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效益,也称间接效益,是指由于系统的运行为企业和社会带来的、不能用货币直接计量的效益,它主要表现在企业形象、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高程度。社会效益对企业产生质的影响,具有战略性的意义。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的时间越长,应用面越广,其效益也就越显著。具有远见的企业领导,应该高度重视这方面的效益。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①提高管理效率,促进管理科学化。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提高了企业的自动化、电子化、现代科学化的管理水平。
②变被动式经验管理为主动性科学管理。由于信息处理效率提高了,使生产、经营及管理工作逐步走向实时和定量化。
③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由于可以用计算机提供最优辅助决策方案,因此当市场情况发生变化时,企业可以及时地修改计划,做出相应的决策,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16.4.2评价方法
常用的信息系统评价方法主要有3种:专家意见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和多准则评价法。
1.专家意见法
专家意见法基本上是一种定性评价方法,它依靠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让他们在掌握一定客观情况和资料的基础上对不成熟领域问题进行决策。用于MIS评价的专家意见法通常有专家打分法、专家组定性评审法、德尔菲法等。例如,目前我们常用的鉴定会、验收会等形式,就是聘请有关的专家对项目进行评估,属于专家组评议法。而德尔菲(Delphi)法是美国兰德公司早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为了对项目更科学地进行评估,用信函的方式征询专家的意见,专家互不见面,可以畅所欲言,组织者将专家反馈的意见进行整理,反馈给各位专家再进行评议,如此反复几次,最后得出客观的结论。
2.成本效益分析法
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在于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和经营决策水平,减少管理中的失误,使生产经营活动达到最佳经济效益。成本效益分析法就是这样一种定量评价方法,对拟建项目的成本及效益进行量化和度量,计算出表明成本效益的指标,并在各备选项目之间进行比较权衡。成本效益分析的理想结果应该是项目的总受益收入(或年收益)超过总成本(或年成本),为本单位和社会带来经济效益。
(1)信息系统的成本计算
系统的成本随着系统的类型、范围及功能要求的不同而不同。在分析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许多预测、估计。一般来说,系统费用(C)应为系统开发总费用(Cd)和运行维护费用(Cr)之和,即
C=Cd+Cr(161)
系统开发费用和系统运行费用可分为四大类,即硬件费用、软件费用、网络费用和人工。162。
图162系统开发费用和系统运行费用
系统费用率可用机时成本来表示,即
C=(S+D+M+P)·1+h%T·K(162)
式中,S表示人员工资,D表示软件折旧费,M表示消耗材料费,P表示电费等能源费用,h表示间接费用率,T表示机器正常工作时间,K表示机器利用系数。
(2)系统效益分析
系统的效益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成本的节约,另一方面是效益的增加。
成本的节约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工作人员的减少导致工资的节约,订货的及时导致采购费用的降低,安全库存的降低使积压资金减少等。效益的增加体现在诸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使产量提高、产值增加,产品质量的提高使产值提高,交货日期的保证使企业信誉提高,从而提高了市场占有率等。
(3)成本和效益的对比
将系统的成本和效益数量化,用货币价格来表示成本、效益,进而进行成本和效益的比较。应用计算机管理后,由于合理地利用现有设备、原材料、能量,使产品产量或提供的服务增长;由于劳动率提高,物资储备减少,产品或服务质量提高,非生产费用降低,使生产或服务的成本降低。成本和效益的对比以可获得的经济效果为主要指标来表示。
①年收益增长额(P)。年收益增长额(P)的计算公式为P=A2-A1
Aé
?êê
ù
?úú
1·P1+éC1-C2
?êê
ù
?úú
1000·A2(163)
式中,A1、A2分别表示系统应用前、后年产品销售总额(千元);P1表示系统应用前产品销售的收益总额(千元);C1、C2分别表示系统应用前、后每千元商品产品的成本费(元)。
②投资效果系数(E)。投资效果系数(E)的计算公式为E=P
K≥En(164)
,();。
③投资总额(K)。投资总额(K)的计算公式为
K=Kd+Kk+ΔOc(165)
式中,Kd表示系统开发和转换费用(千元);Kk表示设备购置、安装和厂房建设费用(千元);ΔOc表示系统实施后流动资金的变化。
④投资回收期(T)。投资回收期(T)的年限计算公式为T=K
P(166)
如果计算机的实际效果系数(E)等于或大于定额效果系数(En),就认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是有益的。投资回收期(T)的年限越短越好。
3.多准则评价法
对于一个比较复杂的、大的系统而言,很难用一两个单一的指标来衡量系统的性能,必须用多个指标来评价,此时可用多准则评价法。多准则评价法是对评价对象设定多个指标,然后评价系统在各个指标上的实现程度,从而得到一个综合的评价结果。它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具体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AHP)、多因素加权相加法等。
1)层次分析法(AHP)
层次分析法(AHP)作为一种简易而科学的决策方法,它是针对现代管理中存在的许多复杂、模糊不清的相关关系如何转化为定量分析的问题,提出的一种分析解决方法,近年来在管理决策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信息系统评价的过程中,它可以用于按照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多个系统方案或投标书进行评估和选择或对已实现的系统进行评价,并按照优劣次序排队。层次分析法一般分为以下5个步骤。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在深入分析面临的问题之后,把问题中所包含的因素划分为不同层次(如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方案层、措施层等),用框图形式说明层次的递阶结构与因素的从属关系。当某个层次包括的因素较多时,可将该层次进一步划分为若干子层次。同时,根据系统的内在联系,找出上一层元素与下一层元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将有关系的元素之间用直线连接。当某元素与下一层的所有元素都有联系时,称为完全层次关系,否则为不完全层次关系。
(2)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在递阶层次结构建立之后,则指标体系的上下支配关系也已明确,我们的目的是要确定各级指标在总的综合评价指标中的权重大小。为了将层次结构图中上、下层次相关元素的相关程度由定性转化为定量的相对值,就必须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元素的值反映了人们对各因素相对重要程度(优劣、偏好、强度等)的认识,一般采用数字1~9及其倒数的标度方法,如表161所示。例如,A与B相比,有同等的重要性,则用“1”标度;A与B相比,A比B稍微重要,则用“3”标度;A与B相比,A比B明显重要,则用“5”标度;A与B相比,A比B强烈重要,则用“7”标度;A与B相比,A比B极端重要,则用“9”标度。反之,如果在以上条件下,B与A相比时,其判断值显然是上述标度值的倒数1、1/3、1/5、1/7、1/9。对于n个元素,可以得到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A,即A=(aij)(167)
表161标度含义表
1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具有同样重要性
3表示两个元素相比,一个元素比另一个元素稍微重要5表示两个元素相比,一个元素比另一个元素明显重要7表示两个元素相比,一个元素比另一个元素强烈重要9表示两个元素相比,一个元素比另一个元素极端重要2,4,6,8为上述两相邻判断的中值
倒数因素i与j比较得判断aij,则因素j与i比较得判断aji,aji=1/aij(3)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通过判断矩阵A,求解其特征根A1,A2,…,An的排序权值,并计算其归一化值。矩阵的求解为
AW=λmaxW(168)
由式(168)得到解W和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λmax,经归一化后即为同一层次相应因素对于上一层次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这一过程称为层次单排序。为进行层次单排序(或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还需要计算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
一致性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C.I.=(λmax-n)
(n-1)(169)
设有1~9阶判断矩阵,且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取值如表162所示。
表162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的取值
123456789
0.000.000.580.901.121.241.321.411.45
则由此计算一致性比率为
C.R.=C.I.
R.I.(1610)
当随机一致性比率小于0.10时,认为层次单排序的结果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的元素取值。
(4)层次总排序
计算同一层次所有因素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相对重要性的排序,称为层次总排序。这一过程是最高层次到最低层次逐层进行的。若上一层次A包含m个因素A1,A2,…,Am,其层次总排序权值分别为a1,a2,…,am,下一层次B包含n个因素B1,B2,…,Bn,它们对于因素Aj的层次单排序权值分别为b1j,b2j,…,bnj(当Bk与Aj无联系时,bkj=0)。
(5)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
对于递阶层次结构组合判断的一致性检验是从高到低逐层进行的。如果B层次某些因素对于Aj单排序的一致性指标为Cij,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为Rij,则B层次总排序C.R.k=Σm
j=1
ajC.I.kj
Σm
j=1
ajR.I.kj
(k=1,2,…,n)(1611)
类似地,当C.R.k<0.10时,认为层次总排序结果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的元素取值。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可用于解决不太复杂的问题。当面临的问题比较复杂时,可以采用扩展的层次分析法,如动态排序法、边际排序法、前向反向排序法等。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用于解决难以用其他定量方法进行决策的复杂系统问题。非常适合于信息系统的评价,尤其适合于多个信息系统的比较,目前已有现成的AHP软件可供用户使用。
2)多因素加权相加法
在此介绍一种专家调查法的多因素加权相加方法。将多项指标列成表(如表163所示)的第一行,然后请专家对每个指标按其重要性给出一个权重值,假如规定权重最高分为10分,最低分是1分;再请每个专家分别对被评价系统的各个指标打分,也假定其最高分也是10分,最低分是1分,同时取专家权重参与计算。所谓专家权重,是指专家的权威性,权值大小由评价者根据专家知识面和经验丰富程度决定。根据若干个专家的打分表(如表163所示)及专家本人的权重,求得每个指标的加权值,计算步骤如下。
表163多系统评价多因素加权计算表
指标1指标2…指标N
权重WW1W2…Wn
加权平均分
Ak
系统1(评分X1)X1,1X1,2…X1,n
系统2(评分X2)X2,1X2,2…X2,n
?????
系统m(评分Xm)Xm,1Xm,2…Xm,n
①求单个信息系统的第j个指标的权值(加权平均值)WjWj=Σp
i=1(Wi,j·Ei)
Σp
i=1
Ei
(j=1,2,…,n)(1612)
式中,Wj表示第j个指标的权值(加权平均值),Wi,j表示第i个专家对第j个指标的权重打分值,Ei表示第i个专家的权重,p表示专家数。
②求单个信息系统的第j个指标的评分值(加权平均值)XjXj=Σp
i=1(Xi,j·Ei)
Σp
i=1
Ei
(j=1,2,…,n)(1613)
,Xj,Xi,i。
③求单个信息系统的综合加权平均值Aj
Aj=Σp
i=1(Wj·Xj)
Σp
i=1
Wj
(j=1,2,…,n)(1614)
式中,Aj表示单个信息系统的综合评分值,Wj表示第j个指标的权值(加权平均),Xj表示第j个指标的评分值(加权平均)。
④如果同时评价若干个可比系统,专家的打分表如表163所示,每个专家填一张打分表。然后首先求出每张表(即第k个专家打分的表)对第i个信息系统的加权平均分Ak,i。其计算如下。
Ak,i=Σn
j=1(Wk,j·Xi,j)
Σn
j=1
Wk,j
(i=1,2,…,m)(1615)
式中,Ak,i表示第k个专家对第i个系统的加权平均分,Wk,j表示第k个专家对第j个指标的权重打分值,Xi,j表示第k个专家对第i个系统、第j个指标的打分值,m表示被评价信息系统数,n表示指标项数。
⑤若专家有p个,则p个专家对第i个系统的综合评分为ZAi=Σp
k=1(Ak,j·Ek)
Σp
k=1
Ek
(i=1,2,…,n)(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