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学》《中庸》应该这样读
88600300000004

第4章 《大学》(1)

经一章

原文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5];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6]。

物有本末[7],事有终始[8],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9];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10];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11];致知在格物。

格物[12]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致于庶人[13],壹是[14]皆以修身为本[15]。

其本乱,而末[16]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7],未之有也[18]。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指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2]明明德:前一个“明”为使动用法,即“使彰明”。后一个“明”做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善良的品德。

[3]亲民:“亲”,“新”的通假字,动词,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使民新,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应该停止的地方,也就是达到完善。

[5]有定:志向有明确肯定的方向。

[6]得:收获。

[7]物有本末:明德为本,新民为末。

[8]事有终始:知之为始,能得为终。

[9]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10]修其身:培养锻炼自身的品行。

[11]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提高认知能力。

[12]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推究其道理。

[13]庶人:指平民百姓。

[14]壹是:都是。

[15]本:根本。

[16]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7]厚者薄:原本很厚的东西看成薄的。薄者厚:原本很薄的东西看成厚的。指该重视的不重视,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18]未之有也: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民众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自己所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目标坚定;目标坚定才能够做到心境平和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神思安稳;神思安稳才能够考虑周详;考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益,才可能达到完善的境界。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也都有终结有开端。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次序道理,就接近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了,也就与大学的宗旨相距不远了。

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弘扬高尚德性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想管理好自己家庭家族的人,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想修养自身品德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想端正自己内心的人,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先要使自己获得足够的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这世上万事万物的道理。

要透过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内心才能端正;内心端正后才能修养自身品德;品德修养提高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使其和睦有序;每个家庭和家族和睦有序之后国家就能安定昌盛;国家安定昌盛后整个天下就能太平。

因此,上自国家君主,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个人品德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将应该重视的事情忽略了,应忽略的事情却重视起来,却想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解读

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是《大学》的三纲领,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大学》的八条目,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综览四书五经,我们就会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就等于得到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