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刘增,女,浙江人,政府管理学院2003级本科生、2007级硕士生。现已留校工作。大学期间,在学生课外学术、实践方面成绩斐然。曾任政府管理学院学生会学术实践部部长、北京大学职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政府管理学院团委副书记等职务。曾先后荣获学术创新奖、“三好学生标兵”、政府管理学院优秀学生干部奖、北京大学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个人奖、全国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大赛特等奖、第三届首都“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研竞赛特等奖、北京大学学生“五·四”奖章等荣誉。2008年,被选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接力护跑手,并荣获北京大学奥运志愿者金奖。
不要让最爱自己和自己最爱的人失望。
——刘增
刘增,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03级本科生、2007级硕士生。在北大的几年里,燕园悠远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学术魂魄赋予她灵性与激情;挑战殊荣几度里,敏而好学的她在这片民主科学的天地里全面成长成才。刘增以自己的努力为新时期北大青年做出了榜样和表率!
耽于志趣,敢为人先
求学北大,是刘增自幼的一个梦想。2003年考入北大之后,刘增更加真实、深刻地领悟到北大悠远的学术传统、自由的学术氛围,坚定地向着胸怀天下、知行合一努力。本科期间,她和广大同学一样受惠于本科生导师制等教学改革、得益于本科生科研等扶持政策。这些外界因素,给刘增及其他本科生从低年级就开始学术研究创造了很好的机会和条件。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将自身的兴趣爱好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不畏艰难,勇于挑战,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对学术科研的追求中。她说自己是“完美主义者”,喜欢在细节中寻找突破极限的快乐。她对自己的期待很高,执著进取、孜孜以求,希望尽可能做好每一件事情。“从1到90很容易,但从90到100付出的努力要大大多于从1到90的积累。”这是刘增常说的一句话。以行践言,刘增在科研的道路上拾级而上,将挑战作为求学的习惯。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大赛是中国最高级别的大学生科研奖项,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大学二年级的刘增鼓起勇气,问鼎“挑战杯”。她与本学院2003级本科三位同学一起,通过“大一”暑假、“大二”寒假的实地调研以及历时一年的论文写作,以课题论文《专业市场主导下的产业集群研究——浙江余姚市塑料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和竞争优势探析》参加大赛。经过层层选拔,该文终于一举夺魁,荣获全国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大赛特等奖,这是北大近几届参赛以来唯一的特等奖。与此同时,该文荣获第三届首都“挑战杯”学术科研竞赛特等奖(北大文科作品唯一特等奖、最年轻的获奖者)、北京大学第十三届“挑战杯”五四青年学术科研竞赛一等奖(最年轻的参赛和获奖团队)。此外,刘增等课题组成员也获得了学校教务部授予的研究性学分。对于这次在挑战杯上获得的巨大成功,刘增说:“‘挑战杯’的价值不在于获得了什么奖、得到了什么荣誉,而在于影响了一批人、为后来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在为“挑战杯”挑灯夜战的日子里,刘增切实感受到了什么是“付出”。一阵辛苦的拼搏让她的颈椎受到了很大的伤害,课题交付学校评审后,她一连扎了一个多月的针灸才恢复。事实证明,这位看上去略显纤瘦的浙江女孩,却有着非常坚韧的个性,是什么力量让她有勇气去欣赏那种“凄美与悲壮”?“家”——刘增的答案很简单,“不要让最爱自己和自己最爱的人失望”。
2005年暑假,在美国伯克利访学的沈体雁副教授收到刘增的一封求教邮件,此时她也正在美国耶鲁大学参加“北大—耶鲁”暑期学校。通过电话和网上交流,沈老师被这位“大二”女孩的求知精神和学术热情所感动,破格邀请刘增作为本科生参加自己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2008年奥运会的城市增长效应与控制:一个集合性时空动态建模方法”,并建议她根据“挑战杯”科研竞赛中所关注的产业集群的分析角度深入下去,来研究奥运会对北京城市产业、产业群等经济单位的效应。刘增十分珍惜这次锻炼自身学术能力的机会,在课题研究中投入了很多的课余时间。仅用半年时间,她就不仅在这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上出色地完成了导师布置的任务,而且还作为第二参与者,协助沈体雁老师成功地申请了北大民营经济研究院官员产业集群方向的两个课题——“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和“江浙地区民营企业发展的投入产出分析及数据库的建立”。
刘增的努力让她收获了很多骄人的成绩。截至目前,刘增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学术期刊、专著中累计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了三项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对于刘增来说,丰富的学术实践活动可以帮她锻炼系统的思维能力并提升逻辑的严密性,教她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我必须具备这种核心素质。这是我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的最大动力。有精英的思维才能有精英的能力”,这是刘增对大学生活的最大体会。
衣被同窗,古道热肠
刘增不仅在学术上获得了相当的成绩,而且在学生工作中也非常活跃。刘增曾担任政府管理学院学生会学术实践部部长、院团委副书记等职务,主要负责学院本科生的学术实践和院刊宣传工作。
在学术实践方面,刘增希望能通过各种健康向上的活动为同学们营造“学术政管”的氛围。在团委的支持和其他学生干部的配合下,刘增举办了政府管理学院第一届“挑战杯”学术科研系列活动。她通过校长基金项目、“政管名师”讲座、各年级间的学习交流会、暑期实践等活动,为同学们搭建起“学习、学术、实践”三位一体的平台。
此外,刘增还以自己的成功经验,鼓励和带动周围更多同学参与“挑战杯”竞赛等学术研究。她还呼吁学院和学校进一步重视本科生科研,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更多支持。在院团委的主持下,她和其他学生干部草拟了以“挑战杯”学生学术科研竞赛为代表的《政府管理学院学生学术活动章程》,将制度化、规范化、创新等理念纳入到学院的学生学术科研工作中。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刘增认识了家乡一些热心的公益人士,他们经济基础较好,并且比较重视和关心教育事业。刘增想到自己在学院不时听到一些同学家庭条件困难付不起学费的情况,如果能得到这些公益人士的资助,岂不是一件好事?她在了解情况之后,主动担任起“牵线”的工作。她热情地往返于公益人士同院系之间,经过多次协商,双方初步达成意向:由院系按照品德和成绩等选择标准向这些公益人士推荐一些同学,公益人士每学期进行一定的经济补助。目前,这个计划已经付诸实施,2005年秋季学期有五名学生每人获得了至少2000元的生活补助金,2006年春季学期这五名学生每人每月又获得了500元的资助。今后,刘增希望这项助学计划能像滚雪球一样吸引更多公益人士的关注和参与,并在制度规制下搭建起一个平台,从而整合起各方面的社会资源,帮助更多需要资助的北大学子。
躬身践行,回馈社会
北京大学职业发展研究会是政府管理学院学生在2003年成立的一个新生社团。刘增作为第一批创始骨干直接参与了该社团的创建,为协会的诞生和发展做了大量细致和开拓性的工作,承担了调研和培训任务,尤其是她率领了一支团队启动了“ACDR2014计划”,并先后在社团中担任了会长助理、副会长等职务,曾获得该社团颁发的“杰出骨干奖”和“金点子奖”。由于她的优异表现,读研期间,她被聘为北京大学学生课外活动指导中心副主任。
2004年2月,中央颁布了关于农村问题的“一号文件”,刘增和政府管理学院几位关注“三农问题”的同学一起对其进行了研究学习,最后他们奔赴全国文明村——浙江余姚小路下村进行民营经济的调研,深入实地探究浙江民营经济带动农村致富的情况。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小路下村的情况,刘增率领团队采取了由上到下、逐级走访的调研方式。最初,他们访问了浙江省宁波市驻杭州市办事处,走访了余姚市的外贸局、泗门镇政府,最后扎营在小路下村进行了一周的访谈和调查。刘增出色的组织能力不仅让整个团队成员配合的非常愉快和默契,他们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也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交口称赞。
功夫不负有心人,该实践团荣获“2004年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北大仅13支团队获此殊荣,该实践团还是最年轻的获奖团队),荣获“北京大学2004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团队奖”,刘增本人也荣获北京大学2004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个人奖。
胸怀天下,异域取经
刘增还积极参加各类国际交流活动。2004年暑假,她被选拔为首批“北大—耶鲁”暑假学校成员,在美国耶鲁大学进行了为期六周的英语学习交流。交流期间,她刻苦学习课程内容,参加耶鲁大学组织的各类活动。在交流学习之余,她还担任了通讯员一职,承担起向国内报道“北大—耶鲁”暑假学校情况的任务,撰写并在北大新闻网上发表文章三篇,此外,刘增还在2004年春季学期作为北大学生代表接待迈阿密大学访问团的活动,其热情的服务赢得了访问团的好评。2008年2月,刘增的申请论文《浙江金融二元特征及其原因研究》从441位候选者提交的论文中脱颖而出,最终赴美国东西方文化和技术交流中心参加“第七届东西方中心研究生学术年会”,并做了大会发言。
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刘增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也收获了快乐。越是具有挑战性的事情,越能激发起她拼闯的劲头,在突破极限的一瞬间,就是她最快乐的时刻。她说:“所有尖端的事情要由尖端的人来创造或改变,北大人应该勇于挑战,敢于改变和创造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