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非凡领导艺术是如何炼成的
8841100000012

第12章 将相相和上下同欲——领导者调解人际矛盾的艺术

——领导者调解人际矛盾的艺术

在领导工作中,人际矛盾是随时出现、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调解人际矛盾是领导者的工作内容之一。处理与调解矛盾时,领导者应坚持原则,要以和为贵、出于公心、灵活适度。无论是处理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还是调解下属之间的纠纷,领导者都要做到坚持原则与灵活处理的统一。只有处理好各种人际矛盾,才能实现组织的和谐稳定的发展。

一、古老的格言:“和为贵”

一个组织系统的工作成效如何,往往取决于这个系统中的成员是否相“和”。“和”就是协调,就是团结,而团结就是力量,有力量才会有成效。所以,任何领导者,欲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重视人和,善于调解各种人际矛盾,形成上下同欲、同舟共济的局面,从而齐心协力地实现组织目标。

1.人际矛盾:领导者的困惑

在领导者的工作中,最使之烦恼的就是无时无地不处在人际矛盾的包围之中。人际矛盾,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共同的组织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共同地生活在一起。在共同的劳动、工作中,人们一方面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另一方面也产生了许多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严重地妨碍着人们的工作热忱和工作积极性。因此每个领导者都深深地被人际矛盾所困扰。一方面,领导者为开创工作局面,实现组织目标,迫切希望所有的人员都能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然而,另一方面,无穷的人际矛盾使人们心灰意冷,人际矛盾所产生的内耗使组织中人的力量被大大地削弱了。例如:在政府机关的一些部门中,正副主管之间的矛盾导致整个机关的工作人员分为两个派系,彼此不协作。这样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可以说,每一个领导者都为人际矛盾所困扰,为这种人为的“内耗”而烦恼。

人际矛盾,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①利益矛盾。即物质或经济利益方面的对立与冲突。

②感情冲突。即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冲突或对立。

领导者所涉及的人际矛盾,从矛盾双方的人员来看,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上下级之间的矛盾。即某一领导者与上级领导者之间的矛盾,或与下属人员之间的矛盾。

②同事之间的矛盾。即同一机关,同一单位的同级领导人员之间的矛盾。

③干群之间的矛盾。即领导者与下属群众之间的矛盾。

④群众之间的矛盾。

⑤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即不同年龄的领导者之间、不同年龄的领导者与群众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通常被称为“代沟”。

⑥组织之间、部门之间的矛盾。

上述这些矛盾,每位领导者在工作中都会不同程度地遇到,也不同程度地被这些矛盾所困惑。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和为贵”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都说明了调解人际矛盾、实现人际和谐的重要意义。

“将相和”的故事就是有力的证明。

赵国大将廉颇勇猛异常,攻城守地战功卓着。新提升的国相蔺相如胆略超群,足智多谋,秦庭上斥责秦君、怒发冲冠,渑池会上力逼秦王,不失国威,二者皆为国家栋梁。然而廉颇自恃功大年高,论职却羞于相如之下。每遇相如必极力侮辱,且不与其同到朝班。相如每每忍让,决不与之相争。其门客询问缘故,相如说:“廉颇将军是赵国难得之才,相如亦身负重任。秦国不敢侵犯赵土,因有我二人之故。将相相斗,必有一伤,不论伤者为谁,皆国之祸。”廉颇闻言,大感惭愧,背负荆条请罪相府。廉蔺和好,共事赵国,以廉颇之勇加以相如之谋,使强秦兵不犯境。

我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迫切需要廉颇的负荆请罪精神。出现人际矛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解决矛盾,任其存在和发展,使之成为工作中的人为障碍,并因此产生无休止的内耗。现代领导者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调解各种人际矛盾。只有调解了矛盾,方能做好领导工作;只有调适了人际矛盾,解决了人际矛盾,消除了人际隔阂,才能引导大家上下同欲,左右同心,同舟共济,搞好工作,才能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只有调适矛盾,化干戈为玉帛,才能使大家心情舒畅,使人们的工作热忱高涨,使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激发。因此,每一个领导者都应把调解人际矛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做。

二、调适与上级矛盾的艺术

任何一位领导者,都会遇到如何处理好与上级领导者之间的关系的问题。由于上下级所处的职位不同,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所以他们之间出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经常性的。作为下级领导者,要解决好同上级之间的矛盾,需要讲究处理矛盾的方法和艺术。

1.摆正关系,尊重上级

任何一级的领导者,都是经过一定组织民主选举或委派的,在他所分工负责的范围内实施领导作用,上级领导者所代表的不是他个人而是上级组织,因此,下级尊重上级、服从上级,这是组织原则的要求,作为下级领导者,一定要摆正与上级的关系。一般来说,上级领导者在下级面前都有保持一定尊严和权威的心理,如果下级无视上级,目空一切,就会引起上级的反感。有了反感,矛盾中就掺进了感情的色彩,使矛盾复杂化,增加了解决矛盾的难度。当然,这里所说的尊重上级和摆正关系,并不是说对上级领导者唯唯诺诺,低三下四。尊重上级领导者,首先要表现在对上级领导者工作上的支持和服从。下级所做的工作是上级所从事的事业的一部分,只有下级各部门的工作都做出了成绩,上级领导者才有成绩。因此,只有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做出成绩,才会为取得上级的信任奠定基础。下级把工作做好是对上级领导者的最大支持和尊重,也是避免和解决与上级领导者矛盾的关键。

2.避开与上级感情冲突的陷阱

现实生活中的上级领导者,无论其级别多高,都不会是完人。他们的身上总会有一些缺点或不足,当和自己理想中的形象有差距的上级领导者发生矛盾时,切记,要努力去掉自己的感情色彩。常见的、难以处理的是这三种不尽如人意的领导者。

(1)才能不如自己的上级领导者

这时千万不要贬低和瞧不起上级领导者,相反,应该多看到上级领导者的长处和优点,尽量用自己的长处和才能在暗中去弥补上级领导者的不足,把工作做好,并且想办法帮助和提高领导者的才干。即使自己做出很大的成绩,也不应该有委屈心理和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想法,更不能与领导者争地位。只有事事以诚相待,自己才会得到上级和群众的尊重。

(2)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上级领导者

遇到上级领导者心胸狭窄、嫉贤妒能时,下级很容易以牙还牙、针锋相对、感情用事。如果这样,就会使矛盾越闹越大。正确的方法是以自己的大度、宽容来熄掉上级的妒火,启发他逐渐悔悟。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做到对来自上方的妒火行为佯作不知,埋头工作,并和他保持正常的往来;不但不采取报复措施,反而在工作上和生活上真诚地帮助上级排忧解难,这样久而久之,就必然能够感化上级领导者。

(3)偏听偏信的上级领导者

遇到这样的矛盾时,不管上级领导者暂时对你产生了什么样的想法和看法,都不要急于去说明和纠正,也不要胡乱猜疑,尽量用工作的实绩去纠正他的偏见,对于必要的说明和解释也要选择适当的场合。此外,还要注意经常请示和汇报工作,使上级有机会对你的工作有全面的了解。

3.对上级提出批评要讲求技巧

发现上级的缺点和错误,本着对事业负责的精神提出批评,这也是下级应该做的事情。但是要达到既使领导者改正缺点,又不伤上下级感情的目的,就要讲究批评的技巧,把握批评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否则将会事与愿违。

(1)把握批评的时间

与上级领导者发生分歧时,可以进行辩论。但如果当时上级领导者的情绪比较激动、心情不太好,就不妨忍耐一下,待到他头脑冷静、心情舒畅时,在心平气和的气氛中阐述意见。

(2)选择批评的场合

首先应当尽量选择非正式的场合。非正式场合是指私下的场合,如饭桌上、路上、家里等。非正式场合提出意见比较随便,领导者的回旋余地大,容易采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其次要尽量使气氛轻松一些。气氛严肃容易使被批评的领导者产生戒备心理,对提出的意见产生反感。选择或制造一个比较轻松的气氛,就可扫除这一障碍。比如上级领导者过分干预了你的具体工作时,你可以向他说:“领导同志,您这当婆婆的,多给我们这些当媳妇的一些自主权吧。”像是在领导者面前发牢骚,但气氛轻松,这样的批评往往比严肃的批评效果要好得多。

(3)注意批评的方式

对上级提出批评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尽量以个人身份而不是以政治身份提意见。

个人身份是指晚辈、熟人、朋友的身份等。以个人身份提意见的目的是创造一个轻松、亲切的气氛,使上级感到下级在真心实意地帮助他,并无权势之争和其他的政治目的。

②尽量用间接方式而不是直接方式提意见。

间接方式表达意见的形式很多,像借古喻今、以物喻人等。由于这种方式不直接针对所议之事,而是用比喻和暗示的方式表达意见,对一些容易发生冲突或过分使对方失面子的事,采用这种方法,效果要好一些。

三、调适与下级矛盾的艺术

领导者大量的工作是和下属打交道,因此与下级发生矛盾的机会比与上级发生矛盾的机会多。处理好与下级之间的关系,调适好与他们之间的矛盾,是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成功的领导者无不讲究这方面的方法和艺术。

1.“威信”是调适与下级矛盾的前提

领导者用自己的行政权力去统率部下是“力服”;以自己的才华令部下服从是“才服”;以自己高尚的品德使部下自愿跟着你走是“德服”。力服只能指挥人们的行动,只有以德以才才能征服人心。“德服为上,才服为次、力服为下。”回顾历史,凡是有建树的领导者,无一不是以自己的德才在下属的心目中建立起威信。威信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从精神上统率部下,通过部下的行动转化为物质力量。在群众中树立威信,要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1)尊重下属

任何组织中,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人格上都是完全平等的。人人都有自尊的需要,上级领导者也要尊重下属,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尊重下属具体表现在能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正确评价他们的业绩;热忱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切身利益;以宽宏大度的胸怀谅解他们的某些过失等。

(2)以身作则

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凡要求群众和下属做到的事,领导者应该首先做到,只有以身作则,才能要求群众。

(3)公正处事

无论是对自己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领导者处事都要一视同仁,不能有亲有疏。处理事情对事不对人,务必要做到赏罚公正分明,只有对下级做到公正的评价,上下级的关系和感情才能融洽。

(4)言而有信

对自己的下级说出的话要负责,许了的愿一定要落实,这是一个领导者应遵守的起码准则。如果信口开河、言而无信,就会在群众中丧失信誉。因此,领导者说话要慎重,没有把握的话一定不要乱说。对于因不慎而说错的话、办错的事,要主动承认错误和承担责任,千万不能推诿。

(5)为政清廉

领导者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于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上。以权谋私、贪污腐化是群众最痛恶的事情。因此,只有两袖清风、为政清廉,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拥护,在群众中才能树立起威信。

2.正确对待同下级的意见分歧

同下级产生意见分歧,是领导者工作中经常发生的事情。各种分歧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类:一类是下级首先发表意见而上级领导者不同意;另一类是上级发表的意见下级不同意。究竟谁的意见正确,最终要取决于实践检验,但是在坚持真理的基础上,上级领导者在这类的争论中也有必要维护自己的威信。因为一个没有主见、经常改变看法的上级领导者是无法得到下级尊重的。

当自己的意见经过实践检验后,被证明是正确的时候,作为领导者千万不要向下属炫耀胜利,否则将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

当自己的意见经过实践检验后,被证明是错误的,作为领导者,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承认错误,采取明确的态度修改自己的观点。这样大度的做法是可以得到下级尊敬的。

3.掌握批评下级的艺术

当下级在工作中发生了错误时,领导者对其提出批评是很有必要的。批评的目的是为了限制、制止或纠正下级的某些不正确的行为。每位领导者为了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都要使用批评的手段,学会正确运用批评的艺术,对于做好领导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领导者在批评下级时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实事求是,准确无误

批评是十分严肃的事情,对下属的错误一定要弄清事实,实事求是,不能偏听偏信,在没有掌握确凿的凭据前不要急于批评。错误的批评不仅会伤害感情,而且会丧失自己的威信。如果发现自己批评错了就要立即向被批评者道歉,不要怕丢面子。

(2)诚心诚意,动之以情

批评是为了使对方纠正错误,而不是为了把人制服或者拿人出气。在批评的时候,要站在被批评人的立场上,诚心诚意地以爱护的感情使他感到组织和领导者的温暖与关怀,去掉戒备心理和抵触情绪,这样才能使其从心里接受。

(3)及时批评,忌算总账

发现错误要及时批评纠正,避免因时间延长给事业造成过多的损失;同时也避免犯错误的人错上加错而铸成大错。

(4)承担责任,共同提高

下级的错误一般都会同领导者有一定的关系,如教育不严、指示不清。在批评时,领导者应主动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这样做既有利于从领导者的角度接受经验教训,也有利于被批评的人主动审视自己,改正错误。

(5)不可背后批评

批评要当面指出,这样有利于双方对意见进行交流,使对方了解和明白领导者的意见和看法,如果通过第三者传达,很可能失真而造成误会。

(6)注意态度,提高效果

批评下级时,领导者的态度十分重要,有时态度不当,批评效果就适得其反。因此领导者在批评下级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不可发怒;

②不可恶语伤人;

③不可以权压人;

④批评要照顾对方的自尊心。

除上述外,领导者在批评下级时还要允许被批评者申辩,批评结束后,要多予以勉励,对被批评者要继续关心。

4.心胸开阔:正确对待下级的牢骚

下级对领导不满,背后发牢骚,这是每个单位都有的现象。群众发牢骚,是干群矛盾的一种表现。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正确对待群众的“牢骚”。为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宽容大度

下级的牢骚话中很可能有不符合实际、语言过激、甚至谩骂的情况。如果领导者不冷静,听到后就大发雷霆,追究责任或怀恨在心,伺机报复,那就会使干群矛盾越来越激化。正确的方法是以宽容和大度的姿态倾听他们的“牢骚”,让他们把怨气发泄完,不必追究其形式和言词,舍弃表面的东西而去分析它的内容和实质。领导者采取宽容的态度是在单位内建立畅所欲言的气氛和解决矛盾、平息牢骚的先决条件。

(2)对症下药

应当看到,下级的牢骚,不管对否,之所以会发泄出来,都必有一定的原因。有的是因为领导者的错误和失误;有的是意见分歧;有的是在其他方面受到批评后而在另外的问题上进行报复。要针对发生的具体原因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处理。如果确实是因为自己的错误和失误,就应主动地向他们道歉,并及时地进行纠正,求得下级的谅解;如果是属于意见分歧,就要认真听取对方意见中的正确成分,通过谈心和讨论,沟通思想,帮助他们修正观点、统一认识。对于纯属错误的牢骚,更要慎重地去处理。如果是因为误会所造成的,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进行解释;如果是盲目起哄,则要做好思想工作并给予适当的批评。对那些蓄意闹事、故意捣乱的人,则要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给予严肃的批评,甚至绳之以法。

四、处理群众纠纷的艺术

在组织中,群众之间发生矛盾造成纠纷是常有的事。群众纠纷非常影响群众的情绪和工作,因此,领导者必须掌握处理纠纷的艺术,出于公心,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对纠纷进行调查,以合理的方式做出正确的处理。

1.调解一般性群众纠纷的艺术

群众纠纷有两类,一类是一般性的群众纠纷;另一类是各种群众“势力”之间的纠纷。调解一般性的群众纠纷,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分析原因

调解群众纠纷的第一步是要分析纠纷产生的原因。根据不同的原因才能采取不同的有效的调解办法。一般性的群众纠纷的原因有这样五类:

①为维护各自局部利益而发生的利益冲突类纠纷;

②由于各自的立场、观点、思想、方法等的不同,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意见,发生的观点分歧类纠纷;

③由于信息沟通不畅或讲话用词不妥造成误解、猜疑而产生的误会类纠纷;

④由于成见、嫉妒、敌视和报复心理或因某一具体事件而引发的感情冲突类纠纷;

⑤由于“哥们义气”、“打抱不平”而引起的派性类纠纷。

在以上诸类纠纷中,感情冲突和派性冲突两类最为复杂,处理上难度较大。调解这类棘手的矛盾时,领导者尤其要谨慎,千万不要让自己也陷进感情和派性的陷阱中去。

(2)把握原则

一般来说,领导者调解群众纠纷需要掌握以下两项原则:

①公正原则。

领导者在调解群众的纠纷中扮演的是仲裁者的角色,仲裁者有权威,被仲裁的双方才能服气。保证仲裁权威的重要的一点就是公正,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如果偏袒一方,领导者就会从仲裁的地位落到另一方的对立面,使冲突更加复杂化。

②兼听原则。

处理纠纷之前要充分听取双方的意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只听一面之词而武断仲裁往往会造成错误的后果,留下更为复杂的后遗症。

(3)调解方法

领导者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对象而采取不同的调解方法,只有灵活地运用调解的技巧,才能取得良好的调解效果。常用的调解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春风化雨法。

即在调解过程中注重感情交流,使当事者双方都感觉到领导者是关心自己、爱护自己的。通过感情上的交流使闹纠纷者对领导者产生感激、信赖之情,这样就给调解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冲突就能解决。

②交换立场法。

在局部利益的冲突中,双方都容易犯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对方、以自己为中心的错误。此时应努力引导双方互相交换立场去考虑问题,理解和体谅对方的苦衷,从而达到互相谅解的目的。

③自我化解法。

对于不太复杂的矛盾,尤其是由于信息失真而造成的误会矛盾,领导者调查研究之后,可以把双方找到一起,如实公布事实真相,让双方各自当面表态,领导者无须拿意见,双方自己便可以自动解决。

④“和稀泥法”。

有些非原则性的纠纷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自都有理,但又都有亏理之处,谁是谁非难以说清的情况。这时不妨各打五十板,无原则的纠纷本来就是无事生非,如果非要搞个是非分明,不但解决不了冲突,还有可能使矛盾更加剧烈。

⑤冷却降温法。

冲突发生之初,双方都很激动,正在火头上不容易考虑别人的意见,此时不是调解的时机。如果领导者立即进行调解,不但收效甚微,搞不好还会起火上加油的作用。这时要设法将双方暂时分开,避免接触。待到双方的情绪安定下来、时机成熟后再进行处理。

⑥彼此退让法。

当事的双方经过领导者分别做思想工作、解释协商,迫使双方在各自的条件上后退一步,进而达到都能接受的时候,再进行调解。这种方法的关键是找出双方的适度点。先摸清各自的真实意图和提出要求的水分,然后以矫枉过正的方法提出调子比较低、有一定弹性的初步意见和双方分别协商。如难以达成协议再采用欲擒故纵的临时措施,表面上撒手不管,实际上施加压力,促其转弯子,最后在双方各自降低的条件上确定适度点,提出修正的调解意见,使双方都有略胜一筹的感觉。

⑦迂回攻心法。

对于一些棘手的群众纠纷,领导者一上来就从正面解决不容易成功。为了调解好,可在正式解决之前先打一些外围战。如针对问题先向他们进行形势、政策、法制教育;对当事人的亲友和周围人员做工作,在他们周围形成舆论压力,促使其认识自己的问题,时机成熟再正式解决。

2.处理各种“势力”之间的纠纷的艺术

这里所说的“势力”,不是指阶级之间的“势力”,而是属于人民内部之间的“势力”。在任何组织和部门里,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会因为一部分人和另一部分人之间的共性而形成“势力”和“派别”(如兴趣爱好相同,同学、同乡,工作性质、性格、观点一致等)。在这些小群体中还会自然地形成他们的领袖人物。这些群体虽然不是法定的,可是也各自有一定的社会能量。这也是领导者不能回避的现实。对这种“势力”引导得法,其能量的发挥有利于事业,如其不然便会形成破坏团结的因素,甚至发展成和领导者之间的对立。因此,就不能不认真地对待这种“势力”。为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掌握特点,区别对待

一种“势力”只要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存在,就必然会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作用。领导者平时要下工夫了解和掌握自己的部下情况,尤其是对骨干人物的历史背景、兴趣爱好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在日常实践中对其进行细致的观察。只有这样才能把下属中的“势力”形成的来龙去脉、特点及其领袖人物了解清楚,然后根据组织管理活动的需要区别对待,用其所长,灵活巧妙地运用并让其发挥特殊作用。如让爱好文娱活动的“领袖们”去组织文娱活动,让爱好体育的“领袖们”去组织体育活动,这样做,必然会得到相应“势力”的支持,从而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2)不偏不倚,一视同仁

对各种“势力”,领导者都要做到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能在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时处于居高临下的支配地位,起到引导、协调、监督和制约的作用。如果过多地依靠了哪一方,其他各方就会把领导者视为所依靠的那一方的袒护者,失去对领导者的信赖,“势力”间出现矛盾,领导者就成了另一方的对立面。这样不仅领导者不能从中协调和引导,还会使矛盾更加激化,破坏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3)宏观上严格控制,微观上给予适度的自由

各种“势力”都有维护其自身利益、扩大影响和发展力量的本能要求。有的“势力”的发展可能有利于管理工作,有的“势力”的发展则可能对管理不利,因此,要对它们的发展实行有效的限制和调节,鼓励健康的,限制不健康的,控制的范围要掌握在“管理机器所能接受”的限度之内。只要是不影响组织内部的正常管理,又是健康的东西,在微观上领导者就没有必要控制。适当地给其自由,让他们增加活力,可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处理“代沟”的艺术

“代沟”是指人群中因年龄、辈分而造成的沟壑障碍。“代沟”是人际矛盾的一种表现,是不同年龄的人之间的矛盾。领导者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就必须学会处理“代沟”的艺术。

1.尊重和信赖年长的上级或下级

老一辈的人年龄较大,随着衰老,活动能力也越来越差,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也在逐渐减小。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心中容易产生一种被社会冷落之感,这种心理会使他们产生出更强、更敏感的自尊心,惧怕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的上级瞧不起自己。因此对待老一辈“代沟”问题,关键之点是“尊重”。为此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见面打招呼

遇到老一辈时打一声招呼,这虽是日常小事,但对老人却非常重要,能使他感到被社会所尊重,反之则会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尤其是职位高的年轻领导者不和年老的下级打招呼,就会使年老的下级反感,产生年轻领导“瞧不起自己”的错觉。久而久之还会使他们认为你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摆官架子,所以年轻的领导者务必要注意这一小节。路上见面亲切地打声招呼,走进会场时谦让一下,遇到客人时介绍一下,逢年过节拜访一下。这样,在日常工作中就会得到老一辈的支持。

(2)注意口气

对下级的老同志,布置工作、安排任务时要注意口吻。尽量避免用直接命令式的口吻,要多用商量的方式来交谈,这样才能适应老同志的感情需要。

(3)遇事多和老同志商量

当领导者做出比较重大的决策时,如果时间允许,最好先找老同志商量一下,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这是很有好处的。一是老同志有多年的实践经验,他们会给你出谋划策,使你的决策更加周密;二是能通过商量得到老同志的支持,在将来的实施中更加顺利。移尊就教地和老同志商量问题,把老同志请到办公室以“召见”的方式谈,不如去到他的办公室、工作地点或家里以“求见”的方式谈,这样效果会更好。

(4)要多留面子

和老同志共事要多留面子,进行批评最好私下个别谈;有矛盾需要解决时,也最好请第三者(最好是有威望的长者)从中协调,避免正面冲突。当老同志基本接受自己的意见时,就要给其台阶下,不要要求他们当面向自己认错。

2.理解与关心年轻的一代

如果说对待与老同志的“代沟”问题的关键是尊重的话,那么,对待与年轻人的“代沟”问题的关键则是“理解”。由于不同时代的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他们的思想、观念上就会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便是形成“代沟”的主要因素。

应该看到,历史是向前发展的,未来属于年轻人,培养和教育年轻人是老一辈的社会责任。老一辈不仅要看到他们的缺点,对其进行帮助教育,更应该看到他们特有的长处,并要使其得到发展和弘扬。对年轻人的缺点也不应一概而论,有些是社会造成的,要加以理解;有些则是因为两代人的观念不同而产生的认识分歧,这也许正是老一辈需要寻求和应学习的东西。

办事轻率、急于求成、没有恒心,这是一般年轻人的通病,但这是因为他们社会阅历浅、经验教训少。俗话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任何人年轻的时候都有一些毛病。因此,对于年轻人应多给一些谅解,多帮助他们、锻炼他们,使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

对年轻人的自以为是、骄傲自大的缺点也要进行具体分析。青年人正处于蒸蒸日上的阶段,思想上没有框框,自信心强,这时容易听不进别人的忠告,这和骄傲自大是有区别的。自信心强、不怕困难、敢想敢干、勇于开拓,这是青年人的优点,也正是中老年同志的不足之处。领导者要根据青年人这一特点交给他们一些艰巨的、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在克服困难中去磨炼他们。而对其身上出现的一些狂妄言行,要耐心地引导,不要过多的计较,要有长者的大度和宽容,这是“德服”的一种方法。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人们头脑中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青年人的变化要比老一辈更快更显着。改革开放使青年人的竞争意识和进取心较老一代有了很大的增强,由于他们年富力强,现实生活中贡献较大而收入比较低,他们最反对绝对平均主义和论资排辈,因此,容易和老一辈产生矛盾。聪明的领导者应该看到,论资排辈并不是什么好现象,它会使组织失去活力。在青年人中一旦发现了人才,就应该破格提拔他们,把他们安排到重要的岗位上去。当领导者破格提拔了一些年轻人时,大多数青年人也就会从中看到希望,并努力去发挥自己的才华,使事业有了生机。

青年人的生活方式,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和老一代有了较大的差别,这往往会使老同志难以接受,衣着打扮、生活习惯和人的思想品德与工作能力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留着长发、身着牛仔裤的人,实践中也不一定就都是缺德无才。老同志不要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去要求青年人,对他们不能过于刻薄。

总而言之,要填平老年人和青年人之间的“代沟”,要做到:理解而不排斥,求大同存小异而不吹毛求疵;信任而不怀疑,引导而不强加于人;放手使用而不撒手不管,严格要求而不使他们束手束脚。建立起一个团结、活泼生动的局面,使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

领导者管理工作的目的是建立或维护正常的组织秩序,以使组织有序地运行,使组织成员高效地工作。

领导者管理艺术的精妙之处在于: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于纷繁之中抓住关键。

中外管理大师都有共同的管理特征,即决不身陷琐事、决不滥用权力、决不因循守旧。这些是领导者管理艺术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