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地下,孑身一人;我在人间与大家在一起,但也是孤零零的。”
马克·吐温的作品中,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小说屈指可数,然而,他和莉薇的恋爱婚姻史堪称一篇最动人、最完美的爱情故事。
马克·吐温许多作品中的一个常见主题是揭露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初期金钱对人性的腐蚀,这种贪婪的“拜金热”深入政界、金融界、司法部门、新闻界及社会各层,既有头面人物,也有小人物。长篇小说(同华纳合作)《镀金时代》(1873年)将南北战争后号称美国“黄金时代”光环下的阴影揭露无遗,“镀了金的时代”绝妙地讽刺而且概括了那一时期的社会特点。
早期作品中,他的这种讽刺是温和的,对于人物由此而表现出的缺点的嘲弄是善良的,但写于晚年的《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和《三万元的遗产》(两个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一对夫妇),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就变得冷峻了。他无情地让主人公去品尝贪婪的恶果,虽说两对夫妇在I临死前都深深忏悔。
《三万元的遗产》中的萨利临死说:
“靠突然而来的、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巨大财富是一个罗网,没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狂想纵情的享乐也转瞬即逝;可为了追求这不义之财,我们却抛弃了温暖淡泊的幸福的生活——让世人引以为戒吧。”
《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中那位“全镇最廉洁的人”理查兹临死前也承认“我也和其他人一样,一遭诱惑就堕落了”。这种讽刺风格的变化显然也是作者对美国社会从乐观到悲观的思想转变。马克·吐温认为“仅仅是‘幽默’的作家不可能流传后世……幽默只是一缕香气,某种装饰点缀。幽默常常是使用语句与缀字时的一种新巧手段”。
不过,马克·吐温的讽刺幽默绝不是纯粹为了逗乐,而是基于作家对社会现实、人生百态、人性弱点的敏感观察所进发出的具有“教诲意义的文字”,颇似“警世恒言”,但并不脱离作品的情节及人物性格,因此读起来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在短篇《竞选州长》中,马克·吐温把美国资本主义社会两党竞选制度的腐败和黑暗揭露得淋漓尽致:“我”作为独立党候选人竞选州长,受到民主党对手莫须有的恶毒抨击,被指控为“伪证犯”、“小偷”、“盗尸犯”、“酒鬼”、“贿赂犯”、“讹诈犯”,因此不得不最后“降旗认输”退出竞选。文字简洁、洗炼,情节紧凑,讽刺语句俯拾即是。这是用极富夸张和与事实有极大反差、甚至荒诞的语言来达到的。
比如,“九个初学走路的小孩肤色各异,身穿各式各样的破烂衣服,在别人的指使下,冲上集会讲台,抱着我的双腿不放,口口声声叫我‘爸爸’”——居然成为肤色各异的九个孩子的爸爸,这是十足的天方夜谭!
亦如另一短篇《田纳西的新闻界》一样,《竞选州长》对美国新闻界在政治权力的角逐中成为政客相互攻讦的工具也揭露得入木三分。
在儿童小说中,《汤姆·索亚历险记》一直最受欢迎,但这并不仅仅是为少年而写的,小说用孩子的目光触及许多重大社会问题:教育、法律、宗教、金钱等等。汤姆天真可爱,又酷爱自由,热衷于冒险。全书基调乐观,保持着其早期作品的这一特点。
《密西西比河上》追随他自己在河上当小船工的生活,对这条伟大河流的历史地位以及两岸人民的生活有十分细致的描述,如同梅尔维尔的《白鲸》一样,充满着水上气息。
由于投资排字机生产及经营出版业均以失败告终,马克·吐温不得不拼命写作,1895年7月他出发到世界各地巡回演说——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英国、意大利等(长篇《傻瓜威尔逊》《贞德传》《赤道环游记》等写于欧洲)。
在大西洋航行时,他得知爱女苏西病死,接着妻子莉薇在意大利去世,另一个女儿吉恩也因病而死,这接踵而至的打击使他的健康更加恶化,也使他变得愤世嫉俗。
在向秘书口授了《自传》片断后,1910年4月21日,即爱妻逝世五年时终于与世长辞,享年74岁,真正印证了他在《夏娃日记》中夏娃不朽的祈词:“如果我俩之中有一个先离开人世,我祈愿让我先去。”
马克·吐温被葬在了妻子和两个女儿的墓旁,从此结束了他那传奇般的人生旅程。
马克·吐温的成功还归功于他的勤奋。他说过,“我不工作就不能度日。我的整个身心都沉浸在工作中去了——有时一口气写八九个小时”。他的作品题材多样,思想深邃,其幽默讽刺的风格独具特色。
不过,另一个重要方面也不可忽视,正如权威的《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对此有精辟的见解:
“跨越了杰克逊·林肯和罗斯福执政时期,在公众中以马克·吐温这一形象出现,他从三个人心颇得众望的时代学会了在社交场合中如何为人所知,如何提高自己的声誉。”
威廉·豪威尔斯曾说:
“马克·吐温是我们文学中的林肯,把他称为边疆开拓者,我们文学中伟大的民主主义者杰克逊也同样正确。他征服了东部,第一次使我们的文学不再是局限于新英格兰的范围而具有美国性。
同时,马克·吐温堪称我们文学中的罗斯福,第一个利用报纸和传播媒介的文学名流,我们文学中的第一个漫画人物,他知道如何凭借夸张和机智来获得声誉,也知道如何以这种声誉去推动他自己的事业的发展……
事实上,他是现代美国第一个文学政治家,在这方面能和他相提并论的只有下一时间的欧内斯特·海明威。”
的确,马克·吐温由于顺应了十九世纪美国文化潮流中的三大特点:报纸、演讲、推销,作品才畅销不衰。
但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代幽默文学大师的马克·吐温作品的独特魅力,就是他的作品的题材(不论人物的活动场景是否在美国本土)都具有纯粹的“美国味”,反映的是在这个新大陆上建立的移民国家的形形色色的美国人的观念和性格:伟大与卑微,冒险与务实,单纯与狡诈,热情与冷漠;还由于他使用独特的具有西部地区色彩的群众幽默、方言俚语、叙述方式,以抗拒对欧洲文化的顶礼膜拜(在多次游历欧洲的演说中,他对欧洲文化的抨击往往出言不逊,他坚决抵制全盘接受欧洲文化),特别反对在美国文学早期中那种一味继承英国传统的趋向。
难怪海明威说: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我们文学的最好的一本书,所有美国作品都源于此,可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马克·吐温逝世后,他的棺材停放在伦敦长老会教堂,成千上万的人排队在灵前走过,向他致敬,全世界为之震惊、悲痛,作为作家、政治思想家,他的声誉是世界性的。即使在他生前,肖伯纳在给他写的一封信中就说:
“我相信,总有一天,从事美国文学研究的人会发现,你的著作必不可少,正如伏尔泰的政治评论被法国史学家所重视一样。”
有趣的事,英国小说家吉卜林被称为“伟大的超凡的克莱门斯”。吉卜林则很珍惜这一声誉,在给美国出版界的信中他写道:
“马克·吐温是大洋彼岸你们中最伟大的人物,远远超过其他人……他可以和塞万提斯媲美。”
有评论家认为,马克·吐温之所以赢得声名,一开始并不是伟大的密西西比河和自己的童年,而是虔诚的美国游客到欧洲去,努力从那里的景点中找出深厚的文化内涵。
海明威曾经说过,美国小说是从马克·吐温开始的。从最受人爱戴、最平民主义这个意义上说,他是美国人心中最自然、最纯真的偶像。
2.马克·吐温故居
汉尼拔是美国密苏里州的一个河边小镇,人口不到两万。它的出名不是因为其傍依着美丽富饶的密西西比河,而是因为马克·吐温曾在这里度过他的童年。
汉尼拔镇布局紧凑,刚到镇边公路的入口,一眼就能看到镇子的全貌。普通的小镇有什么特别之处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呢?
160年前,一个4岁大的顽童跟随父兄搬到这里,开始与密西西比河相伴的生活。当时,人们没有想到这个跑来跳去的孩子会将他们的音容笑貌、连同小镇的一切带入美国乃至世界的文学史中,使汉尼拔镇成为美国人追忆幸福童年的地方。这个小顽童就是日后著名作家马克·吐温。
从4岁到17岁,马克·吐温在汉尼拔镇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少年时光。他的著名代表作《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均取材于此,无论是“汤姆”,还是“哈克”,都晃动着马克·吐温机灵的身影。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曾说:
“美国的现代文学都源自一本书,它的名字就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现今的汉尼拔镇的街区仍保留着马克·吐温时代的模样,整个城区只有一条一眼望得到头的大道。每年有近10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到此探寻汤姆和哈克贝利的足迹。
马克·吐温的家是座临街的有着护楼板的两层小楼。白墙绿窗,素雅而清静。楼下的餐室里陈列着美孚油灯、蜡烛、取暖煤炉和桌椅,楼上有马克·吐温的卧室。透过窗棂,你不仅可以看到密西西比河上穿梭不息的船只,甚至还能听到嗡嗡的汽笛声和领航员发出的“MARKTWAIN”的声音。
在马克·吐温故居旁有一道半人多高、五六米长的用木板搭建的墙。那就是人们看过《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名著中所描述的“汤姆·索亚墙”。
每年的7月4日,来自10个州的青年都要集聚在汉尼拔参加汤姆·索亚油漆栅栏大赛。
旅游业成了小镇的支柱产业,在汉尼拔,有许多以马克·吐温的名字命名的地方,就连他的本姓也拿来做了招牌。
每年夏秋是旅游旺季。街道两边摆满小摊,人们穿戴着马克·吐温时代的服装,用马克·吐温时代的工具现场制作各种食品和工艺品等。铁匠铺子的打铁声、小摊贩的吆喝声、明快的音乐声,使人们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
每年国庆期间,小镇还要举办“汤姆·索亚日”。从全国各地选拔的中小学生赶到这里参加汤姆·索亚知识竞赛。
最后,人们从中选出“年度汤姆”作为汉尼拔镇的旅游亲善大使。他们要给游客讲汤姆的故事,头头是道地回答人们提出的问题。
三、哈里·杜鲁门
密苏里州,除了马克·吐温这样的文学大师外,还有一位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政治人物——杜鲁门总统。
1.最后—位没有大学学位的美国总统
杜鲁门,1884年5月8日出生于密苏里州拉马尔,是约翰·安德森·杜鲁门和马莎·埃伦·扬·杜鲁门的长子。杜鲁门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分别叫约翰·维维安·杜鲁门和玛丽·简·杜鲁门。
杜鲁门的父亲约翰·杜鲁门是一位农夫和家畜商贩,在杜鲁门只有11个月大的时候,便举家迁到密苏里州格兰德维尤的一个农场。那个农场由杜鲁门的祖父母所拥有,占地达600英亩。为了方便上学,杜鲁门一家在他6岁的时候又迁移到密苏里州独立城。1901年,杜鲁门从高中毕业后,从事了一系列的神职人员工作。1906年,杜鲁门回到了格兰德维尤的农场并在那里度过了约10年的时光。
在这段时期里,他结识了贝丝·华莱士,并在1911年向她求婚,但却以失败收场。此后,杜鲁门说要比农夫赚到更多钱后,才再次向贝丝求婚。结果,他在1919年如愿以偿,当时他刚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回来,而且还得到了上尉军衔。
杜鲁门是最后一位没有大学学位的美国总统,但他曾经于1920年代在堪萨斯城法律学校(即今日密苏里州—堪萨斯城大学的法律学校)读过两年的法律学位课程,美国最高法院法官查理斯·埃文斯·惠特克曾经是他的同学。
在美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杜鲁门加入了密苏里州国民警卫队担任军官,并在法国带领一支炮兵部队,名为炮兵连D组,隶属于第35师60旅的129野战炮队。在体能方面,杜鲁门的视力并不好,但由于他在体能测试前秘密地记诵了视力检查表,所以他仍可以通过测试从征。
在前往法国之前,杜鲁门先在俄克拉何马州劳顿附近的锡尔堡接受训练。在受训期间,他被指派去打理军营的贩卖部(提供糖果、香烟、鞋带、梳打水、烟草和撰写发给士兵的文件),因此营中几乎每位士兵都认识杜鲁门。为了方便打理贩卖部,他征募了曾在堪萨斯城的一家服装店当过职员的犹太裔朋友爱德华·雅各布森中士前来帮忙。
此外,杜鲁门还在军营中认识了堪萨斯城政客汤姆·彭德格斯特的侄儿詹姆士·彭德格斯特,而这位政客在战后对杜鲁门有一定的帮助。
在法国,杜鲁门上尉的炮兵连表现十分卓越,他们虽然在孚日山受到攻击,但他仍能够作出十分有效的抵抗。杜鲁门日后获擢升为国民警卫队的陆军中校,而他一直也为自己在军队服役的背景感到相当自豪,因为在他的带领下,炮兵团的炮兵连D组在大战中没有损失过一个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杜鲁门回到了独立城,并于1919年6月28日迎娶了他一直深爱的贝丝·华莱士。婚后,两人生有一女,取名玛格丽特·杜鲁门。
婚后一个月,杜鲁门把在锡尔堡和海外服役所赚到的本钱,与好友雅各布森开办了一家专卖男装的店铺,名为“杜鲁门与雅各布森”,位于堪萨斯城商业区的第十二街104号。
在最初的两年中,服装店可谓经营得非常成功,但到了1922年,由于谷物市场不景气,连带小麦和玉米价格下降,使丝质衣服供过于求,再加上服装店的客源主要来自以前129野外炮队的成员,所以服装店最后以破产结业告终。
杜鲁门将这一切都归咎于共和党财政部长安德鲁·梅隆,认为梅隆的政策使他的服装店倒闭,而且之后又要工作数年,才能还清债务,于是这成为了杜鲁门日后加入民主党的一大因素。
在堪萨斯城民主党政治集团首脑汤姆·彭德格斯特的帮助下,杜鲁门于1922年当选为密苏里州杰克逊县法院的法官。这个职位的性质和县首长相近,都是具有行政性质,而不负责审理案件。其后,杜鲁门虽然在1924年竞选连任失败,可是他在1926年重新当选,并且在1930年连任。
在任期间,杜鲁门十分勤奋,其中几项大型的公共建设项目,更为他获得不少赞誉,这些建设包括扩建道路以配合日益增长的交通量和兴建新的县法院大楼。此外,他还筹划在全国各地建造了12座“小径圣母像”,以表彰杰出妇女对国家的贡献。
1922年,杜鲁门向一位朋友缴纳了10美元的3K党入会费,但是这笔款项在不久以后又退还给杜鲁门,因此杜鲁门从来没有入会,从来没有出席3K党任何活动,也从来不是3K党的会员。
尽管杜鲁门曾经在日记对犹太人表示过憎恨,但他的朋友兼生意伙伴雅各布森,却正是犹太人,而且杜鲁门在日后还成为以色列立国的一大推动者。
在1934年的美国参议院选举中,彭德格斯特指定杜鲁门竞逐密苏里州的参议院席位,并支持总统罗斯福的“新政”。
可是在民主党内部的提名选举中,杜鲁门却一度遭遇了竞争对手塔克·米利根。而塔克的兄长莫里斯·米利根在日后除了拉倒彭德格斯特的政治集团外,更在1940年的参议院选举与杜鲁门对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