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经方治疗脾胃病研究
8871400000053

第53章 赤石脂禹余粮汤

“治法”

温中散寒,涩肠固脱。

“组成”

赤石脂一斤(碎),禹余粮一斤(碎)。

“服用方法”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方义分析”

本方由赤石脂、禹余粮二味药组成,赤石脂甘涩而温,涩肠止血,固敛其脱;禹余粮甘涩而平,止血、止泻、补脾,敛固胃气,厚大肠。二味同为涩肠固脱止利之品,又皆入胃和大肠,但禹余粮之质重于石脂,石脂之温过于余粮,两者相配,止血固脱,涩肠止利之功益彰。《本草求真》云:“赤石脂与禹粮,粟壳皆属收涩固脱之剂,但粟壳体轻微寒,功止入气分敛肺,此则甘温质重色赤,能入下焦血分固脱及兼溃疡收口长肉生肌也。禹余粮甘平性涩,其重过于石脂,此则功专主涩,其曰镇坠,终逊禹粮之力耳,是以石脂之温,能益气生肌,石脂之酸则能止血固下。”

“方歌”

赤石余粮各一斤,下焦下利此汤欣;

理中不应宜斯法,炉底填来得所闻。

“历代论述”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难经》曰:中焦者,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道也。《灵枢》曰: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小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然则利在下焦者,膀胱不渗而大肠滑脱也,禹余粮甘,平,消痞鞭而镇定其脏腑,赤石脂甘温,固肠虚而收其滑脱。然收滑脱矣,而利仍不止者,膀胱不渗而水谷不分也。利小便者,导其水而分清之,使腑司各行其所有事也。腑司各行其所有事,则利无余治,而愈可必矣。”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利在下焦,水气为患也。唯土能制水,石者,土之刚也。石脂、禹粮,皆土之精气所结;石脂色赤,入丙,助火以生土;余粮色黄,入戊,实胃而涩肠,虽理下焦,实中宫之剂也,且二味皆甘,甘先入脾,能坚固堤防而平水气之亢,故功胜于甘、术耳。”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伤寒服汤药者,言外邪已解也。下利不止,心下痞鞭者,言胃气空虚而三焦不和也。服泻心汤已,调上焦之病气已去。复以他药下之,谓中焦之病气已和。尤利不止者,此利在下焦,若医以理中与之,温其中焦则利益甚。夫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必治其下焦而中上皆和,方为有济,其庶乎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石性镇坠,主治在下而各有所司,石脂乃石中之脂,气味甘温,主养心气,能调上焦之气而下交者也;太乙余粮得土气之专精而和中焦;禹余粮得水气之专精而和下焦。三焦通畅,人即安和。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盖下焦主济泌别汁而渗入膀胱,赤石脂禹余粮汤非分别水谷者也,而况理中乎?意谓治三焦者,当审别其上下焉。”

“现代研究”

1.实验研究

萸黄连赤石脂禹余粮汤对小鼠蓖麻油性腹泻及胃肠推进运动的影响。方法:采用蓖麻油引起小鼠腹泻,以思密达为阳性对照药,观察记录给药6h内各时段的腹泻次数;并观察其对小鼠墨汁胃肠推进率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萸黄连赤石脂禹余粮汤的大、中、小剂量组和思密达组分别在1小时、2小时、4小时不同时段的平均腹泻次数显著减少,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萸黄连赤石脂禹余粮汤中剂量组的墨汁胃肠推进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O5)。结论:萸黄连赤石脂禹余粮汤对小鼠蓖麻油性腹泻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并且其抗腹泻作用与抑制胃肠推进运动有关……赤石脂主要成分为水化硅酸铝,能够吸附细菌毒素及食物异常发酵产物等消化道有害物质,并有抑菌、抗病原虫感染、保护消化道黏膜、防止肠胃道出血的作用;禹余粮主要成分为褐铁矿,其中含有的氧化铁和氢氧化铝等亦具有杀毒抑菌和保护胃肠黏膜的功能。吴茱萸中含有的吴茱萸次碱有抑制炎性浸润、渗出和组织增生、减轻肠黏膜损害、制肠道平滑肌运动的作用;黄连中的小檗碱也有消炎抗菌的作用。综上,萸黄连赤石脂禹余粮汤可通过抗炎、保护胃肠黏膜及抑制胃肠蠕动等起到抗腹泻作用。

2.临床研究

(1)治疗胃源性腹泻:用于脾虚湿胜之泄泻证。

(2)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吴氏拟赤石脂禹余粮汤,赤石脂、禹余粮各30g,红参10g。对人痢久泻,下元不固所致者,具有收涩固脱之效。

“病案分析”

陈某,男,67岁。患泄泻,屡进温补脾肾诸药,淹缠日久,泻总不止。症见形瘦面憔,懒言短气,脉息细弱,舌淡苔白。病系久泻滑脱,治应固涩。方用赤石脂禹余粮汤合四神丸、五味异功散加减:赤石脂24g,禹余粮18g,肉豆蔻9g,党参15g,白术9g,茯苓9g,陈皮3g,炙甘草3g,巴戟天9g。服5剂显效,续服5剂,诸恙均撤。后予参苓白术散15剂,嘱隔日1剂,恢复正常。

按语:年老气虚,久泻滑脱,只补不固,徒劳无益,故改弦易辙,加用赤石脂禹余粮汤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