都能正常生长结果,但以pH6左右最为适宜。

6地势及坡向:枇杷要求阳光充足,南向或西南向山坡(阳坡)栽培枇杷,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度大,生长健壮,寿命长,着色好,成熟早、品质佳。但昼夜温差大,较易遭受冻害。北向或东北向山坡(阴坡)太阳辐射少,果实白嫩、汁多,但风味淡,成熟迟。阴坡由于昼夜温差小、湿度大,开花迟,有时反而不易受冻。因此,枇杷栽培北缘地区的洞庭山果农,近年来在阴坡发展枇杷较多,有其特殊意义。在阴坡山谷地带,冷空气容易沉积的地方,不宜栽培枇杷。枇杷在平地或山地都可能栽培,以5~20度斜坡最为适宜。近年来,浙江余杭枇杷从水网地迁到山地,获得很大成功。但假如山地坡度过大(超过25度)或山脊突出地段,土壤瘠薄,保水力差,且易遭风害,不宜栽培枇杷。山坡方向一般以南或东南为宜,在南方没有冻害的地区,北向水势条件较好者,亦可栽培枇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