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读诗记
88623800000011

第11章 蓝蓝《死于无声》点评

死于无声

蓝蓝

合法的大雾,合法的措辞

那么多隐匿的词汇

模拟着上帝的造物——

神秘莫测的气溶胶粒子

洁白的硝酸盐、硫酸盐

固体有机物闪闪发亮

你们的眼睛无法看见

化学是我唯一不及格的课程

应该向高中时的丁老师道歉!

重新写下这些分子式:

二氧化硫、多环芳烃、挥发性有机物

2000倍电子显微镜寻找它们活泼的身影

护士端走了瓷盘,一堆黑色中

腐烂的癌肿——腥红的血液,绿色的脓

插进中年女画家肺里的引流管

正慢慢淌出山河的污血

医院里婴儿嘶哑的咳嗽

必定是大地的一道裂缝

支气管、肋骨上缘直至胸腔

手术刀在辨认鳞状癌、腺癌、肉瘤样癌……

从东北到华南,死神快乐地奔跑

巨大的烟囱在它嘴里喷吐滚滚浓烟

它喜欢新鲜的尸体胜于时间的献祭

堆积着燃油恶臭的胸膜壁层

动脉里到处是褐煤烧过的窟窿

胎盘里还有无脑儿、斜眼、萎缩的睾丸

——哦!黑色小东西,正在钻进你的鼻孔

幼儿园合理的放假

空气净化器合理的利润

忍受吧,要熟悉淘宝3M—N9口罩的型号

熟悉各种药材和飞往海边的订票程序

尽可能少炒菜,不要烧蜂窝煤

忍受吧,因为还没有轮到你——

……而这一次

死神将找到更多沉默不语的好人

诗歌应该介入现实吗?诗歌是否有能力介入现实?对此,诗人和批评家们一直以来争议不断。现代的写作者似乎越来越倾向于认为诗歌根本没有能力介入现实,诗人们认定它既不能让任何事发生(奥登),也不能阻止任何一辆坦克(希尼)。一直坚定主张文学应当介入现实的萨特,也特意把诗歌排除在外,免除了它介入现实的义务。但是,即使在现时代,也总是有诗人不断尝试突破这种把诗封闭在语言内部的囿限,期待诗歌对现实产生实际的影响。这首《死于无声》可以说是诗歌干预现实的最新范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它的成功也是对奥登、希尼、萨特的文学偏见的反驳和纠正。我相信这些大人物们也乐意接受这样的反驳和纠正,其实哪个诗人在内心里不渴望自己的诗对现实产生切实的作用呢?

这首诗所针对的现实就是正在中国大地上不断扩张其范围、越来越令人惊恐的雾霾。第二到第四节是对雾霾的物质性存在的描摹,突出了其不可见的特性。五至八节描写了雾霾在人的生理上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仿佛一个以文字为画的戈雅,诗人以客观、冷峻、强悍的笔触,以近乎医学报告的精确,把一种悲惨的真实呈露在读者之前。这是一种可怕之美。这种可怕之美以一种把你掷入深渊、逼你凝视深渊的近乎蛮横的力量,取代了那种情感、形式上的精微体验所带来的心理、感官愉悦。实际上,力量是一种更伟大的美。骆一禾说,“在漆黑的深海/美观是非常无足轻重的一端”“古风可以是不美观的而是一种至美”。“至美”可能恰恰是以一种“反美学”的方式被呈现出来的。茨维塔耶娃被叶夫图申科称为女性铁匠,被布罗茨基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诗人,莫不因为她的诗具有这种强悍的力量。此诗笔力同样不同凡响。接下来,第九节列举了人们在雾霾面前的种种逃避之法,并揭示了其心理的根源:“忍受吧,因为还没有轮到你——”正是这种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例外、幸免于难的自私、怯懦的人类心理,让人们在雾霾面前选择了退避,从而让死神得以在祖国大地上畅行无阻:“从东北到华南,死神快乐地奔跑/巨大的烟囱在它嘴里喷吐滚滚浓烟”。最后一节以一行半的篇幅揭示了这种退避的必然后果(“而这一次/死神将找到更多沉默不语的好人”),遂有振聋发聩的效果。

实际上,最后一行半的力量并不亚于第五至八节惊世骇俗的描写。第五至八节的力量来自对真实的揭示,最后一节的力量同样来自真实,但这个真实不是来自事实的精确,而是来自对现象背后的本质的深刻揭示。这个本质就是沉默和死亡的关系:沉默带来死亡,沉默造成死亡,沉默就是死亡。这个真相的揭开也呼应了诗人早在第一节就已经做出的暗示:“合法的大雾,合法的措辞/那么多隐匿的词汇/模拟着上帝的造物——”。“合法的大雾”后面紧跟着“合法的措辞”,这个有意的并置把大气和人类的语言作了类比:大气是我们的呼吸,语言则是我们精神的呼吸;不可见的PM2.5隐匿在大气中,正如暧昧的、使我们失去表达的词汇隐匿在语言里。“隐匿的词语”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指像PM2.5一样隐藏在语言中的被污染的语言微粒,二是指那种被迫消逝的真实的表达。两者都指向语言的被污染过程。这种被污染的语言不再表达我们真实的意愿,并最终让我们失去了行动的自由。所以,语言的污染也就是精神的污染。正是那种暧昧的、指鹿为马的、虚假的表达造成了我们面对雾霾、面对PM2.5的无力,甚至可以说,这种语言/精神的污染正是雾霾的根源,雾霾和死亡不过是这种语言/精神污染必然带来的后果。这首诗的第一节初看觉得突兀,但从结尾回头看,则大有深意,有力地深化了本诗的主题,丰富了本诗的层次。这样,在这首诗里,语言/精神的污染和大气的污染互为对方的隐喻,彼此揭示,同时又彼此合一。

这首诗在写法上也是匠心独具,并不因急迫的现实主题而在诗艺上有所松懈。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第一节的暗示是一条长线,在结尾处才显现诗人的用心。第二到四节对PM2.5的不可见性的强调,其依据也在第一节的隐喻中。第五到第八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它从二到四节生发而来,又自然引出第九节,最后直抵第十节的结论,这种细针密线的彼此勾连把整首诗结合为不可分的全体。当然,这种表达的技巧并没有脱离主题表达的需要单纯做一种炫技的表演,而是完全服务于主题的表达。语言风格的冷峻、克制同样服务于这一需要。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高明的诗人笔下,表达的技艺是如何密切结合于表达的内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