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经方治疗脾胃病研究
8871400000021

第21章 黄芩汤

“治法”

清热、解表、止利。

“组成”

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服用方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方义分析”

黄芩汤为治里热下利之祖方。方用黄芩苦寒,清泻里热,治肠癖下利;芍药酸寒坚阴,而止下利,缓急止痛;甘草、大枣,益气和中,调补正气。后世治热痢常用效方,如芍药汤等,是由此方加减变化而来,故《医方集解》称此方为“万世治痢之祖方”。若在黄芩汤证基础上,胃气上逆而呕者,加生姜、半夏,以和胃降逆止呕。清王孟英(《温热经纬》)提出:“少阳胆火披猖,呕是上冲,利是下迫……半夏、生姜专开饮结,如其热炽,宜易连、茹。”

“方歌”

黄芩汤用甘芍并,二阳合利加枣烹;

此方遂为治痢祖,后人加味或更名。

再加生姜与半夏,前症兼呕此能平;

单用芍药与甘草,散逆止痛能和营。

“历代论述”

沈明宗《伤寒六经辨证治法》:“此太少之邪合胃,上逆下利也。太少合病,里证当见胸满胁痛,但木盛则土虚,邪逼胃中水谷,故自下利。此当舍太阳而从少阳之治,以救胃气之主。况邪机内向,故以桂枝汤去走表之桂枝,而以甘枣专补脾胃,黄芩能清木火之热,芍药和脾而疏土中之木。若呕者,乃风邪以挟胃中痰饮上逆,故加姜、半涤饮散邪而止呕逆也。”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虚而不实者,苦以坚之,酸以收之,黄芩,芍药之苦酸以坚敛肠胃之气;弱而不足者,甘以补之,甘草、大枣之甘以补固肠胃之弱。”

汪绂《医林纂要》:“太阳郁热,则上烁肺而下遗大肠,故用黄芩以除肺肠之热;少阳郁热,则木乘土,故用芍药以泻相火而和太阴;寒淫于内,治以甘热,故用甘草、大枣以治寒,且以厚脾胃生气血而治自利。”

“现代研究”

1.实验研究

黄芩汤清热止利,多用于治疗腹痛下重、大便不爽的热痢。近代常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急慢性肠炎、急慢性胃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及黄疸、崩漏等而有邪热内陷者。药理研究证明,黄芩汤具有抑菌、抗炎、解痉、镇痛、解热、增强免疫、镇静等作用。

抑菌作用:体外抑菌试验显示,黄芩汤抑菌谱广,抑菌强度大,其抑菌作用与黄芩在肠道的代谢过程存在一定关系。分别用死亡保护法和琼脂稀释泊对黄芩汤及其肠道菌代谢产物进行体内抗菌比较,实验表明黄芩汤经肠道菌代谢后的产物能增强其对所试验的肠道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2.临床研究

(1)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黄芩汤对实验性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较好的免疫调节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TGF-β1、IL-10及Foxp3的表达,活化并增强Tr细胞的功能而减轻肠道黏膜的免疫反应,发挥修复黏膜、缓解临床症状的作用。

(2)治疗湿热痢疾:以黄芩汤加减治疗66例,对照组64例行西医常规治疗,病程均为1~7天。结果治疗组治愈62例,好转3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98.5%,平均治疗时间3.1天;对照组治愈50例,好转5例,未愈9例,总有效率85.9%,平均治疗时间4.8天。

“病案分析”

患者,男,63岁,干部,于2003年9月2日初诊。下痢赤白,腹痛,里急后重2天。3天前因食生冷瓜果出现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每日十余次,经服氟哌酸、泻痢停等效果欠佳。检查:T 36.8℃,咽腔稍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心肺未发现异常,肝脾未触及,腹软,未触及包块,左下腹压痛,无反跳痛,舌苔黄,脉滑数。血常规:WBC 13.8%,N 71%,L 29%,Hb 110g/L。大便镜检有脓细胞、红细胞。诊断:痢疾。治以清热止痢,和中止痛。黄芩汤加减:黄芩9g,白芍9g,木香6g,甘草4.5g,地榆6g。3剂下痢止,腹痛除。

按语:痢疾有寒热虚实之分,从临床来看,以湿热痢较为多见,治以清热化湿止痢。黄芩汤原为太阳与少阳合病下利而设。从临床应用来看,黄芩汤治疗湿热痢,具有较好的疗效,其见效快。汪昂在《医方集解》中称黄芩汤为“万世治痢之祖方”。后世治疗痢疾的名方芍药汤就是由此方演化而来。方中黄芩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芍药酸寒泄热,敛阴和营,缓急止痛;甘草、大枣益气滋液,顾护正气;加入木香调气止痛。黄芩汤主要用于腹痛下坠、里急后重、便下脓血为湿热痢者尤佳,辨证准确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若为虚寒痢,则不能用之,临证需当辨证加减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