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村科学种植常识——枇杷种植新技术
8877500000002

第2章 概述

(第一节)枇杷的经济价值

枇杷是一种高档小水果,其生产在历史上几经曲折。近10年来,在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枇杷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面积已发展到几十万亩,产量上升到十几万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对繁荣产区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枇杷果实在春末夏初成熟,这时百果皆缺,为鲜果市场的淡季。枇杷恰于此时应市,可谓克服淡季的果中珍品。又因其果肉柔软多汁、甜酸适口、风味佳美和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据中央卫生研究院营养系分析,100克枇杷果肉含蛋白质0.4克,脂肪0.1克,碳水化合物7克,粗纤维0.8克,灰分0.5克,钙22毫克,磷32毫克,类胡萝卜素133毫克,维生素C3毫克。具有优良的营养果品。尤以红肉枇杷的类胡萝卜素居多,白肉枇杷的氨基酸,特别是谷氨酸含量之高、味之鲜美,更为多种水果所不及。且果汁富含钾而少钠,适宜需低钠高钾病人的需要,是重要的保健果品。枇杷果实除鲜食外,还是加工罐头、果酱、果膏、果冻和果酒的好原料。

枇杷的花、果、叶、根及树白皮等均可入药。花可治头风,鼻流清涕;果实具止渴下气、利肺气、止吐逆、润五脏之功能;根能治虚劳久嗽、关节疼痛;树白皮可止吐逆不下食;枇杷最重要的药用部分是叶,枇杷叶中主要成分为橙花叔醇和金合欢醇的挥发油类及有机酸、苦杏仁甙和B族维生素等多种药用成分,具清肺和胃、降气化痰的功用,为治疗肺气咳喘的要药。

枇杷树冠美丽,枝叶茂密,寒暑无变且负雪扬花,作为园林绿化树木,独具特色。又因其秋冬开花,香浓蜜多,是优良的蜜源植物。此外,枇杷的种子含有大量的淀粉,可供酿酒或提取淀粉。其木材红棕色、硬重、坚韧而细腻,为制作木梳、手杖和农具柄之良材。

枇杷的风土适应性较强。只要冬无严寒,空气湿润,地不渍水,山地、平原和滩涂均可栽种,适宜河边、路旁和庭院绿化。枇杷树生长迅速,只要管理得法,即可早果丰产。栽后3年,树冠高达1米以上,可以始果。10年后即进入盛果期,株产25~50千克,高者可达100~200千克,甚至更多。

树龄在100年以上,年产500千克以上的单株屡有报道。

(第二节)枇杷栽培的现状

枇杷的名称,最初见于西汉司马迁(公元前1世纪)所撰《史记·司马相如传》,引《上林赋》云:“……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木然柿……”。据辛树帜等考证,司马相如写成《上林赋》大约是在公元前126~前118年这几年中。

枇杷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常绿果树,秋萌冬花,春实夏熟,在百果中独具先天四时之气,被誉为独冠时新的佳果珍味。早在2 000多年前,枇杷即在皇家园林中作为名果异树栽培。《史记》《广志》《名医别录》《齐民要术》《图经本草》《本草纲目》和《授时通考》等古文献,对枇杷的产地、树性、品种分类、繁殖方法、药用价值等做了记载和说明,为枇杷的栽培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枇杷名称的来源看,宋寇宗爽《本草衍义》说枇杷叶“其形如琵琶,故名之”。

中国是枇杷的故乡,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类型丰富多彩,现分布区已遍及北纬335度以南的1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并有许多集中产区和传统名牌品种,驰名国内外。

在国家重视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枇杷生产已成为各地开发农村经济、农民致富、繁荣市场和出口创汇的一条重要门路。近年来,枇杷生产得到迅速发展。据粗略统计,1998年全国枇杷栽培面积已达到50万亩,比20世纪50年代(约20 000亩)增长了25倍;总产15万吨,比20世纪50年代(约5 000吨)增长30倍。其中以浙江、福建、江苏和四川等省发展最快。20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的枇杷几乎全部用于鲜销,个别产地少量加工成枇杷膏,作为保健食品销售。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的枇杷罐头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生产的大批糖水罐头,行销国内外。

随着枇杷生产的发展,在原有四大产区(浙江塘栖、江苏洞庭山、福建莆田、安徽三潭)的基础上,涌现出一批新产区,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新的枇杷生产基地。如浙江黄岩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枇杷生产微不足道,但目前枇杷产量已超过20 000吨,其中有近一半用于加工罐头,产量居全国首位,成为中国重要的枇杷生产和罐头出口基地;四川纳溪、成都市郊、浙江温岭、福建莆田、江苏扬中和江西安义等地都已将枇杷生产列为该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当前,中国的枇杷生产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产区已扩大到南方各省的广大地区。但生产上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产量低、品质优劣不一、上市过于集中、贮藏保鲜和包装技术跟不上等问题,对产量和品质的迅速提高及鲜果销售,均有一定影响。

(第三节)产区分布

中国枇杷属植物的15个种和变种中,作为经济上利用,广为栽培的,目前仅枇杷一种,枇杷按全国现有情况而言,共可划分四个产区。即东南沿海产区、华南沿海产区、华中产区和西南高原产区。中国原产的枇杷,不断通过多种途径传往国外,形成了国外产区。现分别叙述如下。

一、东南沿海产区

这是中国形成较早和经济栽培上最重要的产区,包括中国的三个行政区域。即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该区主要品种有软条白沙、照种白沙、青种、大红袍、洛阳青、霸红等。本区所产枇杷,品质优良,自唐代开始,即作为贡品,故在国内传播甚广。这个产区的基本条件:东靠大海,西侧大部有山,境内多为平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浙江以杭州塘栖枇杷最为有名,其栽培历史在集中产区中最为悠久,自1 300年前的唐代已盛产枇杷,到清朝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据20世纪50年代统计,塘栖枇杷面积13 000亩,产量450万千克,以后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的多种原因,枇杷产量不断减少,现有面积约6 000亩,产量约100万千克,作为后起之秀的黄岩市,近年发展迅速,全市的栽培面积已达4万亩,年产2万吨之多,成为全国最大的枇杷产地。此外,乐清、温岭、临海、象山、衢县、江山、永嘉等地也有很大的发展,全省据38个县市的统计,面积约20万亩,总产5万吨。江苏枇杷,面积约5万亩,产量1万吨。分布于三个果区,一为太湖沿岸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吴县洞庭东西山及光福;二为长江下游区,以扬中、如皋较为集中;三为沿海区,主要在东台县。其中洞庭东西山位于太湖之中,气候温暖湿润,枇杷生长良好,以生产白沙枇杷而出名。

二、华南沿海产区

这是中国发展较早、栽培面积仅次于东南沿海产区的一个老产区,包括有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和海南五省(区)。

该产区的特点是:地理纬度较低,地靠东海、南海或四面临海,气候更为温暖,雨水丰沛,常年无雪或少雪,境内多为丘陵地貌,适宜枇杷栽培,所有热带性著名品种如解放钟、白梨、早钟六号及茂木等,都产于本区内,而且仍在继续发展。

福建枇杷栽培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以莆田县最为集中。栽培较多的还有云霄、福清、连江、福州等县市。据统计,全省面积约10万亩,总产3万吨。台湾省自从日本引进大果型品种试种成功后,发展迅速,面积已达3万亩,产量2万吨。

大部分集中于中部地区,其中以台中县及南投县栽培最多。品种以茂木为主,次为田中。广东枇杷栽培历史亦久,但均为零星或小片栽培。较为集中的有丰顺、五华、潮安、曲江、乐昌、中山等地。广西的主要产区是桂林、柳州等地,海南目前枇杷栽培尚少。华南产区气候条件优越,地理位置恰在华南经济开发区内,尤以地邻世界自由贸易中心中国香港地区,对外出口非常便利。日后发展大有前途。

三、华中产区

包括有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及河南局部。自然分布的位置,居于原生种与栽培种混交地带,种质资源相当丰富,但目前各地生产多少不等。本区的气候、土壤基本适宜枇杷的栽培。但早春时节,北部地区不时寒流过境,枇杷幼果易遭冻害,产量难以保证,建园时需利用小气候条件和选择耐寒品种。本区安徽枇杷主要分布于歙县和安庆两地。歙县枇杷则主要产于漳潭、坑口两乡的绵潭、漳潭、瀹潭等9个村,统称为“三潭”枇杷。三潭由于西北有黄山屏蔽,东南有新安江水库调温,形成冬无严寒,温暖湿润的小气候,尤其适宜枇杷生长。三潭枇杷为徽州四大名产之一,栽培历史已有400~500年。现有枇杷近4 000亩,最高年产达300万千克。

湖北枇杷分布普遍,比较集中的有阳新、蒲圻、武汉、京山、长阳、恩施、宜昌、神农架等地,产量则以鄂东阳新较多,最高年产为30万千克。湖南大部分县都有野生枇杷分布,栽培产区则集中在沅江、长沙、新化、洞口、嘉禾、蓝山、祁东等地。江西枇杷分布亦广,其中以安义、靖安、临川、赣县、南康、兴国、龙南等县较为集中。河南则仅在南部地区有零星分布。

四、西南高原产区

包括有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及陕南、陇南、西藏局部地区。就其地理地势及气候特点而言,系中国西南高原地区、山间盆地及河谷地带。气候温暖,雨量适中,很适宜枇杷栽培。尤以四川省,号称“天府之国”,气候、土壤各种条件均优,其本身原为枇杷天然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到处都生长着原生枇杷。据对所引入的国内外优良品种的观察,普遍为生长旺盛,结果期早,果形大,色泽鲜,品质优,产量高。因其自然条件好,又建立了一批商品基地,目前栽培面积已近10万亩,产量约3万吨,成为最有生气的枇杷大省。贵州枇杷以罗甸、兴义、安龙、思南等县栽培较多。云南栽培枇杷较多的有罗平、大理、施甸等县市。甘肃省的枇杷主要集中在武都、文县一带。西藏则在东部的察隅有少量栽培。该区的陕南地区为中国枇杷的老产区之一,唐代即有贡品,栽培历史在2 000年以上。但由于自然因素限制,发展很慢。除巴山山区有小片野生枇杷分布(如西乡县洋溪等地)外,栽培品种主要分布在巴山山区、汉中盆地、秦岭南麓山区。以西乡、石泉、紫阳、宁强为多。产量居全省之首。另南郑、洋县较集中,汉中、城固、勉县、略阳有少量分布。

五、国外传播区域

在国外,枇杷亦有一定分布。如日本的长崎、千叶、鹿儿岛等地,栽培都相当多。其原种皆系从中国传去。据发现田中枇杷的田中芳男报道:“枇杷非我国固有产品,自名称考之,乃自汉土传来者”。现在日本各地栽培的品种,均为中国系统,如著名品种茂木,乃日本老品种唐枇杷变来,而唐枇杷是日本人获得中国大枇杷种子,经育苗、栽培后所得。又如日本樱岛地方,更有许多枇杷品种,如早唐枇杷、中唐枇杷和晚唐枇杷等等。仅从名称上即可见日本枇杷脱离不了中国枇杷的血统。印度北方自古也栽培枇杷,亦是从中国引种,18世纪经印度引种到地中海地区。据Bagot(1820年)称,枇杷引入欧洲最早是1784年,当时法国引种枇杷栽培在巴黎国家植物园。1787年英国由中国广东引种枇杷栽培于皇家植物园内。以后枇杷又从欧洲传入西印度群岛和百慕大群岛,在那里制造出一种甜酒Liqueur成为名产。枇杷引入美国的确切年月不详,佛罗里达州可能更早于加利福尼亚州,但一般作为观赏植物。

目前世界上枇杷仍以中国及日本栽培最多;其次分布在印度北部及地中海沿岸诸国,如以色列、西班牙、埃及和阿尔及利亚等国,以及意大利的西西里岛、法国南部。此外,澳大利亚和泰国亦有栽培。美国则产于太平洋及大西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州和佛罗里达州。此外,墨西哥和阿根廷及巴西南部亦有栽培。在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等地有少量栽培。

总之,世界各国的栽培枇杷,有的直接从中国引去,有的间接从日本或印度引去。但究其原种,则皆出自中国。中国无疑是全世界栽培枇杷的发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