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春的足迹—燕园里的成长故事
8870500000010

第10章 元培之英,华林之杰——记元培计划实验班乔元华

人物简介:乔元华,男,中共党员,山东人。2002年考入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元培学院的前身),2006年被保送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在北大学习期间,刻苦上进,自强自立,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专业成绩排名全班第一,学术能力突出,长期担任学生干部,参加多项公益活动。先后荣获北京大学“三好学生”(2次)、北京大学优秀团干部、北京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和多项奖学金。在北京大学第十三届“挑战杯”论文竞赛中,曾获一等奖第一名的成绩。2004年,被评为北京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2006年被授予北京大学学生“五·四”奖章。现在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工作。

北大是一个筑梦的地方,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燕园是一方智慧的沃土,见贤思齐,积跬步方能致千里;未名湖是个海洋,碧波荡漾着你的梦想与激情……

——乔元华

常立自强之志,永存感恩之心

乔元华出生于山东农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因车祸致残,母亲又体弱多病,生活的重担早早地落到了他的肩上。艰苦的环境不仅造就了他坚韧的性格,也给了乔元华感受社会温暖进而培养自身社会责任感的机会。

家庭的困难、环境的艰苦,并没有让乔元华丧失信心,反而激起他自立自强、刻苦学习、改变命运的决心。他坚信知识的力量,从高中开始,他就自己筹措学费,在逆境中顽强拼搏,努力学习。“苦心人,天不负”。2002年,乔元华以山东省文科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北大。

高考之后,《齐鲁晚报》曾以《独自“备战”的考生》为题报道了乔元华身处逆境却奋斗自强的情况。得知他被北大录取后,又以《寒门才子果然好样的》进行了追踪报道。之后,社会各界的热心人士对乔元华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资助。乔元华很感动,也很惶恐,感动于社会的温暖和关爱,惶恐于自己无力对这种温暖做出应有的贡献。一位资助乔元华的阿姨告诉他,她们的爱心是不需要回报的,只要他能成才,用自己的力量来帮助其他身处逆境的人就好了。于是乔元华懂得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能变成美好的人间。

来到北大之后,为了回报社会和学校的帮助,乔元华“大一”时即注册成为青年志愿者,并曾担任北京大学学生服务总队元培分队长,带领元培所有受到资助的30多位同学通过自己的劳动来为学校和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尤其在“非典”时期,乔元华和他的同学一起,冒着酷暑,在学五、艺园等食堂站岗值班,保证了同学们的就餐安全。他深入了解本支部贫困生状况,并结合自身经历,与这些同学深入谈心,共商自立自强之路。他还通过义务献血、对贫困地区学生进行高考辅导等形式积极地回报社会。同时,为了不给父母增加负担,乔元华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兼职工作,用自己的双手解决了学习、生活等全部费用。

自立自强,常怀感恩之心,尽其所能服务社会,这样的经历不仅让乔元华更加坚强,更加成熟,也让他更加深刻地体悟到了奉献的莫大乐趣。

既做“谋士”,又重实干

为了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乔元华一进北大,就以“主人翁”心态投入到班级、院系和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

本科期间,他先后担任了“元培计划”2002级第一支部书记,“元培计划”2002级团支部副书记、书记,元培团委副书记等职务。作为“元培计划”面向社会招收的第一届学生,乔元华没有畏惧于基层团工作的琐碎与艰难,而是兢兢业业,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在“元培计划”专职学生工作人员短缺、工作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他主动帮助团委老师分担工作压力,创立了“元培计划”第一届团校,建立基层团支部论坛,整合了团系统的资源,完善了推优入党制度,并作为元培团委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全程负责了北京大学第十七届团代会的准备工作并当选为代表。所在支部获得北京市“先锋杯”先进团支部,并帮助元培团委获得“优秀团委”的荣誉称号。

乔元华不仅善于做工作,还善于思考、总结工作经验。结合自己大学基层团支书的工作实践,他总结了基层团工作的“三大尴尬”,即组织过于庞大而人心涣散;政治思想活动多,同学参与热情不高;团支部与班委的分工定位模糊。他还给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即强调团员意识、加强活动的趣味性和可参与性以及团支部要与班委分工合作,并保持自己的特色等。这些基层团支部工作经验已经成为“元培计划”开展基层团工作的重要参考,给后来的团干部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身在元培,乔元华把自身的荣辱与元培的成败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努力成为“元培计划”不断前行的推动者和改革者。几年来,乔元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元培的发展作贡献。为坚定广大师弟师妹对于元培的信念,乔元华先后在《元培时讯》和《昕报》上发表了《时间证明了什么》、《乔太守演说元培班》等文章。在这些分析及评论文章里,他的言语真诚又有风采,凸显了他对元培发展的责任感和“老大”的气质。其中的嘉言妙语也给师弟师妹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乔太守演说元培班》一文中就有这样的豪言壮语:

太守尝与人言:元培乃小北大。其意盖曰元培起于燕园沃土之中,立于未名碧波之畔,以北大百年革新之传统为精神内质,而复发扬之,其势甚壮,其功至伟,实乃继承数千载儒者之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一分辛苦,便有一分收获。由于工作出色,乔元华先后被授予北京大学优秀团干部、“十佳团支书”、优秀学生干部和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等多项荣誉。并在“大一”第一学期末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党员。不久,他又被推选为元培计划实验班2002级学生党支部书记。

骄人的学业,别样的“老大”

进入大学以后,乔元华就明确了自己的第一任务:勤奋学习。他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优异,本科的平均绩点为3.80,在元培选择经济学方向的33人中排名第一,被保送为经济学院的研究生。不仅如此,他还自觉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并取得了优秀的学术成果。他先后获得了北京大学新生奖学金、中国石油优秀奖学金、董氏东方奖学金等。

在北京大学第十三届“挑战杯”论文竞赛中,乔元华所参与的项目《平遥古城保护开发冲突及和解的调查研究——对中国古城镇开发模式的启示》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

2004年,乔元华作为领队,组织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赴山东新泰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山东农村调查农业保险,由于成果突出,被评为先进个人。

2005年,乔元华参与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农业水灾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完成了《新一轮农业保险试点综述》以及《中国农业保险的制度选择》两个题目的写作任务。

为了加强对保险专业的了解,乔元华还加入北京大学保险学社并担任副社长,联合清华大学保险推广协会组织了“友邦—京华保险宣传周”等活动,使得北大保险学社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社团一跃成为北京大学先进社团。

生活中的乔元华,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善于和同学交流,在同学中有很高的威信。在元培,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老大”。他们解释这个“老大”是“任劳任怨之老大,风趣幽默之老大,自强不息之老大……”看得出来,这是大家对乔元华的认可与赞许。乔元华也非常乐于接受这个称号,他常开玩笑说:“不管怎样,浪迹元培四年来总算有个封号了吧。”

结语:燕园,同学少年

工作和学习,并非乔元华的全部,在他的世界里,更有一起逐梦的同学少年。“老大”的称谓源于元培的地下组织“颓协”,那是一个由元培各界“精英”组成的团体,其中的各级学生骨干囊括数学、生物、经济、法律各个专业,是一群个性张扬,有梦相随的同学少年!在这里,他见贤思齐,学习着,成长着;在这里,他追逐梦想,奋斗着,快乐着!一群相伴终生的同学朋友,是他最大的财富。他曾深情地写道:

“此间少年多豪情,尝与别一寝室拼酒,不醉不欢;又曾半夜至静园,高唱‘风在吼,马在叫’,招来保安……”

此间少年好游历,曾与颓协共赴长白山巅,又于十一骑车至天津吃海鲜,更不论去密云桃源仙谷,又赴曲阜揽圣,登泰山祭天……

“此间少年讲义气,常于寝室彻夜卧谈,又曾啤酒火锅卡拉OK,解兄弟于失恋。及至相互扶持,情同手足,一人有难众人担,堪不铭记心间……”

说起乔元华,他的导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祁祥教授骄傲而满怀感情。在他研究生毕业前夕,孙教授感慨地说:“对于我来说,教乔元华这样的学生,是一种幸福。我最欣赏他的地方就是,他能凭着自己的聪慧和悟性,凭着勤奋、坚韧的精神,凭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农村的小学、走到镇上的中学、再到北京大学,以非常优异的成绩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再凭着自己的实力和能力,进入到中国最好的投行之一——中金公司工作。我祝愿他能够事业有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祖国多作贡献;也祝福他生活幸福美满。”把优秀当成一种习惯的乔元华,一定会在未来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辉煌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