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悟人生-用禅释译生活中的放下
8838200000028

第28章 净心最重要

从前,有一个持戒僧,一生严格持戒,对自己从未放松过。有一天晚上,持戒僧因事外出。这晚天色漆黑,持戒僧走得非常匆忙,突然脚下好像踩着了什么东西,那东西还发出了很痛苦的叫声。

持戒僧想:坏了,是一只蛤蟆吧?肯定是一只蛤蟆!天呐,我杀生了!母蛤蟆肚子里说不定还有好多仔,这下杀生无数了,持戒僧当时又惊又悔。这晚,他躺在床上,想着那死去的蛤蟆久久无法入睡。

后来,持戒僧好不容易睡着了,却突然看到数百只蛤蟆前来索命,持戒僧吓得大叫一声醒来,方知刚才只不过是一个噩梦。

终于等到天亮,持戒僧急匆匆地来到昨晚的事故现场,没有看到蛤蟆可怜的尸体,却看到一只被踩烂的老茄子躺在路中央。原来如此!持戒僧长出一口气,这才放下心来。

境由心生,疑心太重的人总是杯弓蛇影,自己让自己得不到安宁。因而,如果做到佛法中的无我、净心是非常困难的。修行者尚且如此,何况凡夫俗子。

在一座深山中,有一个平和安乐的小村庄。

有一天,村庄来了一个奇特的老人,他在众目睽睽之下,生了一把火,并且用一根棍子在碗里不停地搅拌,搅着搅着,竟然从碗中掉出一粒粒的金块来。

村里的人十分惊讶,老人说这就是炼金术,只要把一些泥土和水放在碗中搅一搅,再用火烧一烧,就会炼出金子来。

村长请求老人告诉他们秘诀。经不住村民一再地恳求,老人终于点头答应了。

老人说:“在炼金的过程中,千万不可以想树上的猴子,否则就炼不出金块来。”

大家觉得很容易办到,等老人走了以后,由村长开始炼金,他一直告诉自己,不可想树上的猴子,可是越不想,偏偏猴子越是不断地浮现在眼前。

他只好交给另一个人,并一再叮咛不可想树上的猴子。

就这样,全村的人都试过了,却没有一人能炼出金子,因为树上的猴子,总是一直从他们心中跑出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干一件事,尤其是干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一个人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完全投入是相当难的。俗谚有云:“威猛的狮子,即使只是为了捕捉一只弱小的兔子,也必须全力以赴。”所以古人说:“心宁则智生,智生而事成。”

大凡到过日本京碧寺的人,都会见到山门匾额上的“第一议谛”四个大字。这是一件书法杰作,吸引了许多人驻足凝视,观赏盘桓。

这四个字是二百多年前洪川大师的手迹。洪川大师只这四个字,就写了八十五遍!

洪川大师每写一字,都要精心构思,反复揣摩,真可谓呕心沥血。

然而,替他磨墨的那位弟子,却是个颇具眼力而又直言无讳的人。洪川的每一点捺,若有一点瑕疵,他都会“挑剔”出来。

“这幅写得不好。”洪川写了第一幅以后,这位弟子这么批评。

“那这一幅呢?”

“更糟,比刚才那幅还差。”弟子摇头说。

洪川是个做事一丝不苟,力求完美的人,不愿意敷衍了事。

因此,他耐着性子先后写了八十四幅“第一议谛”。

遗憾的是,没有一幅得到这位弟子的赞许。

最后,在这位“苛刻”的弟子离开片刻的当儿,洪川松了一口气,心想:这下我可以避开他那双锐利眼睛了。

于是,洪川在心无所羁的心境下,自由自在地挥就第八十五幅“第一议谛”四个大字。

他的弟子回来一看,跷起大拇指,由衷地赞叹道:“精品”。

禅悟: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可见这个“心”在我们的生命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然而,若想“心静”则必须先“净心”。一个整天胡思乱想、疑心重重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净心的。这种人,即便有理想、有抱负,也很难实现,因而只能在心浮气噪中消耗残生。而那些心无旁骛、从一而终的人最终往往会成为一代宗师。