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论语》应该这样读
88597700000002

第2章 学而篇

原文

子[1]曰:“学而时[2]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6]而不愠[7],不亦君子[8]乎?”

【注释】

[1]子:古时候对有学问、有道德的男子的尊称,在本书中指孔子。

[2]时:修饰“习”的副词,在一定或适当的时候。

[3]习:练习、温习。古书中还有实习、演习的意义。

[4]说(yuè):“悦”的古字,愉快。

[5]朋:志同道合的人。

[6]人不知:不被他人所理解。

[7]愠(yùn):怨恨,发怒。

[8]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原文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鲜[3]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4]也。君子务本[5],本立而道[6]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7]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论语》中,对孔子的弟子一般都称字,只有对曾参和有若特称为“子”,有人因此认为《论语》是他们两人的弟子所编集的。

[2]孝弟(tì):孝,指奴隶社会时期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同“悌”,指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封建时代也把孝悌作为维持社会制度和秩序的一种基本道德力量。

[3]鲜(xiǎn):少。

[4]未之有:“未有之”的倒装形式。古代汉语中否定句的受词如果是代名词,一般放在动词之前。

[5]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6]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简单说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7]为仁之本:为,实行。仁既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把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8]与:音读和字义同“欤”,感叹词。《论语》的“欤”字都写作“与”。

【译文】

有子说:“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的,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好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实行‘仁’的根本!”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1],鲜矣仁。”

【注释】

[1]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此处可以解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原文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5]不习乎?”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3]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诚实。

[5]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原文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3]事而信,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注释】

[1]道:治理。

[2]千乘(shèng)之国: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兵车。千乘之国,指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的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严肃慎重。

[4]爱人:此处的“人”不是泛指一切人群,而是专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它与下句的“民”相对。

[5]使民以时:古时候老百姓以农业为主,本句是说役使老百姓要不妨碍他们从事农业生产。

【译文】

孔子说:“治理具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对待工作,信实无欺,节约费用,爱护官吏,役使百姓要在农闲时间。”

原文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7]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

[1]弟子:年纪幼小的人。

[2]入:古代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悌道对待师长。

[4]谨:寡言少语。

[5]泛(fàn):广泛。

[6]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做到以上这些事。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面前,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寡言少语,说则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原文

子夏[1]曰:“贤贤[2]易色[3];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4]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

[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德行。

[3]易色:轻视容貌。“易”有交换、改变的意义,也有轻视、简慢的意义。

[4]致:献出。

【译文】

子夏说:“对妻子敬重德行而不看重容貌,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与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样的人,虽然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原文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3]。无友[4]不如己者。过[5],则勿惮[6]改。”

【注释】

[1]君子:这个词贯穿本章始终,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

[3]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4]无:通“毋”,不要。友,结交。

[5]过:过错。

[6]惮:害怕。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也不稳固。要以忠信为主,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往。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原文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注释】

[1]慎终:慎重处理父母的丧事。

[2]追远:追念远祖。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使得老百姓归于忠厚老实了。”

原文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5]其政,求之与?抑[6]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在为《论语》所做的注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并没有记载他。

[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当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夫子:这是古时候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获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沿袭用它称呼老师。《论语》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4]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5]闻:知晓。

[6]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接词,有“还是”的意思。

[7]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知晓这个国家的政事。是他自己求得的呢,还是人家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凭借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逊得知的。即使他特意打听,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也不同吧?”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三年[2]无改于父之道[3],可谓孝矣。”

【注释】

[1]其:指儿子。

[2]三年:可以理解成较长的时间,不一定指三年的时间。

[3]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作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合理内容”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1]为贵。先王[2]之道,斯[3]为美;小大由[4]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和:和谐。

[2]先王:前代君王。

[3]斯:此。

[4]由:遵循。

[5]节:制约、节制。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重。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不论大事小事都按和谐的办法去做。但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原文

有子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4]耻辱也。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

【注释】

[1]近:接近、符合。

[2]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3]复:实践。

[4]远:动词,被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

[5]因:依靠、凭借。

[6]宗:效法。

【译文】

有子说:“守信要符合义,这样说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不离开自己的亲人,也是能效法的。”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1]就:靠近、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译文】

孔子说:“有德之人,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1]?”子曰:“可也。未若[2]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3]’,其斯之谓与?”子曰:“赐[4]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5]。”

【注释】

[1]何如:设问,意思是“怎么样”。

[2]未若:不如。

[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两句引自《诗经》。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种是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4]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5]告诸往而知来者:诸,之于;往,过去,指已知的东西;来者,未来的事,这里指未知的事。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快乐,虽富裕而又喜好礼的。”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我可以与你谈论《诗》了,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

原文

子曰:“不患[1]人之不己知[2],患不知人也。”

【注释】

[1]患:担忧。

[2]不己知:不了解自己。

【译文】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故事】

季布一诺千金

秦朝末年到西汉初期有一个人叫季布,他为人特别讲信义。只要是答应过的事情,不管有多么困难,他一定会想方设法地办到。

有一次季布出外办事情,途中经过徐国,就前去拜见了徐国的国君。徐国国君觉得季布腰间的佩剑特别漂亮,非常羡慕,但是碍于面子,没有张口索取。季布心里明白,但由于出使的礼节需要,季布就想办完事以后将宝剑赠予他。等季布把事情办完回到徐国时,徐国国君已经死了。季布心中悲痛,跑到徐君的墓前,解下宝剑,挂在墓旁的树枝上。

随从人员不解地问道:“徐君已经死去,为什么你还把剑挂在这里呢?”

季布黯然道:“在我心里,已经将宝剑许诺给他了,岂能因为他的去世而违背我的心愿呢?”随从心中十分佩服季布。

后来,“挂剑”、“悬剑”、“许剑”、“生死一剑”等词就意味着对亡友的许诺、追思和信义。

从此,季布重诺许剑的事便传开了。季布是楚地(大概是现在的湖北及其周边地区)人,在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话:“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大家都知道,季布诚信可靠,说话有信誉。

季布曾经是西楚霸王项羽的得力干将,是项羽手下最著名的五大将之一。他很会打仗,有好几次把刘邦打败,弄得刘邦非常狼狈。后来项羽因为兵败自杀,刘邦夺取了天下,当上了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可是刘邦每每想起败在季布手下的事情,心里就很生气,于是他决定替自己出这口恶气,就下令缉拿季布:谁能将季布送到官府,就赏赐一千两黄金;胆敢窝藏者以灭三族之罪来论处。

当时情势紧急,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周家人对季布说:“朝廷现在悬赏捉拿你非常紧急,追踪搜查的就要到我家来了,将军您如果能够听从我的话,我才敢给你献出计策;如果不能的话,我情愿先自杀。”季布答应了。

周家便让他穿上粗布衣服,拿铁箍环住他的脖子,还剃掉了他的头发,将他和周家的几十个奴仆一同卖给鲁地一个姓朱的人家。朱家素以“任侠”闻名,早就欣赏季布的侠义行为,此时便将季布和那些奴仆一起买下来,让季布和他们一起在田里劳动作为掩护。不仅如此,朱家还准备去洛阳找汝阴侯夏侯婴帮忙解救季布,走前特意交代他儿子说:“田间耕作的事你要听这个佣人的,而且他的饮食要和你的一样。”然后便启程去洛阳拜见夏侯婴。

夏侯婴留朱家喝酒,席间,朱家佯装无意地问夏侯婴:“季布犯了什么大罪,皇上要这么急着抓他?”

夏侯婴说:“以前季布替项羽打仗,多次使皇上处境不利,所以皇上一定要抓到他来惩治。”

朱家说:“您看季布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夏侯婴说:“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

朱家说:“臣子听从主上差遣,为主上打击敌人,完全是分内的事,季布当年身为项羽的臣子,听从项羽的命令没什么过错。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如果仅凭个人情绪就去追捕一个人,实际上就是向天下人显示自己气量狭小。以季布的才能,如果被逼得走投无路,很可能会北逃到匈奴或是南逃到越地去,到时只会增加敌国的力量,而减损我朝的人才。您为什么不找机会向皇上说明这个道理呢?”

夏侯婴素闻朱家大侠之风,又听此言论,猜想季布应该藏身在他那里,便答应说:“好。”夏侯婴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果然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皇上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赦免了季布的罪行。

季布是侠义之士,能够由刚强变得柔顺,实在难得,这也获得了当时很多人的称赞。朱家冒死帮助季布,也出了名。季布后来被皇上刘邦召见,他表示服罪,刘邦也摒弃前怨,还任命他为中郎。

在汉朝惠帝的时候,季布担任了中郎,这个职位是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掌管皇家卫队。当时汉朝与北边的邻国匈奴相处得并不好,匈奴王单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信中的话特别难听。当时当政的是吕太后,她大为恼火,于是召集众位将领来商议这件事。

上将军樊哙主动请战,欲带领十万人马去扫平匈奴,众将领为迎合吕后都纷纷赞同樊哙。季布说:“樊哙这人真该被斩!当年,高皇帝亲率四十万大军讨伐匈奴,尚且在平城被围;如今,樊哙有什么能力只用十万兵马就扫平匈奴呢?这根本就是当面撒谎!何况,秦王朝之所以被陈胜等人起兵造反,正是因为对匈奴用兵,如今前朝遗留的创伤还没痊愈,樊哙又为了阿谀逢迎就想要使天下再度动荡了。”听完季布的话,大臣将领都感到惊恐和不安,吕太后宣布退朝,之后也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了。

季布有个老乡叫曹丘生,能言善辩,爱结交权贵,季布一直很瞧不起他。季布平步青云后,曹丘生求皇亲窦长君给季布写信介绍自己。窦长君知道季布对他的看法,便劝他不要去见季布,免得自讨没趣。但在曹丘生的坚持下,窦长君只好写了一封推荐信,派人送给季布。季布见信果然不悦,准备狠狠教训曹丘生一顿。

没过多久,曹丘生便登门拜访季布,对季布一脸厌恶的表情毫不在意,行礼后慢条斯理地说:“咱们楚地现在流传一句话,叫‘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您有这么高的声誉,同为楚人的我愿到各处去宣扬您的好名声,有什么不好呢?您又何必对我怀有成见呢?”这番话合情合理,让季布改变了之前对曹丘生的看法,非但不再厌恶他,还热情款待他。

曹丘生走时,季布还送了很多礼物给他。曹丘生也的确说到做到,每到一地就大力宣传季布如何礼遇贤能、仗义疏财、济危扶困,让季布的好名声越传越广。人们一提到季布,就会把他与诚信联系在一起。

【评论】

“信”字在《学而》篇中出现了多次,在《论语》中更是出现了几十次,其含意大多是“诚实守信”。它是交往之道,是沟通人际关系、让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理解的精神枢纽。孔子把它视为与人交往的一条基本准则,强调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诚信”的品格,才能受到他人的尊重,要求“主忠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在故事中,季布因为自己讲信用赢得了别人的称赞,在自己遇到困难时也得到了别人的竭力帮助,进而让自己死里逃生。在为朝廷做事时,季布也勇于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而不是违背良知地附和别人,这也是诚信的表现。

季布用诚信让自己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司马迁在《史记》中还为他写了传记。“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就是现在“一诺千金”这个成语的由来。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人都是应该站在“信”字上的,诚实守信是我们为人的基本原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