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心智
8845000000005

第5章 谋事成事之道(1)

17﹒老鼠议事: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一群老鼠吃尽了猫的苦头,鼠王便召集老鼠研究对付猫的办法。

众老鼠绞尽脑汁,冥思苦想,然后你一言我一语提出自己的看法。

有的说,立即研制一种毒猫的药;有的提议给猫买些礼品去贿赂;有的建议培养猫的一些其他饮食习惯,比如让它喜欢吃鸡、鸭之类的,使其慢慢淡化对老鼠的食欲。

一个自以为很有学问的老鼠摇头晃脑,提出了很奇特办法:给猫的脖子上挂一个铃铛,只要猫一走动,就会发出响声,然后根据响声及早逃离,或想办法躲起来。

鼠王听完大家的意见,最后拍板:用给猫脖子挂铃铛的办法来对付猫。

鼠王的话音一落,大家一致鼓掌,都对鼠王的决定表示拥护。

然而,谁去给猫的脖子上挂铃铛呢?大家推来推去都不愿意,鼠王采取了很多激励手段,至今都没有把这一决策执行下去。

一位记者在一次调查中,对众多的管理者提出三个问题:“你认为每天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你每天做什么花的时间最多?”“你在履行职责时感到困难最大的是什么?”结果90%以上的回答都是“决策”。

决策是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是管理活动中的关键环节,正确决策是管理的第一要务,也是管理者管理艺术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

有人说,决策有时是领导者梦寐以求的专利,有时又是手中一块烫手的山芋,这话很有道理。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西蒙指出:“决策是管理的心脏,管理是由一系列决策组成的,管理就是决策。”

决策不是简单的发号施令,也不是盲目的拍板,决策需要在对事物了解、认真分析的基础上作出最好的决断,形成管理者的意志和员工执行的方向。

决策是一门科学,这就要求决策的过程和决策的结果要合理、要正确,要尊重客观规律,要讲方法,讲策略,不能凭借情绪决策,也不能靠拍脑门决策。具体来说,如何才能做到科学决策呢?

首先,要把握科学决策的特征。要注重目标性,目标是决策的依据,也是检验各备选方案的标准,有目标才能衡量决策的成功或者失败,如果偏离目标,任何方案都不是可取的;要体现可行性,决策是为了实施,无法实施的决策是毫无意义的,决策应与现实需要和实际可能结合起来;要考虑择优性,决策机构必须根据目标和可行性选择最佳方案。

其次,要严格科学决策程序。科学决策包括发现问题、确定目标、拟订方案、分析评估、方案优化、方案实施、追踪控制七个环节,这七个环节形成了一个决策链,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忽略和简化哪一个环节,科学决策都将受到影响。

再次,要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要对自己的任何行动都充满信心,不拖沓、不拐弯抹角,不优柔寡断;要敢于去决断他人或者自己以前不敢做的事情,挑战自己的智慧,考验自己的胆识,要善于研究别人的行动,以吸取他们的得失来拓展自己的视野,做到取长补短;要勇于承担责任,能够及时把错误的决定纠正为正确的决定;要加强调查研究,弄清事实依据,在不了解真实情况下不轻易作出决策。

决策的科学性是我们每个管理者应追求的最佳境界,但是现实中很多管理者在决策的时候,却既不讲程序,也不讲方法,更不讲科学,作出了一个个失误的决策,有的甚至是荒唐的决策,诸如给猫的脖子上挂铃铛之类的,浪费了不少人力资源,给组织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18﹒哈默的大胆行动:敢于进行风险决策

哈默在58岁时购买了两家石油公司,当时石油行业最赚钱,竞争非常激烈,初涉石油领域的哈默碰到最大的也是最棘手的问题,就是石油资源问题。

当时石油产量占美国38%的得克萨斯州已被几家大公司所垄断,他无法插手。沙特阿拉伯是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的天下,他也难以沾上边。

哈默在这种境况下,花费了1000万美元四处勘探,仍然没有结果。随后一位青年地质学家向他建议,旧金山以东的一片废弃的地区,可能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

哈默在对情况作了多方面了解后,决定筹措一大笔资金把它租下来,很多人都对他这种决策捏了一把汗。

当钻到860英尺时,终于钻出了加利福尼亚州的第二大天然气油田,在当时价值估计达2亿美元以上。

一个组织特别是一个企业的发展,必须要承担一些风险,要敢于进行风险决策。”无限风光在险峰”,孙子兵法也讲过,“置之死地而后生”,风险中往往孕育着许多绝好的机遇。

如果管理者在决策时瞻前顾后,胆小怕事,过于谨慎,而不敢正视风险,则有可能失去很多发展的机会。

一个有胆识的管理者能够瞄准机遇,勇于挑战,敢于冒险,他们知道,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四平八稳、不冒风险的事情。他们也懂得,与其不尝试而失败,不如尝试了再失败,更何况在尝试中有可能绝处逢生,取得更大的成功。

冒风险决策并不等于蛮干,冒风险的前提是清楚胜算的大小,一点把握都没有就去盲目冒险,那你的赌注下得越大、胆量越大,损失也就越大。作出冒险决策之前,不要问自己能赢多少,而应该问自己输得起多少。它不等于手中的彩票,能否中奖,可以听天由命,碰碰运气。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是从来不会惧怕风险的,他们会权衡利弊,努力找出风险最小的决策。

冒风险决策并不是不作防范,对决策后会产生的不良后果要有所估计,不能作最坏的打算,就没有资格谈冒险。除了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以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外,还必须准备一定的应急措施,以备万一问题发生时,能消除或减少其影响,有了预防和应急措施,就可以使决策的风险性降至最小,以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冒风险决策并不是铤而走险,进行风险决策是建立在平时学习积累上,建立在对客观环境充分分析基础上,建立在对整个局势的正确把握之上的。

敢于作一些风险性的决策,既是管理者胆识和魄力的体现,也是管理者创新能力、开拓进取精神的体现,更是管理者责任心和事业心的体现。在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这种敢于进行风险决策的精神和能力更显得特别重要。

成功的管理者,不一定是他比别人“会”做,更重要的是他比别人“敢”做。

19﹒驿卒被裁:立足长远进行决策

北京故宫后面有座山叫景山,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就吊死在那儿。

崇祯当皇帝后,山海关战事吃紧,用兵需要钱,国库又空虚,崇祯皇帝为军费犯愁。有两个臣子知道皇上的心思,想出了一个缓解军费紧缺的点子,急忙向皇上写奏章。说全国驿站很多,养了很多驿卒,这些驿卒每年耗费很大,其实也用不了这么多驿卒,如果裁掉大部分,便可节约一大笔钱,以作山海关御敌用兵之所需。

崇祯一想,觉得这是个办法,于是在崇祯二年下令全国裁减驿站。驿卒个个身强力壮,又都善于骑马,李自成也在裁减之列。当时,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二十四岁的李自成,失去驿卒的工作,被生活所迫,于是杀死了驿站头目,出了被裁的恶气,带着一支被裁的驿卒投奔到陕北农民起义军,一下子农民起义军的实力陡增,声势越来越大,仅十年的时间,就攻占了北京,明朝的统治土崩瓦解,崇祯皇帝便上吊了。

没有驿卒的裁减,或许就没有李自成的率部起义,或许也就没有崇祯皇帝上吊景山。崇祯皇帝到死的时候恐怕都不明白,一个决策,怎会成为自己的掘墓人。

看来,作为管理者决策必须保持冷静,慎之又慎,要三思而后行。意大利有句名言:“在你下剪刀之前,要量度三尺。”

冷静决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审时度势,把握全局,也就是决策时要从长远处着眼,从大局入手,切莫为了局部利益而鼠目寸光,缺乏远见。

俗话说:“眼光要看到整个森林,不要盯在一棵小树上。”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思维开阔,立足全局,才能做到胸有成竹,避免和减少决策的失误,这样的决策才会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特别是当团队面临困境、面临前途未卜的将来,很多时候,要拿出壮士断臂的勇气,作出有战略、有远见的决策。能不能主动作出这样的决策,既体现管理者的胆识和魄力,又关系着团队的发展态势。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路救起了一溺水之人,主人送了一头牛道谢,子路接受了。孔子听到了说:“从此鲁国人必乐于拯救溺水之人了。”因为一个肯救,一个肯谢,则会酿成一种风气。所以,大凡行事或作决策时,不仅要看行为本身,更重要的是要看行为的利弊;不仅要看行为的当前效果,还要看行为的长期效应;不仅要看眼前的得失,还要看对社会大众的导向。

有的管理者为了急功近利,为了求快而快,而不从实际出发,不按规律办事,仅凭一时的冲动,急于求成,轻率行事,仅靠主观想象和主观意志盲目作出决策,这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决策不但达不到目标,还有可能成为封喉之剑,葬送事业发展,断送自己前程,使之前功尽弃,付出惨重的代价。

子路被任命为县官,赴任之前,子路专程去拜见孔子,并向他讨教从政之道,孔子想了想,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子的高见对我们今天的管理者在决策时同样适用。

厉以宁教授曾说:“权力加无知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我们的管理者如果决策时不注意这一点,这种可怕的事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20﹒哲学家与船夫:执行让我们没有商量

有一位哲学家乘船过河,船夫年龄很大了,他使劲地划着,非常辛苦。

哲学家闲着无聊,便问船夫:“老头子,你学过哲学吗?”

“没有,我从没学过那玩意儿,我不知道它是啥。”船夫回答说。

哲学家把手一摊,说:“太遗憾了,你已失去了50%的生命。”

船夫努力地划着船,他已是满头大汗,精疲力竭。

哲学家又问:“哎,那你学过数学吗?”

“对不起先生,我从没学过数学。”

“那没有办法了,你已失去了80%的生命。”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大浪把船打翻了,两个人同时落入水中,船夫在水中如鱼得水,而哲学家拼命挣扎,大呼救命。

船夫便问:“你学过游泳吗?”

哲学家有气无力地说:“我根本没学过。”

老船夫无奈地说:“那糟糕了,你将失去100%的生命。”

执行,是一个团队在一年365天最基本的常态,是一个团队生存与发展的本质所在。

团队目标计划再明确,决策再正确,理念再新颖,管理者能力再强,员工素质再高,如果没有执行,一切都是水中月、镜中花,一切都是海市蜃楼,一切都是仅有良好愿望而已。

回过头来看一些团队,为什么目标可行却不能将目标变成现实,甚至南辕北辙?为什么好的思路、好的决策却不能落实到行动,甚至成为泡影?为什么健全的制度、明确的岗位职责却不能有效约束,甚至形同虚设?归根到底,在其背后都隐藏着一个被忽视的重要现实,那就是缺乏执行力。

执行力,就是把想干的事干成功的能力。执行力不是某单一素质的凸现,而是多种素质与能力的反映,它体现为一种深谋远虑、明察秋毫的洞察力,体现为一种不拘一格的突破性思维方式,体现为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工作态度,体现为一种雷厉风行、快速行动、不打折扣的行为风范,体现为一种勇挑重担,敢于承担、敢于负责的大无畏精神。

三分策略,七分执行。成功的团队,20%靠策略,80%靠执行,一流执行力决定一流竞争力,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执行力。

管理不善的组织,都存在着有令不行、有令不执行的现象。如果把组织比喻成人体的话,那么高层就是头脑,主要责任就是决策--做正确的事;中层相当于腰部,主要责任是执行--正确地做事;而基层则相当于双腿,责任是操作--把事情做正确。

台湾著名管理学家曾仕强有一个关于高层、中层和基层的角色论述。他说,高层,应该是“好人”,功劳、好事都应该归于高层,这样可以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层,应该是“坏人”,敢抓敢管,奖善罚恶,要扮“黑脸”,这样才能有规矩,有绩效;基层,应该是“憨人”,只管埋头做事,尽心尽力执行,尽职尽责完成自己的本分工作。

成败关键在团队,团队执行力差,是管理中最大的黑洞。

比尔·盖茨曾经坦言,微软在未来十年内所面临的挑战就是执行力。

执行力是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层面、每一个阶段都应重视的问题,提升执行力应成为管理者的当务之急,工作的重中之重。

提升执行力要从管理者做起。管理者是策略执行最重要的主体,管理者的行为也是团队的榜样,上行下效,你的行为必然成为员工效仿的模板。一个缺乏执行力的管理者,很难要求员工具有很强的执行力。团队没有执行,只从员工抓起,那只是治标,要治本首先得从高层抓起,从管理者抓起,管理者必须具备很强的执行力,打造执行力,关键要有一个坚决执行的管理者。管理者的执行力,不仅关系到你的上级对你的信任,也关系到你的下级是否心服口服地追随你。

提升执行力要从每一位员工抓起。管理者具备执行力,并不是管理者所有事情都要事必躬亲,而是要求管理者在重视自身执行力加强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员工执行力的培养。员工是团队的生力军,是最终完成工作的人,只有员工做好了本职工作,团队的目标才能得到实现。我们现在缺少的正是那种不找任何借口,能够不折不扣执行任务的人。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构建以执行力为重点的激励制度、沟通渠道、培训机制,使员工具有一种服从的态度,一种敬业的精神,一种完美的执行力,能够培养训练一支绝对服从、立即执行、不找任何借口的员工队伍,这是管理者有效管理的第一步。

提升执行力要从打造高效执行力的团队入手。成功,永远不要靠一个人的100%的力量,而要靠一百个人花每个人1%的力量。好的执行力必须要有好的团队,团队是高绩效的基石,要想使团队成为高效执行力的团队,必须从打造“高效团队“开始。

一名记者在采访EDS公司总裁罗斯·佩洛时问:“你们公司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罗斯·佩洛回答说:“预备、发射、瞄准!”按常理,应该是预备、瞄准,然后发射,而罗斯·佩洛是先发射、再瞄准,记者百思不得其解。最后,罗斯·佩洛解释说:“我从来不等有了方法再行动,而是在行动中寻求方法,如果射偏了,纠正就行了,重要的是发射,是行动,是执行。”

检验执行力的最好办法就是看有没有结果。结果是我们执行的终极目标,没有结果的执行和行动就失去了意义,一个稍差的结果总比没有结果强。有了0.1,就有0.2,0.1永远大于0。联想集团有个很有名的理论:不重过程重结果,不重苦劳重功劳。

高效执行,拒绝借口,应成为管理者的重要理念。

21﹒哈佛的遗憾:重视对机遇的管理

好些年前,一对老夫妇去拜访哈佛大学校长,校长的秘书看着土里土气的老两口,以为是乡下佬来找什么麻烦,便以校长忙为由回绝。老两口坚持要见,几个小时后,校长迫不得已见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