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美德故事丛书·职业道德故事
8858200000066

第66章 山不厌高

盖伊是十九世纪俄罗斯的一位杰出的画家,自从在俄罗斯美术学院毕业后,他就在画坛上崭露头角。因为创作《隐多耳女巫召唤撒母耳幽灵》获得大金质奖章,他的名声便流传开来。等到他从意大利留学归国,便成为整个俄罗斯最知名的画家之一了。

就是这样一位画坛的杰出人物,每当他作画的时候,总要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无论是谁,只要能提出中肯的意见,他总会认真听取,并且不厌其烦地修改自己的画,只要他自己还不满意,就从不肯搁下画笔。他常说,一幅好的画没有三个人提出意见,不改过几次,就不能算真正完成。虚心听取意见,正是盖伊成功的秘诀。

有一年夏天,一位深受盖伊敬重的伯爵请盖伊替自己塑一尊半身像。盖伊答应下来,他花了大半个月才把塑像完成,送到工厂去制模浇铸。照理说,这并不算一次真正的艺术创作,但盖伊还是因为完成了一件作品而高兴。按惯例,他要去咖啡馆小坐片刻,享受一下完成工作之后的片刻宁静。

正当他心旷神怡地啜着浓浓的咖啡的时候,临座的几位客人却讲起了美术界盛传的笑话。一位年轻人提到西班牙画家的故事,说有位画家为了掩饰国王瘸了的一条腿,瞎了的左眼,竟然替国王画了一幅正在打猎的“标准像”,让国王把瘸腿搁在石头上,眯着左眼在瞄准猎物,青年人的故事,立刻引来满座的哄笑。

在一旁的盖伊禁不住莞尔一笑,但他的笑容立刻凝住。他突然想起,这些日子替伯爵塑半身像,有可能忽略了伯爵左耳上的一个疣子,如果真的没把这个疣子塑上,自己不也跟西班牙画家一样,存心给伯爵掩饰了吗?自己可不能当第二个“西班牙画家”,让后人在茶余饭后耻笑啊。

想到这里,盖伊顾不上还未饮完的咖啡,匆匆忙忙离开了咖啡馆,直向铸造厂跑去。来到制模车间,他一边嚷着“小疣子!”一边分开众人。还好,塑像的下半部已经填实,头部还没制成模子。盖伊仔细检查了自己制作的塑像,发觉那伯爵左耳上的那颗小疣子已经塑在半身像上,他这才放下心来。

两年之后,盖伊应邀来到大文豪托尔斯泰家,替托尔斯泰夫人作一幅肖像画。能够有这样的机会,是每一位画家都向往的荣耀,盖伊当然要好好珍惜,把这样一幅可能跟托尔斯泰一家流芳百世的肖像画画好。

第一步工作很快就完成了,盖伊为托尔斯泰夫人作了好几幅素描。这些素描从不同角度反映夫人的特征,也能加深盖伊对要创作的肖像画的理解,每一次重大的创作,盖伊都十分重视这一步。

和以往创作一样,盖伊都要广泛征求意见。这一次,他把素描挂在画室里,请托尔斯泰全家以及亲属,要他们对素描提出意见。托尔斯泰的儿子,对母亲当然比任何人都了解,他提出了好多中肯的意见,盖伊一一记录下来,并邀请他随时到自己的画室里来,对以后的创作提出批评。

这以后,小托尔斯泰廖瓦便成为盖伊画室里的常客。他似乎每天都会对盖伊的画提出自己的批评意见,盖伊认真听他的意见,仔细地修改自己的画。托尔斯泰夫人的肖像便在这种创作、讨论、修改之中渐渐完成,一直到廖瓦再也无法挑剔,整幅画这才定稿。

这确实是一幅出色的肖像画:画的背景当然是比较暗淡的,这样可以让肖像更凸现出来;托尔斯泰夫人坐在一张老式木椅上,身穿一件黑色丝绒衣服,衣服上有俄罗斯传统的镶边;夫人满脸的睿智与慈祥,确实像位令人敬重的俄罗斯老太太。

廖瓦对母亲的肖像左看右看,还是看不够。他已经想好,该把肖像画放在客厅的哪一个角落,因为这张像里,也凝结着他对母亲的热爱,他参与了创作的全过程。

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盖伊突然来找廖瓦,说肖像画要完全推翻,铲去重画。原因是托尔斯泰夫人的老仆人提出批评,说这画中的人并不像夫人,画得更像许许多多贵妇人一般。天鹅绒的衣服更显得俗气。夫人和老爷一样,是一位仁慈的圣教徒,画中人完全没有那种神圣的气质。

盖伊不顾廖瓦的反对,毅然铲去了原画,重新开始了创作。他当然还会把托尔斯泰夫人画成一位头顶光圈的天使,只是在画中删去了雍容华贵的色彩,让夫人穿一件黑色的斗蓬,他又在夫人怀中加画了一位天真可爱的小女孩,那孩子幸福地依偎在夫人怀抱中,更烘托出夫人的慈爱。

肖像送到了托尔斯泰家的庄园,全园上下没有一个不说好的,它洗净了一切浮华,又充分体现出托尔斯泰夫人那颗仁爱之心,就连开始时并不赞成铲去第一幅画像的廖瓦,也对这幅肖像赞叹不已,立即把它挂在了庄园客厅最显眼的地方。

每当有人问起这幅画的时候,廖瓦总会给客人介绍起它创作的经过,特别提到盖伊善于倾听批评意见的良好品质。听过他的介绍,人们便更能了解盖伊之所以成为俄罗斯画坛一颗明星的原因了。

听取别人意见,当然是要听正确的意见。盖伊向那些最了解实情的人征求意见,而且是听取正确的意见。托尔斯泰夫人的儿子,不可谓不了解母亲,但他的见解不如老仆人那样深刻、准确,所以盖伊改变了主意,按老仆人的意见重新绘画。说来说去,还是这句话:要善于听取正确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