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品牌,另一种制造——中国制造年代的品牌思考
8864200000014

第14章 产业集群与名牌战略

在中国名牌发展战略的推进过程中,我们从企业品牌经营和评价实践中发现,产业集中程度越高的地方,名牌产生的可能性越高。这说明,产业集群现象和中国的名牌战略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整个名牌战略之中,产业集群基本上属于社会战略和国际战略层面的问题。

产业集群现象

集群本意为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在某地集中出现。早在20世纪70年代或更早的时间,就有国外学者Czamanskis将集群引入到经济学,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1990年,美国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重新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并用产业集群的方法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从此,产业集群的概念得到学者的普遍接受并风靡一时。

按照波特教授的理解,产业集群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产业集群的崛起是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趋势,是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产业集群是一种有效率的组织形式,世界上许多国家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产业集群对提升产业竞争力及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区域性产业集群得到了迅猛发展。在美国,硅谷的微电子产业集群、纽约玛第森大街的广告业群、明尼阿波利斯的医学设备业群、克利夫兰的油漆和涂料业群、西雅图的飞机设备与设计业群、好莱坞的影视娱乐业群等,在国际上都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在德国,有索林根的刀具业群、图特林根的外科器械业群、普福尔茨海姆的珠宝业群、斯图加特的机床业群、纽伦堡的制笔业群、韦热拉的光学仪器业群、雷姆沙伊德的工具制造业群、巴登-符腾堡的机械业群等。在意大利,产业集群更为普遍。意大利 70%以上的制造业、 30%以上的就业、 40%以上的出口量都是在专业化产业区域内实现的。根据意大利统计局的评判标准,全意大利专业集群地有 199 个,其中,纺织品集群地有 69 个、皮鞋和鞋 27 个、家具 39 个、机械 32 个、食品 17 个、化学制品集群地 4 个。造纸与印刷集群地 6 个、首饰集群地 4 个;在法国,有巴黎森迪尔区的网络业群、布雷勒河谷的香水玻璃瓶业群等。产业集群已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

我国的产业集群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迅猛发展起来的,目前在沿海地区比较发达。如广东顺德的“两家一花”,即家电企业群、家具企业群和花卉企业群;浙江嵊州的领带企业群、诸暨的大唐袜业企业群、永康五金企业群、温州鞋革企业群,等等。据统计,目前浙江已形成产值超过亿元的产业集群300 多个,其中,10亿~50 亿元的90多个, 50亿~100亿元的10 多个,超过100 亿元的有4 个。共集聚企业约13 万家(主要为中小企业),就业人数 600 万人,总产值占全省的 60%,平均经济增长约高于浙江全省平均 3~5 个百分点。比较著名的有,绍兴集聚了大批相关企业而成为全国产量最大、设备最先进、交易最活跃的化纤纺织产业集群;温州集聚了制鞋企业 5000 多家,年产值和相关配套产业年产值分别达 250 亿元和 150 亿元,产品市场份额占全国的 20% 以上;乐清集聚了低压电器企业 900 多家,从业人员 4.8 万人,年产值 130 亿元,主要产品约占国内市场的 66% ;诸暨集聚了袜业企业 8500 余家,从业人员约 4.5 万人,年产值 75 亿元,主要产品约占国内市场的 35% ;瑞安集聚了汽摩配企业 8400 多家,从业人员约 8.4 万人,年产值 88 亿元;嵊州集聚了领带生产企业 1000 多家,年产值 60 亿元,主要产品占到国内市场的80% 。另外,如义乌的小商品、湖州的童装、海宁的皮革、嘉善的木业、永康的小五金等,都是同一产业或行业向一定区块集聚并成效显著的典型。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浙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全省有 52 个集群的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 30% 以上。可以说,产业集群加快了浙江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对园区建设、城镇就业、中小企业发展等也功不可没。浙江的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主要依托产业集群这一增长模式,产业集群也是浙江经济成为全国最具活力地区的关键所在。

产业集群与名牌战略的关系

积极培育品牌、实施名牌战略与培育产业集群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首先,产业集聚度高的地方容易造就名牌产品。集群内企业通过产业链条实行专业化分工,各个中间产品生产企业可以发挥自身技术优势生产自己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品,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同时,集群内企业利用地理接近而节省相互间物质和信息交流的成本,使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一定的产业集群区域内容易形成供给充足的劳动力市场,从而使集群内企业可就近利用现有的各种专业化、有经验的劳动力,从而降低他们在招聘员工过程中的搜索成本和交易成本。产业集群发展充分的地区,处于产业链条各个环节上的生产商、供应商、客户、支持性产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厂商聚集在一起,彼此间相互竞争又相互模仿,通过这种互动过程,使集群内的知识传播速度达到最快,知识溢出效应达到最大化。由于产业集群内众多企业从事相似的经营活动,后进企业容易模仿先进企业,先进企业为保持竞争优势会更努力创新,从而使整个产业链受益,带动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所有这些都有利于产业集群内企业大大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从而为大企业的诞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而大企业的增多,又大大地促进了企业名牌产品的问世。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中国自己的实践都表明,很多著名品牌的诞生都与它所处的产业集群有很大关系。

其次,名牌产品及其生产企业又会吸引众多企业向它集聚,加快了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形成的初期,走的是以市场为导向、企业自发集聚之路。随着产业集聚度的提高,一批名牌企业与产品相继诞生,名牌企业与产品的出现,发挥了“名牌效应”,大大加速了产业集聚的速度。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一般是以工业园区为载体,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在较短的时间里形成产业集群。在这些集群内部,龙头企业、产业链及其相关支撑机构形成“众星拱月”形结构,名牌效应与集群效应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品牌在产业集群培育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导向效用。为了加快培育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可以通过努力塑造和推广企业或区域品牌的形象,彰显品牌的独特内涵(属性、利益、价值、个性、文化),建立消费者对品牌企业(或区域)的良好印象,增强购买信心,扩大市场占有率,树立牢固的品牌忠诚度,使品牌旗下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强大的竞争力和持久的竞争优势。追逐利益和规避风险的本能促使众多业务相关联的企业聚集而来,从而产生集聚效应,众多中小企业在集聚过程中,依托于产业集群,获得集聚规模经济效益。

品牌优势越明显,集聚力越强,聚集的企业越多,产业集群规模就越大。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因此而获得的机会更多,选择性更强。一方面促进集群内的个体细胞——企业的竞争实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还促进了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分工协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产业集群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同时,更进一步扩大了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两者相得益彰,达成品牌与产业集群的双向良性互动。

产业集群问题

产业集群是我国传统产业和现代制造业走向集约化、专业化的重要形式,是推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区域产业的竞争优势可以分为低层次竞争优势和高层次竞争优势。低层次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低成本生产要素、降低成本型的技术创新、规模经济等基础上的低价格等。这种以价格竞争力为基础的低层次优势,由于很容易被竞争者效仿,而且过于激烈的价格竞争容易对企业盈利能力和竞争环境造成破坏性后果,因此不容易持续。高层次竞争优势则以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产品或服务上的差异为核心。它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的创新能力、获得先进技术的能力、与客户保持密切的关系,在设备、技术、管理和营销等方面的长期积累和持续的投资,以及创造更符合客户需求的差异型产品而得到。这是一种集创新能力、品牌信誉和客户网络于一体的综合性竞争优势,因而是比较稳固的竞争优势,而且可以为企业带来高附加值。

中国现阶段的众多产业集群至今尚未形成以高层次竞争优势为依托的核心竞争力,这主要体现在没有国际著名品牌,主导产品的核心部件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没有国际性销售网络,归根结底是至今尚未出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因此,也就难以获得高附加值,区域生产效率不高。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要素约束逐渐加大,中国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早期发展阶段曾经是优势的东西,在更高的发展阶段则可能成为弱点。而要想获得更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必须创造自己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技术优势,把自己融入到更高的国际竞争中去。必须强化创新,通过创新培育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只有通过以创新为目的的经济,扩大自有品牌的影响度,提高产品的差异性,形成核心部件的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创造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和高附加值。也惟有如此,才能提高产业集群的区域生产效率,最终确立中国的众多产业集群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竞争优势。

通过对发达国家的众多产业集群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许多产业集群之所以能够在全球化竞争中显示出较强的竞争优势,与其拥有竞争优势的相关产业或产业集群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流的供应商、一流的销售网络、高效率的区域合作机制(包括中介机构、企业论坛、集群内部的企业联盟等)等,都是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条件。这些相关产业或产业集群不仅能够提供高质量的相关服务或产品,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互相提携、共享知识来促进创新。浙江、江苏已经具有一定的产业集群基础,接下来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区域内部经济合作机制,强化产业集群内外、区域内外企业的联系,发展高质量的相关产业或服务,以此作为提升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孤立的企业容易迁移,但一旦企业之间结成集群,成为一个联合体,就会在本土扎根。这种集群通常是由在同一地区一些特点相同的企业、供应商、服务商以及相关机构所共同建立的,它能够提高内部相关企业的生产效率,强化创新能力,促进集群的进一步扩散和市场的扩大。

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我国目前已经有一定数量的低端产业集群和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然而缺乏创新性产业集群。今后,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是:因地制宜地发展基于低成本的低端产业集群;推动基于纵向一体化和规模经济的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基于创新的创新性产业集群,从整体上提升现有地区产业集群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

1.应重视公共创新基础设施。

建设公共创新基础设施是区域范围内支持创新的各种相互制约因素的集合,如研发人力和资金,激励创新和研发活动的公共政策,以及专业性研发机构等,它们从根本上支撑着产业技术创新。应当说,与中国各级政府在以往市场化进程中所采取的相关制度相比较,政府在提供有关创新公共设施和公共产品方面则显得明显不足。这可能也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2.增强研发实力,提高产品质量。

创新能力不强一直是困扰浙江、江苏等地产业集群进一步高速发展的因素。现阶段,我国众多“产业集群”的研发实力相当落后,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应加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与高校、专业研究机构的合作,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同时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基础研究能力。我们还可以积极创建一些民间研究机构,以同业交流学习的形式来实现研发实力的提高。大力支持和引导科研机构转向开展支持产业集群发展导向的研究,支持他们深入产业集群开展科学研究和咨询服务,设立直接为产业集群服务的研究中心;支持高校和职业学校开设面向产业集群人才需求的专业。

3. 坚持用市场化手段发展品牌经济。

推动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的建立,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和政府引导,加速优质资源、优秀人才和优秀企业家向本地聚集,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发挥品牌经济的社会效应,全面营造品牌经济发展的良性机制和环境氛围。

4.重视行业协会的建立和引导,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行业协会是集群企业集体利益的代表,是连接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的“桥梁”。产业集群内包括各种类型的企业,急需有相当号召力的行业协会加以组织和引导。一是加强协会的规划和建设,出台行业协会管理办法,推动集群行业协会沿正确、健康方向发展。二是赋予协会一定的职能。当地政府要大力支持行业协会的发展,把应当属于行业协会的社会职能尽快地移交给行业协会,把适宜行业协会行使的管理职能尽量委托给行业协会,赋予协会一定的质量检测、新产品维权、同行议价等职能,增强协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有效遏制集群企业的低价倾销等无序竞争,引导集群企业发挥集体力量开拓市场、创建品牌,积极推动集群企业扩量强质。三是发挥协会对公共政策的推动作用。协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向政府建言献策,积极影响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促使公共政策更好地为产业集群发展服务,有效地推动集群经济发展。

5.狠抓诚信建设,为品牌的培育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壤。

合作是产业集群的生命,诚信是合作的基础。首先是政府部门要率先示范,进一步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务公开等,打造诚信政府。其次是集群企业要依法纳税,诚信经营,争做诚信企业。最后是个人要讲道德、讲修养、讲信用。通过政府、企业、个人信用的建立,形成区域独特的集群诚信文化,推动集群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金融、科研机构开展广泛的合作,全面提高合作效率。在抓好信用环境建设的同时,尽快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机构,努力克服集群企业与银行的合作障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合力推进产业集群快速健康发展。

6.各级地方政府应积极创造区域品牌,引导产业集聚。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企业。鼓励企业建立综合品牌,引导企业开展企业形象和品牌标志的策划与宣传活动。积极培育国家名牌产品,对评选为“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应给予奖励,建立对名牌产品、创名牌企业的长效激励机制。鼓励名牌产品企业迅速扩大品牌经营规模,促进名牌产品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加大名牌推介力度,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为依托,着力提升企业、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共创区域品牌。以政府引导、中介促进、企业自主结盟为原则,推动企业建立营销联盟,共享营销资源。整合和利用各类会展资源,创立会展品牌,鼓励行业协会统一有序地组织企业参加各类交易会。积极推行现代营销管理,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提高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