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美德故事丛书·职业道德故事
8858200000011

第11章 林则徐修水渠

一百六十年前,到广州禁烟的林则徐终于因为朝廷的昏庸腐败,被罢了官,遣送去新疆伊犁。官场沉浮,他早已不放在心上,但眼见中华大地即将毒烟遍布,林则徐不禁悲从中生。他真不忍心看泱泱大国从此沉沦,堕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从中原大地到边陲伊犁,迢迢万里,身为犯官,林则徐比以往更清楚地看到了民不聊生的惨状。来到河南,林则徐一行无法再往西行。这一年,黄河决堤,成千上万的灾民被困在大水中,交通中断,哀鸿遍野,真是祸不单行那!

河南的地方官员听说林大人到了,都希望他能留在河南,率领大家战胜洪魔,便联名上书朝廷,降旨委派林则徐治河。北京的大员们正为河南水患伤透脑筋,看到地方官员的保奏,觉得这正是推卸责任的妙法,于是顺水推舟,恩准林则徐缓一年去伊犁,留在河南重建黄河大堤。

心力交瘁的林则徐,本来可以在大水退去后立刻西行,但是,河南百姓的灾难牵动他的心,他毅然留下,承担起修堤的重任。这一年,他夜以继日,修复决口的黄河大堤。大堤一段段修好了,林则徐却显然老了许多,身体也大不如前。

人们都希望,林则徐可以用修堤的功绩抵销朝廷的刑期,或许他可以留在河南,不必再流放到伊犁去。可皇上的金口没改,林则徐在一年之后,还得踏上遥遥的西去之路,继续他罪官路途。

出玉门关,走古丝绸道,穿浩瀚戈壁,身为犯官的林则徐终于到了伊犁。这里,恐怕是他生命的最后一站。可是,命运老是作弄人。在伊犁,地方官早已给林则徐准备了一个见面礼,那是一杯苦酒,要林则徐饮下。

来到伊犁,林则徐还没消除万里远行的劳顿,将军府已经下了一道命令,要他即日上任,担任当地勘办开垦的官职。伊犁地处边陲,四周都是沙漠,农垦十分困难,勘办这个职务既普通,又最费力,而且吃力不讨好,历来没有谁肯担当,即使摊上这个职务,也总是敷衍塞责,尽快想办法升迁到别处。林则徐是个罪官,这种事不给他还能给谁?

林则徐跟那些官场的混客截然不同,他的处世原则是:只要有利于国家和百姓的事,即使出生入死,他也义无反顾。他早就听说,边塞因为农耕落后,当地百姓和士兵的生活十分艰难。为让边民和驻军安居乐业,振兴农耕实在是首要任务。他一声没吭,立即接下了勘办开垦的职务。

为了当好勘办,林则徐不顾年老体弱,带人勘探伊犁周边地区。他发现,要解决农耕问题,关键在于解决灌溉问题。缺水,是伊犁农耕的最大困难。他沿着官道,一路勘探,最终找到了水源,那便是近百里外雪山上的冰雪。冰雪每年融化,水却流不到伊犁。看来,只有开渠引水,伊犁才能发展农耕。

于是,林则徐立即规划开辟一条百里引水渠。当地土质疏松,雪水很容易诱入地底。所以这水渠必须能承受流水而不漏。林则徐根据地形,能经过石道的地段就开沟,经过沙地的地段就砌道。经一年多的辛苦,一条五米宽的水渠终于建成,从雪山脚下直通伊梨郊区。它引来源源不断的水,灌溉了两岸地区,总共开垦出三万七千多亩良田,缓解了伊犁地区的用水和百姓缺粮的困难。从此开始,伊犁将军府就可以减少从内地运来大批粮食了。

今天,如果你到伊犁去,还可以看到林则徐当年修建的水渠。一百六十多年过去了,那条水渠还像当年一样,把雪山的水引来伊犁,替沿岸人民造福。当地的人称这条渠叫“皇渠”,那恐怕是当时地方官为了巴结朝廷,颂扬皇恩浩荡而起的名字。其实,它应该称作“林渠”,那是林则徐为民造福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