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品牌,另一种制造——中国制造年代的品牌思考
8864200000012

第12章 名牌战略是国家战略

我国已经进入了品牌大崛起和大消亡的时代,需要通过名牌战略来提升企业和国家的竞争力。名牌战略只有提升到国家战略、国际战略的高度,才能形成全社会创名牌、用名牌和保护名牌的风气,中国名牌也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品牌大崛起和大消亡

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越来越激烈以及中国名牌事业的推进,我国企业已经意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众多企业都选择以品牌经营作为自己的战略。在此过程中,我国将有很多企业脱颖而出,占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如在《商业周刊》评选出来的世界500强企业之中我国就有16个企业,其中包括像宝钢这样的真正有实力、有创新的工业企业和制造企业。而在10年前,我国只有3个企业可以列入世界500强。我国企业品牌将会在世界品牌榜上占据更多的席位,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品牌大崛起。

品牌大崛起的另外一面就是国内品牌大消亡。比如在零售行业,按照WTO规则,我国将根据全部放开限制的承诺,允许国际零售商进行零售商场的建设。我们看到,沃尔玛、易初莲花、家乐福等国际上连锁巨鳄都计划在5年之内在中国设立10~50个大的零售商场,沃尔玛、家乐福在国内扩展业务的速度达到了1年建15家商场。按这样的速度下去,世界零售巨鳄5年之内将占领中国零售额的60%。这些零售巨鳄具有世界采购、世界物流配置和资源配置的优势,更兼有消费者认可的品牌,必然会极大挤占弱势品牌,特别是制造业品牌的生存空间。各种市场竞争因素的错综交杂,制造类品牌、服务类品牌和零售类品牌之间的相互交锋,必然会使一些弱势品牌加快消亡的过程,造成品牌的大消亡趋势。

烟草行业的例子也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这样一个品牌大崛起和大消亡的趋势。2002年我国的烟草品牌是728个,到2003年就变成了500个,2004年变成了300个,而2005年也就会是百余个之内。现在国家烟草专卖局和国家发改委正在制订计划,还将逐步削减、兼并小牌烟草企业,打造烟草品牌巨鳄,与国际市场接轨、与国际品牌竞争。

名牌战略的战略意义

名牌的构成要素包括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足够的经济规模、具备自我创新能力、具有现代品牌经营理念等。名牌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法制等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名牌从一般角度上看是产品质量的社会认可。事实上,一个国家的名牌产品,不仅仅是一个生产技术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原材料利用的问题,更不仅仅是广告宣传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问题、整体国民素质的问题、生产方式先进与否的问题。创建名牌的实质是人的全面发展及社会物质和精神层次不断提高的标志。

名牌产品不仅是一般市场经济的产物,而且是市场经济突破区域界限,形成贸易全球化的“开路机”。20世纪50年代后,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快的形势下,名牌成为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工业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拳头”。在WTO市场准入规则的支持下,工业化国家占尽了名牌产品带来的巨大利润。当然,这也教育和影响了落后国家在振兴经济战略上的选择,而实施名牌战略就是其中必须“自我打造”的“拳头”。在新经济主义时代,贸易流通本身的意义就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而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全部含义,因此,名牌也就不能仅从商品的角度来看待。我们创造和推进名牌的目的就是要更快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提高我们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名牌战略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名牌战略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它由名牌的创建、名牌的认定、名牌的宣传和名牌的保护等多个部分组成。随着全球市场竞争的进一步深化,名牌的高市场占有率就愈来愈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国家与国家的竞争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多少名牌。

首先,实施中国名牌战略是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市场竞争的作用日益明显,如何应对市场竞争已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而且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品牌竞争是国际竞争的重要形式,一个国家有没有名牌产品,有没有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是这个国家经济发展是否具有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这个国家经济运行质量高低的综合反映。我们在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通过名牌战略的实施,不断形成我们的强势企业和产品,应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挑战。

其次,实施中国名牌战略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中国工程院院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徐匡迪在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第四届全国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谈道,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已经不再丰富。工业化进程面临能源和矿产资源支撑条件的严重制约,供需缺口不断增大。据有关方面预测,我国的石油、煤炭、天然气、铁矿石、有色金属等资源都严重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耗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的目标,即便是按能源生产再翻一番考虑,也有很大困难。在中国能源弹性系数已经超过1的情况下,按照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化道路的能源消耗模式计算,从2000~2020年,中国GDP翻两番,一次能源消耗将从13亿吨增加至52亿吨。靠消耗资源发展工业的道路将难以为继。中国必须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已经进入到人均国民收入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过渡时期。从国际经验看,在这个时期,搞好了是加速发展期;搞不好就是社会矛盾凸显、经济徘徊停止期。在我国制造产品的产业链中,大部分属于加工企业。能效问题已经影响到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高能耗对应的是中国制造业的低技术含量、低水平、低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不可能永远廉价下去。所以,要提高我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制造业大国变成制造业强国,就必须实现从主要依靠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优势向主要依靠技术和品牌优势的战略转变。当前,我国制造业总量居世界第三位,其中能源、化工、建材、纺织、家电、电子等十几个行业的百余种产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自主品牌的中国企业相对来说很少。在世界100个著名品牌中,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品牌占了2/3.目前国际上3%的品牌占了全世界40%的市场。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名牌产品是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的,中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有参与世界竞争的名牌产品。名牌产品不仅可以带动一个企业、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实力竞争的重要方面。名牌战略的实施就是要通过名牌产品的培育和评选,监控目前市场竞争中的不规范现象,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信心,带动国内需求,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最后,实施名牌战略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名牌是企业分化、组合的主导因素,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通过实施名牌战略,促进以名牌产品为基础的产品结构和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资产优化重组,优良资产向名牌产品、名牌企业集中,形成拳头产品和支柱产业,增强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的活力,使之成为经济的强劲的增长点,从而整体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而中国由于缺少国际性品牌,即便是在“中国制造”已经遍布全球的情况下,在整个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在整个国际体系分工中处于价值链低端,大部分依靠人力和资源的投入来获取有限的收益。我国经济质量效益差、假冒伪劣泛滥、不正当竞争问题严重等问题更是迟滞了中国品牌迈向世界的脚步。为推动“中国制造”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更好地发展并更有效地进军国际市场,近年来,各种品牌论坛此起彼伏,品牌理论受到了广泛关注。2005年9月,中国名牌经济论坛在青岛举行。论坛以“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为主题,深入探讨了中国名牌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进一步加快我国名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21世纪是中国品牌大消亡和大崛起的时代,品牌是决胜未来的根本等观念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政府及学术界的共识。品牌作为一种市场经济时代的世界语言,正在日益加强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名牌战略受到高度重视

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深入的过程中,中国政府领导人和决策者意识到了当前经济全球化竞争时代品牌的重要意义。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十分重视中国名牌战略实施工作。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指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造出中国自己的名牌,否则就要受人欺负。”1994年江泽民同志提出,要“努力发展‘名优特’拳头产品,增加适销对路产品,精心组织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同行业中具有较强竞争力和明显发展前途的名牌产品”;并在1998年题词:“立民族志气,创世界名牌。”朱镕基同志多次批示:“宣传企业信用和名牌战略的重要性,探索市场竞争的正确途径,也是有重要意义的。”吴邦国委员长指出:“加大对名牌产品的支持,目标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一批世界知名品牌。”黄菊副总理批示:“积极支持、大力推进国家名牌战略,努力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一批世界知名品牌,”等等。

温家宝总理批示:“自己的名牌产品和知识产权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2004年6月20日~22日,温家宝总理在山东青岛考察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岛啤酒等著名企业时指出,企业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创造名牌产品。名牌就是质量,就是效益,就是竞争力,就是生命力。名牌不仅是一个企业经济实力和市场信誉的重要标志,拥有名牌的多少,还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体现。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集中表现在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产品。我们要从实现国家繁荣昌盛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鼓励我国的优秀企业争创世界顶级名牌。

几代国家领导人对中国名牌事业的关心和指导,直接推动了中国名牌事业的发展。十六大报告更是直接将名牌事业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中国呼唤自己的世界品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徐匡迪多次发出呼吁。徐匡迪指出,21世纪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时代,名牌问题是关系国家和企业兴衰的重大问题,名牌战略是具有重大经济和政治意义的战略。中国已经加入WTO,中国企业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进一步加快我国名牌战略实施步伐,培养一批中国名牌、国际名牌,提高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所以,实施名牌战略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加快名牌战略实施的步伐,创造更多在全世界都有影响的名牌,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很重要的一点。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主任林宗棠认为,自己的名牌产品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关键,我们要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在培育名牌的过程中,既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也要提高产品的文化含量。

实施名牌战略意味着企业全面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意味着中国企业全面走上世界舞台,意味着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中国名牌战略的一系列指示,是中国品牌建设的理论指导和行动纲领。

名牌事业发展回顾

我国名牌事业的发展大约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之前。在这一段时间,我国主要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创造名牌的问题并没有提到战略的高度。名牌事业在一些轻工业领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一些在解放前的老字号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如“茅台”、“青啤”、“全聚德”、“同仁堂”、“狗不理”,等等。出现了一批新的名牌产品,如自行车中的“永久”、“飞鸽”、“凤凰”,手表中的“北京”和“上海”。这些产品主要因为质量好而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但是,这时政府没有明确的名牌意识,企业也谈不上有名牌的追求。

第二个发展阶段就是改革开放到1995年。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是经济大发展和快速发展的时期。我国开始大量引进国外的技术、资金和设备,国外商品也大量涌进中国。中国消费者通过国外名牌产品真正体会到了现代化,中国市场出现了竞争,我国企业纷纷与国外企业合作,我国企业受到了国外企业的名牌战略的洗礼。我国企业经过品牌的调整,经过市场竞争逐步壮大企业,长虹、海尔、春兰等名牌成为了国人心目中的国产品牌。

第三个阶段就是1996年至今。1996年,国务院颁布《质量振兴纲要》,提出“实施名牌战略,振兴民族工业。鼓励企业生产优质产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创立名牌产品。国家制定名牌发展战略,鼓励企业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联合,争创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国际名牌产品”。各省市纷纷成立名牌战略领导小组。依据1997年国家经贸委和国家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出的《关于推动企业创名牌产品的若干意见》,组织开展了以产品实物质量、市场占有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为主的名牌产品的认证。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意见和各省市的经验,2001年,在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并依据中国名牌产品评价管理办法,在各方面的支持下开展了中国名牌产品评价的试点工作。此后,中国名牌事业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形成了如火如荼的创建名牌的浪潮。

名牌战略的成果

实施名牌战略,政府通过各种措施鼓励企业创建名牌,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名牌产品的竞争力明显提高。从2001年至今,中国名牌产品评价5年来,总计向社会推出了925个名牌产品。在中国名牌产品产生的几年中,估计通过各种形式奖励给名牌企业的在10亿元左右。以广东省为例,广东政府2004年奖励给广东省每家获得中国名牌称号的企业100万元,各企业所在市也奖励给这些企业100万元,所在的区给100万元。这样,每个企业拿到中国名牌的产品就可受到政府的各种奖励合计300万元。大连市也有类似的政策。浙江、江苏、上海、山东这些地方或名牌的企业一般都能拿到政府一次性奖励100万元~300万元不等。有些中部地区省份奖励更多。名牌产品评选的直接成果是推动了名牌企业的发展。名牌企业每年递增30%以上,有的是翻一番,有的是一倍两倍,最低不低于17%。从广东省来看,名牌企业只占广东省的0.3%,但是,他们对广东省GDP的贡献率超过20%。也就是说,所有名牌企业都是他所在地区的中坚,是税收大户,是吸纳劳动就业的大机构,也是一个有特别优势、有竞争力的企业。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调查显示,2004年64.17%的城镇居民购买力投向了中国名优产品,国产名牌产品仍然在多数领域保持优势地位。

名牌战略的实施使得名牌产品的总产值、销售额和利税逐年增长,有力地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名牌产品及其生产企业成为了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如江苏省,至2005年共确认了582个江苏名牌产品,其中,熊猫电视机、波司登羽绒服等49个产品还先后荣膺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数量在全国仅次于广东、浙江和山东。名牌已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强大推进器,其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19.70%。因此,2005年,江苏省名牌战略推进工作会议通过的《2005~2010年江苏省名牌战略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通过多年的努力形成150个左右在全国同行居领先地位的国家级名牌产品,形成江苏名牌产品1000个,培育50个在全国有知名度的服务品牌;打造品牌农业,培育和发展200个具有地方经济特点的名牌农产品。还提出,今后在江苏名牌确认中,企业研发投入、新产品产值率比重要求将逐年提高,力争使省级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在23年内,都能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内外先进标准;制定出更有吸引力的名牌扶持政策,推进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包括对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在技改、贷款等资源配置上优先,开展进出口业务可减免部分审核、审查手续;对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给予重奖,而在江苏生产的省外、境外名牌也可享受江苏名牌同等待遇;对于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将免予省内各级质量监督检查。

实施名牌战略,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国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实现了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在名牌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以名牌产品为基础进行了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资产优化重组,优良资产向名牌产品、名牌企业集中,形成了拳头产品、支柱产业和有竞争力的行业。中国名牌产品的信誉和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成为拉动市场需求和扩大外贸出口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