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军人,但却以军人所特有的亮剑精神和过硬素质,率领他的煤田地质勘探队伍转战宁夏,会战宁东。是他的队伍打响了宁东大会战的第一枪,从此拉开了自治区“一号工程”建设的帷幕;是他的队伍找到了一个又一个大煤田,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大胜利,为自治区招商引资,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煤炭资源保障,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不擅舞蹈,但却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过人的胆识带领自治区煤田地质局全体上下在改革创新的时代前沿舞出了一支波澜壮阔、绚丽多彩的华尔兹。他不会游泳,但却以开拓奋进的顽强精神和敢为人先的气魄,迎难而上、勇攀高峰,成为挺立于时代浪尖上的弄潮者。
他心系社会,情系民生。为了改善职工生活和更多地回报社会,他辛勤工作、殚精竭虑。他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煤田地质局局长刘自俭,一位新时期甘愿奉献煤田地质事业的英雄。
情系煤田奉献宁东
在刘自俭的办公室里,悬挂着一副对联:
上联:满腔凌云志情系煤田勘探
下联:殷殷赤子心奉献一号工程
这是自治区煤田地质局已退休老职工、老共产党员马大超2009年春节代表所有离退休职工和家属写给刘局长的一副春联。有人问起的时候,刘自俭就会局促不安地说:“这是职工同志们对我的抬爱,实在是愧不敢当。但又不好拒绝,只好收下,算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随即岔开了话题。
刘自俭为人谦逊,但却不是一个内向的人。他性格爽朗、思维敏捷、作风严谨,喜欢交谈且平易近人。
担任自治区煤田地质局局长已经10个年头了。10年来,正是在他的带领下,自治区煤田地质局历经风雨沉浮,从几近跌倒的边缘再次站了起来。也正是在这10年里,他带领自治区煤田地质局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自治区“一号工程”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大会战中,甘当煤炭资源勘查的排头兵,以“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精神和气魄,承担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全部煤炭资源勘查任务,为大规模开发宁东煤炭资源,建设亿吨级煤炭基地和将全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为自治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刘自俭是宁夏中宁人。他与煤田地质结下不解之缘,是从1979年考上西安矿业学院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开始的。1983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自治区煤田地质局。
怀着满腔的热情和雄心壮志,他迫不及待地来到单位报到。可令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报到的第一天,他就卷起铺盖、背上行装,被派到了宁东羊场湾井田当了一名地质鉴定员。
现在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刘自俭仍显激动:“那时候年轻呀,作为一名刚刚踏出大学校门的学生,本想一展所长,实现抱负,结果却上野外钻机做了鉴定员,真是浇了我一头冷水。”但是很快他就明白了单位让他上钻机的良苦用心。学校里学的毕竟只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这些不和实际工作结合是发挥不了作用的。钻机正是煤田会战的前沿阵地,只有在那里,他所学的东西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只有在钻机上,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更有效地锻炼自己,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明白了这一层,他更加坚定了信念,同时在工作中了解到了自治区煤田地质局辉煌的历史和业绩,对宁煤地质人“爱勘探、做主人,献身煤田地质事业”的精神也有了切身的感受,从内心深处喜欢上了这个单位。
此后,他由第一勘探队技术员、项目负责人、计划科科长、陕北石油探采指挥部总指挥,直到1994年任副局长兼总工程师,始终一步一个脚印,坚韧地行进在地质勘探的路上。
1998年6月的一天,一纸局长任命书摆在了刘自俭面前。此时正值全国地勘市场萎缩,自治区煤田地质局身处困境、举步维艰的时刻。这个时候被委以局长重任,可谓是临危受命。
地质人的天职,就是要为国家寻找矿藏,就是要与荒原大山为伍。可现在,许多人失去岗位在家赋闲,为了生存生活,有的去打工,有的擦皮鞋,有的摆起了地摊。一天,刘自俭路过菜市场,居然看到本单位一位工程师在叫卖鸡蛋,看到他后,显得很慌乱。他的心犹如被铁锤猛击了一记,半晌没缓过神来,越想越不是滋味,他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当真重如泰山。他暗自发誓:只要自己在局长的任上,就一定不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下定决心后,他走上前去,叫住了那位正要躲他而去的工程师,诚恳地向他表达了歉意,希望他能够回去上班。工程师很受感动,便收拾起鸡蛋篮子回到了单位。不久,刘自俭陆陆续续招回了许多回家谋生的职工。用他的话说,他绝不会抛弃职工,一个都不能少。有困难时,大家更要抱成一团,共渡难关。只要人心不散,人气不倒,自治区煤田地质局就总有翻身的一天。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关键,刘自俭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他在一次大会上旗帜鲜明地承诺,“地质勘查大旗不倒,地质技术队伍不散”,千方百计地保留了一批地质技术骨干。2001年是煤田地质局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也是全国地质专业大学生“就业无门”的时候,刘自俭却走进各地质院校,选招了十几名地质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他看到,这几年地质工作处于低谷,科技人员的流失和老化,已经形成了人才的断层。
许多人对此不理解,一时间议论纷纷:“那边让人下岗,这边招人进来,不是神经‘犯病’了吧?本来就僧多粥少,这些才毕业的孩子,来了还不是包袱!”
“经济发展的规律总是呈现出波浪型,有低迷就一定会有高潮,”刘自俭胸有成竹地向大家解释,“这些都是地质专业的佼佼者,到时候就会知道他们的作用了!”
实践证明了刘自俭的远见卓识。仅仅两年后,那些经受了市场风雨的大学生们谈起怎样找信息、揽工程、签合同,怎样科学组织施工、应用高新技术提高工效等等,都是头头是道。他们后来成为煤田地质局的中坚力量,在宁东会战中大显身手。
在困难时期,刘自俭组织多方申报项目,开展了《宁夏煤层气资源评价》《碱沟山煤质特征及其综合利用途径的研究》《宁夏无烟煤之特征与深加工工艺性能研究》《宁夏贺兰山煤田煤炭资源现状与环境地质调查》等二类科研课题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负责实施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三次煤田预测,完成了《宁夏煤炭资源预测与评价报告》,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预测全区煤炭资源储量1721亿吨,位居全国第5位,为宁夏煤炭工业规划提供了重要地质依据,其成果充实了《中国煤田地质学》和《中国煤炭资源预测与评价》专著。查明全区煤炭资源保有量319亿吨,位居全国第6位。初步查清全区煤炭资源的赋存、分布情况和变化规律,奠定了宁夏煤炭资源大省的地位,为后来宁东“一号工程”的建设提供了详实、可靠的依据,为国家能源战略西移和自治区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苦苦等待的机会终于到来了。2002年,自治区政府启动“一号工程”,作为宁夏唯一的煤炭尖兵,刘自俭代表自治区煤田地质局主动请缨,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利用自身的专业和人才优势,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在50多年煤炭资源勘查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宁东煤炭资源勘查规划》,一举承担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全部煤炭资源勘查任务。
身膺重任后,刘自俭兴奋得几天睡不着觉,接连不断召开会议,商讨对策。他把此项目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抽调精兵强将,将各方面的专业人才集中起来,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设备更新改造,成立了宁东煤田地质勘探项目部。他亲任总指挥,坐镇宁东,组织施工钻机130余台,在宁夏东部的千里荒漠上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煤田地质勘探大会战。
“苦不苦?几百公里的沙漠、荒山,我们的职工住在帐篷里,三九天睡觉像进冰窖,手摸钻杆粘掉一层皮;三伏天光着膀子像火烤,蚊叮虫咬,吃不好,睡不好,还成天加班加点。你说苦不苦?累不累?嗨,就这样,也没有一个人谈条件,讲待遇,地质人么!”刘自俭讲起宁东会战时的艰苦,言语中总是充满了对职工的关切和体恤,却浑然忘了他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
宁东矿区项目部远离银川市50多公里,是一个由20世纪60年代的简易平房组成的院落,朝阳面的一排是第一勘探队的队部,朝东面的一排住着项目部人员,两三个人一间房。项目部总指挥刘自俭住在中间,既是宿舍也是办公室,一桌一椅一床,床上、地上、墙上都是各类图纸。
白天,他的身影几乎遍布整个宁东荒漠。深夜,从他房间透出的莹莹灯光和夜空中稀疏的星光交相辉映,向百里之外的灯火阑珊诉说着孤寂和忠诚。夏天,房间里热得犹如蒸笼。冬日,一只烤火炉也不会给房间增加多少温度,冷如冰窖。
以前他一年里抽不了几根烟,但是自从到了宁东后,他几乎一天要抽上一包烟,大部分是夜晚加班时抽掉的。身边的同事都说:“刘局长简直是把香烟当作宵夜吃了。”
在沙漠腹地的梅花井井田,刘自俭也不知道领教了多少次沙漠的暴虐。一天,第一勘探队正在组织施工,他也在现场检查工作。骤然间狂风大作,天地一片昏暗,顷刻间裹着帐篷的钻塔被刮倒,职工住的帐篷也被刮飞!
就是在这样艰苦卓绝的环境和条件下,刘自俭带领他的队伍,足迹遍布宁东的每一寸土地,用无私、忠诚、开拓、奉献的精神,顽强拼搏,连续完成了梅花井、清水营、石槽村、红柳、麦垛山等一个又一个大型煤炭勘探的硬任务,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辉煌胜利和成绩。
宁东6年会战,自治区煤田地质局共完成勘探面积1842平方公里,提交资源量387亿吨,勘探建设横城、灵武、鸳鸯湖、马家滩、积家井、萌城、韦州等矿区7个,石沟驿独立井田1个,累计钻探进尺超过110万米,提交各类大中型煤炭地质报告100余件。2007年1月正式提交了鸳鸯湖矿区梅花井井田、清水营井田、石槽村井田、红柳井田、麦垛山井田五个特大型煤炭资源精查地质报告。其中,梅花井井田提交资源量23亿吨、清水营井田提交资源量17.49亿吨、石槽村井田提交资源量10.32亿吨、红柳井田提交资源量22.54亿吨、麦垛山井田提交资源量19.79亿吨。鸳鸯湖矿区这些项目共可获煤炭资源量93亿吨,可新建特大型矿井5对,年生产规模达4400万吨。
此外,在与宁东相邻的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新探明煤炭资源储量达到140亿吨。据此,2006年刘自俭向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自治区主席王正伟,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副主席齐同生提出了将鄂托克前旗的煤炭资源作为宁东13个大型能源基地的组成部分,作为后备基地,拟填补我区宁东整体规划中仍缺4000万吨产能的建设性建议,目前正逐步实施。
6年来,自治区煤田地质局共提交大中型勘查报告100余件,其中《宁夏回族自治区宁东煤田鸳鸯湖矿区梅花井井田勘探报告》被评为全国地质勘查行业优秀地质找矿项目一等奖;《宁夏回族自治区宁东煤田鸳鸯湖矿区清水营井田勘探报告》被评为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地勘协会煤炭工业第十三届优质地质报告一等奖。获得精查储量150亿吨,每年产值近2亿元。据专家评估,自治区煤田地质局每探明1亿吨煤炭资源储量,就会为自治区招商引资15亿~20亿元,150亿吨的精查储量具有为自治区招商引资3000亿元的巨大的潜在市场价值。
此外,自治区煤田地质局大力开展“攻深找盲”工作,不断加大老矿区深部、盲区和周边地区的找矿力度,在宁东外围红墩子新发现、新探明煤炭资源20亿吨,为自治区规划、危机矿山延续和社会需求,提供了煤炭资源的有效供给和保障。
自治区煤田地质局在宁东“一号工程”建设中所取得的巨大胜利,将为神华宁煤集团、宁夏发电集团和中电投等大型企业成功运作总投资近400亿元的8个能源化工项目和2009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加快建设梅花井等10大煤矿,全年新增煤炭产能500万吨,煤化工产能250万吨,全面启动中电投宁东循环经济产业项目区建设”等自治区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直接的巨大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10年后的今天,自治区煤田地质局在刘自俭的带领下,整个翻了身,不仅起死回生,而且脱胎换骨,俨然变成一个壮实的青年小伙,单位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赋予的职责,自治区煤田地质局主要承担全区煤炭工业地质勘查的规划、设计、立项、勘查、报告编制、评审等技术管理工作和区内煤炭、煤炭制品生产销售中的质量检验监督等工作。这几年,他们还不断在矿区水文地质勘查、矿区灾害地质领域等方面拓宽市场,地质延伸业如石油、天然气等钻探技术和局属多种经营产业如塑钢和高档铝合金门窗制作等日趋成熟,全局经济总量和利润持续稳定增长,呈现出两个文明建设齐头并进、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
全局现有职工1068人,其中在职职工652人(事业596人,企业56人),离退休职工416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26人;拥有国内先进的煤炭勘查设备,资产总额3.6亿元,净资产2.3亿元;下辖子单位8个。截至目前,全局拥有固体矿产勘查、勘查工程施工、岩矿鉴定和测试等甲级资质四个。水、工、环地质调查、液体矿产勘查、气体矿产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基与基础工程、能源、矿产能源、水源钻井工程、测绘、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勘查等多项乙级资质。已成为宁夏拥有地质勘查资质级别最高、种类最全的一支综合性煤炭地质勘查队伍。
2006年以来,全局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屡创历史新高。2006年全局产值1.5亿,实现利润3400万元;2007年全局产值2.1亿,实现利润7500万元;2008年全局产值突破3亿元,达到3.5亿,是1998年的11倍,实现利润总额5500万元,是1998年的30多倍。2008年资产总额达到2.8亿,比1998年翻了10番。净资产收益率连续3年达到全国优秀水平。2007年净资产收益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71%。资产保值增值水平大幅提高,2008年资产保值增值率136.98%。连续4年超额完成国资委下达的经营目标,经营业绩连续4年达到A级,取得了建局以来的历史最好水平。纳税额度大幅增长。2006年向国家上缴税金525万元;2007年上缴1196万元,同比增长127.8%;2008年上缴2362万元,同比增长97%;2008年纳税金额是1998年的10倍。职工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极大改善。2008年为职工缴纳各种社会保险122万元,缴纳住房公积金208.15万元。全局安全生产形势良好。截至2008年,创造了连续11年未发生死亡事故的安全生产纪录。
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10年前的那一纸任命书息息相关。
改革创新开拓奋进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
面对人生的低谷,微笑正视,是为勇者;气馁退避,是为懦夫。
1998年,刘自俭接手自治区煤田地质局的时候,正是自治区煤田地质局处于历史最低谷的时候。昔日耀眼的光环已经不在,汹涌而来的市场经济浪潮,把习惯于计划经济程式化运行的煤田地质人打得晕头转向。市场紧缩的后面是无米下锅,生存艰难导致的是人心离散。
屋漏偏逢连阴雨。就在刘自俭上任仅两个月的1998年8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改革国有重点煤矿管理体制几点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原国家煤炭总局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的地质勘查单位统一划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并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曾经是“中央军”的地质队伍,一夜之间全员转变成为了“地方军”。地勘队伍“属地化管理”带来的强烈的冲击波,使猝不及防的宁煤地质人再一次陷入了极端困难的尴尬境地,心理严重失衡,人人无所适从,仿佛成了时代的弃儿。一时间,人心惶惶,几乎失去了希望。
也许正是命运的安排要对刘自俭的能力和意志进行考验。刘自俭永难忘记那些为国家地质勘探做出过贡献的工程师们上街擦皮鞋、卖鸡蛋的一幕。国家花那么大的代价培养他们,就是为了让他们去擦皮鞋、卖鸡蛋?他们的价值难道就这样体现?刘自俭的心隐隐作痛。
市场不相信眼泪。在市场的夹缝中生存,单一的生产模式必须改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基层工作的15年,也是刘自俭不断思考与探索的15年,从鉴定员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他,对单位的顽疾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痛定思痛,他开始带领新班子逆流而上,在低谷和迷茫中寻找新的出路。他们到内蒙古、四川、安徽、山东等发展较快的煤田地质单位调研取经,结合宁夏经济发展对煤炭资源需求的实际,研究、讨论、修改,“立足煤田地质勘查主业、大力发展地质延伸业”的发展战略迅速出台。
在带领员工艰苦创业、改革探索的同时,刘自俭一直没有忘记“属地化”的归属问题。体制不理顺,不仅直接影响到全局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不能在宁夏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地质尖兵”的作用。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这个困扰几年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自治区煤田地质局整建规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国资委管理。
上下协调,八面来风。管理体制的理顺,犹如解开捆绑的绳索,刘自俭和他的班子成员放开了手脚,引进人才,更新设备,攻城掠地,争雄市场,在探索与实践中逐步加强和完善自己的团队。
经过近6年卓有成效的工作,全局形成了以主业为主,地质延伸业等产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有“宁夏第一孔”之称的金能煤业公司大口径瓦斯抽放孔工程、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清水营煤矿副立井井筒疏降水工程的成功施工,均创国内首例,标志着自治区煤田地质局在高难度施工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ZJ40L石油大钻的购置配套完成,并成功进入陕西和内蒙古天然气市场领域,标志着自治区煤田地质局在地质延伸业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8年,刘自俭充分利用单位核编升格为副厅级事业单位的机遇,顺势而上,率先全国兄弟单位在全局推进企业化改革。聘请北大纵横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对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全方位评估,提交了岗位评价、薪酬设计、绩效考核等大量成果,为今后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声誉较高的中介管理咨询公司为一个单位提供有力支持和帮助的举措,在全国地勘单位也是首创。对刘自俭而言,促进单位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是对管理创新的一次重要尝试。
此外,他还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本着“带好事业单位的帽子,走好企业化的路子”的原则,在全局全面推行企业化管理模式,着力构建适合市场竞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008年进行了企业化组织机构调整设置和中层领导干部竞聘上岗,就其深度和力度来说都走在了全国地勘单位的前列。以制度建设为基础,推动管理创新。先后颁发实施了《局地质项目管理费用管理办法》《局技术带头人管理办法》《局员工招录管理办法》和《局安全生产责任制》等内部管理办法,逐步建立起以制度建设为基础,推动管理创新的内部管理体系。2008年召开了全局首次科技大会,促进全局建立科技创新体制。局里还拿出40万元重奖了一大批科技骨干和项目承担单位,对激励专业技术人才,实施人才强局战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这些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举措,既是煤田地勘单位改革转企的迫切需要,也是以刘自俭为代表的新一代宁煤地质人未雨绸缪、敢为人先、改革创新、谋求发展的外在体现。
早在几年前,宁东煤田勘查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刘自俭就意识到,随着宁东会战的结束,大规模煤炭资源勘查项目必然缩减,自治区煤田地质局煤炭资源勘查的主业优势将不复存在。为此,在他的领导下,2006年局规划部门重新制定了局发展战略与规划,重新对局产业板块进行了确定,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将地质延伸业和矿产开发业作为保持全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产业,大力扶持石油、天然气钻探,积极运作探采一体化,为全局经济发展培植了两个潜力巨大的增长点。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转化为经济危机,逐步蔓延到我国西部地区,自治区煤田地质局上游企业受到影响,战略紧缩。在此情势下,刘自俭高瞻远瞩,敏锐地意识到,金融危机既是坏事也是好事,危机中蕴藏着机遇。他紧急召开专题会议,邀请区内外经济学专家,商讨对策。很快便出台了金融危机预案,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一方面加大应收账款力度,开源节流,增收节支;一方面积极利用金融危机导致矿产品价格大幅下跌,矿产资源开发步入低谷,新疆和陕西等省区的市场准入门槛相对较低的大好时机,加快步伐进入矿产开发领域,推动探采一体化迈进实质。
刘自俭是个酷爱学习和思考的人。工作之余,他总是挤时间学习。下班后,如果不急于离开,他总会再待上一个小时,把当天因工作太忙而没有读完的报纸接着读完。他特别重视党政方针政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学习和实践,尤其是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积极参加外经贸大学组织的EMBA高级工商管理培训,尤其是注重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的学习和应用。他周末最常去的地方就是新华书店,每次去都不会空手而归,有时买一本,有时买几本新出的管理方面的书籍。“其实书不在于买得多,也要会挑会选,最重要的是学以致用。现在的书内容重复的太多了,但还是要买呀,更新太快了,总会不时地有一些新鲜的东西冒出来,宁可错买一千,不可放过一本,这是我买书的原则,哈哈哈……”从他爽朗的笑声里,透出一股强大的自信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更新发展的速度太快,如果自己不好好学,松懈了,就会跟不上,要落后,就会失去许许多多对我们发展有利的机会。失去了这些机会,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市场,而失去了市场,也就注定要灭亡。”刘自俭斩钉截铁地说出的这句话,字字如刀,铿锵有力。“总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让自己的职工再到街上摆地摊、擦皮鞋、卖鸡蛋去吧!”他笑着说道,有点自嘲的味道,但却断然坚决,发人深省。
2008年9月,为庆祝自治区成立50周年,自治区煤田地质局在新落成的宁夏科技馆举办了“宁夏煤田地质工作50年成就展”,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亲临现场参观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煤田地质局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煤田地质工作,“找新矿、找大矿”及开展煤层气等洁净能源勘探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
对于今后的发展,刘自俭成竹在胸:“今后,我们将按照陈建国书记的指示精神,组织专家、技术人员把‘攻深找盲’工作作为重点来抓,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地勘基金项目,力争在三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一是实施石嘴山老矿区中深部勘探工作,新增探明储量2.3亿吨,延长矿山服务年限20年;二是为我区新增煤炭资源探明储量100亿吨;三是探明我区宁东煤田中深部预测区煤炭资源储量,预期可获得煤炭资源储量近1000亿吨。我们将按照陈建国书记‘你们是专业的煤炭地质勘查队伍,一定要把煤层气的勘查工作抓紧、抓好’的要求,为我区大规模勘查和开发利用煤层气资源做好前期准备。进一步深化企业化改革,积极走‘探采一体化’的新路子,做强做大我局,为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心系社会谱写和谐
无情未必真豪杰,道是无情却有情。由于长年在野外工作,他很少顾及家里。为此,他更加珍惜在家的时间,总是跑前跑后,问这问那,找家务做。他知道,其实妻子理解他也很体谅他,总是把事情做得很好,根本就不需要他插手。“这么多年你不在,不也过来了吗?”妻子总是这样说。
儿子的学习他很少管过,不觉间就上了大学。爷俩难得在一起看电视的时候,很少说话。为了打破尴尬局面,他有时会问:“最近学习怎么样?”儿子则盯着电视一声不吭,随后起身离去,剩下他一个人在客厅,心情复杂,犹如打翻五味瓶,说不出的难受。
他知道,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责任在他。是他对妻子孩子、对这个家关心得太少了,而这也正是他愧疚自责的地方。
他工作很忙,但却尽量拿出一些时间用在离退休和困难职工的接待上。几乎隔不了多久,就会有职工来找他,请他帮助解决困难问题。对于职工的困难,他总是想方设法地解决。以前,单位困难的时候,他总觉得对不住职工,对他们关心不够。现在,单位效益一年好似一年,他尽局里最大的力量来帮助职工。按照他的思维方式,职工是单位最宝贵的财富,尤其是那些退休老职工,为单位的发展奉献了一辈子,到头来应该让他们分享到单位发展的成果。每年春节和一些重大节日,他都会到离退休和困难职工家里慰问,除了发放慰问金,还力求现场办几件实事。
在他的关心和重视下,自治区煤田地质局先后加入了住房公积金、事业单位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三项社会化统筹体系,维护了职工的切身利益。积极筹措资金进行石嘴山房地产开发,解决和翻新了100多户的住房问题。2002年,自治区煤田地质局率先在全国煤田地质系统全部解决职工住房,包括离退休职工在内的职工全部住上了配套率高的新楼房。2008年投入100多万元给所有职工安装了天然气,投资150多万元为一线钻机职工新购活动住房、安装卫星天线等,把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职工,包括离退休职工,极大地调动了全局职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实现了全局经济发展,职工收入大大提高,职工队伍团结稳定的和谐局面。
对此,离退休职工铭记在心。2009年牛年春节,当刘自俭又到职工家里慰问拜年的时候,许多离退休职工闻讯聚集一堂,他们推选马大超为代表,现场手书一副春联赠送给了刘自俭,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感激和爱戴之情。刘自俭认为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不敢接受。但马大超的一番话,却又叫他深受触动,却之不恭。“刘局长,这可是大家伙的一片心,礼轻情意重啊!”马大超诚挚地说到。鉴于此,回去后刘自俭就把这副对联挂在了他办公的地方。他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任重道远,切勿放松,多少职工的希望都寄托在他和班子的身上,决不能让他们失望!并以此告诫自己不能骄逸,鞭策自己不断奋进。
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刘自俭还特别注重回报社会。仅2008年一年,自治区煤田地质局就拿出243万元用于社会公益事业。为庆祝自治区成立50周年,在他的提议下,自治区煤田地质局捐款200万元用以扶持和发展宁夏的教育事业。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第一时间带头捐款,并号召单位职工捐款捐物,共捐款25万元,缴纳特殊党费9万多元。在银川市金凤区开展的城乡结对活动中,自治区煤田地质局投入7000多元为良田镇光明村送去了乒乓球桌、书柜以及300册图书。同时自治区煤田地质局积极配合、大力支持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七一”前夕被北京中路街道办事处党工委授予“共驻共建社区先进单位”称号。八一建军节前夕,出资5000元购买了夏凉被等日用品慰问了宁夏武警总队文工团的官兵。在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自治区煤田地质局被自治区党委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刘自俭代表自治区煤田地质局参加了由胡锦涛主席题词的“民族团结宝鼎”的赠送仪式,并受到了贺国强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根据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和自治区扶贫办的要求,自治区煤田地质局对口帮扶彭阳县冯庄乡崾岘村,2008年投资了8万多元为该村铺设输水管线,整修小学校舍。
像这样“心系社会、情系民生、创建和谐”的事情,刘自俭还做了很多很多,不胜枚举。
1997年,刘自俭被自治区煤炭厅评为先进科技工作者。2002年,被授予银川市第一届青年企业家称号。2006年,获自治区第七届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同年获自治区企业家协会宁夏诚信企业家称号。2007年,被评为银川市金凤区优秀人大代表。2009年获“宁夏可持续发展十大功勋人物”称号。
在他的不懈奋斗和全局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自治区煤田地质局一路高歌,载誉而行。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煤炭工业部煤炭工业地质勘查功勋单位”“国家煤炭工业协会全国煤炭工业地质勘查功勋单位”“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鄂尔多斯盆地聚煤规律及煤炭资源评价》)“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先进集体”“2005年度纳税先进企业”“2004~2005年度A级纳税信用单位”“宁夏优秀诚信企业”“创优质产品、创优质服务示范成果”“自治区部门决算评比三等奖”“银川市失业保险工作先进单位”“第一批整村推进定点帮扶先进单位”“五一劳动奖状”“工人先锋号”“2005~2006年度A级纳税信用单位”“社区党建工作先进党组织”“宁夏诚信经营优秀企业”“自治区部门决算评比二等奖”“自治区资产清查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2007年度政法综治工作先进企业”“2007年度银川市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自治区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状”“抗震救灾爱心企业”“共驻共建社区先进单位”“振兴宁夏经济构建和谐社会优秀企业”“自治区级文明单位”“推动宁夏可持续发展十佳功勋单位”等29个荣誉称号。
潮涨潮退。激流澎湃过后,一切又归于平静。以刘自俭为首的宁夏煤田地质人在宁东战场上轰轰烈烈、激情演绎后,本身“默默无闻、甘愿奉献”的精神气质又使得他们功成身退,远离宁东会战的庆功盛宴。50多年的风风雨雨,养成了宁夏煤田地质人的奉献精神和居功不沾的高尚品格。虽然岁月可以改变山河,但却永远不能改变宁夏煤田地质人的这种崇高、忠诚和无私的精神品格。每当国家和地方建设有需要时,总会看到宁夏煤田地质人热火朝天、挥汗如雨的面孔。但当任务胜利完成之后,他们又会默默地离开。
更加使人感慨的是,他们50多年来为宁夏煤炭工业发展立下的汗马功劳竟然几乎不被宁夏人所知。他们已经习惯了被淡忘,但历史却会永远记住这一点:他们是自治区“一号工程”——宁东大会战的主角,他们是保障自治区煤炭工业建设和跨越式发展的真正功臣,是新时期、新时代的无名英雄。
宁夏回族自治区煤田地质局局长刘自俭
记者:刘局长您好,非常感谢您能够接受我们的采访。有人称宁煤地质局的人为无名英雄,今天完成这样的采访,也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你们这个行业,了解您。那一开始您能不能谈谈多年前您是怎样走入地质这一行的?
刘自俭(以下简称“刘”):好的。我从小在中宁县长大,我在家里是老大,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上面还有一个姐姐,五个孩子。我父母,我弟弟妹妹全都在银行系统,全是搞金融工作的,就我一个人考大学出来搞地质。参加工作以后,家里人其实都想让我改行到银行去,因为那个时候地质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工作环境也很差。我们那一批大学生一毕业就到宁东搞勘探,找资源,可以说现在宁东所有这些资源都是我们找的。
记者:那您高中毕业考大学的时候怎么会想到报考煤田地质专业?
刘:原来高中毕业考大学报志愿的时候,其实我心里也是糊里糊涂的,就觉得搞地质挺浪漫的,走路多,见识广,可能就这种想法。但是我的第一志愿还不是这个,我的第一志愿其实报的是宁夏大学。我父亲当时希望我不要走远了,就在宁夏,到宁大上学去。可结果我被西安矿业学院录取了,也就是现在的西安科技大学。那个时候国家统一分配,结果人家就说你上这个专业。我觉得人啊,命中注定你该干啥就是干啥。所以工作以后,经常也回不了家,那个时候技术人员特别缺,1983年的时候,我有时候一个人顶两三个人的岗,两三个月回一趟家。家人就说你找对象找不到,这么远谁和你找对象!
记者:当时的工作环境是什么样的?
刘:那个环境非常差了,不像现在。你像过去进工地,和家人联系,都是通过手摇的电话打到工区,工区再用无线电联系,夸张地说一两个月人死了活了都不知道,就是那样的。交通也很困难。那个时候就是来银川,有时候一天还回不来。在宁东野外,坐单位的车,坐到工区,就是磁窑堡那个小镇子,然后再坐到灵武,灵武倒车到吴忠,吴忠再倒车到这儿,没有黄河大桥,有时候紧赶慢赶一天才能回来。那是1983年、1984年的时候。现在长途车的停车位置还在原来那个位置。那个大轿子车,现在从黄河大桥过来,这就近多了。过去倒几次车,回不了家,所以我们也懒得回。单位是定期公休,逢八发一次轿子车,8号、18号、28号到银川,接送轮休的人。像我们就是一个月到两个月休息一次,很少回家。所以家人就说调回来算了。其实当时想调回来是很容易的,问题是我好不容易学这个专业,真到了银行,去干啥呀?我又不懂金融专业,我说我还是干这个吧,这样我就一直干到现在。后来局里面选一些技术骨干搞管理,就把我选拔到计划科当项目管理,然后当副科长,这是1990年。然后又把我调到地质科当科长,因为我是学煤炭地质专业的。当了有4个月,又让我到陕北。那个时候陕北很困难,我们要开拓市场,就往外跑,跑到陕北打石油,让我去当总指挥,我又干了一年半总指挥。后来业绩也非常好,刚好3个领导退休,换领导,我又当了副局长,1994年任命我为总工程师,副局长兼总工程师。1998年6月当的局长,总工一直兼职到2006年3月。
记者:在煤田地质局,总工这个职务应该是技术上的权威了吧?
刘:因为我们这个专业主要是靠技术,依靠你的技术来研究地质,研究煤炭资源的状况,所以技术很重要。我们这个行业原来都是事业单位,计划经济的时候总工是非常重要的。不过当总工以后,除了技术就是管理了,自己不直接画图了。过去都是手工描图、画图,现在都是计算机。
记者:您真正是科班出身,那么现在回头来看,那个时代赋予了您很多宝贵的东西吧?
刘:反正那种经历,那种艰苦,再加上我们地质行业大家那种能吃苦能奉献的精神,对我后来影响很大。没有菜,无所谓,就啃馒头。过去沙漠天热,就挖地窖。菜弄到那个里头也不行,很快就干了。所以弄点新鲜菜,一两顿、两三顿就吃完了,吃完以后剩下就是土豆丁,葱花一炝拌着面条,蒸馒头。过去住的是帐篷,第一天刚工作的时候在帐篷里面住,早晨风大得很,帐篷又不严实,透风透气。结果第二天起来抖被子,一寸多厚的沙子。当时心里头真不是滋味,后来慢慢也就习惯了。现在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想想过去,这算什么呀。
记者:当年跟您一起分配到地质局的年轻人应该说不少,一路走来,是什么让您这么出类拔萃呢?
刘:好像是水到渠成的状态,也没有什么出类拔萃。我们过去的老技术人员,过去我们单位好多的老大学生,像宁夏的煤炭储量这么大,都是这些技术人员在这研究的,而且他们研究到哪儿有资源,我们一找就是。过去我们科班出身的老技术人员,非常敬业,老同志一帮人就在这研究,研究地质构造,研究地层。大家都特别能吃苦,所以我们这些地质人一代一代延续下来的,好像大家都习惯了。而且还有很多职业病——胃病、心脏病、肝病。好多病都是长年在野外,吃不好,生活条件差造成的,但是吃苦耐劳的精神一代一代延续下来了。现在社会经济发展了,我们局里给职工创造的条件也就好了很多。过去野外哪能洗澡,弄点水,用盛水的四方铁桶拉来以后,蛾子虫子都在上面,用勺子舀掉,然后自己擦一擦洗一洗。现在我们很多工区还配置了洗澡设施,能洗澡。
记者:您在基层呆了多长时间?
刘自俭:我在基层前后呆了9年的时间。1983年到现在等于说是快30年的时间里,我在野外呆了三分之一的时间。1998年6月,国家加快了我们地勘队伍的改革步伐,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逐步要往企业化走,这个过程直到现在都没有走完。
记者:那这么多年来您是如何认识地质这个行业的?
刘:我们这个行业确实有它的特殊性。它没有积累,过去我们干完的所有成果都无偿交给国家,交给各矿务局,各个煤矿。我们的研究成果,地质报告分析就都给他们了,我们啥也没有,没有积累。大家凭智力、凭技术服务为社会做贡献。实际上我们就是地质尖兵,国家定位就是地质工作是国民经济基础性的先行性的工作,这个地位非常高。我们是什么都要往前走。你像宁东,我们要不勘探出来煤,后面什么煤矿建设、电力基地、煤炭基地、化工基地,你依据什么规划?
记者:2008年宁煤地质局获得了很多荣誉,您应该很欣慰吧!
刘:因为我们的勘探速度快,宁东很多建设企业它没有这个速度。上礼拜我在悦海宾馆开会,我们单位获得了“跨越杯”,全区获奖的一共有3家,神华煤业集团、发电集团,还有我们。当时发言我就讲了,我们工作的快慢,质量的好坏,对宁东建设的速度和总体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干不出来,你后面一切只能等着,所以我们这些年总处在超负荷工作状态,全局上下都是超负荷工作。所以宁东到现在逐步通过政府的规划,形成了国家级的能源化工基地,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局功不可没。这些年如果没有我们的工作,很多重大项目的完成是不可能的,而且我们不是说就这么几年在加快干,宁东的工作实际上我们从20世纪60年代一直干到现在,陆陆续续一直干。应该说没有国家的前期巨额投入,哪有今天的宁东?1亿吨的煤炭规划、化工基地、电力基地,2300万KW的电力基地,所以这3大基地的形成,就是我们做的前期工作,最基础性的先行性的工作,我们的重要性在这里。大家称我们是“无名英雄”挺准确的。宁东大会战,如果没有我们的前期工作,会战是搞不起来的。所以这几年我们的工作,自治区的各级领导对我们还是比较认可的。不像过去很多厅局都不知道我们是干什么的,有人还把我们和地矿局搞混。因为地矿局也是搞地质工作的,但是说起煤炭主要是我们勘探的,地矿局做得比较泛,基础性的,地质调查,金、铜、石膏、白云岩等,他们勘探的是这些。我们主要做煤。我们从1956年成立开始,石嘴山一二矿、石炭井、汝箕沟全是我们勘探的,这些主要资源,包括宁东,固原,所有的煤炭资源都是我们去勘探的。所以说是默默无闻干的,没人知道。现在才慢慢有人知道了。
记者:您刚才提到的那个“跨越杯”,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奖项呢?它的评选标准是什么?
刘:它的评选标准是与全国同行业的优秀水平相比的,而且在宁夏是排名前3位,主要以净资产的收益率和利润这两项指标。企业的产值、利润和净资产的收益率排前3名才能获得这个奖项。“跨越”是指发展速度,你的经济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同比发展速度最快,这才能叫跨越。因为宁夏第十次党代会确定了宁夏跨越式发展的目标,所以国资委2008年开始,新的领导班子就决定开展“跨越杯”竞赛。宁夏的跨越式发展,主要靠的是工业的发展。因为宁夏的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总量小,只有工业才能把宁夏的经济带动起来,所以现在自治区领导很着急。2009年第一季度我区经济结构中工业呈负增长,第二季度才缓过来了,上半年宁夏的经济才有增长。上上个礼拜,在吴忠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自治区领导讲,宁夏的经济增长10%的这个目标不变,原来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家都担心这个目标我们完不成了。现在我们的目标很明确,10%的这个目标我们不能变,我们还要奋力拼搏,要加大投资力度。因为宁夏的经济发展就靠工业的投资拉动,没有投资拉动,靠消费,靠出口,都不行。拉动宁夏经济只有靠工业,而工业发展主要靠煤炭,煤炭要靠我们前期做一些工作,所以最近我们也非常忙。
记者:的确如您所言,这次获奖的3家企业都与煤炭有关系。
刘:是啊,神华、发电集团都与煤炭紧密相连。像发电集团,发电也需要煤炭,也搞产业链,因为电需要煤,所以我们国家实际上就是资源型经济,国家都是这样,西部地区这样,宁夏更是。它靠资源拉动工业的发展,目前中国这种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行业还在初级阶段,要不国家会提倡技术创新?光简单的卖资源,资源卖光了,我们老百姓做什么?所以国家的提倡是对的。但是国家的技术能力创新能力还是薄弱,这几年慢慢就好一点了,因为越提倡就越重视,越重视就越好一点。
记者:那您觉得像我们这样的企业如何来体现技术创新呢?
刘:我们从煤田职业技术理念来讲,就是更多地寻找煤炭资源,提供煤炭资源保障,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就是这样一个理念。因为你要找出更多的煤,咱们才能发展,有煤了才能招商引资,才能给那些形成产业链的项目配置资源。因为现在宁夏不是光简单地挖煤,配给每个企业的资源,像中央企业来,我给你煤炭资源,你必须搞煤化工或者是电力,形成产业链带动这个经济,你光挖煤不行。挖煤这个事儿很简单,谁都能挖,我们不需要招商引资,我们自己就能挖。目前,宁夏的煤炭资源勘查工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浅部的、整装的煤炭资源已基本查明,今后找煤重点要向空白区、老矿区深部转移,即所谓的“攻深找盲”。应该说,找煤的难度越来越大,需要研究宁夏的地层、构造,需要我们提高技术水平和手段,通过自治区的投入,政府的投入,通过技术创新,找出更多的煤炭资源,为自治区跨越式发展提供煤炭保障。
记者:刘卉厅长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把寻找煤炭资源作为地勘单位目前最迫切的工作来抓。对于咱们企业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吧?
刘自俭:是。从自治区的发展来说,大家都在抢资源,资源很紧张,谁都想要资源,占到了资源你就有了基础,就有了发展的机遇。作为国土资源厅来说,它作为一级政府部门,也得依靠我们这些专业地质队伍,来通过技术创新、通过研究研发来找到资源。对我们来说,我们找到以后,不但为自治区提供一些资源,再者为我们地质单位的发展也打下了基础。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说搞产业要探采一体化,这其实就是按照国家的要求,地质队伍要实行探采一体化。你不光要找煤,你也要搞产业链,甚至可以开矿。所以对于我们来说,这也是一个发展的机遇。事业单位转企的时候,你要形成一些经济增长点,你要是光靠勘探,勘探完了你做什么?没事干了!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局里这两年已经形成了一些发展战略、规划,其中一个板块就是要搞探采一体化。
记者:那您如何看待挑战呢?
刘:现在我们宁夏的煤炭资源都配置完了,而且找煤是越来越难了。作为我们来说大规模的煤炭勘探资源结束了,我们下一步怎么发展?怎么可持续发展?应该说我们压力非常大,这实际上就是挑战。我们既然获得“跨越杯”了,我们局在这6年时间飞速发展,职工收入提升非常快,单位的综合实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怎么来保持这种可持续性,这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所以我们今年到明年压力非常大,就是在好的时候赶紧推进战略的实施,我们战略定了以后就按照战略去推进,赶紧要形成新的经济格局,这样我们单位才能保持比较好的发展。要不然职工收入一下子掉下来,你想想,那怎么办。我们现在机关的职工年收入4万多,这是一般的,处长级别的他们都能拿到9万多块钱,这掉下来行吗?我们基层职工收入更高,基层的年收入都拿到十几万了。所以我们的收入提升得越快,职工的收入越高,我们领导层的压力越大。现在我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寻找煤炭资源,为煤矿生产建设服务,这是我们最主要的工作。首先我要找资源,找到资源以后,煤矿企业在开矿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地质问题他们解决不了,就需要我们来解决,我们要研究、处理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我们另一项主要的任务。现在我们形成第三块就是地质延伸业,就是跟我们地质相关的,搞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因为做企业搞经营必须要围绕一个主业,不能什么都搞,产业结构太多元化,你没有人力资源,就算你有资金,也没有人去干。人才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什么都要靠人干,你有好项目,没有人,最后干砸了,就会出现问题。我们关注的另一块就是探采一体化,这还是我们的主业延伸下来的。最后一块就是多种经营,我们要盘活一些资产,多种经营就是相关多元化的,基本上跟我们的主业有点关联性,我们也正在做这些事情。太单一不行,主业不行,主业市场不稳定,我们的地质勘查市场,它又是一个很不稳定的这种行业,所以这个主业有高峰期,一会儿就下来了,你就没饭吃了,怎么办?所以要搞几个板块,东方不亮西方亮,这块不行了,别的地方还有补充。
记者:东方不亮西方亮,您这还有别的亮点吗?
刘:现在还没有什么亮点,所以压力特别大,很着急。我们最近调研很多项目,在新疆、内蒙古设立办事处,我们全局上下都在加紧调研很多项目。包括我们现在的人员培训,我现在请的外省的,北京的顶级教授给我们做培训,一个半月培训一次,全部中层干部封闭式学习。学MBA的课程,工商管理,怎么做企业,你的理念、你的思维怎么来提高,项目管理,领导能力,非人力资源的人力资源管理,非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财务报表、财务战略,等等,我们都在学。因为都是专业技术人员,现在就要调整,培养一批管理人才。现在我们单位的技术人才比较多,但是这样在高潮期也不够。但是管理人员缺乏,光引进人才不行,引进人才只是少部分,大部分还是要靠我们自己从自身岗位来培训,加大培训力度。我们计划投入100多万元搞管理培训。
记者:您说的高潮期是什么样的?
刘:现在国家经济这些年的高速发展,两位数的增长就是靠资源型的经济带动。像我们宁夏,没有资源怎么办?大家都抢资源,都来找我们搞勘探,我们这些年一直超负荷运转,这就是高潮期了。问题是高潮期到今年就完了。因为宁夏的地盘又不大,国土面积小,所以我们对宁夏的地质情况非常了解,我们知道从明年开始就没有多少工作量了,工作量很小。高潮期就好像一个企业的生命周期。一个企业到一个顶峰,到一定程度就要走下坡路,赶紧要充填养料,赶紧要往上走,保持它的发展。一个产品也一样。别说我们搞这个工作,经济发展也有周期性,它是10年或者20年,我们地质行业可能是八九年,十来年,就是一个高潮,完了进入低潮。
记者:听说您对当下的资源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能简单地说一下吗?
刘:9月9日我要参加一个能源论坛,国家办的一个能源论坛,有一位院士要过来。我就要讲这个问题,当然我不能指哪个企业,因为这是普遍现象,浪费资源太严重。这么好的形势,煤价这么好都不采薄煤层,国家要求是0.8米以上都要采,实际上现在都采的是1.5米以上,找出来的那么多煤都扔了,全扔了!国家也存在可持续问题。现在就是集中精力,谁在位都想着成本低,只想着效益好,实际上把资源浪费了。谁去监管呢?
记者:是,效益和可持续有着很大的矛盾。
刘:当然有矛盾了,问题是从长远来看必须要关注这些方面。你降低成本还有别的途径可走,比如减少人员啊,提高效率啊,减少浪费啊,科技创新啊,通过这些来降低成本。你光采好采的煤,把其他的、薄一点的煤都扔掉,以后不可能再采了,采不了了。企业就是赚钱越多越好,才不管那么多呢。关键的是政府要从长远考虑,要监督和引导。
记者:您演讲的主题是什么?最想呼吁什么?
刘:我最想说的是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以及煤炭资源保障能力的分析。宁东这样的国家级的能源基地的建设需要资源保障,我怎么保障你们?我现在就要分析,你建了这么多的电厂,这些化工基地,规划国家都批了,但是他需要多少煤,我找出来的煤够不够你用?你需要1个亿的煤,我也找出来够你规划1个亿的矿井规模,问题是你采出来70%的煤,30%都扔掉了,那你说够不够?还有环境问题。宁东以后有污染源的现在都是化工厂,排出来的那个臭味酸味让人没法儿呆。还有烟尘,煤矿排出来的二氧化碳、废气,谁管呢?实际上将来的环境问题也很严重。还有水的问题、塌陷区问题。因为煤矿采了以后,底下采空了嘛,就容易塌陷。一塌,本来下雨它上面是有植被的,塌了裂缝以后,水也存不住了,川区也一样,山区更是这样。塌陷了植被就没办法保存了,这就是环境问题。造成的问题多了。矸石,煤矸石就是看着是煤,实际上就是石头,黑的里面含碳,一堆堆成山,将来都不处理,就是问题。
记者:这么说您的工作当中既有欣慰也有遗憾啊!
刘:遗憾,是啊,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又管不了。所以我们作为学者型的干部也好,搞专业的也罢,反正我们对这个比较关注,搞这个论坛我就准备想讲讲这个问题,分析一下,媒体可能会关注一下。
记者:目前来说,很多东西很短视?
刘:是的。中国好多领域都是急功近利,都是短期行为,哪有什么长远的,有些是短期行为。
记者:在这些方面,我们煤田地质局自己能做的都有哪些?不依赖别人,自己能做的,带有一点社会责任的?
刘:我们只能呼吁,做一些可行性研究报告,讨论这些规划的时候,我们就是呼吁一下,只能起这样的作用。这主要是政府行为,政府要去监管。如果政府需要我们,我们也能监管发挥作用,我们技术人员多得是。最大的问题是没人监管。
记者:下一步您有什么大的动作?
刘:我们全局的形势现在已经看得很清楚了,大规模煤炭资源勘查很快地就要降下来了,不光是宁夏、西部地区,东部的早就降了,西部地区也一样。所以我们现在就是按照战略,赶紧要加快实施,加快推进,这样我们局才能保持一个比较平稳的发展,只能是这样。没有别的出路,只有真抓实干。我们前不久又开了个前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听听大家的意见。我们存在什么问题,我已经布置了,每一个领导都要结合我们的发展战略,结合每个人的分工,结合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包括前段时间主席的讲话,对宁夏经济的分析,今后要怎么推进项目。结合这些东西,每个领导都要给我写份东西。就是我们怎么抓我们的经济工作,我们按每个人承担什么责任,要按时间去推进。
记者:您认为这当中领导干部的责任更大?
刘:是的,我一直都认为一个单位的发展要靠领导去引领,不是说靠老百姓。老百姓去干,你要出思路,你要出点子,你要引领大家去干,引领各个部门和职工去干。你别老想指手画脚,要指到点子上。领导干部不能光说,被琐碎事缠身,最后什么事都没干出来。我们每个领导每年都要抓那么一两件大事,我要你干出来。抽空再干点一般的琐碎事,就是说把责任要明确。最近我就在抓领导班子的问题,领导班子,是一个领导团队。单位发展要靠这些领导带领大家去干,你自己一点思路都没有,怎么指挥别人。
记者:目前咱们勘察的项目大概有多少个?
刘: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有20多个,今年预计至少在25个项目。记者:其中比较大的项目是哪个,能介绍一下吗?
刘:大的项目我们主要围绕红墩子,就在银川市,靠近长城、金水度假村往北,到陶乐这一片,有20亿吨资源。这块资源主要配置给中电投,就是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他们要搞一个七八百亿的这种产业,在宁东建立一个更大规模的氧化铝厂和化工项目。再一个还要给宝丰,宝丰集团有一个工业园区也是宁东的园区之一。这块的资源特别好,是优质煤,优质煤炭资源。三分之一焦,做配焦煤要用,这个煤质好,开采条件也好。所以勘探这块的进度我们在抓紧,这是个大项目,今年上半年主要靠这个。当然宁东其他矿区我们也在做,也在勘查。
记者:我们这个企业6年来快速发展,效益一年比一年好,您觉得这背后与您个人的特质是否有关,您是一个怎么样性格的人?
刘:我这个人比较随和,跟老百姓打成一片,我应该属于民主型的领导。基本上和大家结合得比较紧密。干工作一般是我先出思路,拿出来让大家讨论。大家通过补充、修改、完善,形成工作思路,大家去推进。因为我们这个单位,技术人员多,专业性很强,跟外界打交道的时候少。人都很耿直,你要适应一个单位的文化。
记者:家庭对您的工作支持吗?
刘:家庭还是挺支持的,我妻子她也能理解。过去孩子小的时候也叨叨。现在孩子大了,都出去了,也就好一些。
记者:您个人生活当中有没有什么爱好?
刘:我这人不是特别外露,有时候就想静下心,安静地看看书,弄点什么。这几年主要看管理方面的书,平常有时候闲了再听听音乐。我爱听一些西方的,古典的音乐。
记者:当年父母要您调离地质行业,现在您的工作这么出色,他们应该很欣慰吧?
刘:是啊,我经常跟他们讲,我觉得干这个很顺,很得心应手。技术也懂,人也熟悉。我跟上面领导还有班子成员交流过。我说,我干的时间太长啦,思维已经固化啦,我的脾气性格工作方式方法你们也很了解,你们都已经摸透了。能不能跳出思路来领导你们,这个很重要。现在我的压力也很大,我现在EMBA也读完了,高级工商管理硕士我已经毕业了。我觉得大家得跟上我,因为都要学,整体往前走。所以我就要通过学习,来跳出这种思维,使眼界使思维更远大,更成熟一些,包括工作方法,要跳出来。我要再不学习,怎么带领这个团队往前走,所以自己给自己加点压力。目前我们这个单位,领导层大家人品都很好,都是实实在在干事的人,工作中都能互相支持、帮助。
记者:谢谢,祝您一切顺利!
“人物评语”
颁奖辞
路磅礴,志当远;
站排头,夺一流。
彭凡不凡!
——给宁夏共享集团董事长、总裁彭凡
“人物档案”
彭凡,男,汉族,1963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宁夏共享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扎根铸造业26年,从普通铸造技术员成长为企业高层领导,使共享集团从亏损的单一国有铸造企业发展成为拥有11家子公司(其中6家为中外合资企业)的企业集团和中国领先、世界一流的专业铸造企业,入选中国工业机械500强和500大,成为宁夏唯一双入选企业。公司多次获得GE、SIMENS公司“全球最佳供应商”称号,被授予“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级技术中心;连续3年获得“中国机械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100强”。被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评选为首批“机械工业现代化管理企业”。2008年共享集团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5%,利润增长59%,各项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