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道理没有完全绝对的,这应当是踏入人生战场之前就应当明白的一个道理。如果一个人总是把身外的人和事,以非友即敌,非白即黑的眼光去看,那就会让自己一刻也不得消停。即使你手中的矛足够锋利,盾也足够坚厚,也会在那种持续不断的消耗中把自己累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即使是一个壮怀激烈的勇士,也应该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在胜利到来之前和之后,都能够拥有远离紧张和担忧的人生状态。
1.首先要认清胜败得失
人生如战场,所以在很多人看来,要想成为强者,成为胜利者,必须经过一番“激战”或者是长时间的“持久战”,才能一决高下。孰不知人生这场战斗远比真枪实炮的战斗复杂多了,它的兵法千奇百怪,讲究的就是智慧。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周瑜是东吴的大将,他聪明过人,才智超群。然而,他却对蜀相诸葛亮一直耿耿于怀,几次想除掉诸葛亮,却未能得逞。赤壁之战,周瑜损兵折将,费了不少钱粮打仗,却让诸葛亮从中得了大便宜,气得周瑜“大叫一声,金疮迸裂”。后来,周瑜用美人计,骗刘备去东吴成亲,被诸葛亮将计就计,结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气得周瑜又“大叫一声,金疮进裂”。最后,周瑜用“假途来虢”之计,想谋取荆州,被诸葛亮识破,四路兵马围攻周瑜,并写信规劝他,周瑜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
周瑜的失败不是因为他在人生这场战斗中没有采取积极的战术,而是没有看开成败得失的终极意义。
其实,如果一个人与对手的势力对比中处于下风的话,那么对他来说,“保住自己”是当务之急。虽然弱者也可利用矛盾,利用强者之弱获得“生存之地”,但也必须时时面对强者的压力,因此“保住自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你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时,绝不可为了摆脱压力而主动求战,因为如果这样固然不能排除获胜的可能,但也肯定是胜得凄惨,至于灭亡的可能性那可就太大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战”是上策,否则就是拿胳膊去和大腿叫劲,结果只会自取其辱。
弱者“不战”,可以避免损失,可以避免失去“生存之地”,只有“生存”下去,才有可能在一段时间之后成为“强者”,在态势上取得“胜利”!因此“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一策略对“弱者”显得格外有价值。
对于那些和自己势均力敌的对手来说,“战”的结果极有可能是两败俱伤,所以如果不是实属无奈,最好不要去招惹和自己平分秋色的对手。当自己的能力还不够强大的时候,不要勉强自己去跟对手一决高下,去拼、去出击。在这种情况下获得意外的成功可能性不大,通常的结果是:失败了,折损了自己的壮志,也惹来一些嘲笑,在别人的眼中,你的失败是“能力不足”、“自不量力”。
即使自己有了足够的能力,还要看客观环境允不允许自己去出头,这里所说的“客观环境”是指“大势”和“人势”。“大势”是大环境的条件,“人势”是周围人对你支持的程度。“大势”如果不合,以本身的能力硬逼着自己去“出头”,虽然不无成功机会,但会多花很多气力;“人势”若无,想强行“出头”,必会遭到别人的打压排挤,也会伤害到别人,种下仇恨的种子,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也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
所以,与对手势均力敌之时,不战,自然可以降低损伤,可以和对手维持和谐的关系,也可以透过冷静的观察,掌握对方的动向,以便做到“知己知彼”,那时即使对手先出手,自己也可以镇定迎战。
而如果对手弱于自己,那么即使他百般挑衅,也不要受骗上当,要坚决不与之一般见识,因为与能力低下甚至是跳梁小丑式的人物“交战”,不仅白白消耗了自己的精力,还会令自己变得鄙俗起来,即便赢了也不光彩。
美国有一位名叫阿扎洛夫的作家,由于他的努力和勤奋,使他的前半生有着辉煌的成就。然而,在他的后半生,由于他在故乡小城里与一个名叫马利丁的文坛小丑较上了劲,并将其视为竞争对手,从而使他后半生与辉煌无缘。
马利丁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实现名利双赢,就以卑鄙的手段不断地在报刊上制造一些低劣的花边新闻,并向阿扎洛夫叫板。凭着阿扎洛夫的人品和地位,他本不该去理会这种“跳梁小丑”式的人物,但是,不幸的是,他被这个小丑激怒了,并丧失理智地与马利丁在小报上展开了长达数年的论战。结果,这个马利丁靠着阿扎洛夫既得到了名又得到了利,而阿扎洛夫则在无端地空耗青春与生命的同时,成了世人耻笑的对象,从此一蹶不振,郁郁而终。
和一个德才兼备、光明磊落的人做对手,竞争中因对手的出色,可以带动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从而获得竞争的快感。而和一个能力比自己差十万八千里的对手“交火”,只会使自己在离成功越来越远的同时,给世人留下耻笑的把柄。所以面对“弱”于自己的人,我们应一概挂出“免战”牌。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在一个森林里,一个自不量力的鼹鼠很羡慕森林之王老虎的威风,于是找到了老虎,要向老虎挑战。它对老虎说,如果自己胜了,老虎就将森林之王的位置让给它鼹鼠;如果它输了,它就此远离老虎统治的这片森林。
老虎想也没想就断然拒绝了。老虎说:“如果我接受你的挑战,不管结果如何,你都是最后的赢家,而我呢,以后所有的动物都会耻笑我和一只鼹鼠打架。赢了鼹鼠的老虎还算得上森林之王吗?所以,不是我不敢答应你,而是我不屑于选择你这样的鼠辈作为对手!”
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竞争对手。没有对手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但我们决不应该与每一个人都成为对手,这不仅是一种关乎情绪和智慧的双重认知境界,而且也决定着你最终的胜利和失败是否能产生让自己心满意足的意义。否则,就算我们赢得每一场战斗。结果,却可能发现自己已输了一生!
2.对无所谓的利害不予计较
一个人在现实中,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敌人,大大小小的敌人;一个人在生活中,也会事出有因或莫名其妙地遇上各种各样没有善意的事情。逢着这种时候,人便容易动怒、叫真、较劲,大都会你死我活,鱼死网破。由此可以说,人有一种天生的对抗情结,遇到敌对或敌意的事情便容易以死相争。如果针对生命悠关的事情,原则性事情,倒还情有可原,说得过去。若为那些非原则性问题,寻常小事而大动干戈,殊死相争,则毫无意义。有些人却偏偏难以悟得这种道理,常常为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小事情而打得头破血流,甚至命归黄泉。我们其实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来解决这些事情,也许还显得更省事、更少背时一些。比如在关于无所谓的利害时,不妨放弃对抗,“向对手投降”,就是消除这些敌手的一种优良方式。《射雕英雄传》中的“老玩童”,就用这种不战自败的方式,把他的对手打得七窍生烟。
“老玩童”是金庸所著《射雕英雄传》中的一个人物,此人武艺精绝,技压群雄,武林中没有几个人是他的对手。但是他立身为人却很豁达,笑傲江湖,游戏江湖,不以胜败论英雄。他常常以“逃跑”的绝招,把对手气得发抖。遇到高手,不上几个回合,他便跳出圈外,搓一搓身上的油泥,团成一个小泥球,远远地抛给对方,然后扮个鬼脸,说声:不跟你玩了。便逃之夭夭,把对手孤单单丢在那里气得发僵。有时遇上很臭的对手,他也全不认真,有一下没一下地和对手过招,真真假假一会,又抽身自退,一走了之。对手常常被他这种单方面的投降,气得浑身冒火,但又找不到出气的地方。尤其是那些涉世不深,不知道天高地厚,心高气傲者,更是无名之火不打一处出,几乎要疯狂。可是对手早不在了,“老玩童”早忘了这些,不知道他又到别的什么地方潇洒人生去了。“老玩童”的“投降”绝招真是高超无比。其实这种“投降”,并不是一般人理解的那种丧失骨气的丢脸行为,而是替换了一种竞技尺度,通过价值准则的提升,把那种简单而意气用事的英雄对抗,上升到了一种更微妙和更复杂的超高境地。
在基督教文化中,也有这种不以恶抗恶的“境界”主张。《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六章上耶稣说: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不要与恶人作对,要爱你们的仇敌。耶稣说这些看似简单、令人难以做到的话,但这些话里面却蕴藏着十分精深的哲理思辩和主张。因为恶不能抗恶,以恶抗恶只会恶性循环,了无终止。世界必须由善来终止恶,人类才有最终的光明和希望。
从另一个角度说,人一生的时间太有限了,多则一两万天,少则百把千来天。而一个人要做的正经事却太多了。没有时间和心情陪着他人,更没有时间和心情陪着敌人。和敌人争着做那种恼人和扫兴的事情,实在没有道理。没准连命也赔上了,那就更加晦气了。
因此而言,在人生的竞技场上,也应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像“老玩童”那样,向对手“投降”,让他们去做“英雄”,我们不做“英雄”。
这样,就会不必再在那种无足轻重的事情浪费时间精力,而且,说不定还能省下一笔“矛”与“盾”的“折旧费”呢?
3.无敌高手的剑从不出鞘
人人都有攀比之心:希望自己比别人强,比别人出名;希望自己是个大人物。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人们就开始拼命地去“攻城掠地”,有的甚至把自己弄得头破血流。但到了最后,却往往会发现,除了“累”和“茫然”以外,自己竟一无所得,害人不浅啊!
几年前,马思尼自己创业当老板,年收入超过50万美元。不料,就在公司的业绩如日中天的时候,他突然决定把公司交给太太经营,自己则转到一家大企业上班,月薪骤减为6000美元。为此,太太一度无法理解他:“你们男人到底在想什么?”
马思尼透露,当时他的想法很简单:对方应允他可以拥有一间单独的办公室,旁边摆着一台音响,每天愉快地听着音乐工作,而这正是他一直最想过的日子。
马思尼并不想做大人物,所以他也从不认为自己就一定要当老板,有些事其实可以让别人去做。不过,他观察到大多数人好像都非得做个什么头儿,觉得有个头衔才有面子。
有一回,他听到一位年轻的同事要求升头儿,理由是:“我的同学掏名片出来,个个都是头儿,只有我不是,我都被他们比下去了!”
马思尼承认,很多人不能接爱“你比我好,你比我强”,总觉得自己一定要赢过别人。以前,他也有过同样的想法,到后来则发现这其实是“自己给自己的枷锁”。于是,他渐渐学会“欣赏”别人的成就,而不是处处跟别人比。“我跟别人比快乐!”他说,也许别人比我有钱,做的官比我大,但是,却比我活得辛苦,甚至还要赔上自己的健康和家庭。
马思尼说,他这辈子最想做的是当一名“义工”,虽然没有名片也没有头衔,但却是一个非常快乐的人,“我希望能在五十岁之前,完成这个心愿”。
但大多数人往往是以工作和行动来决定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这种人处处以目标为取向,他们在乎实实在在的好处,例如,口袋里有多少钱、开什么车、住什么房子、担任什么职务等等,此外的东西对他们显然不重要了。
曾有一个笑话将“开同学会”比喻为“比赛大会”,看看谁的成就比谁好,谁赚的钞票比谁多。“嗯!这家伙这几年混的不错,现在已经爬到总经理的位置了!”“那小子更风光,有自己的别墅,开的还是八缸名车!”看到别人比自己混得好,就浑身不自在,顿时觉得矮了一截。
有一名中年男士,早年费尽心力,终于拿到博士学位,并且在一所著名的大学里任教,他的名字曾经连续两年荣登《美国名人录》,在学术界享有盛名。提起自己的成就,他最得意的是:“很多当年的同学都很羡慕我!”
当提及他的生活时,他的表情开始转为凝重。他承认自己几乎没有家庭生活:“我一天只睡五个小时,绝大多数的时间都用来做研究。我的太太常和我争吵,女儿也跟我很疏远,我从来没有带他们出去度过一天假,所有的时间都给了工作。”
非得要把自己弄得那么累吗?他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唉!你不知道,干我们这一行,不进则退,后面马上就有人追上来了!”那么,感觉快乐吗?他愣了许久,最后终于说出真话:“凭良心说,我一点都不快乐,我恨死了我现在的工作!我只想好好坐下来,翘着二郎腿,什么事都不做。可是,我简直不敢回头想。以前,我的愿望只是想当一名高中老师。”
也许这种结局的对错我们不好直接评价。不过,下面的这个小故事也许会带给人们在这方面更多的思索:
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的武士,成天喜欢到处流浪,并且沿途寻找剑客挑战。由于他的剑术高超,顺利地击败了所有的对手。
年轻的剑客听说在北边的远方居住着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剑客,基于一心求胜的心理,年轻剑客决定去寻觅这位传奇人物,和他一较高下。费尽千辛万苦之后,终于在北方遥远的乡下见到了传说中的剑客。
年轻的剑客心想:“对方一定是一位相貌堂堂、气质出众的伟大人物。”谁知,他第一眼看到的竟是衣着邋遢、不修边幅、长相普通、体型瘦小的老头,更出人意料的是,老头的剑已经锈得无法再从剑鞘中拔出来了。
年轻剑客上前说明来意,但老头不理他,只管低头专心吃着碗中的食物。忽然间,老头连眼皮都没抬起,伸手用筷子从空中夹住了四只苍蝇,一字排开放在桌子上面,然后继续低着头吃饭。
年轻剑客看得目瞪口呆,发现自己根本不可能在剑术上胜过这位老头,他的骄傲顿时消失无踪。后来,年轻的剑客拜这位老头为师,多年之后,他的剑也同样锈在剑鞘里。
年轻的武士由此觉悟到,他过去其实一直在进行错误的争斗,处处追求武艺和打败别人的能力。然而,真正的争斗应该是与自己的争斗,胜利应该是意识到自我,而不是一定要打败别人。换句话说,真正的武士应该是意识上的勇士,而不是当一介只会梗着脖子跟别人较劲儿的赳赳武夫。
4.有“矛”不用更显宽容之威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实质,其实正是一种基于“矛盾兵法”的基本原理所采取的一种人生态度和策略。攻与守,紧逼不舍与宽容有致,这些属于矛盾范畴的行为,你选择哪一样应依据自身的内在认识和外在的客观情境,取二者之间的平衡点,而不是单单受某一方面影响。有些人总喜欢得理不饶人,得势耍威风,以为这样就能完全由着自己的意志,让对手陷于尴尬的下风。然而这样做的效果果然就很好吗?其实未必。在很多时候,有“矛”不用反而能更显一个人的力量,而结果也往往更能朝着他所乐意的方向发展。
古代有一个叫沈道虔的人,家有菜园,种有萝卜。一天,沈道虔从外面回家时,发现有一个人正在偷他家的萝卜,他赶紧回避开,等那人偷够了离开后他才出来。又有一次,他发现有人在拔他屋后的竹笋,沈道虔便让人去对拔竹笋的人说:“这笋留着,可以长成竹林。你不用拔它,我会送你更好的。”他让人买了大笋去送给那人,那人羞惭地没有接受,沈道虔就让人把大笋直接送到了那人家里。沈道虔家贫,常带着家中小孩去田里拾麦穗。偶尔遇上其他拾麦穗的人相互争抢麦穗,他就把自己拾到的全部给争抢的人,争抢的人非常惭愧,反而又让给他。
曹操的曾祖父曹节也素以仁厚著称乡里。一次,邻居家的猪跑丢了,而此猪与曹节家里的猪长得一样,邻居就找到曹家,说那是他家的猪。曹节也不与他争,就把猪给了邻居。后来邻居家的猪找到了,知道搞错了,就把曹节家的猪送回来了,连连道歉。曹节也只笑笑,并不责怪邻居。
这两则故事里的古人,都做到了得理也饶人,没有使用手中所抓住的矛头乱刺一通。沈道虔“纵容”小偷偷他家萝卜,曹节也不点破邻居的错误,表面看来,无是无非,甚至显得窝囊懦弱。但实际上,却显出了他们宽宏厚道的为人,而这种有“矛”不用更显其威的行为,也为他们赢得了尊重和补偿。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得理也饶人,甚至主动宽容别人的过错,也许会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的。
有位社交界的名人——戴尔夫人,来自长岛的花园城。戴尔夫人说:最近,我请了少数几个朋友吃午饭,这种场合对我来说很重要。当然,我希望宾主尽欢。我的总招待艾米,一向是我的得力助手,但这一次却让我失望。午宴很失败,到处看不到艾米,他只派个侍者来招待我们。这位侍者对第一流的服务一点概念也没有。每次上菜,他都是最后才端给我的主客。有一次,他竟在很大的盘子里上了一道极小的芹菜,肉没有炖烂,马铃薯油腻腻的,糟透了。我简直气死了,我尽力从头到尾强颜欢笑,但不断对自己说:‘等我见到艾米再说吧,我一定要好好给他一点颜色看看。’
这顿午餐是在星期三。第二天晚上,我听了一堂为人处世的课,突然意识到,即使我教训了艾米一顿也无济于事。他会变得不高兴,跟我作对,反而会使我失去他的帮助。我试着以他的立场来看这件事:菜不是他买的,也不是他烧的,他的一些手下太笨,他也没有法子。同时也许我的要求太严厉了,火气太大了。所以我不但不准备苛责他,反而决定以一种友善的方式作开场白,以夸奖来开导他。
第三天,我见到了艾米,他带着防卫的神色,严阵以待准备争吵。我说:‘听我说,艾米,我要你知道,当我宴客的时候,你若能在场,那对我有多重要!你是纽约最好的招待。当然,我很谅解:菜不是你买的,也不是你烧的。星期三发生的事你也没有办法控制。’我说完这些,艾米的神情开始松弛了。
艾米微笑地说:‘的确,夫人,问题出在厨房,不是我的错。’
我继续说道:‘艾米,我又安排了其他的宴会,我需要你的建议。你是否认为我们再给厨房一次机会呢?’‘呵,当然,夫人,当然,上次的情形不会再发生了!’艾米说。
下一个星期,我再度邀人午宴。艾米和我一起计划菜单,他主动提出把服务费减收一半。当我和宾客到达的时候,餐桌上被两打美国玫瑰装扮得多彩多姿,艾米亲自在场照应。即使我款待皇后,服务也不能比那次更周到。食物精美滚热,服务完美无缺,饭菜由四位侍者端上来,而不是一位,最后,艾米亲自端上可口的甜美点心作为结束。
散席的时候,我的主客问我:‘你对招待施了什么法术?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周到的服务。’
她说对了。我对艾米施行了宽容的法术。
倘若戴尔夫人抓住艾米出错的把柄,大发脾气,大加指责,当然也未尝不可,因为她有这样的“资格”。然而,这样能给她带来什么好处呢?幸运的是,她在经过一番感悟之后,放弃了使用手中的“矛”,结果,不但使所有的“矛盾”轻易化解,而且也为“下一次”赢得了完美的结果。
5.凡事不必争得太明白
应当承认,世事的复杂性深不可测,而其中矛盾的细枝末节也是无始无终。倘若去上下求索,穷根究底,恐怕将会像陷入泥潭那样,导致永无出头之日。但现实中总是还有许多人,不知是被情绪所控制,还是倚恃自己的强力,总要事事争个明白,大有不争明白就不罢休之势。但结果往往是做人没人缘,办事办不成。其实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出现矛盾实在是在所难免。聪明的人都懂得求同存异,小矛盾先咽一口气,不过分与人争执,这样不但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而且一些难办的事往往也因此“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与人之间经常会产生矛盾,有的是因为认识的水平不同;有的是因为对对方不了解;有的是原本有某些偏见和误解。如果你有较大的肚量,以谅解的态度对待别人,忍住最容易爆发的激动情绪,这样你就可能赢得时间,矛盾也可能得到缓和。
爱因斯坦博士是全世界都尊敬的人,他是全球数学、物理方面无可争议的专家。这位创造相对论和原子理论的人,有一天,在上汽车后,因正想一个问题,数错了找回的零钱。售票员大声讽刺他:“你这么大个人,会不会算数呀!”爱因斯坦一笑置之:“不会就不会吧!”
肚量问题不是个无关紧要的小问题。肚量如海还是肚量如杯,在重要关头,它就可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争吵不休,显然无益于成大事,因为其结果不是双赢而是两败。因此不为区区小利争斗,不为炫耀自己而去贬他人,摆脱互相之间无原则的纠缠和没必要的争执,不计较一切无关大局的小事……这将会使你前进的步伐更大更快。
有位爱尔兰人名叫欧·哈里,上过卡耐基的课。他受的教育不多,可是很爱抬杠。他当过汽车司机,后来因为推销卡车不顺利,来求助于卡耐基。听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卡耐基就发现他老是跟顾客争辩。如果对方挑剔他的车子,他立刻会涨红脸大声强辩。欧·哈里承认,他在口头上赢得了不少的辩论,但没能赢得顾客。他后来对卡耐基说:“在走出人家的办公室时我总是对自己说,我总算整了那混蛋一次。我的确整了他一次,可是我什么都没能卖给他。”
所以,卡耐基的难题是如何训练欧·哈里自制,避免争强好胜。
欧·哈里后来成了纽约怀德汽车公司的明星推销员。他是怎么成大事的?这是他的说法:如果我现在走进顾客的办公室,而对方说:‘什么?怀德卡车?不好!你就送我我都不要,我要的是何赛的卡车。’我会说:‘老兄,何赛的货色的确不错,买他们的卡车绝错不了,何赛的车是优良产品。’
这样他就无话可说了,没有抬杠的余地。如果他说何赛的车子最好,我说没错,他只有住嘴了。他总不能在我同意他的看法后,还说一下午的何赛车子最好。我们接着不再谈何赛,我就开始介绍怀德的优点。
当年若是听到他那种话,我早就气得脸一阵红、一阵白了——我就会挑何赛的错,而我越挑剔别的车子毛病,对方就越说它好。争辩越激烈,对方就越喜欢我竞争对手的产品。
“现在回忆起来,真不知道过去是怎么干推销的!以往我花了不少时间在抬扛上,现在我守口如瓶了,果然有效。”
正如明智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
“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驳,也许偶尔能获胜,但那只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
还有些人总会为一些无谓的事争个没完,结果不但惹了一肚子气,有的甚至还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曾经在某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名旅游者在意大利的卡塔尼山游玩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块苔痕遍布的石碑,碑文记述了一位名叫艾比的人是怎样被老虎吃掉的事件。由于卡塔尼山就在柏拉图游历和讲学的城邦——叙拉古郊外,一些考古学家认为,这块墓碑可能是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们为艾比立的。
碑文大意是这样的:
艾比从雅典去叙拉古游学,经过卡塔尼山时,发现了一只老虎。进城后,他说,卡塔尼山上有一只老虎。城里没有人相信他,因为在卡塔尼山从来就没人见过老虎。艾比坚持说见到了老虎,并且是一只非常雄壮的虎。可是无论他怎么说,就是没人相信他。最后,艾比只好说,那我带你们去看,如果见到了真正的虎,你们总该相信了吧?
于是,柏拉图的几个学生跟他上了山,但是转遍山上的每一个角落,却连老虎的一根毫毛都没有发现。艾比对天发誓,说他确实在这棵树下见到了一只老虎。跟去的人就说,你的眼睛肯定被魔鬼蒙住了,你还是不要说见到老虎了,不然城邦里的人会说,叙拉古来了一个撒谎的人。
艾比很生气地回答:我怎么会是一个撒谎的人呢?我真的见到了一只老虎。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艾比为了证明自己的诚实,逢人便说他没有撒谎,他确实见到了老虎。可是说到最后,人们不仅见了他就躲,而且背后都叫他疯子。艾比来叙拉古游学,本来是想成为一位有学问的人,现在却被认是一个疯子和撒谎者。这实在让他不能忍受。
为了证明自己确实见到了老虎,在到达叙拉古的第10天,艾比买了一支猎枪来到卡塔尼山。他要找到那只老虎,并把那只老虎打死,带回叙拉古,让全城的人看看,他并没有说谎。
可是这一去,他就再也没有回来。三天后,人们在山中发现一堆破碎的衣服和艾比的一只脚。经城邦法官验证,他是被一只重量至少在五百磅左右的老虎吃掉的。艾比在这座山上确实见到过一只老虎,他真的没有撒谎。
艾比赢了这场争论,但却输掉了自己的性命,如果当初他对别人的反驳一笑置之的话,又怎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是争不完也争不明白的话,而且越争越会让你失望。这个时候,也许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微笑着放下自己手中的“矛”和“盾”,收回那种意欲投入战斗的姿态。也许用不了多久,那个看似矛盾纠结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就消于无形了。
6.报复别人只会伤及自己
在我们对我们的对手心怀仇恨时,几乎就等于给了他们致胜的力量:给他机会控制我们的睡眠、胃口、血压、健康,直至我们的心情。如果我们的对手知道他带给我们这么多的烦恼,他一定要高兴得手舞足蹈!
确实,有时报复可能根本就伤不了对方一根毫毛,却能把自己的日子弄得像地狱一般。
报复别人如何转移到伤及自己呢?《生活》杂志上曾记载报复会毁了人的健康。它是这样说的:“高血压患者最主要的个性特征是容易仇恨,长期的愤恨造成慢性心脏疾病,导致高血压的形成。”
如此说来,耶稣所谓“爱你的敌人”这句话,恐怕不只是道德上的训诫,它宣扬的也是一种如何对自己有利的策略。
曾有一份警方报告这样说:“一位咖啡店老板,因和厨师意见不和,一怒之下他竟抓起左轮手枪追杀厨师,结果造成自己心力衰竭倒地不起。验尸报告宣称:他因愤怒引发心脏病而死。”
如果我们的对手知道因对他的仇恨而消耗我们的精力,使我们精疲力竭、社会关系老化,搞得我们心脏发病、未老先衰,难道他不会拍手称快吗?
就算我们没办法爱我们的对手,起码也应该更多爱惜自己。我们应该爱自己,不要让敌人控制我们的心情、左右我们的健康以及外表。
莎士比亚说过:“仇恨的烈焰会烧伤自己。”这话确实道理非凡。
有一位叫伦纳的年轻人急需找一份工作。由于通晓好几种语言,他想找个进出口公司担任文书的工作。可是大多数公司都回信说因为战争的缘故,他们目前暂时没有招人的打算,但他们会保留他的资料等等。其中有一个人却回信给伦纳说:“你对我公司的理解完全是错误的。你既笨又蠢。我根本都不需要文书。即使我真的需要,我也不会聘用你,你连瑞典文字也写不好,在你的信中更是错误百出。”
伦纳看到这封回信,气得要发疯。这个瑞典人居然敢挖苦他不懂瑞典话!其实看看这份恼人的回信才知道什么是错误百出呢。于是伦纳写了一封足够气死对方的信准备回击。可是他停下来想了一下,劝自己说:等等,我怎么知道他不对呢?我学过瑞典文,但它的确不是我的第一语言,也许我犯了自己都不知道的错误。真是这样的话,我应该再加强学习才是。这个人可能还帮了我一个忙,虽然他本意并非如此。他语言表达得缺乏修养,但这也不能抵销我欠他的这个人情。
伦纳把他写好的那封信撕掉,另外写了一封信:“你本来不需要文书,还不厌其烦地回信给我,真是太感谢您了。我对贵公司理解错误,实在很对不起。我写那封信是因为我查询时,别人告诉我,你是这一行的领导人物。我不知道我的信犯了文法上的错误,我很抱歉也很难过,我会再努力学好瑞典文,减少错误。我要谢谢你帮助找到了我的不足。”
然而,没过几天,伦纳又收到一封回信,那人竟邀请伦纳去办公室见面。伦纳去了,并得到了一份好得超出他的预料的工作。伦纳自己从中悟出了一个有用的做人道理:不报复别人,就会惠及自己。
有人问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儿子,他父亲是否也曾憎恨过一些人。他当即回答:“没有,我父亲从不浪费一分钟去想那些他不喜欢的人。”
林肯大概是美国历史上最备受责难的人物了。但林肯从不以自己的喜恶来判断事情,不论是自己的朋友或对手,他都以公正的态度去处理,从不因对方是政敌或讨厌的人而存有偏见。
很多人借着批评林肯而获得地位,虽然林肯备受侮辱,却还是不改其不偏听偏信的信念。因为他认为人们的行为是他所处的环境、教育、习俗的产物,不能过分地要求他们。
林肯也许是对的。如果你我像我们的对手一样承袭了同样的处境及心理特征,如果我们的人生完全相同,我们也许会作出跟他们完全相同的事,因为我们别无选择。因此,与其恨我们的敌人,倒不如让我们同情他们,因为幸运的我们没有跟他们有同样的生活。
这种思想,这种姿态,很显然远离了“矛”和“盾”这两件人生武器,但它们的功能正是为了解决我们人生中所遇到的矛盾问题。倘若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那又何必在不断的攻守之中劳神费力,甚至伤及自己呢?
7.恶性争斗只能导致两败俱伤
或许有人会针对宽容的“罢兵”一再强调,人生就是一个大战场,而不是舞台。
竞争是无孔不入的。政治纷争、军备竞赛、商海大战、科技角逐、文艺评奖、体育竞技……世界已开始跃入超级竞争的时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使竞争成为成功之路上强大的推动力。
软件皇帝比尔·盖茨曾口出“狂言”:“我打算向万有引力挑战。”他要求下属时刻想着竞争对手,不要睡大觉。比尔·盖茨能取得今天的巨大成功,就在于他深刻领悟到竞争能够将内在的潜力一点点地挤压出来,并把它发挥到最高限度,从而创造出惊人的效益。
人类历史已经证明,没有竞争机制的催化作用,任何国家和个人都不能进入现代社会的大门。在这个前提下,我们也承认今天竞争向我们走来的时候,我们应当唤起斗志,振奋精神,扬起竞争之帆,去勇敢地迎接竞争。然而,这种竞争不是那种“冷战”式地相互消耗,它不但应遵循公平、正当的原则,也应当有更省神省力的平和策略。毕竟,人类不应该始终处于紧张的状态下。“张”只是手段,而“弛”才是最终目的。不正当的恶性竞争导致竞争的双方两败俱伤。
当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人们便想方设法把他塑造成一柄“利剑”。向他灌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鼓励他勇于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一个个积极进取的个体,造就了我们民族蓬勃向上的精神特质,社会文明程度也因此而提高。于是,我们赞美利剑的精神和利剑的风格。
如果人们能够永远像利剑一样,棱角分明,锋利无比,挟长风,裹闪电,披荆斩棘,淋漓潇洒,当然壮美,但是,人生并没有这么简单。当两柄这样的“利剑”在空中遭遇并交战时,有可能会产生势均力敌的效果。但如果用剑的两人再在剑上洒上一点“毒粉”呢?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这也就是恶性竞争所产生的恶果。
“鹤蚌相争,渔翁得利”,“两虎相斗,一死一伤”,讲述的都是这个道理。
也许历史的大趋势已经决定了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哪一个人、团体、国家,如果逃避竞争,只能落后挨打。但我们在必须学会竞争的同时,也更应该学会如何公平的、正当的去竞争。并且尤为重要的是,如果能有使“战场”变为“舞台”的机会,也千万不要像战争狂人似的让战斗持续不止。毕竟,舞台上的“脂粉”钱所费是远远少于战场上的军火消耗的。
8.如果能共赢,那就一定要合作
现实社会切切实实地一再向人们昭示:人活着就是在进行一种生存的竞争,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不停息的竞技场。但在这种持续的残酷竞技中,人们不禁要问: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是否要应用于人类社会?面对生存的竞争,人们选择怎样的准则:是甘心退出,还是置对方于死地;是同归于尽还是携手合作?
如前所述,人类社会的历史一再证明,狭缢对抗的结局是任何一方都要付出重大的代价,难以取得预期的目的;现实社会的生活也一再显示只有合作才能各获其利,谋求更大的发展。人们之所以要合作,不仅仅是为了避免失败,减少过多的损失,更主要的是为了获得利益。在合作中,获利也突破了个人的范围,而体现在双方的互惠互利之上,只有双方都获利,合作才可能成功;只有互惠互利双方才能建立起牢固的物质基础。
古人饱含智慧的哲理启示我们,要立足于社会现实,在人生的征途中,要取得成功就必须摒弃那种“置对方死地而后生”的观念,树立共存共荣的“双赢”观念。只有树立双赢理念,才能走出社会残酷竞争留下两败俱伤的阴影,才能进入由于合作而营造的和谐社会之中。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把“惠”和“利”只狭义地解释为“恩惠”或“财物”之义。事实上,在合作所追求的互惠互利中的“惠”“利”应作广义的解释,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它是“利益”的意思,它表明合作者所追求的都是对双方所带来共同利益的活动。再广而言之,则表明合作者所追求的互惠互利则是一种共同的价值,这种价值存在于合作者共同的活动与共同的目的之中。在社会生活中,合作是广泛存在的,有商业间的合作,政治间的合作,朋友之间也是一种合作关系,因而这些合作体现互惠互利的价值也是相同的,虽然外在的利益表现各不相同。
合作者对“互惠互利”这种目的追求,奠定了他们活动的基础,如果不存在互惠互利的共同目的,合作的各方很难走到一块来。而且,由于合作而给各方带来的互惠,不仅表现在财产的增加,而且更表现在自身实力的增强,使得自己更具竞争力,发展更快。只有互惠互利,才能使合作成功,达到合作的目的,而且,也只有互惠互利,才能促进双方更长久的合作,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
互惠互利不仅体现在经济合作之中,而且也体现在其他各个方面,大到国家间的政治合作,小到普通人之间的社会往来,无不体现着一种互惠互利的目的,军事合作、政党团体的合作、家庭的合作、个人的合作都是为了实现某种互惠互利的目的而进行的。
社会的发展早已离开了“个人英雄主义”时代,为了某种争强斗胜的情绪而操矛动戈,实在是愚蠢之举。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互惠互利的合作也已成了现代人类和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双赢理念则是人们生活的思想理念,合作则是双赢理念下人们所选择的最佳行为,而互惠互利则是双赢理念的外在动因。因此,只要能共赢,那就一定要学会合作,依据具体的情况,放弃各自的“矛”和“盾”,或者将它们并在一起合用,从而给双方都带来更大的好处。
9.输得起才能赢得起
在人生的征途上,关于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与挑战,我们在前面似乎已经强调得太多。但这并不等于就否定其中同时又隐藏着的各种机遇。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在人生道路上艰难地跋涉,有失败,也有成功。人生的胜利不在于一时的得失,而在于谁是最后的胜利者。没有走到生命的尽头,我们谁也无法说我们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所以我们在生命的任何阶段都不能泄气,都要充满希望。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实质精神之一,就是“输得起才能赢得起”。美国股票大王贺希哈曾这样说:“不要问我能赢多少,而是问我能输得起多少。”确实,只有输得起的人,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贺希哈17岁的时候,开始自己开创事业。他第一次赚大钱的时候,也是他第一次得到教训的时候。那时候,他一共只有255美元,在股票的场外市场做一名掮客。不到一年,他就发了第一次财,赚取了16.8万美元。他为自己买了第一套像样的衣服,在长岛买了一幢房子。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休战期来到了,贺希哈聪明得过了头,他以随着和平而来的大减价的价格,顽固地买下了隆雷卡瓦那钢铁公司,结果却受到了欺骗,只剩下了4000美元。这一次,他学到了深刻的教训:“除非你了解内情,否则,绝对不要买大减价的东西。”
后来,贺希哈放弃证券的场外交易,去做未列入证券交易所买卖的股票生意。开始,他和别人合资经营,一年以后,他开设了自己的贺希哈证券公司。到后来,贺希哈做了股票掮客的经纪人,每个月可以赚到20万美元的利润。
1936年是贺希哈最冒险,也是最赚钱的一年。安大略北方早在人们淘金发财的那个年代,就成立了一家普莱史顿金矿开采公司。这家公司在一次火灾中焚毁了全部设备,造成了资金短缺,股票跌到不值5美分。有一个叫道格拉斯·雷德的地质学家,知道贺希哈是个思维敏捷的人,就把这件事告诉了他。贺希哈听了以后,拿出2.5万美元做试采计划。不到几个月,黄金就挖到了金矿石。这座金矿,每年给贺希哈带来250万美元的净利润。
这位手摸到东西便会变成黄金的人,也有他的麻烦。1945年贺希哈由于疏忽,未经许可而携带1.5万美元出境,被加拿大政府罚了8500美元。同时,他的菲律宾金矿也让他赔了300万美元。这也带给了他另一次的教训。
要想得到红利,就必须先拿钱投资。同样,想要获得成功,则必须先有所牺牲——牺牲自己的时间、收入、安定的生活、享受等等,要随时全神贯注地做好准备,一有机会出现,就要牢牢地将它抓住。
机会抓住后,风险是时时存在的,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谨慎小心,从游到河中央的那一刻开始随时准备好应付突如其来的状况,并一一地加以克服。这时,我们若能从经验中学习控制身体的技巧,就能避开一些障碍。习惯了潮流的冲击与推送之后,慢慢地,我们便能睁开眼睛注意掌握身旁其他有利的机会,正确判断自己行进的方向。害怕失败或仅经历一次失败便畏缩不前的人,是看不到隐于失败背后的光明的。
所以,“矛”与“盾”,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辩证法道理,在这里就显现出来了。在人生的征途中,冒险精神是必须要有的,但这里的冒险,不是鲁莽、不是冲动,而是理智地去行动。只有这样,才有保障你输得起的坚厚之“盾”——底气,也才有决定你赢取胜利的长矛利器。
10.算计者永远难有真正的成功和快乐
美国心理专家威廉通过多年的研究,以铁的事实证明,凡是对自己的实际利益太能算计的人,往往都会陷入不幸,甚至变成多病和短命的人。他们90%以上都患有心理疾病。这些人感觉痛苦的时间和深度也比不善于算计的人多了许多倍。换句话说,他们虽然很会用手中的利器为自己捞取好处,但却没有好日子过。
威廉根据多年的研究,列出了500道测试题,测试你是否是一个“太能算计者”。这些题很有意思,比如:你是否同意把一分钱再分成几份花?你是否认为银行应当和你分利才算公平?你是否梦想别人的钱变成你的?你出门在外是否常想搭个不花钱的顺路车?你是否经常后悔你买来的东西根本不值?你是否常常觉得你在生活中总是处在上当受骗的位置?你是否因为给别人花了钱而变得闷闷不乐?你买东西的时候,是否为了节省一块钱而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甚至你自己都认为,你跑的冤枉路太多了……只要你如实地回答这些问题,就能得出你是否是一个“太能算计者”。
威廉认为,凡是对金钱利益太过于算计的人,都是活得相当辛苦的人,又总是感到不快乐的人。在这些方面,他有许多宝贵的总结。
第一,一个太能算计的人,通常也是一个事事计较的人。无论他表面上多么大方,他的内心深处都不会坦然。算计本身首先已经使人失掉了平静,掉在一事一物的纠缠里。而一个经常失去平静的人,一般都会引起较严重的焦虑症。一个常处在焦虑状态中的人,不但谈不上快乐,甚至可以说是痛苦的。
第二,爱算计的人在生活中,很难得到平衡和满足,反而会由于过多的算计引起对人对事的不满和愤恨。常与别人闹意见,分歧不断,内心充满了冲突。
第三,爱算计的人,心胸常被堵塞,每天只能生活在具体的事物中不能自拔。习惯看眼前而不顾长远。更严重的是,世上千千万万事,爱算计者并不是只对某一件事情算计,而是对所有事都习惯于算计。太多的算计埋在心里,如此积累便是忧患。忧患中的人怎么会有好日子过?
第四,太能算计的人,也是太想得到的人。而太想得到的人,很难轻松地生活。往往还因为过分算计引来祸患,平添麻烦。
第五,太能算计的人,必然是一个经常注重阴暗面的人。他总在发现问题,发现错误,处处担心,事事设防,内心总是灰色的。
威廉的研究还表明:太能算计的人,心率的跳动一般都较快,睡眠不好,常有失眠现象伴随。消化系统遭到破坏,气血不调,免疫力下降,容易患神经性、皮肤性疾病。最可怕的是,太能算计的人,目光总是怀疑的,常常把自己摆在世界的对立面。这实在是一种莫大的不幸。太能算计的人骨子里还贪婪。拥有更多的想法,成为算计者挥之不去的念头,像山一样沉重地压在心上。生命变得没有色彩。
这似乎是一种令人很难理解的“矛盾”,但威廉的这一结论,得到了全世界同仁的一致肯定。他的有关著作在50多个国家发行,不知点亮了多少愚人内心的明灯。
而更有趣的是,威廉自己曾经就是一个极能算计的人。他知道华盛顿的哪家袜子店的袜子最便宜,哪怕只比其他店便宜几分钱;他知道方圆30里内,哪家快餐店比其他店多给顾客一张餐巾纸;至于哪辆公共汽车比哪辆公共汽车便宜5分钱,什么时候看电影门票最低等等,威廉可以说是全美之最。
正因为这样,威廉得了一身病。30岁之前,他总与医院打交道。当然,他也知道哪一家医院的药费最便宜。不过那时他没有一天好日子过,更不要说快乐了。物极必反,威廉在他32岁那年终于醒悟了。他开始了关于“能算计者”的研究,追踪了几百人,得出了惊人的结论。
威廉的研究成果,使许多“太能算计者”脱离苦海,看清了自己,身心得到了解放,不但改变了命运,也过上了好日子。威廉自己的病也全好了。如今,他已经成为了美国最健康人群中的一员,每天都是乐呵呵的。他的新作《好日子》也已出版,在美国家喻户晓。其中有一个意味深长的论断:善于算计者,看似猎取到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但由于所得到的利益往往会在实际上小于自己所用“利器”的“折旧费”,反而会让自己难有真正的成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他损失了难以用具体价值来衡量的人生愉悦感。这笔账,想来只要是不糊涂的人,都应该能算清楚。这难道不正给时刻处于矛盾纠结中的我们带来有益的启示吗?
11.不做得小失大的蠢事
在现在这个浮躁功利的大气候中,不可避免地,许多人都会盲目地以为,只要拥有了巨额的财富,也就拥有了包括快乐在内的一切,于是就拼命挥舞手中的“长予”,不顾一切地冲杀猎取。可是等我们挣到了足够的金钱时,才发现自己并不像想像的那样快乐,无法从挣钱、花钱的过程中体会到幸福,原以为那已经被自己冲破的矛盾之网,又仿佛集结起来,并且还有越来越密之势。
有一个农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耕作于田间,日子过得虽说不上富裕,倒也和美快乐。
一天晚上,农夫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得到了18个金罗汉。说来也巧,第二天,农夫在田野里竟然真的挖到了一个价值连城的金罗汉,他的家人和亲友都为此感到高兴。可农夫却闷闷不乐,整天心事重重,别人问他:“你已经成了百万富翁,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农夫回答说:“我在想,另外17个金罗汉到哪里去了?”
他得到了财富,却失去了生活的快乐。看来,有时真正的快乐的确是和金钱无关。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以为金钱第一,有了钱什么都行得通,甚至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其实超然看来,当人刚生下来的时候,小拳头总是攥着的,当生命结束的时候,手却是张开的,要不怎么说撒手归西呢!从降生到死亡,细想一下,无非是一双手张张合合,攥紧又松开这点事,所以没有必要被那些身外之物弄得心情沉重。为钱所累,成了钱的奴隶,这一生还有什么幸福可言。
宋朝的王黼,伙同蔡京、梁师成、李彦、童贯等谄事宋徽宗,他们狼狈为奸,贪赃枉法,却权倾一时。王黼当政时,生活极度腐化,穷奢极欲,锦衣玉食还不算,甚至还专门制作了一张象牙床,四周镶满珠宝,夜间闪闪发光,在象牙床的周围排满小床。他躺在象牙床上,选择姬妾十多人各自躺在小床上,夜夜围着他睡觉,他称之为“拥帐”。
后来他因为好大喜功,草率地擅自主张和金兵展开战斗,却由于准备不足而大败。皇帝本来降旨将他充军,可是等他走到一个小村,在道旁一个小饭店休息时,忽然有几十名骑兵追赶过来,验明王黼正身,宣读圣旨,立刻赐死。
王黼听完圣旨,面如死灰,过了一会儿,他缓缓地说:“我一生所做的那些事,即使死一万次也是死有余辜。不过请廷尉转奏圣上,我死后有一个要求:请赐我一具有窗户的棺材,入殓时,使我两手能够伸出棺外,并且要把我的五指摊开,不要握成拳头。”“这是为什么?”廷尉不解地问。王黼回答说:“我想让世间的人们知道,我那些财产,一点点也不能带到阴间去。”真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无奈后悔晚矣。
人总是容易被所喜好的东西迷惑,会不自觉地犯起傻来,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什么蠢事都会干出来,他们不明白:有得必有失,有贪更是必有失!
在现代社会,钱似乎在人们的眼中变得格外重要,当人们从穷怕了的时代刚刚开始向小康社会迈进的时候,有些人很容易地就成了拜金主义者。在他们看来别的什么都是瞎掰,钱才是好东西,再多也不怕被压趴下。为了钱,有的人可以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犯法,铤而走险。
20世纪70年代的一天夜里,某炼金厂被人盗走8块金砖。那天所有进入过厂区的人都受到了严格的盘查,警察还对重点怀疑对象的住处进行了搜查,但是没有查到任何线索。那8块金砖好像是自己长翅膀飞了,飞得无影无踪,不知去向。
30年过去了。有一天,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儿拿着几片金块来到银行兑换现钞,引起了银行工作人员的怀疑。因为金块的纯度是一般民间私藏金器所不可能达到的,只有在国家炼金厂里才有。
公安部门立即展开侦查,结果在老头儿家的地洞里找到了8块金砖。一查,正好就是30年前炼金厂失窃的那8块。30年前,老头儿是炼金厂年轻有为的保卫科长。谁也没有想到:保卫科长是贼,会监守自盗。
面对司法人员,老头儿说,自己终于解脱了,他说:“我一生最快活的时刻,就是我被抓起来的那个晚上,我睡了30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囫囵觉。”他说自从那8块金砖到了他的手里,他就再没有过上一天安生的日子。他先是把金砖藏在家里,为此他日夜惊魂不定,一听有人敲门,心就扑通扑通直跳,生怕是来查金砖的。还常常做梦梦见金砖被人查到,他被人抓走。后来他把金砖埋到山里,回来后心里更不踏实,害怕万一被人发现,担心被野物刨出,害怕被山洪冲走,那样的话岂不是白忙一场?所以他又把金砖弄回家来。外面有一点风吹草动,他就把金砖埋到山里……如此反反复复,也不知折腾了多少回。
好不容易熬到头也白了,人也老了,金砖总算平平安安保存下来了,这时又想,为它受累那么多年,不过是废物一堆。他于是又开始日夜劳神,琢磨如何将它们兑成钱。他想找黄金贩子,找来找去没有找到;想带出国外去,又不知道该走哪条路;惟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到银行兑现,但他的心里又开始被另一种矛盾煎熬着:去银行兑吧,怕出事,不兑吧,又于心不甘……
老头儿的结局当然是锒铛入狱,他的晚年也要在狱中度过,是他自己亲手给自己戴上了枷锁。这枷锁是30年以前就戴上了的,一旦戴上就无法卸下,从年纪轻轻一直戴到老死狱中。老头儿的这番经历正好印证了莎士比亚的那句至理名言:“黄金铸成的枷锁是最沉重的。”
当然,在这里我们的意思并不是强调金钱就是魔鬼,其实腰包里多拥有一些钱也不是什么坏事。但关键是有一笔明细账要算好,即自己是否为了它而付出更大的代价?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是一件得小失大的愚蠢之事?要知道,为了任何目标而被盲目驱动,撇开一切约束而肆意妄为的行为,即使在前一阶段大获其利,也终将在后来被清算,照价“赔偿”乃至被高倍处罚。因为现实中的“矛盾”既不会自动消失,也不会因为你的主观强硬暴露而屈服,而是需要灵活有效地运用“矛盾兵法”,对症下药地解决。否则,违背了现实的“矛盾律”,也必然会在“矛盾”的夹缝中难以有所作为。
12.削减不切实际的欲望
现实中错综交织的各种矛盾,会左右甚至决定人一生的轨迹。我们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矛盾的配合使用去解决矛盾。比如出人头地、猎取成功的强烈欲望,一旦它与现实情况形成巨大的反差,甚至能使一个人失去正常的思维方式和处事能力。想要解决这种尖锐的矛盾,显然不能只能从表面入手,而应当从根本上削减乃至熄灭那种不切实际的欲望,以使人能在正常的状态中积极向上。其实,与其说这是一种人生策略,不如说是一种最为自然的生活态度。因为人生在世,有许多东西是需要不断放弃的。在仕途中,放弃对权力的追逐,随遇而安,得到的是宁静与淡泊;在工作中,放弃对金钱无止境的掠夺,得到的是安心和快乐;在春风得意,身边美女如云时,放弃对美色的占有,得到的会是家庭的温馨和美满。
但是相当一部分人,却往往容易在具体的问题上钻牛角尖,为点滴小利宁死不让。他们不愿意放弃他们的观念,不愿意放弃他们的情感,不愿意放弃他们的权力,不愿意放弃他们的利益等等,但是,什么能够永久地被占有呢?
我们自古以来就提倡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坚毅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应该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但是,当我们在具体实施时,还是应当进出有度,这样才会适合时宜,才符合社会和自然千变万化的规律,也只有如此才能够做到大得小失,失而复得。
佛家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在很多时候,放弃是一种解脱,放弃是一种量力而行,明知得不到的东西,何必苦苦相求,明知做不到的事,何必硬撑着去做呢?就像拿着鸡蛋去碰石头,不是自取灭亡吗!
李颖今年34岁,专科毕业后,在一家建筑设计院工作。当初毕业前她来这家设计院实习时,由于勤奋踏实,表现不错,所以尽管设计院当时已经超编,但是院长还是顶着压力聘用了她。由于当时编制所限,只能安排她做资料员,但是院领导多次找她谈话,暗示她这只是暂时的,希望她不要有压力,要多钻研业务。院里缺的是设计精英,根本不缺资料员,只要她能表现出自己的实力,一有机会就马上将她调出资料室。可是李颖却不这么看,她觉得自己之所以受到“冷遇”,所谓的编制问题只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其实是别人觉得她文凭太低。于是她从一开始当资料员那天起,就厌烦这个工作,因为这离她的理想太远。她想做设计工程师,可是她设计的几个工程,无一例外地都被否定了。她很虚荣,总想在设计院出人头地,看走业务这条路不行,她就想在学历上高人一头,于是一心想考研究生,甚至还规划好了研究生读完再读博士。
可是现实与理想之间毕竟是有着很大差距的。由于底子太差,李颖连续考了三年都没有考上研究生,于是院领导就找她谈话,想鼓励她多钻研点业务,拿出过硬的设计方案来,争取将来能转为设计师。实际上,设计院当时已经有了一个专业设计人员名额,院领导对她真可谓是用心良苦了。但是她权衡来权衡去,觉得还是应该先把硕士学位拿下来再搞业务比较好。她觉得,反正自己已经是设计院的人了,搞专业什么时候都可以,就算再来新人也得在她后面吧,否则自己的专科文凭将使自己在设计院永远抬不起头来。
但是她错了。设计院本来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人都要能踢能打,长期放着这么个不出彩的人,不但同事怨声载道,领导也开始着急了。就在这时,来了一个实习生,设计出来的方案很有新意,院领导犹豫再三,最后还是把这个实习生要来了。按理说,如果李颖此时及时醒悟还是来得及的,但是这时候,她正专心致志地沉浸在她的那些英文单词里,她甚至和同事说,她学英语好像开窍了。那时她的确非常刻苦,走到哪里,都戴着耳机,还经常把自己锁在资料室里,谁敲门也不开,别人找材料,只能打电话给她。
终于有一天,院长非常客气地找她谈话,委婉地表示:设计院虽然有很多人,但每个人在各自领域中都必须具有自己的贡献值和不可替代性,可是她却一点也没有,没有人能长久容忍一个出工不出力的人,所以她从现在起待岗了。
在那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李颖为自己不切实际的“志”付出了巨大代价。她曾是那样地喜欢设计院,喜欢这个职业,别人也给了她这个机会。但不幸的是,她没有把它做好。她的失误就在于她没有及时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不识时务地“一条道走到黑”。
放弃需要明智,该得时你便得,该失时你要果断地放弃,有时你以为得到了一些时,可能失去了很多,有时你以为失去了不少,却有可能已经获得了许多。生活是复杂的,生命不仅仅是一种存在,它还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生活的艺术就在于要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理”,知道何时应该紧紧抓住机会,而何时又该放手。
有一种鱼叫马嘉鱼,长得很漂亮,银肤燕尾大眼睛,平时生活在深海中,春夏之交溯流产卵,随着海潮漂游到浅海。渔民捕捉马嘉鱼的方法挺简单:用一个孔目粗疏的竹帘,下端系上铁,放入水中,由两只小艇拖着,拦截鱼群。马嘉鱼的“个性”很强,不爱转弯,即使闯人罗网之中也不会停止。所以一只只“前赴后继”地陷入竹帘孔中,帘孔随之紧缩。竹帘缩得愈紧,马嘉鱼愈激怒,它们更加拼命往前冲,结果就会被牢牢卡死,最终被渔民所捕获。
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总喜欢给自己加上负荷,轻易不肯放下,自诩为“执著”。我们执著于名与利,执著于一份痛苦的爱,执著于幻想的美梦,执著于空想的追求。数年光华逝去之后,才嗟叹人生的无为与空虚。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常常因为不能放弃、不肯放手,而不得不面对许多无奈的痛苦。其实这些让我们身陷其中而无法自拔的困境,貌似无法解脱,实际上在我们懂得了放弃的艺术之后,一切都变得豁然开朗。
有句俗话: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但是,当我们的坚持迟迟等不到结果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一下放弃?为了一份沉闷的工作,一个无望的朋友,一份注定要失去的爱情,一段无益的等待,而让青春悄悄从手中溜走是不是有点太不值得?
人生苦短,韶华难留,选准目标就要锲而不舍,以求“金石可镂”。但如果目标不合适,或客观条件不允许,与其蹉跎岁月,徒劳无功,还不如干脆放下,让自己“见异思迁”一回。当你放下那些大而美丽的目标,选择伸手可及的目标时,或许能柳暗花明,让你触摸到实实在在的成功。
13.不为成功设置主观障碍
当人们被各种矛盾困扰时,很容会将生活看成一团乱麻,有许多解不开的疙瘩。学业无成、恋爱失意、家庭变故、事业挫折、经济拮据、人际是非以及命运乖戾等等,这些都会给人们带来烦恼、苦闷、忧虑和沮丧。特别是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竞争激烈,使人更加紧张烦躁,以至于有些人感叹身心疲惫,人生绝望。其实这些情绪又何尝不是由自己制造出来的?不懂得人生的进退道理,不明白任何人都有“能为”与“不能为”,因而也就做不到看开成败,以致让一个无形的囚笼将自己囚禁其中!
《列子·天瑞》里有一个寓言:杞国有个人,不怕天寒地冻,只担心天塌下来,他没有地方躲藏。为了这件事,他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整天苦思冥想,以求一旦天真的塌下来好有个安身的地方。后来有人告诉他,天空是由大气组成的,绝对不会塌下来,即使天真的塌下来,对人也不会有什么伤害,你放心好了。杞人听了别人这样的解释,这才放宽了心。你看,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英国哲学家兼作家邱斯顿也说过:“天使之所以能够飞翔,是因为他们有着轻盈的人生态度。”很多人的忧虑来自于成功欲望之心太重,过分害怕失败,因此也就忧心忡忡,心头像压着一块沉重的铅块。而一旦感到自己丧失了成功的把握,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前怕狼后怕虎,畏首畏尾,一旦感到生命无助时,便心灰意冷,甚至于自暴自弃。
我国早期著名乒乓球运动员韩玉珍,在国内是真正的高手,多次比赛都战胜了对手。有一次,她代表国家队参加世界锦标赛。临比赛的前一天晚上,她紧张得要命,对胜利的渴望和对失败的忧虑使她无法入眠,沉重的心理压力使她再也承受不住了,于是自己割破了自己的手腕,却谎称有人行刺她。这件事的真相被查出之后,成为国际上的一大丑闻,严重地影响了中国乒乓球队的形象,为此国家队将她的赛事资格取消。
但在随后的国内比赛中,她又屡战屡胜,为了给她机会,国家队又重新把她召回。在接下来的国际重大比赛中,她的对手是从未赢过她的日本队的运动员。开始韩玉珍连赢两局,第三局对手赶上了几分之后,韩玉珍的信心开始动摇了,结果连输三局。就连外电评论都认为,她不是输在技术和能力上,而是输在心理上,输在自己给自己设置的主观障碍上。
要知道,失败固然是一种可怕的事情,没有人喜欢失败,但实际上世上没有永远的成功者,惟有从失败中爬起来,才有战胜失败获得成功的可能。真正的智者从来就不惧怕失败,而是善于在烦恼中找寻智慧,从忧患中激发出生存的力量,他们不会让失败的忧虑动摇自己的信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失败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失败不仅能成为走向成功的强大动力,能增强人的信心,而且还能教会人重新估计自己的目标,改进进攻的方式。在生活中,我们一旦经历了失败,应当迅速从愤怒和沮丧中清醒过来,把这次失败视为一次学习经验的机会,通过失败来重新估计自己。
著名篮球运动员迈克尔·乔丹说:“我从来不去预料结果,因为每当你考虑结果,你总会想到一个糟糕的结局。无论我陷入何种处境,我都会想,自己一定能成功——而不去想如果失败了会怎样。有些人一想到会有一个糟糕的结局,便会忧虑得浑身发冷,也许他们是害怕面子上下不来,或者遭人奚落。我认为,如果我想在一生中有所成就,就必须积极进取。我必须主动出击,我相信,畏畏缩缩是成不了什么大器的。”
主观障碍是人类的天敌,它剥夺人的快乐,使人遭受失败,或使人陷入自卑的境地。主观障碍还使人缺乏生命的活力,破坏人的志向,瓦解人的勇气,使人缺乏创造力,因为它导致人在外在的矛盾之上,又添了一层自我的矛盾,从而导致了问题的复杂化。
1965年9月7日,世界台球冠军争夺赛在纽约举行。路易斯·福克斯十分得意,因为他远远领先于对手,只要再得几分便可登上冠军宝座。这时,突然发生了一件令他意料不到的小事——一只苍蝇落在了主球上。路易斯开始时没在意,一挥手赶走了苍蝇,俯下身准备击球,可当他的目光落在主球上时,那只可恶的苍蝇又落到了主球上。
在观众的笑声中,路易斯又去赶苍蝇,这时他的情绪明显受到了影响,而那只苍蝇却好像要故意跟他作对似的,他一回到台盘,它也跟着飞回来,惹得在场观众哄堂大笑。路易斯的情绪恶劣到了极点,终于失去冷静和理智,愤怒地用台球杆去击打苍蝇,一不小心球杆碰到主球,被裁判判为击球,从而失去了一轮机会。本以为败局已定的对手约翰·迪瑞见状,勇气大增,最终赶上并超过路易斯,夺得了冠军。
第二天早上,路易斯的尸体在河里被发现:他投水自杀了。
这件过去了数十年的往事,仍值得我们深思:在生活中,当“苍蝇”影响了我们的情绪时,我们该如何对待?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类事情,一个人如果不能忍受现实生活中的挫折或不顺,而给自己在本来就矛盾重重的问题之上又添加障碍,显然只会导致工作或事业的彻底失败。路易斯之死,可以说正源于此因。
《太平天国文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欲擒故纵,欲急先缓,待其懈而击之,无不胜者。”这充分说明了:要想争取或征服对方,必须巧妙处理大得与小失的关系,舍出孩子套住狼。毛泽东评价中国战争史时说,中国古代很多战役都是以弱胜强,这是因为弱者往往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最后战胜了对方。所以一个成功者或一个有着明确的奋斗目标的渴望成功的人,往往能够做到一心一意地去解决矛盾问题,而绝对不会受到一丝不良情绪的坏影响,因为他们明白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14.拿得起,更要放得下
在人生旅程中,的确有很多东西都是靠努力拼打得来的,因其来之不易,所以我们不愿意放弃。比如让一个身居高位的人放下自己的身份,忘记自己过去所取得的成就,回到平淡、朴实的生活中去,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有时候,你必须放下已经取得的一切,否则你所拥有的反而会成为你生命的桎梏。
《茶馆》中常四爷有句台词:“旗人没了,也没有皇粮可以吃了,我卖菜去,有什么了不起的?”他哈哈一笑。可孙二爷呢:“我舍不得脱下大褂啊,我脱下大褂谁还会看得起我啊?”于是,他就永远穿着自己的灰大褂,可他就没法生存,他只能永远伴着他那只黄鸟。
生活中,很多人舍不得放下所得,这是一种视野狭隘的表现,这种狭隘不但使他们享受不到“得到”的幸福与快乐,反而会给他们招来杀身之祸。秦朝的李斯,就是这样的一个很好的例证。他曾经位居丞相之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荣耀一时,权倾朝野。虽然当他达到权力地位顶峰之时,曾多次回忆起恩师“物忌太盛”的话,希望回家乡过那种悠闲自得、无忧无虑的生活,但由于贪恋权力和富贵,所以始终未能离开官场,最终被奸臣陷害,不但身首异处,而且殃及三族。李斯是在临死之时才幡然醒悟的,他在临刑前,拉着二儿子的手说:“真想带着你哥和你,回一趟上蔡老家,再出城东门,牵着黄犬,逐猎狡兔,可惜,现在太晚了!”
心理专家分析,一个人若是能在适当的时间选择做短暂的“隐退”,不论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都是一个很好的转机,因为它能让你留出时间观察和思考,使你在独处的时候找到自己内在的真正的世界。尽管掌声能给人带来满足感,但是大多数人在舞台上的时候,却没有办法做到放松,因为他们正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反而是离开自己当主角的舞台后,才能真正享受到轻松自在。虽然失去掌声令人惋惜,但“隐退”是为了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一方面挖掘自己的潜力,一方面重新上发条,平衡日后的生活。
作家尹萍曾经做过杂志主编,翻译出版过许多知名畅销书。她在四十岁事业最巅峰的时候退下来选择了当个自由人,重新思考人生的出路,后来她说:“在其位的时候总觉得什么都不能舍,一旦真的舍了之后,才发现好像什么都可以舍。”
事实上,全身而退是一种智慧和境界。为什么非要得到一切呢?活着就是老天最大的恩赐,健康就是财富,你对人生要求越少,你的人生就会越快乐。对于我们这些平凡人来说,能怀一颗平常善良之心,淡泊名利,对他人宽容,对生活不挑剔,不苛求,不怨恨。富不行无义,贫不起贪心,这就是一种人生的练达。
能够拿得起,更要能放得下,这是一种很高层次的智慧。人生征途上,要懂得追求,也要学会放弃,特别是在人生的节骨眼上举重若轻,拿得起,放得下,这样才能拥有成功而旷达的人生。
15.成功是一种人生感觉
很多人初入人生战场之时,就想让自己成为纵横驰骋的骏马,成为搏击长空的雄鹰……他们总是想超越自己,首先得承认,这是优点,但有时却又是不幸的根源。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成功是他们一生追求的目标,可是在人生的路上,衡量成功还是失败绝非只有结果这个惟一的标准。而且我们还应该考虑一下,我们为了这个“成功”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
对成功的定义,应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人认为腰缠万贯,才是成功,可是财富却往往与幸福无关。纽约康奈尔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弗兰克说:虽然财富可以带给人幸福感,但并不代表财富越多人越快乐。从研究结果来看,一旦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每一元钱的增加对快乐本身都不再具有任何特别意义,换句话说,到了这个阶段,金钱就无法换算成幸福和快乐了。
如果一个人在拼命追求金钱的过程中,忽略了亲情,失去了友谊,也放弃了对生命其他美好方面的享受,到最后即便成了亿万富翁,不也难以摆脱孤独和迷惘的纠缠吗?所以并非是金钱决定了我们的愿望和需求,而是我们的愿望和需求决定了金钱和地位对我们的意义。你比陶渊明富足一千倍又怎么样,你能得到他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吗?
在美国新泽西州,有一位叫莫莉的著名兽医劝告人们向动物学习。她拿鸟做例子说:“鸟懂得享受生命。即使最忙碌的鸟儿也会经常停在树枝上唱歌。当然,这可能是雄鸟在求偶或雌鸟在应和,不过,我相信它们大部分时间是为了生命的存在和活着的喜悦而欢唱。”
可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却未必能有这种豁达,有的人穷其一生,都无法达到这样的境界。有的人认为,得到了金钱就得到了幸福,这是多么可笑的想法!可见,他们并不知道金钱和幸福是没有必然联系的。有了金钱,并不一定就会带来幸福,反而因为金钱而引发不幸的事例倒是比比皆是。
还有的人认为只有拥有了盛名,才意味着成功。殊不知,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烟云,生命的辉煌恰恰隐藏在平凡生活的点滴之中。也有的人认为权倾一时就是成功,可是,你比李白官高五品又怎么样,你能像他那样永远青史留名吗?更有的人认为出类拔萃才是成功,平庸就意味着失败,可是生活的真实却往往是有些人看起来不怎么样,活得确实挺来劲儿。哥伦比亚大学的政治学教授亚力克斯·迈克罗斯发现,那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人往往比那些好高骛远的人快乐得多。
其实谁也不至于活得一无是处,谁也不能活得了无遗憾。一个人不必太在乎自己的平凡,平凡可以使生命更加真实;一个人不必太在乎未来会如何,只要我们努力,未来一定不会让我们失望;一个人不必太在乎别人如何看自己,只要自己堂堂正正,别人一定会对我们尊重;一个人不必太在乎得失,人生本来就是得得失失。
一个人要想生活得快乐,就要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奋斗目标,适当压制心底的欲望。不要因为自己才华平庸而闷闷不乐,生活中,智慧与快乐并无联系,反倒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傻人有傻福”的例子俯拾皆是。
很多人年轻的时候无忧无虑地生活,虽然没有钱,没有名,没有地位,但是他们真的很快乐,什么都不用想,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可是当他们开始追求人人向往的传说能带给他们幸福快乐的各种东西之后,却渐渐地发现自己不得不放弃那些他们喜欢做的事情,而他们得到的却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多少快乐,带来的反而是负担,压得他们无法追求别的东西,压得他们无法轻松地面对自己真正的梦想。这时他们往往会痛苦不堪地一遍一遍地问自己:“为什么得到的都是我不想要的,而我想要的却总是得不到?”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的成功,不正是一种人生感觉吗?从矛盾律的角度看,人生是公平的,你要活得随意些,或许就只能活得平凡些;你要活得辉煌些,或许就只能活得痛苦些;或许要活得长久些,你就只能活得简单些。
关键的是,你必须学会从各种矛盾之中,找到一个能让自己安身立命的、一生心满意足而且平坦安然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