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加德纳八大智能教育法
8865100000011

第11章 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反省自我——孩子的自我认识智能及其培养

人生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最终走上成功之路。而总结经验教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反省。加德纳教授多元智能教育法中的内省智能,说的就是人的反省能力。在社会生活中,有的人同一种错误会屡次发生,但另一些人则犯过一次之后就永不会再犯。原因是什么?说白了,就是前一种人缺乏内省智能,不懂得失败后回头总结经验教训,而后一种人则相反,他们犯了错误之后,能够通过内省来总结出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正确的应该怎么做?显然这种人更容易取得成功。因此说,从小就注意孩子的内省智能培养,是促使孩子思想成熟的一种极好方法和途径。

1.自我认识智能是人的重要智能之一

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

内省智能是指“触及一个人的情感生活,作为理解自己和他人的一种手段”。简而言之,它是指一个人知道自己的强项和弱项,知道自己需要的才能。内省智能是非常重要的智能之一。

为什么说内省智能是最重要的?如果你的内省智能很高,你就能知道在什么时候、以怎样的方式、使用你的其他的几种智能;你就能知道你能做得好的是什么。如果你的内省智能很好,你也会知道你有哪些缺点以及该怎么去克服它们。反之,如果你的内省智能很差,你会一次又一次地犯同样的错误,从而不能很好地发挥你的能力。

我们环顾四周,可以发现有些人显然缺乏内省智能。例如,有些人在生活中一次又一次犯着同样的错误,这些人总是不能理解,为什么倒霉的事持续不断地发生在“他们”头上,我们了解,可能大部分原因,是他们的行为有问题,但他们并不理解这个原因,缺乏反省和理解问题的能力是内省智能不足的典型特征。

内省智能是婴儿出生后逐渐发展起来的,最初的萌芽便是“自我意识”的产生。

初生的婴儿意识是混沌的没有明确的主体和客体的区分,基本没有自我意识,只有生理需求提示着我的存在。因此,积极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使他们尽快摆脱混沌状态,至关重要。

自我意识的核心是“我”。初生的婴儿完全没有“我”的意识,分不清主体和客体,只不过是在以后与外界事物不断地交互作用中,才逐渐“发现”自我。这个发现自我的过程开始是模糊的,以后渐渐清晰起来。

自我意识的认识过程是可以促进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界对孩子的刺激。在积极的环境里,孩子能较快地耳聪目明起来;而在消极的环境中,他们却久久地停留于混沌状态。

为让处于混沌状态中的孩子尽快启蒙,就应该尽快让孩子眼睛明亮起来,耳朵灵敏起来,手、脚活动增多等。为此,适当而丰富的刺激是很有效的:

(1)碰碰小手碰碰脚

当孩子醒着的时候,大人可以有意识地触动孩子的小手,例如捏捏小手指,点点小手心,握着小手摇一摇等,促使孩子的手部肌肉产生反映,逐渐能做出屈伸、握拳的动作。大人常常碰碰小脚掌、推推小脚、挠挠小脚心,促使孩子做屈伸和蹬腿动作。这样做能有效刺激孩子手部和脚部的肌肉,引起孩子相应的反射动作,有利于中枢神经的发育,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四肢的存在,同时让孩子获得愉悦的感受,高兴起来。此活动最好在给孩子喂奶之前进行。

(2)看人脸

大人坐在孩子旁边,微笑着注视孩子,稍后,对孩子伸伸舌头、张张嘴巴、眨眨眼睛(一次只动一个部位),动作要夸张一些,重复做几次。然后把准备的照片、人像、玩具等一一呈现给孩子,每种物品持续呈现10秒钟左右,同时伴以生动的话语,引起孩子对所呈现物品的注意,从而发生兴趣,出现愉快的反映。这个活动有利于孩子的视觉启蒙,发展其注意力。

(3)照镜子

大人把孩子抱在自己的腿上,举一面镜子面对孩子,让孩子照一会儿,然后把镜子拿走,再照一会儿,再拿走,如此反复几次,每次照镜子都对孩子说:“宝宝,你看,谁在镜子里呀?是宝宝在里面。”逗孩子对着镜子笑一笑,摇摇头。把孩子的手放在镜子上,让孩子摸摸镜子,看看镜子里自己的手在动。也可以抱着孩子在穿衣镜前玩“藏猫猫”,抱着孩子照一下镜子,让孩子看镜子里的宝宝,然后抱着孩子移开,同时说:“宝宝不见了。”然后再照镜子,同时说:“宝宝又出来了”。这样,孩子对镜子里的自己就发生了兴趣。对着镜子,给孩子的脸上点一个红点,给孩子柔软的纸巾,“宝宝把红点擦掉。”开始,孩子很可能去擦镜子里“宝宝”的红点,不要去纠正他,让他去擦镜子,擦不掉,红点原来在孩子的脸上,然后示意孩子擦自己的脸。反复这样做,孩子就逐渐会区分真实的自己和镜子里的自己。这个活动会让孩子情绪愉快,对自己的身体产生兴趣,发展自我意识,同时提高孩子的感知能力。

2.从谈论自己开始,引导孩子自我反省

为了促进孩子自我反省智能的发展,父母和孩子之间可以搞一些互动活动,父母参与到活动中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内省智能。

以下四个策略都是以与孩子交谈,帮助其自我反省为中心的。这些步骤有一个普遍的顺序。当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家长们最好以谈论他们自己开始。然后,开始讨论其他人的行为,再接着是讨论孩子们自己的行为表现,最后是其他人对孩子的想法。前面的这些问题是相对简单的,后面的问题需要更多的推论和思索。只有当儿童长大一点的时候,才能获得换位思考的能力。

(1)父母相互交流关于成人行为的自我反省,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开始方式

相互交流哪天你做了哪些成功的事,以及受到了哪些挫折,让孩子了解甚至是期望这样的思考和交流。因为这是成长的一部分(交流的“表现”可能涉及一些其他智能,像拉小提琴或是打羽毛球,或者它可能是某人的一项工作,或者它甚至代表着一个人在一个新的社会团体中表现得怎么样)。

(2)和孩子们谈论其他人的行为是下一个发展步骤

有必要让孩子们将自己与他人作比较,从而了解他们自己做得怎样。毕竟,只有当我们将自己与他人作比较的时候,才会知道自己是胜出还是落后。父母们可以通过了解孩子,再进行分析来帮助他们。这时,对孩子既不要过分批评,又不要过分肯定。

(3)和孩子们谈论他们自己的行为

问问孩子们他们哪些地方做得是好的,怎样做会有所不同,为什么他们会成功,以及他们是怎样改变他们所做的。当家长们这样做的时候,需要尽可能地保持自己的判断,而不是迁就于孩子自己是怎样看待这个行为的。

家长们给孩子们适当的反馈是孩子们成长和发展内省智能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家长们需要小心,不要给孩子们过于频繁的反馈(或过于强烈的反馈),这样才不会约束孩子进行反省。

(4)和孩子讨论他们可能怎样被别人评价

这是一个更难的问题,这个问题需要成人用孩子式的方式,和孩子进行讨论(显然只有到孩子六七岁的时候才比较可行)。这需要孩子不仅去惠索别人会怎么想他,而且更难的是,要求孩子自我批评。在这里,一个很好的开始方式,是问孩子他做什么事是别人喜欢的。积极的开始是比较合适的。

内省智能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从错误中学习,从一个人的行为表现中获得知识,这样的话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将自我反省的内容写下来,可以用写日记或画图的方式,这取决于孩子们自己的意愿。不管是什么样的形式,如果这种写下来的自我反省是有意义的,就一定会对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

3.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培养孩子认识自我能力

内省智能的培养应该由小开始,孩子三四岁时就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引导。例如,父母带着孩子出门买东西时,可以趁此机会教育。当你选一个花瓶,有A、B、C三种款式时,当决定选A时,不妨借机告诉孩子自己为什么选择A,也许告诉他ABC三者都有不同的风格,不过因为正好需要配上长长的海芋,所以高高的玻璃花瓶最合适;也许告诉他家里的桌子是玻璃的,因此玻璃花瓶正好可以搭配。总之,让他学习决定买一样东西,是需要动机理由的。

几次之后,或是他稍微大一点时,可以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买东西,例如带他去逛书店,他可能会提出要求买哪一种书,让他练习说说看为什么喜欢那本书,藉此让他学习表达,也让自己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

我国台湾省台北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田耐青副教授曾提到自己的经验,她的孩子对于文学和烹饪展现出兴趣,因此她常利用自己的下厨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许多父母担心孩子进厨房危险,不过她却在安全原则下,带孩子一起探索了美食的快乐。例如请孩子帮忙拿盐巴、递糖等,顺便说说盐巴的故事给孩子听,或是告诉孩子各国饮食文化的不同,带着孩子在烹煮之间体验旅游文学的乐趣。

除了在生活中引导之外,父母也应该多和孩子谈谈心。可以设定睡前谈心时间,父母陪着孩子入睡前,和他一起说说今天最开心与最讨厌的事,父母自己倾泄一下自己的情绪,也让孩子发表内心感受,从他的谈话中,引导他探索自我心灵、学习自我反省。

写日记也是和自己内心说话的一种方式,父母应该培养孩子写日记的习惯,让他练习写写心情,让他懂得检视一下自己今天的表现哪些是好的、哪些需要改进。

写心情之外,还可以画心情。尤其是年纪小的孩子,如果发现他正在为一件事生气,可以拿给他纸笔,告诉他画出来自己的想法,随手的涂鸦,对孩子来说,是情绪的发泄,也是内在的探索。而父母则从旁给予抚慰,和他一起涂鸦也好,或是放首柔和的曲子,也可以让孩子独处一下,让他学习自己沉淀心情。

4.鼓励孩子在生活中多多表现自己

几乎没有几个家长是有意识地损伤自己孩子的自信心,或损伤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家长常常害怕小孩子会搞得一团糟而不许他自己试一试。这样做其实是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孩子产生了对自己的能力的怀疑。

只要孩子显示出要为自己做事情,我们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要比我们想像到的多。他可能需要我们的帮助、监督、鼓励和训练,我们必须向他们提供这些服务。孩子在婴儿和幼年时期,面对着大千世界,他们常常感到束手无策。但是,仍然有勇气进行各种尝试,要学习各种方法,以使自己适应,使自己能够融入这个世界中。但是在这个时候,父母往往无意之中给他们设置了许多障碍,而不是帮助他们。

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不相信他们的能力。例如:一个2岁的孩子,如果帮助我们收拾桌子,当他拿到一个盘子的时候,妈妈会很快地说:“不要动它,你会打碎它的。”这样你可以保存好那个盘子,但是你的举动在他的信心上投下了阴影,而且推迟了他某种能力的发展,或许你阻止了一个小天才的产生。

大人们常常不经心地向孩子们展示自己多么有能力、有魄力、有气力。我们的每一句话,像“你怎么把房间搞得这么乱”,“你怎么把衣服穿反了”这类话,都会向孩子们显示他们是多么的无能,是多么的缺乏经验。我们这么做就会使他们慢慢地失去了信心,失去了自己努力去探索、去追求、去锻炼自己的自觉性,忘记只有通过各种锻炼和闯荡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作为家长,常常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概念,认为孩子到了某种年龄,才能做这类事情。但是,往往孩子在那个时刻是可以做得很好的,但是我们却人为地推迟了他学会本领的时间。而且最关键的是我们的这种做法,会使孩子失去自信,怀疑自己的能力,减弱他们的进取心。这种消极影响将会对孩子的一生都有作用。

孩子在试着做事情时,难免要犯错误,这时做家长的要有意识地避免用任何言语或行为向孩子表明他是个失败者。不能在孩子脑中留下他是“笨蛋”的印象。我们必须清楚,孩子做一件事情失败了只是说明他缺乏技巧,这种技巧常常是因为父母没有很认真地传授,而并不是孩子无能。我们应该培养孩子不怕犯错误,敢于失败,同时并不降低他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敢于犯错误和改正错误是同样珍贵的。对于家长来讲,我们自己就不能泄气或失去信心。要想鼓励孩子最重要的两条是:不要讽刺他们,使他们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不要过分地赞扬他们,以免产生骄傲情绪。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要顾及到一点;不要使孩子失去对自己的信心。

5.端正对待孩子的态度有利于孩子正确自我认识

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就会建立起对生活的看法,形成为人处世的方式。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严重地影响着孩子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影响孩子的行为和道德发展。

研究表明,如果父母认为孩子的智力在平均水平以上,那么孩子的态度往往是积极的,对周围事物的看法也是乐观和自信的。这种暗示常常会促成孩子的成功。

父母对孩子较好的评价,可以产生两个方面的意义:

把自己对孩子能力和行为的期待明确地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和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希望,父母希望自己在那些方面表现的更好一些。

父母对孩子评价比较好,孩子对自己的评价也会比较好。这一点比上一点更为重要。孩子对自己的评价是建立他感受到的周围的人对他的评价的基础上的,特别是父母对孩子评价的基础上的。孩子的年龄越小,这种评价就显得越重要。一般来说,父母的评价常常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对待孩子,父母必须有爱心、耐心、善心。

有的父母对待孩子缺乏耐心,很急躁,一旦发现孩子做了错事,不是耐心地对孩子进行教育,而是怒气冲天,不是打,就是骂。

有的父母情绪很不稳定,常常都是郁郁寡欢的,有时高兴,有时生气。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是根据自己的情绪变化而变化的。这使孩子很难琢磨父母的态度,感到无所适从。

有的父母好像患了忧郁症,心情常常都是不高兴的,因此,对待孩子的态度比较淡漠。

有的父母好像有精神病,有的父母胆小怕事……

这些不良的心理状况对孩子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都可能使孩子模仿和学习到父母的不良行为。父母会把自己的不健康的心理状况转移给孩子,这是很值得父母注意的大事情。

在端正对孩子的态度中,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对孩子的评价和帮助孩子建立起足够的信心最为重要。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父母的期望就是孩子的行动

父母希望孩子向什么方向发展,就应该给孩子讲清楚,这样就可以使孩子的智力和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父母的期待和希望是需要孩子来完成的,所以,父母要巧妙地让孩子接受父母的希望和期待。有的孩子跟爷爷、奶奶等接触更多一些,可是爷爷、奶奶没有父母那样的期望。如果是这种情况,父母就更应该经常把自己的期望告诉孩子,设法使孩子接受父母的期望。

父母和家庭的其他成员对孩子的评价和期望应该一致,不要给孩子心理造成矛盾和冲突。

父母要让孩子理解自己的期望,就必须具体而明白。有些父母经常对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说,希望他将来上名牌大学。两、三岁的孩子是理解不了大学的含义的,更分不清名牌大学和一般大学的区别。因此,对年龄小的孩子,父母的期望更多的应该是具体的活动和行为,而不是空空如也的东西。这样,孩子就会逐步接受父母的具体的活动和行为了。

(2)为孩子树立起足够的自信心

对一个人来说,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事实证明,即使一个比较聪明的人,如果没有足够的信心,也不可能会取得成功。孩子希望在智力和能力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而这些方面却缺乏自信心,这是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的。只有有了信心,才有可能做得更好。只有一步步做得更好,才能更好的建立起信心。

父母如果能够帮助孩子做得更好一些,也就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自信心。如果父母虽然对孩子有较高的期待,但是又常常说孩子这也不对,那也不对,甚至讥笑和讽刺孩子,孩子就很难建立起信心来的。如果父母认为孩子是愚笨的,孩子就会形成一种无形的自我意向,就会缺乏信心,这就限制了孩子在行为和知觉过程中的努力,他们很容易产生一种预感,认为自己在这些方面注定要失败。

(3)父母的评价决定着孩子的前程

很多父母会持这样的观点:父母的态度是孩子行为的结果。其实,有时恰恰相反,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对孩子的行为结果有巨大的影响。父母的态度和孩子的行为结果是互为因果的。

生活中,即使孩子的确差一些,如果父母以较好的态度去对待孩子,给孩子更多积极的评价,也可能会帮助孩子建立起信心,孩子就会更努力地去实践。而父母的消极态度和负面评价只会使孩子失去信心,孩子更不敢和不会去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其结果自然是孩子的智力和能力都更差。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进行积极的评价,孩子就会按照父母的期望去努力,孩子就有可能取得成功。如果父母对孩子进行消极的负面评价,孩子就无法按照父母的期望去实践,孩子就很难成功了。

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不仅严重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和学习进步,也影响孩子其他方面的能力和人格的正常发展。比如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主能力、独立能力等。

6.教育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教育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对孩子的发展很重要。因为人的一生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一路上处处有矛盾,有冲突。矛盾是绝对的,而统一只是相对的。因此,我们必须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制能力,教他们学会控制自己情绪,决不要因自己的情绪失控而使矛盾激化。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制能力呢。

(1)教孩子学会换角思维

所谓换角有两层意思。一是换一个角色。如站在对方的立场,想想对方的情绪,这样自己的不良情绪就会得到缓解。如有的孩子打架吃了亏,要纠集好朋友一起去报复,这时家长一定要抓住事例进行自制自控力教育,从成因到后果,从家庭到社会,教会孩子换角思维的方法,来锻炼他的自制力。二是换一个角度,不要光从自我的角度,感受去思考问题,也要从旁人、家长、同学或老师的角度思索问题。从一个好孩子好学生的角度去想想自己应该怎么做。长久以往,孩子的情绪化思维一定会有所改变。

(2)教会孩子在情绪不佳时改变心态,改变环境

当孩子在托儿所、幼儿园与小朋友闹别扭,或者受到老师的批评,大同学的欺侮时会出现情绪不好,嘟哝着嘴。这时,家长先不要去管他,让他有段自我调节,排解的时间。如果过一段时间不良情绪过去了,状态也好了,再去问清原委,帮助分析、处理。同时也要表扬他,说孩子长大了,懂得如何和小朋友相处,自我调节了,妈妈真高兴,下次遇到这种事情都要好好想想,别太在意。如果孩子好长一段时间还是闷闷不乐,父母就要及时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带他出去走走,上公园,讲个故事,做孩子喜欢做的事情等等。让孩子情绪好转后再问明情况,作些处理,然后告诉他,今后遇到这种事应该先想通前因后果,不要老不高兴,应该开开心心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宝宝才能长大,才能永远高高兴兴,脸上永远挂着灿烂的笑容,成为人人喜欢的乖乖孩子。同时还要告诉他,今后这样的事情经常会碰到,今后爸爸妈妈就要看你的表现了,看看我们的小宝贝到底能不能长大。

(3)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反诱惑训练

如孩子特别喜欢吃糖;就在早上交给他2块糖,告诉他1块上午吃,1块下午吃,到中午可以检查一下是否按说的做了,做到了就表扬、奖励,并在日后的训练中提高诱惑力的强度,以锻炼孩子的自控能力。在训练失败时,就要教孩子如何避开诱惑,抵制诱惑。如把糖果藏起来,去做其他的事悄,忘记了不就不会去吃了嘛!训练的办法很多,如花钱、看电视、玩的时间等等。心理学家认为,经常进行此类训练,可以促使大脑皮质进行控制性思维,以制约自己的生理欲望和心理欲望。

有自控、自制能力是有自信心的一种重要表现,家长可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件事。

7.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尊心,懂得自尊自爱

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至关重要。小时候懂得自尊的孩子,长大后才能更懂得自尊自爱。下面介绍几个培养孩子自尊心的方法:

(1)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可赞赏的事情

赞赏,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自尊心,而且承认他所做的事情,会提高他的自我价值观念。即使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也可以提醒孩子知道他是可爱的、有能力的。例如,当你让孩子帮你拿一件东西后,你就可以表扬他,说他真聪明懂事,会帮妈妈干活了。你可以在孩子的床头上挂上两张照片,一张是他正在做父母赞赏的某件事,另一张是全家人愉快地在一起,以此提醒孩子的可爱和能力。

(2)抽时间单独和孩子在一起

有些父母工作忙,时间十分宝贵,尽管如此,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单独在一起,这非常重要。要做到这一点的最好办法,是把与孩子在一起的安排列入计划,小到一起散步,大到外出郊游,这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联络是十分重要的。与孩子一起玩耍时,要遵守他的规则,不要超出他的水平。对于重组家庭,父母应该考虑孩子的特殊情感需求,对于感到孤独的继子女,家长应抽出专门时间和他在一起。

(3)允许孩子做自己的事情

许多父母认为,替孩子做他感到困难的事是帮助孩子。事实上,这等于告诉孩子他自己不行,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孩子需要鼓励和挑战,要给他解决问题和发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当他需要帮助时,指导并协助他去想办法,寻求答案,而不是代替他做。

(4)珍视孩子的物品

父母经常控制送给孩子的玩具和书,有时认为某件物品不适合孩子了,但事实上他可能仍然需要它,甚至这种喜欢会持续几年。因此,在处理某件孩子的物品时,父母不要擅自做主,要由孩子自己决定何时放弃某件物品。

(5)帮助孩子正确处理身体方面的问题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粉刺、肥胖和雀斑时,父母要帮助他解决精神上的负担,并让他不要太在意自己的外表。

(6)孩子贬低自己时父母要干预

孩子贬低自己是在传达一种有碍自尊的信息。这时父母应表现出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对他的爱,认真地倾听,然后再告诉他应有的态度。

8.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使孩子成为生活的强者

有竞争才会有进步。有发展,对个人、集体、国家都是如此,因此,要使孩子成为生活的强者,必须从小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当然,同时不能忽略合作意识的培养。

(1)家长应引导孩子自己与自己比较,有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决心

一味追求击败别人,打低对手的人,易造成不良的人际冲突,不利合作精神形成,是一种狭隘的意识,同时,一山更有一山高,总追求胜过别人,当有失败的体验,即不能承受,久而久之,影响心理健康。因此,应多引导孩子与自己比较,从实际出发,根据各人的基础,不断取得进步,与自己的惰性做斗争,与困难做斗争,不断超越自我。日本的幸子、中国的张海迪等生活中的强者,都是这方面的典范。

(2)家长应鼓励孩子参与集体竞赛,为集体的取胜尽最大的努力

幼儿园、学校常会举办一些体育、知识、智力等方面的竞赛活动,但不少孩子都不太愿意参加。对此,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参加这些活动,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不断地适应和学会如何参与竞争。特别是以班、组为单位的智力竞赛、体育比赛等,是一种集体竞争行动,要求每个人既要发挥最大的潜能,又要互相合作协调,使整体作战成功。目标是既要战胜对方,但又不能损害对方,孩子从中可学到许多竞争的方式方法:公正、平等,促进孩子良好的竞争意识形成。

(3)家长应教育孩子正确对待竞争中的胜利与失败

有竞争的存在,必然有胜利,也肯定有失败,家长要让孩子认识到胜利时,要想到一山更有一山高的道理,终点永远在前面,失败时,也别以为世界末日到了,关键是找出失败的原因和努力的方向。胜利时洋洋得意,失败时垂头丧气都是缺乏良好竞争意识的体现。中国竞走选手阎红的事例可给予我们启发:

1993年,阎红第一次参加世界比赛,率先冲到终点,眼看冠军到手,突然裁判宣布她犯规,结果队友夺得冠军,但她说:“冠军不是我,是徐永久,只要是中国人,都一样。”以后,阎红更发奋练习,终于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变革速度加剧,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培养儿童青少年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性。让孩子学会竞争,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成为当前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下面是儿童教育专家对培养孩子竞争意识给父母的几点建议:

(1)从小就注意培养和发展孩子的个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与竞争能力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发展孩子个性,应从其本身的需要、兴趣出发,让孩子不但有广阔的知识背景,更有几种特殊的才能和本领,具有较完善的人格。能自理、自主、自律、自信的孩子,其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往往强于他人。个性突出的孩子,其自身往往蕴涵无穷的竞争力量。

(2)鼓励孩子勇于创新

没有创新就不可能进步,没有进步则失去了竞争取胜的基础。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善于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和求知兴趣,鼓励孩子多参与动脑、动手、动眼、动口,使其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用自己的思路去解决问题,不要用传统的现成答案和传统的教育模式来限制孩子,束缚孩子的思维的手脚,当孩子表现出其“新思想”、“新发明”时,家长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鼓励孩子坚持探索。

(3)转变观念,鼓励竞争

过去我们常以“听话”、“乖”来作为评价好孩子的标准,其实,这样的孩子对问题缺乏个性见解,对压力无力抗争。从孩子未来生存发展来看,应从小培养孩子具有独立自主意识、坚强的意志、敢想、敢说、敢干,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勇于迎接挑战、挫折与艰辛,鼓励孩子勇敢地走出教室,走出家庭和社区,溶入社会,体验生活,体验竞争。

(4)鼓励孩子相信自己

鼓励孩子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内心感受,能用自己的价值观判断是非,从而决定自己“怎样生活、怎样学习、怎样做人”,自己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相信自己有力量和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正确目标。相信自我,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竞争意识”,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孩子,根本上失去了和别人竞争的能力,他必然不会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甚至干任何事情都体验不到一种“把握感和成功感。”

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应从小开始,从小事做起,在培养孩子竞争意识过程中,也要让孩子明白:竞争不应该是狭隘的、自私的,竞争者应具有广阔的胸怀,正确看待超越和反超越;竞争不应是阴险和狡诈、暗中算计人,应是齐头并进,以实力取胜;竞争不排除协作,没有良好的协作精神和集体观念,单枪匹马的“强者”是孤独的,也是不会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