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时代缩影的观察
88601800000011

第11章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算是如今社会男人对女人的一种认可。

男人与女人,朝夕生活在一起。然而,并非所有的男人都懂女人。

记得当年的孙中山先生,曾经这样对朋友说:“平生所爱,一是读书,二是女人。”说得如此率性,如此直白,自然是一个真男人。

中山先生的“爱女人”,一般的人便以为是好色,其实是对女人的真诚。那一个个美丽的、平常的、聪慧的、忠厚的、知性的、朴实的女人,在男人主宰的世界里,默默地承担起男人远不能及的奉献,女人自然应该被男人所爱。

中国的文字,最有中国的味道。譬如繁体中文的“婦”字,便是中国理想女性的形象。“婦”字,由一个“女”字和一个“帚”字组成,生动地刻画出一个手拿扫帚打扫宅居的妇人形象。这样的妇人形象一直传了下来,到如今,妇人总是持家守洁的美好化身。

但凡女人,都是可爱的。中国女人的可爱之处,辜鸿铭先生有极为精到的评说。这位近代中国精通中西文化的著名翻译家和儒学大师,涉足东西方诸多国家,见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女性,他说,中国女人的最可爱之处,便是“无我”。这种“无我”的精神,能让女人承受难以想象的苦难与不幸,正如一首英国诗中所说:“傻瓜冲进了连天使都畏惧不前的地方”,好女人就是这般的“傻”。辜先生的结论认为,中国的女人“主要生活目标就是做一个好女儿,一个好妻子和一个好母亲。”女人为家庭、为男人而失去了自我。

中国的女人,如此“无我”,却名不见经传。一部中国历史,好像就是男人的历史。开疆辟地,经纬天下,名垂青史者无不是男人。而女人,却一个个从花容月貌时的人见人爱,到人老珠黄后的人见人弃,活在世上,只是为男人完成了一个情色的过程,繁衍生息的过程,这便是做女人的付出与代价。

但凡做女人的,便是苦命。女人在基因、荷尔蒙和生理结构等方面,和男人不一样,女人就是弱者。这样的弱者,却负起了孕育生命、施以母爱的天大使命,把毕生的心血和操劳,都熔铸在生命的每一个细胞中,让生命传承,是女人的第一使命。女人,自然需要男人真诚的尊重和关爱。

中国女性的苦命,并不在于生活之苦、养育之苦,而在于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凌辱之苦,“小脚女人”便是女人的悲惨之一,倘若写一部“女史”,便是一部骇人的血泪史。

中国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奴役和把玩,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把拥有女性和拥有财富一样,当作权力的象征。女人是男人的战利品、奢侈品、挥霍品,同时也是媚上的献礼品、上贡品。森严阴冷的封建礼教,成为权力的帮凶,“男帅女,女从男”、“妇人伏于人也”,任人蹂躏,窒息了女人追求自由、享有自尊的个人空间。

一个社会是否文明与进步,看女人的社会地位,便可了然。当所有的女人,无论俊的、丑的,老的、少的,富的、穷的,都享有女人的尊严,这自然是文明的现代社会。反之,若美女无比风光,少女无比鲜亮,富家之女无比尊荣,而丑的、老的、穷的女人,遭人白眼、被人遗弃,失去了女人的尊严,那么,这大抵是一个丑陋的社会。

近代中国妇女命运的改变,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50年4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共和国建立以后颁布的第一个法规,确立了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的婚姻制度,这在中国是千古未有之事。在百废待兴的历史转换时机,首先确立妇女的社会地位,这样的现代眼光,殊属不易。

然而,妇女的解放,是全人类解放的一部分。当整个民族的文明素养、经济水平、法律和制度等,都还没有进入现代化的门槛,中国女性的生存状况,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变。尤其是中国女性,刚从男尊女卑的旧社会过来,骤然遇上了男女平等的时代,无论男人和女人,都没有思想准备,唯一的意识,就是跟上时代的步伐。

充满革命激情的中国社会,让中国女人也进入了革命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女人的形象,就应该是劳动的形象,艰苦的形象,革命的形象。纤纤弱弱的中国女人,心甘情愿地接受时代的洗礼。

女人不能爱美。爱美历来是女人的天性,“娇红淡粉成春姿,石榴裙映樱桃枝”,这样的诗句,恍如一幅古代美女图。苏东坡的“春来赢得小宫腰,淡淡纤眉也嫩描”,把美女爱美生动地描绘了出来。到了民国时代,受西洋风气的影响,城市妇女跟着烫起了头发,穿上了高跟鞋,浓妆淡抹,婀娜多姿,如此的女人之美,与新社会劳动妇女格格不入。强大的社会舆论,将爱美之心当作资产阶级的歪风邪气而批判。不梳妆,不打扮,不穿红,不扎绿,粗壮健康,大手大脚大嗓门,是当时女人的时代风貌,在一片蓝黑服装的汪洋人海中,女人与男人,竟无二致。

男女都一样。男女平等,已经被社会理解为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男人能干的,女人照样也能干。千娇百媚的女人,走进了浩浩荡荡的劳动大军,与男人一样,举起了铁锤,抡起了铁镐。风餐露宿,战天斗地,人拉肩扛,愚公移山;与男人一样,劳动在最脏的地方,捅阴沟,掏大粪,扒炉渣。繁重的体力劳动,将女人磨炼得与男人一样:厚实的肩膀,粗硬的茧皮,粗犷的声调,风霜的脸庞。这样的“男女都一样”,是女人的荣耀,也是女人的心酸。

与爱情告别。爱情,是女人的幸福之神,会让女人更温柔,也会让男人更关爱女人。然而,在阶级斗争的年代,人们为革命而激情。戏剧、电影、文学作品中的女英雄、女模范、女战士,只有斗争的情怀,没有男女的情感,这是社会的主旋律,也是女性的价值导向。直到今天,我们也拿不出一部震撼世界的现代爱情作品。人性受到批判,缠绵炽热的爱情为社会所不容。人们所有业余时间,都全部投入到永无休止的政治学习、义务劳动、揭发批判与斗争中去了,人人都紧张地工作,紧张地生活,紧张地做人。爱情,被当作了资产阶级的情调,惊慌地退出了男人与女人的生活领域。告别了爱情,中国女人的情感世界就是工作和学习,婚姻和生育,认真地年轻,认真地老去。

中国的女人,仍然艰难地生活着。

女人到底是什么?似乎鲜有人如此设问。然而人们总把女人当作花,当作水,可谓艳如花,柔似水,是大自然赐予的精灵。

其实,女人就是人,她与生俱来的使命,便是爱人与被人爱。人世间,最伟大的人,是女人。

那享誉天下的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所有有创造、有贡献的人,都是女人含辛茹苦地养育出来的。

女人的伟大,就在于她从来都过着牺牲的生活,为生命的绵延不绝做出无与伦比的奉献,这便是女人的价值所在。

造物主眷顾女人,给了女人一份厚重的回报:一般来说,女人的寿命高于男人,这是让女人更多地享受生命的欢乐和幸福。

然而,社会对女人,其实不爱惜。现代社会,女人面临比男人更多的风险和牺牲,非正常死亡的比例远高于男人。造物主的恩赐,被现实残酷地打了折扣,古云“红颜薄命”,竟然一语成谶,天生丽质,祸福其实难料。

如今的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毕竟不一样了。物质的进步,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电视机、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现代传媒进入家庭,现代文化的气息吹绿了生活的春天。

然而,物质的进步并不代表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的现代化,还意味着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的现代化,这自然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对中国女性而言,现代化的道路更加曲折,她们欣喜地站在现代社会的大门口,一只脚跨入现代化的门槛,另一只脚却被陈腐的传统文化死死拖住,将欲进而未进,这便是中国女人现代化进程的痛苦起步。

这种陈腐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仍然把女性当作男人的附属,女人为男人而生,为男人而活,独立的女人,往往为男人所不容,为社会所鲜见。这种文化若有进步,便是在把女人从封建礼教拯救出来之后,再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男女都一样”的压抑个性中,将女人又一次解放出来,女人可以在所有的社会领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

然而,女性的进步,有赖于男性的文明。中国的男人有着太多的封建社会色彩,大多没有经历现代文明的熏陶和洗礼,无法从文明层面理解女性特质,只是从性别角色认识女人,既离不开女人,又坚信“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如果说新社会曾经把妇女的解放,狭隘地理解为妇女劳动力的解放,认为女人的价值在于劳动。那么,现如今的社会文化,则认为女人的价值在于美丽,这是商业社会的需要,也是男性的本质需要。美丽的女人是与生俱来的财富和价值。这样的价值观,渗透在男性主导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美丽的女人,光芒四射,总是被男人聚焦,被社会聚焦。那平常的、平凡的、平实的女人,自然被社会忽视、无视和漠视。

如今中国的街头广告、电视荧屏上,美女是一切商品的代言人,是所有电视画面的主角,那一个个温淑的、端庄的、挑逗的、狂野的,顾盼生姿,尽情展示美的价值。

新车展示,大概最可以看出如今人们的价值追求。那一款款时尚的豪华车型,都有一个个百般妩媚的美女相傍,星光璀璨,满堂生辉。“珠玉在侧,觉我行秽”,那些家境贫寒的、长相平庸的,自然相形见绌。美女豪车,成功男人之夙愿,商业价值引导人生价值。

倘若美女还只是一个广告形象、一个视频角色,也就罢了。不幸的是,中国社会隐然重色,对美丽女人的需求,竟有如饥似渴的味道。

民航客机的空服人员,顾名思义就是在客机上为乘客服务的人员,其实并无太高的要求。外国的航班上,空服人员有壮汉,有年轻女子,也有半老的妇人,胜任即可。中国的空服人员,招录的全是艳色惊人的青春少女,招工即选美,美色也成为服务的必要条件。以色悦人,民航如此,其他服务部门都如此。

电视台的女记者、女主播、女主持,照理,面目端正就可以,更多的却是要求以其思想和语言,征服观众。中国的电视台,选记者先选美,以容貌征服观众。如此选人思路,看似高贵典雅,其实俗不可耐。青春貌美者多如牛毛,享誉世界的名记者、名主持,却难觅一人。

演艺界,则更是美丽女人的逐鹿之地。银幕上的女角色,都是魅力无穷的青春靓女。那种美丽与稚嫩,自然少了演员应有的底蕴与知识。凡是时尚的,总是短命的,青春逝去,便是美的逝去;美的逝去,便是人生的逝去,青春的演员,还未老,又有更青春更娇艳的美女接踵而来。扣人心弦的银幕角色寥若晨星,污秽的八卦新闻却充塞耳膜。

美丽的女人,是无价之宝。这鉴“宝”的眼光,却大多是情色的、粗陋的、世俗的。在社会的公众平台上,我们始终很少见到风度优雅、气质非凡、正气且正义的美丽女人,这样美丽的女人当然与粗鄙的市侩文化无缘。

“女人无才便是德”,老祖宗的话又灵验了。对美丽的女人,无所谓知识与才气,无所谓良知与品德,女性矜持的冰心玉洁,在粗鄙男人眼中,不值一钱。现实中的人们,需要的是时尚的美,青春的美,千娇百媚的美,美丽女人的频频出镜,成为现时女性文化的一个剪影。

从公司、厂家到宾馆、饭店以至社会公共服务的窗口,都需要美丽的女人。美丽的女人是如今中国社会的紧俏资源。有需求,必有供应,选美与比美,在中国这个素以内敛、含蓄见长的社会风行了起来:学校有班花、有校花;企业有厂花、有店花;公安部门甚至还有警花,有城市选出一批飒爽多姿的女警察,高头大马,骑行过市,俨然是一道景观。

如此社会文化,美丽的女人自然“以美为傲、以美为尊”,抓紧时间“美丽”,想尽一切地“美丽”,不择手段地“美丽”,让稍纵即逝的“美丽”,给人看,惹人爱,换取最大的价值,中国的女人其实可怜,美丽的女人更可怜。

人都爱美,此是人之常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世上之人,无不如此。

然而,社会把美丽的女人当作特别的资源,做尽美女的文章,用足美女的价值。美女如此多娇,引无数人物竞折腰。物到极点必被反,美女被金所吸,被权所攫,被“成功人士”疯狂地追逐。此是美女之幸,也是美女之不幸,荣华富贵,总是过眼烟云。青春终将老去,美女终将不美,江山代有才人出,更年轻更美丽的女人,犹如过江之鲫,竞流而来。女人,所有的女人,都生活在自卑之中、惊恐之中。

崇尚美丽的女人,并非女人的福音。

幸福而有价值的现代女性,源于自己的独立和尊严。若如此,但凡女人,都是美丽的。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个从多少男人嘴里说出来的大实话,善良的女人为之热泪盈眶,感动不已。

其实,在很多男人的眼里,女人只是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